不好好吃饭会被爸妈骂;多动症状让爸妈伤透脑筋怀疑我有疾病;考试考前几名还经常被责备;自己想要什么跟父母讲都会被满足,可是想要父母听我讲完我的想法就总是被打断;父母总是替我做选择……马老师将在本书中展示那些教会父母怎样引导孩子赞美孩子的片段。
100位父母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呈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怎样成为好父母(1戒掉爱中的伤害)/马宁心灵健康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马宁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好好吃饭会被爸妈骂;多动症状让爸妈伤透脑筋怀疑我有疾病;考试考前几名还经常被责备;自己想要什么跟父母讲都会被满足,可是想要父母听我讲完我的想法就总是被打断;父母总是替我做选择……马老师将在本书中展示那些教会父母怎样引导孩子赞美孩子的片段。 100位父母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呈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内容推荐 爱不是无限制,而是有节制,有时为了爱你,反而要放手你;爱不是泛滥、事无巨细,有时也需要允许你伤痛、陪着你挫败;爱不是指责、不是放纵,爱是陪伴中的指引;爱不是同情、不是可怜,爱是一起成长、鼓励彼此的祝福;爱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体,爱让我们成为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人;爱,不仅仅为了爱你,也为了爱我;爱,让我们在了解中去掉偏见、在孤单之外获得温暖;当两个以上的人同时为爱祷告,这个世界就会展现奋迹!而奋迹从来都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都有可能!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看到爱巾的伤害 第一节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第二节 “残酷”的父母——模糊的精神疆界 第三节 灵魂出壳的孩子——忽略孩子内在精神需求 回顾一下 第二章 安全感流失引起孩子的行为变化 第一节 缺少心理认同感与被动学习 第二节 缺少心理自由度导致的不自知和不自信 第三节 缺少心理成长导致的依赖和软弱 第四节 缺少心理关注度导致的行为失常和自暴自弃 第五节 缺少心理亲密度导致的早恋、网瘾 回顾一下 第三章 剥开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第二节 通过有形行为看到无形内在 第三节 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回顾一下 第四章 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根源——陪伴式聆听 第一节 不恰当的协助模式 第二节 舒缓了情绪,调整行为才更有效 第三节 找到孩子情绪后面真正的问题 第四节 不适合陪伴式聆听的几种情况 回顾一下 第五章 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主动式聆听 第一节 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 第二节 “主动式聆听”邀请孩子分享问题 第三节 孩子发脾气,如何继续谈话 第四节 等待孩子主动打开关闭的门 回顾一下 第六章 用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式聆听 第一节 用聆听来引导孩子的内心 第二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发性学习总结 第三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 第四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学校规则 第五节 让孩子学会平衡“谦让”和“争取” 第六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冲突 第七节 外国老师教授《灰姑娘》 回顾一下 第七章 陪同孩子成就梦想——推进式表述 第一节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第二节 给孩子成就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节 分享孩子的喜悦 回顾一下 第八章 两大法则戒掉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引导法则 第二节 保护法则 回顾一下 总述 代后记 《圣经》与竹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被遗弃在爱的海洋中的心理孤儿。 在众多的家庭关系调整中,我看到了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无助: “马老师,我们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了,可是现在他却要休学,并且说他恨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马老师,我的小孩跟人说话没有两句,不舒服就动手打人,小孩子都不愿和他玩,这可怎么整?” “马老师,这个孩子每天学习磨磨蹭蹭,需要我不停地催她,怎样可以让她学习得自觉点?” “马老师,我的小孩在学校,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私自把裤脚改小,老师说他,他竟然回骂老师!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经常被老师喊去学校,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马老师,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和老公的关系还是挺好的,但自从多了个孩子,尤其是孩子5岁以后,家里都快没法呆了,为了这个孩子,我、老公、公公和婆婆的关系越来越僵!老人太溺爱孩子,我们想让孩子闯荡一下,每一次都搞得焦头烂额的,这可怎么办是好?” “马老师,我先生工作很忙,现在孩子对父亲的意见很大,见面都不喊爸爸,怎么办?” 父母们心痛: 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父母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孩子们怎么会这样不争气? 为什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从小用心疼爱养大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父母努力的方向偏差这么大呢? 在很多的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爱的焦点都给了孩子,结果却出现了很多让长辈们费解的问题: 6岁以下孩子常见行为问题:不高兴的时候不说话直接动手打人,见人不打招呼,不买东西当街哭闹,喜欢吃独食。 6岁以上孩子常见行为问题:顶嘴、撒谎、叛逆、自私、磨蹭、注意力差、协调力差、主动性弱、抗挫折力弱、团队意识差、不尊敬大人、偷钱。 现在离家出走、休学、和老师对立、打架、参与学校暴力的中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大学期间,许多大学生依然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心、动手能力差、对未来没有方向! 有的孩子在长辈和父母多重的爱护下却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据统计,中国每年自杀人数计28万左右。 父母们忙着解决孩子的发展方向,忙着解决孩子面临的各种生活、成长的现实问题,不停地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不配合、对抗,甚至自我放弃。 面对父母们的种种无助和困惑,本书希望能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实用、可操作性的方法。不过,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问题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原因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说:“菩萨怕因、凡人怕果”。普通人对于发生的事件,总是想就事情解决事情,结果这一次压下去了,下一次又出来了。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解决掉了原因,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就好比,一个婴儿哭了,父母会去想他为什么哭?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了?核实之后,解决起因,哭泣自然就停止了。但是孩子长大,父母这种思维却极少使用。孩子哭了,恨不得捂住他的嘴!孩子不想上学了,父母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却很少和孩子共同探讨“不想上学”后面隐藏着的真正原因! 如果只从行为上去调整,很可能是这次好了下次又出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类似的问题。 袋鼠与笼子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不久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没过多久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50米。 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你们看,他们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如果父母没有找到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就忙于纠错,难免会做无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要想长远地调整孩子的行为,最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原因的产生,在父母看来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自然就停止了。 有三个因素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作为执行者的身体、作为情感和感知中枢的心理、作为思维中枢的大脑。 孩子发烧了,身体的不舒服会导致他啼哭,这是身体对行为的影响。 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小狗,他的内心会非常难过,导致一个下午不吃饭的行为,这是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孩子认为自己能够搭建好自己的积木,他拒绝妈妈的帮助,产生用手推开妈妈的行为,这是思维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在起作用。如何看待这三者间的关系呢?哪种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呢? 大部分父母会认为,头脑对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看起来每天做的任何行为都是头脑决定的。也有人认为,身体的影响最为重要,当身体虚弱的时候,他很难去做一些高难度、重大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将三者做了一个比喻: 一匹马拉着马车在奔跑,很得意,因为它觉得是它带着整个车辆在奔跑。忽然间,它身上的缰绳被身后的马车夫拉动,一边的身体变得绷紧,于是连忙朝这一边转弯!它才想起虽然它在奔跑,但方向是由马车夫来指定的! 一路上,马车夫不断调整着马的奔跑方向,直到车内坐着的主人说话了:“就到这里,停下来吧!”这时候,马车夫拉动缰绳,让马车停了下来! 在这段旅途中,马、马车夫、主人分别代表了我们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它们共同促成了这段旅途。谁的影响力最大,不用说也看到了!所以,千万要重视心灵力量的强大影响。 人生最陕乐的两件事就是: (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生命中所有的行动和心理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成就自我价值、如何拥有良好的关系来进行的。亲子教育也一样! 因此,本书将从孩子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两个角度,分析父母对孩子付出的各种表现形式的爱,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升两部分的共同发展。 P4-7 序言 屈指数来,我和马宁已经认识快5年了。那时,我一边埋头创作电视剧《家有儿女》第二个100集的剧本,一边在摸索着怎样当好妈妈这一角色。本来自恃有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与儿子的沟通会出问题。可随着儿子3岁时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为小家伙的口头禅。为了他,经常搞得我们夫妻俩斗气,家庭差点不和睦。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所以才与其他正常的孩子有不同。 有一天,在向一位朋友倾诉“苦水”的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马宁老师开设的亲子讲座。说实在话,开始我真是半信半疑。父母对子女爱得还不够多吗?还需要去学习“技术”?爱都要讲技术,那还纯粹吗?还是母爱吗?抱着搜集《家有儿女》创作素材的想法,我赶到广东参加了马宁老师主讲的亲子沟通讲座。 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5年后的今天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次见面时的场景,以及我们当时讨论的话题。马宁在课上表现得非常从容、极有亲和力,在引导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上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现场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甚至抱头痛哭的一刹那,我也被打动了。课后,我们聊起她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我的儿子吃手指头烦恼,买棍状的饼干、糖果、抹辣椒,胡萝卜大棒都用尽了,反倒越演越烈。就这些实用的问题,我们交流得越来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问题所在,事后证明,她的方法是有效的。 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内,都是以家庭伦理立国的。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生活的国家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是不遗余力地付出,不计成本。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又都比较内敛,“大爱无言”,孔夫子更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在慢节奏、低密度的古代生活中,子女也许有时间慢慢体会父母的这种无言大爱,但在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快餐文化,有太多的诱惑在和父母争夺着独生子女们的眼球与思维。学会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或许将成为现代父母们不得不补的一门课程。 马宁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时间,我们总会小聚一次,见见面,聊聊天。每次聊天时,我总能从她那里听到许多生动的案例,感觉到她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巨大成就感与满足感。 马宁不仅奔走于全国各地,和许许多多的父母孩子面对面交流,做大家亲子交流的导师。她还笔耕不辍,她的勤奋与努力,让我这个以文字为生的人都叹为观止。 我不是什么大家,于她所从事的专业也知之不多。马宁托我作序,实在诚惶诚恐。但想到我也是她的受益者,惶恐之间,寥寥数语,聊以为序。 《家有儿女》电视连续剧总编剧 李建宏女士 2010年4月 后记 上完课程近一年来,孩子开始主动学习、主动要求找家教,在学校里也不再轻易打架了。我的焦虑感也舒缓了许多,之前真是觉得孩子让我伤透了心,现在才知道,主要的问题都在父母的身上!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 我和老公的沟通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原来他也很焦虑,一旦有了问题就大发脾气,现在他可以尝试着慢慢说出来!现在我知道怎样去协助别人,不轻易把别人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也轻松了很多! 同时,我把学到的关系调整方法运用到工作当中,收获很大!非常感谢马老师! ——深圳学员 马老师,你的课程让我心灵深处那颗感恩的心被重新发现,重拾人性的真善美。你让我看到家庭以及所有人的互助是一件多么温暖和让人感动的事情!你让我看到风雨同舟的老公给我的支持,你让我不再漠视公司和社会已经提供给我的机会和帮助,你让我更加相信未来! 以后我要给家人多一些真诚和实在的关心,积极参与工作中的活动,我现在不仅为生活而生活、为工作而工作,我还为人和人之间的爱而生活和工作! ——南昌学员 马宁老师,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在你这里我似乎得到了无穷的力量,因为你的慈悲和善良,似乎我所有的不堪在你这里都被接受。 一年多以来,我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像一个女人。 我的家庭互动也不再像以往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多的“滋养性”感觉:我和先生也更加像夫妻,而不仅仅是“生意伙伴”!谢谢你,是你告诉我“女强人也可以享受小女人的待遇”“我们的心中都有爱,看到彼此的爱,受伤的心就会疗愈”。 与此同时,孩子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注意力和学习成绩也开始提升。 从认识你开始,我坚信这个世界中爱比苦难多!收获的一定比失去的多! ——广州学员 马老师,您的课程深深震撼了我!通过您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其实爱自己不用埋怨别人、爱别人也不用伤害自己,可以有更好的爱的方式和语言,让我们彼此更加协调地生活。 以前我有爱,却不知道爱中原来也会有伤害,总是觉得自己是在为爱别人而压抑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学习了您的课程才看到,原来我这样做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对于彼此的关系也没有帮助,甚至是我亲手把孩子和他的爸爸推离开自己,我一厢情愿的付出让彼此都失去了机会。 正如您所说,“当我们有机会更深层次地看到问题的来源,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它”,我按照您告诉的“接纳自己、理解他人”的共赢法则去面对家人,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大大地缓和了。我知道还需要时间,但我已不像当初那么焦虑,因为我知道不管还要走多久,还有多少新的问题,我都不再孤单,因为后面有您!谢谢您! ——杭州学员 马老师: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被自己和大家深深地感动了,当这么多人内在共有的伤害模式被一同触碰、并被一同呵护,眼泪就忍不住地掉了下来。 现在回忆起来,我其实很享受这种感觉,因为它让我感觉到我还是个活着的人,它让我在多年封闭自我的今天再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被呵护、什么是被爱! 就在这种自我的呵护中,我开始接受那些曾经我认为伤害了我的人,因为我也同时感受到了他们强大的表象下的脆弱的心。这就是你说的“和生命和解”是吗? ——大连学员 我一直在回避家庭问题,直到孩子不再上学,我才不得不面对。开始时我非常痛苦,觉得老天对自己实在太不公平了,我已经做出那么多的妥协,为什么还要给我加重这么多的砝码! 然而,现在我感谢孩子,因为他的“行为问题”让我得以面对自己、了解我是谁、了解什么是“爱”。 我以为自己是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在你这里才知道,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强,否则我不会焦虑。正是因为我不了解自己的焦虑,都以为是别人的问题,又更加导致别人不舒服,生活中我的确有点像你说的“好事做尽,坏人当够”。 原来面对这些问题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反而让我感觉到轻松,因为我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协助”,它比我原来硬抗责任更有效。同时,在生活中我开始为自己争取权利、又尽量不伤害他人,这让我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广州学员 在马老师的课程里,我学习到一种全新的沟通模式,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在马老师的引导下,我不仅学习了相处和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开始学会了“觉察”。 当我带着这份觉察和新的沟通模式回到生活中,再面对一些有可能引发冲突的事件时,家庭关系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不但孩子愿意参考我的意见.连先生都愿意把公司里的一些事情说给我听。和先生之间这种久违的交心,是在我十多年前热恋时曾经有过的感觉。 ——上海学员 马老师,我从事营销行业这么多年,听过大量的激励和各种训练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我不断地寻找,只是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没想到寻找了这么多年,在您这里找到了——原来是我生命中的渴望和真实! 谢谢您!深深地感谢您! ——长沙学员 马老师,你的课程让我豁然开朗。以往我总是承揽很多来自客户和员工身上的压力,导致自己非常疲惫,最后放着大好的资源都不愿意去接触了。 从你这里我学会了划分彼此的责任疆界,我学着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还给别人,一下子就感觉轻松了很多很多。课后我有了意愿重新整顿过往的业务资源,一个月内我的客户资源就大量活动起来,业绩明显增加,在团队管理上也明显轻松了很多! ——成都学员 上过很多次的心理课程和各种灵修课程,国际大师的课程也上了很多,哭过很多次了,防御性也更加强了。因为我越学习就对心理的内在机制越敏感,越不断觉察自己的伤害,就越抱怨他人。也因为我越是这样,就越难接受别人给予我的不同建议。 朋友推荐来到你的课程上,本来是可来可不来的想法,没想到唯独在你的课程上,我才真正被引导学会了“接受”。 在你这里,我发现班上所有的人都被你温柔地呵护,不管他们多么不同,甚至多么的“难缠”,你用我无以言表的包容和大家说的“慈悲心”,把我的抱怨也融化了。 更重要的是,你让我看到父母给我的不同于我自己所理解的爱,我也看到了原生家庭的关系互动对我自己的婚姻关系带来的影响。那一晚我在电话中和老公边哭边说了整整两个小时,我开始真正和过往告别,开始真正面对我自己的家庭、老公和孩子。 我还学会了为“接受”这个开始而“庆祝”! ——北京学员 书评(媒体评论) 《戒掉爱中的伤害》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指南。 为什么在亲子关系中,光有爱还是不够的?有多少亲子关系(还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缺乏沟通的技巧而受到了损害,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上手!最后,作者提出了戒掉爱中的伤害的两大法则:引导和保护,这真是说出了天下所有孩子的心声。我们都是由孩子长大成人的,这个需求到今日仍然历久不衰。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引导和保护,那么,现在就是在你孩子身上实践的最好时机。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满足了自己内在的那份需要,疗愈了童年的遗憾!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