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一书,史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传——遗训金鬘》,又称《松赞干布遗教》、《大悲观世音菩萨别记——遗训净金》,缘其掘藏自拉萨大昭寺的宝瓶柱顶端,故又名《柱间史》。该书历来被认为是由阿底峡尊者于他67岁时,即藏历第一甲子土鼠年(公元1094年),从拉萨大昭寺发掘“伏藏”而得到的赞普松赞干布遗训秘籍。《柱间史》的藏文铅印版是根据北京民族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对照拉卜楞寺藏经楼收藏的善本影印件整理、校勘出版的。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史实。
《柱间史》是藏族史籍早期历史记载的“木之本”、“水之源”,在藏族古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对研究、考证藏族早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 化身教化众生
大悲观世音菩萨在五彩缤纷的华盖宝幢簇拥下,伴随着天界妙音从天而降来到世尊释迦牟尼面前。世尊的随从弟子们心想,你来自天庭的菩萨非同一般,而我等住在地界的菩萨也非同小可,故不曾上前施礼。观世音菩萨其乐融融,倒也不在话下。
观世音启白释迦牟尼道:“释迦世尊,你的夙愿尚未圆满,你还不曾为雪域众生转动法轮呢。”
世尊回答说:“生息繁衍在雪域的众生是很难调伏的,况复现在时机尚不成熟,尚有待来日仰仗像你这样的菩萨,促使调伏其时机及早成熟并教化之。”观世音菩萨又启请道:“西方极乐世界怙主如来佛预见世尊行将涅槃,故让我前来请求你暂勿示寂,不知世尊意下如何?”
世尊说:“我现在除了外道自然派和干达婆极喜王之外,其他所有化境已圆满告竟。剩下的事只有为了让那些懈怠之徒信解善法,进入空门而以身示灭而已矣。”
观世音菩萨又问:“那么北方雪域之地,世尊身之大驾未曾亲临,语之光辉不曾照耀,这又如何是好呢?”
世尊道:“要说那些生息繁衍在雪域的众生,他们不曾蒙受如来教化,依然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世代生息在自恶趣复往恶趣的人世间,但凡人死之后,就像雪花飘落海面,纷纷坠入三恶趣而绝无一人能逃避,故而有待将来由你这样的菩萨去调伏。”
世尊话毕,观世音菩萨即刻隐身离则达苑而去。他回到极乐世界后向大日如来佛奏曰:“世尊释迦牟尼说,雪域非他所化境,将来应由我化之。”
如来佛说:“善男子,那些生息在雪域的众生,诚属难以调伏之有情。但凡那儿的人死后,便即刻往趋恶趣,坠入铁牢般的无间地狱。在将来适当的时候,你要以幻化神通先行摧毁无间地狱,尔后才能施之以教化。起初应以布施摄持众生,然后要以佛法使其相继成熟解脱,最后再普度他们到极乐世界我这儿来,我也将协助你调伏并从恶趣道拯救那里的众生。”
听罢如来佛的敕谕,观世音菩萨又启奏道:“大日如来佛祖,我誓将那些与至尊及在下颇有缘分的雪域众生,普度到极乐世界的怙主您这儿来。”观世音菩萨说完便告辞如来佛,前往娑婆世界,驻锡于天竺的圣地普陀山。
一日,世尊释迦牟尼自胸际放射出五彩的光芒,旋即又收纳于口中。弟子阿难陀见状忙问:“世尊您这是怎么了?”
“你去问弥勒慈尊好了。”世尊示意道。
慈尊回答说:“这是世尊即将涅槃的先兆。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就赶快去问,现在是最后的时刻了!”
弟子们闻悉世尊行将示寂,纷纷悲叹道:“祖师如果入寂了,我等岂堪忍受哉!”当时就有五百罗汉幻化出上身流水、下身着火的样子先行入灭,随即大部分菩萨纷纷前往他方异土。
当时文殊菩萨与阿难陀尊者也在场,他俩对世尊哀叹道:“往昔善男信女敬仰您,断除疑惑仰仗您,施主布施依赖您,制戒六部凭靠您,降伏外道全仗您。现在世尊要是入灭了,恶行弟子谁来制戒?徒众疑惑谁来断除?施主布施谁来收受?外道邪说谁来镇伏?呜呼哀哉,世尊去矣!”
世尊说:“在我涅粲后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证得念住总持的声闻弟子们集结我之所说,众等疑惑可凭借我的经典断除;六部恶行弟子原本是异方刹土佛的化身,他们将来会好自为之的;至于布施供养,可由我的声闻比丘来维持:再则,为了镇伏外道,弘扬善法,请造立我的替身像即可矣。” 世尊话音刚落,帝释天随即承诺道:“请允许我帝释天王做世尊三身造像的施主。”紧接着工巧天毗首羯摩承诺做造像的工匠;七十二护法神承诺做造像的侍卫;金刚手大势至承诺做造像的持密;姊妹护法神承诺做造像的护法女。
随后,释迦牟尼自口中放射出三道光芒,一道射向弥勒慈尊,一道射向大梵天,一道射向罗喉罗尊者。这三道光芒一连照射了六天六夜。
“这是怎么回事呢?”弥勒慈尊问世尊道。
世尊说:“你以为如何?不妨道来。”
慈尊答道:“莫非世尊行将入寂,这是示意我们为您造立替身像?”
罗喉罗尊者说:“这是命弥勒慈尊造立世尊的化身之像,命大梵天造立报身之像,命我造立法身之像。”说完,罗喉罗尊者与大梵天、弥勒慈尊相继隐身而去。
不一会儿,罗喉罗尊者已将帝青宝石、碧玉、水晶和金银珠玉等天界与凡间的无数珍宝拿来堆放在工巧天毗首羯摩的面前。工巧天用这些造像材料熔炼造立了一个瓶状宝塔,以示世尊的法身面向四面八方。随后又将它移上天空,以示世尊的法身一如苍穹之广大。此塔中柱长约大梵天的一庹,塔身色泽湛蓝,光彩夺目,功德妙胜,只要围绕它行走七昼夜,便可获得殊胜悉地果位。此塔后来被空行佛母迎请到乌仗那咽噜迦国,作为那里的非人积聚资粮之所依,此塔被称之为“无触圣塔”。
没多大工夫,大梵天也拿来了数不胜数的赛迷日、装饰品和水晶石等奇珍异宝堆放在工巧天的面前。工巧天又用这些造像材料熔炼造立了一尊高约八十由旬的浅蓝色圆满报身佛像。此像也有其殊异功德,只要向它供奉祷祝,它便能使你在十二日之内到达“广果天”。这尊佛像被安立在前往天竺金岛途中的一个湖泊中央。它被世间显达诸神作为积聚资粮之所依。世人称之为“调伏外道像”。
P16-19
《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一书,史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传——遗训金鬘》,又称《松赞干布遗教》、《大悲观世音菩萨别记——遗训净金》,缘其掘藏自拉萨大昭寺的宝瓶柱顶端,故又名《柱间史》。该书历来被认为是由阿底峡尊者于他67岁时,即藏历第一甲子土鼠年(公元1094年),从拉萨大昭寺发掘“伏藏”而得到的赞普松赞干布遗训秘籍。《柱间史》的藏文铅印版是根据北京民族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对照拉卜楞寺藏经楼收藏的善本影印件整理、校勘出版的。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史实。
纵览卷帙浩繁的藏族史籍,我们或多或少地总可以从其中看到原出自《柱间史》的记载,甚至有些重要史籍引经据典的内容与本书的记述如出一辙。可以说,《柱间史》一书是藏族史籍早期历史记载的“木之本”、“水之源”,在藏族古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千百年来,这部“掘藏秘籍”一直没有公之于世,人们只知其之有,而不知其何在。直到1982年十世班禅大师视察甘、青、川藏区时,经大师亲自过问,该书才从甘肃拉卜楞寺的高墙深院中抹去封尘,由甘肃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出版藏文版后,得以重见天日。
《柱间史》汉文版,系全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由西北民族学院藏学学者卢亚军教授承担译注任务。本人应译者之请,抽空拜读了汉文译稿,颇感文字清新流畅,译文忠实准确,兼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历史古籍的学术价值,足见译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因该书成书较早,有些词语(包括方言、古词、地名)的确切含义和地望已无从考证,加之有些字句因原文缮写或翻译蓝本(藏文版)的校对问题,译文中的失误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柱间史》汉文版的出版,对研究、考证藏族早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借“序言”之页,诚挚地希望和欢迎更多的藏学研究学者,为藏学研究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赛仓·罗桑华丹却吉多杰
写于1997年9月1日
凡事都有个缘起——
就翻译《柱间史》这部书而言,说远一点,缘于我从小就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甘南草原,高中毕业后又随着时代的潮流奔向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在上山下乡的四个春秋寒暑中,我与我插队的村子——碌曲县双岔公社洛措大队大庄生产队的那些勤劳纯朴的普通藏族社员结下了深厚情谊和不解之缘。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作为77级的一员,迈进了民族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学院的大门,融入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海洋。从此,我便成了这大海里的一滴水。我愿作沧海之涓滴,因为“一滴水也可闪烁太阳的光辉”。
要说近也还近,1991年甘肃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委托我翻译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规划重点项目《柱间史》这部历史古籍。当我开始着手翻译时,这部书在藏族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以及在藏族文人学者与平常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与日俱增的压力。坦诚地说,我感到力不从心,望而却步了。
所幸我在甘肃省民委领导马世峰同志和古籍办负责人张强民、马更志同志的鞭策、鼓励下,并得到著名藏学专家赛仓·罗桑华丹活佛、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和华锐·桑吉教授、高瑞教授、道周教授,还有负责本书藏文秘籍原文缮写和藏文铅印版校勘的已故拉卜楞寺大司书(仲佑钦冒)毛兰木·加措先生的关怀和帮助,耗时八年才得以蚂蚁啃骨头似地完成了这部书的翻译。对上述诸位尊敬的先生,我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礼。
这部千年前的奇书经我拙译后,于20世纪末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文本。作为译者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对发掘、整理和抢救藏族历史文化遗产,也算是做出了“沧海涓滴”的一点微薄贡献,但我也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深感于心难安。译文中的疏漏失误之处,敬望方家和读者赐教指正。至于这部书的考证、研究,更有待“众人拾柴火焰高”。
《柱间史》汉文本出版已十年。近日,承蒙中国藏学出版社将此重版,并在编辑过程中对涉及语言文字部分增添了藏文原文,使读者能直观感受,方便理解。谨致谢意。
我深为曾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而自豪,尤为多年生活在藏族同胞中间,常涉足青藏高原的山川莽原,朝拜过藏族地区几乎所有的名寺古刹而感到幸运。
我热爱这片神奇的雪域,
我热爱这里勤劳的人民,
我愿为藏族的文明、进步和繁荣,
鞠躬尽瘁。
于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