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书人书楼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柳和城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乱世聚书集藏的典范

近现代中国私家藏书可谓名人辈出、名家林立,叶景葵卷盒藏书乃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其藏书数量虽不算多,却以众多抄校稿本著称于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抗战期间,上海沦为“孤岛”,叶景葵贡献出全部藏书,联络同志,融私为公,创办合众图书馆,堪称乱世聚书集藏的典范。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中的上海,日军已推进到江桥、南翔一线,苏州河北岸发生着激烈的战斗。张元济不顾危险,连续几天穿行在沪西租界边缘的沙袋、铁棘网间,前往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东侧兆丰别墅老友叶景葵寓所。淞沪会战以来,叶正在汉口,一时不能返沪,兆丰别墅离战线又是那么近,张元济担心老友的藏书有失,便冒着危险来此照看和整理叶氏的藏书。他为老友理书十分“到位”,连叶氏校记中的疏忽都不放过,记入便笺,夹于书中。叶景葵得知老友在战火中为自己整理图书,由此得到启迪,同年11月5日在感谢老友的信中,透露了欲将个人藏书创办一所私人图书馆的意愿。函云:

菊丈台鉴:

顷接通丈(指陈叔通)信,知长者于危险之下为葵理故书,感惶无地。葵初购书,皆普通浏览之书。近来稍得先儒稿本及明刻各书,然亦未成片段。以近来物力之艰,得此已觉匪易。今岁室人物故,私计不再购书,并拟将难得之本,一为整比捐入可以共信之图书馆,而于普通各书,则当为随时消遣之用,虽未暇为之,而已有就正有道之意,盖自省鉴别不精,恐以乱玉也,今于危险时期承长者慨然代为检点,私衷何等庆幸。但敝寓正在炮火之下,敝藏无多,尽可将书箱送至尊寓。因稍为罕见之书皆存入柚木书箱之内,移送不难也,历年虽有草目,但凌乱无伦次,凡无价值而易得者置之可耳。葵到汉尚安,适昔时政府拟以衡州为最后退步,而近日已大肆轰炸,太原危急。河西之险,铁路可以凭陵,则成都、重庆等处,何尝不可轰炸?故祗能相当驱避,而无绝对安全之地也。草草布谢。敬颂颐福

再侄景葵谨上廿六、十一、五

一个月后,叶景葵在汉口得知自己藏书已由老友整理完毕,又于12月3日复函张元济,谈藏书编目,谈抗战形势。函云:“昨由汉馆奉到赐示,敬悉敝藏书籍承公鉴别,刻已全部保存,将来事定后,拟选择可以保存之价值者,请公再为鉴定,编一清目,想亦大雅所乐闻也。汉市不免扰攘,因京都纷纷后撤,但行政无系统诸事,待最高首领解决,而首领刻正在艰危督战中,安得有此余暇?所以对于敌人相形见绌之处,不仅在军器之窳、军士之杂,实各事均无组织之所致。刻下骑上虎背,欲罢不能,只有拼死奋斗而已。葵因汉行近为内地集中处所较繁,一时不拟返沪。”

张元济为叶景葵整理藏书,不单是友情的表现,更是爱护民族文化的爱国行为。随着战火蔓延,庐江刘氏玉海堂遭劫,平湖葛氏传朴堂毁于战火,杭州王氏九峰旧庐流散……各地藏书家噩耗不断,触目惊心,张、叶二老神伤不已。叶景葵返回上海后,与张元济就怎样办图书馆问题多次促膝商谈。1939年5月,他们又联络陈陶遗等,正式创议筹办一所图书馆,尽力收藏濒临危亡的民族文献。叶景葵捐资十万元,另募十万元,动息不动本,作为图书馆的常年开支。他率先捐出自己的全部藏书,蒋抑卮也捐出其凡将草堂的藏书。先租赁辣斐德路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一幢沿马路的民居作为筹备处并贮存图书,同时购下蒲石路古拔路口(今长乐路富民路口)一块空地建造馆舍。这幢“凹”字形建筑由著名建筑师陈植(陈叔通之弟)设计。

图书馆起个什么名字呢?当时上海已有鸿英图书馆、明复图书馆等以创办者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于是大家提议以叶氏的名字来命名。叶景葵不同意,他认为图书馆应依靠大众的力量并公诸社会,才能久远,而不应看作一家一姓之物。他提出以“合众”为馆名,取众擎易举之义。他只有一个要求,在馆旁筑一小楼为寓所,以租赁期25年与馆立约。他说:“昔日我为主而书为客,今书为馆所有,地亦为馆所有,我租馆地,而阅馆书,书为主而我为客,无异寄生于书。”从此他自号“书寄生”。

“合众”于“孤岛”崛起。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

P336-338

后记

我的这部小册子从动笔到今日结集成书,整整十八年。

1998年,河北石家庄《旧书交流信息》(后改《旧书信息报》,即今日《藏书报》前身)编辑上门约稿,希望我撰写一组介绍近代藏书家藏书楼的短文。于是自1999年3月至2000年4月,我的“藏书家藏书楼脞语”开始在该报连载,共发五十篇。这就是本书最早的一批文稿。此后,该报又陆续刊登了我多篇有关藏书家的文章。此外,《藏书报》《新民晚报》《澳门日报》《东方早报》《世纪》等报刊,也刊登我关于藏书题材的一批大小文章。因篇幅有限,这里选录一部分,按内容分成八辑,敬请行家里手批评指正。

好事多磨。文章也是“不厌百回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更新的材料进入我的视野,或修正,或补充,才“琢磨”成现在的模样。拙著大的修改和体例调整至少有两次,书名则改了四回。现今崇尚读图,我收集插图花费的精力并不比写作少,直到最近还在为某些图片的更换而奔忙。当然拙著一定还存在不少错误与不足,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拙著写作中得到许多师友的帮助和指点,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柳和城

二○一六年九月于上海浦东新居北窗下

目录

序 张人凤

自序

第一辑 天南地北话书楼

 于昌进聚书

 徐时栋三建书楼

 星凤堂藏书铭

 张鸣珂与寒松阁

 台湾彰化吕氏藏书楼

 姚觐元与咫进斋

 萧穆的“寒儒”本色

 “书癖”蒋凤藻

 铜井文房藏书略考

 耆龄与见山楼

 栩缘老人的读书规约

 大鹤山人郑文焯

 从草堂书藏到天游阁

 陈庆年与横山草堂

 曹元忠与笺经室

 松江“绝冠”数封氏

 丁福保质书有名气

 知悔斋主人不知悔

 北国冰城书声朗

 蒋孟苹与密韵楼

 粤中书楼之翘楚

 宿迁王氏信芳阁

 屈伯刚三设书肆

 书业巨子雅好藏书

 书友中之博闻者

第二辑 沙里淘金说珍藏

 宋本《金石录》惊现南京

 味经书屋荟萃朝鲜文献

 傅以礼家多禁书

 旧山楼藏秘籍

 谩闻斋逸闻和遗书

 张元济钟情乡邦文献

 缃素楼秘籍惊世

 王绶珊购书挨宰

 续书楼主人外号由来

 李拔可的情趣

 史学家多野史

 朱文钧与六唐人集

 八百大洋换《笺谱》

 言言斋多奇书

 蔚为大观蒙童书

 慨让茗斋手稿

 金石专藏数石庐

 马廉与不登大雅文库

 东省之书雄

 几礼居戏单

 别开生面饮虹移

第三辑 名家著刻传千古

 潘仕诚“人弃我取”

 乱军阵中读书志

 守山阁刻书夙愿

 杨尚文流播奇书

 粤雅堂的捉刀者

 赵之谦与“仰视”丛书

 遗书入藏一波三折

 书采万卷之精华

 绍兴乡土育人育书

 目录学家传世佳作

 编制黑龙江省地图第一人

 王树楠与《新疆访古录》

 江标与《灵鹣阁丛书》

 叶德辉刻性学书

 积学斋刻书二百五十种

 傅增湘的访书笔记

 古籍印刷史上的吴昌绶

 一部古书救活一门绝学

 蟑隐庐刻书

 张寿镛与《四明丛书》

 刘声木与《苌楚斋随笔》

 婴暗书跋埒藏园

 邵元冲与《祁忠敏公日记》

 叶恭绰校史明志

 孙殿起“书商而为士”

第四辑 书人护书留美名

 丁丙发愤复“文澜”

 “衍芬”“西涧”两草堂

 远碧楼春秋

 适园藏书移台北

 千里还书传佳话

 “广雅”书版历险记

 泰华楼传奇

 丰华堂藏书有归宿

 四当斋鸿影

 满眼风光玉海楼

 镇江丁氏捐书人

 叶景葵虫口夺书

 蒋抑卮为文教“至死不倦”

 贲园之门,随时可开

 山东文献守护神

 书髓楼藏书今安在

 姚氏兄弟心量广

 郑振铎写的两件借据

第五辑 文献飘零慨当年

 萌宋楼书案及其余波

 黑水城文献今昔

 一件日本“国宝”

 流落异国的张澍遗稿

 莫里循与“莫里循文库”

 东海藏书楼东流记

 慕氏书库西迁始末

 中国方志在美国

 文献东流拾零

第六辑 典籍回归数今朝

 杨守敬东瀛得书

 姚文栋广罗日本古佚书

 罗振玉域外刊书

 听诗斋藏书叶落归根

 傅增湘印的一册《永乐大典》

 董康的日本书缘

 王重民海外访书

 被劫文献越洋追踪记

 军舰护送的国宝

 周总理指示购善本

 叶落归根谱新篇

第七辑 沧桑书厄寻踪迹

 海源阁藏书流散记

 曾钊倾家典书

 风雨宜稼堂

 马队直闯艺海楼

 兵灾后的韩氏藏书

 书人同逝别下斋

 振绮堂书厄探秘

 书林一厄叫贫困

 结一庐的聚与散

 遗书尽售打鼓贩

 袁公子“以书易官”

 碧琳琅馆降“厄运”

 周星诒为书官司缠身

 万宜楼?“万五楼”?

 峭帆楼楼毁书亡

 意园“三友”的下落

 秘惜也是一厄

 火从凉棚燃起

 夜幕下的天一阁

 吴梅《曲丛》成劫灰

 闲闲山庄书劫

 平湖传朴堂的劫难

 黄溯初藏书毁于上海“八一三”

 我书委化付虫沙

第八辑 图书馆春秋树丰碑

 “摇篮本”珍藏的地方

 徐家汇藏书楼的变迁

 傅兰雅报答中国人民

 伟烈亚力的东方书藏

 国英的“共读观”

 从乌石山房到大通楼

 梁鼎芬藏书四约

 “存古”与“开新”

 韦棣华的中国情缘

 出版家的心愿

 开楼礼

 盛宣怀不耻下问

 老校长王培孙

 第一座乡村图书馆

 勿忘“得书不易之苦”

 叶鸿英的盛举

 乱世聚书集藏的典范

后记

序言

藏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自诞生以来绵延不绝。太平盛世,藏书发展很快,尤其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更显活跃,收藏宏富的大家不乏其人,及至战乱发生,藏书毁损惨重。但历经内外兵祸,中华民族中部分知识精英藏书、嗜书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楼有兴废,书有聚散,而藏书之风却世代相承,这一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对中华文化能成为世界上流传数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唯一一种古文明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时代变迁,产生于古代、适合于那个时代社会模式的藏书楼也随之消亡。这是历史的必然。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那么历史上的藏书活动,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呢?

一是藏书活动的知识含量极高,有利于藏书者养成终身读书、学习的习惯。书籍本是知识的凝聚物,藏书人虽不可能精通每本书的内容,但至少要了解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各书在这个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另外,还必须掌握版本知识和书籍流传的历史等专门学问,以及雕版、装帧等内涵丰富的艺术知识。

二是藏书是一种收藏活动,它是实物(书籍)的积聚、财富的积聚和知识的积聚。由于经济条件、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珍本难求等客观因素,藏书人必须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才能逐渐丰富自己的藏书、提高自己的品位。这种积聚意识是很可贵的,它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业取得成功的艰难,而且可以使人明白渐近的方式、坚韧的品性,而非急功近利,才是事业有成的最佳途径。

三是营造知识的氛围。藏书楼的影响力,虽不能与近现代公共图书馆相比,但毕竟对藏书者的家族、子女及周边一定范围是有影响的。家族的后代和地方上一些学子得益于藏书楼者也不鲜见。今天,在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家庭藏书和它带来的学习氛围,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和城兄从多年收集、积累起来的资料中,遴选出近代一百多年来一批藏书楼、藏书家的一两则故事,撰写成文史随笔小品,既有各自的历史概貌,又有他们值得传颂的品格或收藏特色,集成这部《百年书人书楼随笔》,既具有知识性、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可读性。书稿初成,先读为快,略记数语,兼贺和城兄在藏书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张人凤

二○一六年十月于上海张元济故居

内容推荐

《百年书人书楼随笔》从作者柳和城公开刊登过的有关藏书家的文章150篇,按内容分成八辑:“天南地北话书楼”、“沙里淘金说珍藏”、“名家著刻传千古”、“书人护书留美名”、“文献飘零慨当年”、“典籍回归数今朝”、“沧桑书厄寻踪迹”、“图书馆春秋树丰碑”。

编辑推荐

《百年书人书楼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柳和城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遴选出近代一百多年来的一批藏书家、藏书楼的故事,主要记叙近代书厄真相、文献流传、书人护书以及典籍回归的往事,写成文史随笔小品,每篇配有一两幅插图,具有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