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杰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小龙作为一位在享有盛誉的传奇人物,他“生前是一座丰碑,逝后是一个传奇。”成龙如此评价他的偶像李小龙。

时至,他仍然拥有不计其数的“龙迷”,成龙、甄子丹、周星驰、李连杰、施瓦辛格、史泰龙、科比等也将他奉为偶像,李小龙是当之无愧的不朽传奇。

《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这本书是国内首部由“龙迷”创作的李小龙传记,客观严谨,详细考证 ,反复修订,旨在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龙迷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小龙。作者郑杰以虔诚的心态,真实还原李小龙32年的传奇人生,拒绝将他妖魔化或者神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充满了正能量的传记是极有说服力、接地气的成功励志学书籍。无论是谁,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激励,继而找寻到真正的自己,相信这也是李小龙所乐于见到的。

内容推荐

李小龙,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有血有肉,优缺点都很突出。他的32年人生极富传奇性,生前辉煌,但在他死后却被有意无意间曲解、误读,或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被表面化。《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旨在对他短暂的一生正本清源,在参考了国外众多权威的一手资料后,作者郑杰历时3年,反复修改,终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小龙。缘起缘灭,跟随作者的笔触,让我们拂去流言蜚语与虚假妄断,一起来回顾李小龙完整的一生,景仰这个传播中国功夫的传奇人物。

目录

第一章 龙之初

 1.1 从美国到香港

 1.2 影坛新星

 1.3 拜师叶问

 1.4 拳击与恰恰舞

 1.5 《人海孤鸿》

 1.6 离港赴美

第二章 西雅图

 2.1 重返旧金山

 2.2 周露比餐馆

 2.3 功夫小组

 2.4 振藩国术馆

 2.5 华盛顿大学

 2.6 首次返港

 2.7 琳达

 2.8 长堤武术大赛

 2.9 喜结连理

 2.10 比武黄泽民

第三章 “加藤”

 3.1 悲喜两重天

 3.2 再次返港

 3.3 闯荡好莱坞

 3.4 短暂的辉煌

 3.5 明星私教弟子

第四章 好莱坞

 4.1 洛杉矶武馆

 4.2 冠军之师

 4.3 创立截拳道

 4.4 陷入困境

 4.5 《无音箫》搁浅

 4.6 香港之王

 4.7 山穷水尽

 4.8 嘉禾公司

第五章 最后的岁月(Ⅰ)

 5.1 初露曙光

 5.2 《唐山大兄》

 5.3 狗尾续貂

 5.4 平地惊雷

 5.5 锋芒太露

 5.6 精武陈真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Ⅱ)

 6.1 协和公司

 6.2 李罗交恶

 6.3 初执导筒

 6.4 义助好友

 6.5 《死亡游戏》

 6.6 签约华纳

 6.7 道德绑架

 6.8丁珮风波

 6.9 痛失挚友

第七章 最后的岁月(Ⅲ)

 7.1 年羹尧

 7.2 龙争虎斗

 7.3 殚精竭虑

 7.4 死亡预演

 7.5 毫不妥协

 7.6 崩溃边缘

 7.7 撒手人寰

 7.8 死后乱象

 7.9 两次葬礼

第八章 1973之后

 8.1 死后哀荣

 8.2 摇钱树

 8.3 沽名钓誉

 8.4 MMA之父

 8.5 李小龙热

附录

 李小龙死因揭秘

 李小龙大事记

 李小龙影视作品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比李小龙大47天的张卓庆饱受家中那位同父异母的大哥的欺凌,于是想到请李小龙来帮忙。为此,1949年,他在同为梨园行的阿姨的带领下参加了李小龙的10岁生日宴会(其实当时只有9岁)。但见眼前的李小龙一身女孩打扮,遂打消了念头,可由于二人年龄相仿,所以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天之后,两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面。

1951年,张卓庆亲眼见证了学习拳击的黄淳揉踢馆叶问,却被叶问多次打翻在地。当年年底他得知,黄淳樑已改练了几个月的咏春拳,遂请其兄黄敏良代为引荐,成了叶问的弟子。1954—1958年,张卓庆借住在叶问家中,得到叶问倾囊相授,还钻研医术和点脉绝技,成了叶问真正意义上的入室弟子,也为日后在澳洲发展咏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在一次上学途中,张卓庆与李小龙互相认出彼此,于是重新做回朋友,张卓庆更是天天接送李小龙上学、放学,两人友情日益深厚。

李小龙曾在幼年随李海泉学过一段时间的吴氏太极拳,每天一大早,父子二人起床烧香后便一同前往京士柏公园练武。但是练了没多久,李小龙就因为太极拳的慢节奏而开始心生厌倦。虽然练习太极拳半途而废,却也因为每天对着刚出的太阳锻炼,双目显得炯炯有神。1953年底的一天,李小龙被一群人追赶,亏得张卓庆及时出手相助才化险为夷。此时的李小龙已粗粗学过太极拳、洪拳、蔡李佛拳等拳法,但是发现在实战中都不是很实用。于是,李小龙向张卓庆提出想学咏春拳来防身。张卓庆一开始便极力反对,理由是:李小龙是小有名气的电影童星,学了咏春拳打架,会致使名誉受损,更何况他压根不相信李小龙会严肃地对待练武这件事。但是李小龙决意要学,张卓庆拗不过他,只得答应,并多次上门劝说何爱榆让李小龙学武。爱子心切的何爱榆最终还是替李小龙交了学费。李小龙将学费包了一个红包,亲自递呈叶问。

叶问与李海泉是好友,也很喜欢看李小龙演的电影。在他看来,李小龙全身透着一股机灵劲,是块练武的好材料,当即便收他为徒并为其开拳。拜师时,除了李小龙、张卓庆兄弟及叶问本人外,再无他人在场。李海泉得知此事后,也并无阻拦。

叶系咏春拳简单至极,只有三个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两种器械:八斩刀、六点半棍,外加一套木人桩法。招式简便,步伐幅度极小,甚少腿法,以拳为主,实战性极强。街头巷战,要的就是简单、实用、有效,能用最小、最简单的动作和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而咏春拳的特点正合李小龙心意。

一开始,张卓庆手把手教李小龙入门套路“小念头”,一开始只教了十来招,在没有教授新的招式的情况下,李小龙足足学了3个月。可见其恒心与毅力。

为了练好咏春拳,不再被人欺负,李小龙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功夫上:每天在放学后风雨无阻地去武馆;时常在吃饭时以拳头击打桌椅,来锻炼拳头的硬度;为了试验拳头的威力,李小龙经常将街上的老鼠箱打坏;在散步时手持小型哑铃,旁若无人地做连环直拳状一路“打”过去;偷偷地在家中安置了一架木人桩,每日勤加练习;还时常在几个师兄弟家“开小灶”;连睡觉都拿着哑铃。叶正曾听叶问说过:“小龙一天练习咏春拳的时间至少超过五、六小时。一般人一星期、一个月的练习时间加起来,也比不上小龙一天的练习时间。”何爱榆曾感慨,如果李小龙能像练武般花点心思在学习上,成绩也不至于那么糟糕。

进入青春期的李小龙比童年时更喜欢打扮了,尤其是发型,每天必定花上15分钟以上,打理得一丝不乱方可出门。至于那些时髦的花衬衫更是不在话下。但咏春门里有个别师兄看不惯他,就在与他练习“藕手”时恶作剧,屡屡攻击他的面部及胸部,这让体格瘦弱,极为注重仪表的他很不开心,却又不便发作。叶问对此情形洞若观火,便改由黄淳棵、张卓庆指点李小龙。

梁绍鸿在见识了李小龙那日渐犀利的咏春身手后,决定拜人叶问门下。于是,年长他两岁的李小龙带他来到叶问拳馆拜师,成了他的师兄。之后,家世颇为显赫的梁绍鸿更派出私家车接叶问亲自上门传艺,成为“第一私家门徒”,直到1959年负笈澳洲。

业精于勤,不久后,李小龙便功力大进,那些曾捉弄过他的师兄们在与之对练时发现已不是他的对手。这些家伙为了找回面子,开始调查起李小龙的身世,结果发现了他的混血儿背景,便以血统不正为由,联合起来向叶问施压,并扬言,如果叶问不把李小龙赶出去就不付学费。叶问迫于无奈,便让李小龙离开武馆,同时暗自授意黄淳棵与其单独练武。李小龙也很“狡猾”,他曾守在黄淳棵家门口,对前来练武的师兄弟谎称黄淳棵不在家中,以此来达到单独训练的目的。

本就是街头小霸王的李小龙,学了咏春拳之后更是“如虎添翼”。据楚原回忆,有一次他和女友接弟弟回家,一帮人过来调戏楚原女友,当他们不知怎么办时,李小龙从学校内一路走来,那帮人就吓得赶忙逃走了。李小龙曾与一帮同学、好友,组成了一个自称为“龙城八虎”的“团伙”(另有一说为七虎,但并非真正的帮派组织),到处打架滋事。李小龙打架也并非完全是惹是生非,更多是打抱不平。童年的李振辉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被对方球员打了一顿,李小龙听闻此事立刻冲出家门,找到那个肇事者,把他狂揍了一顿。从此,李小龙的高大形象便在李振辉心中树立了起来。

练武本身就是为实战服务的,但在公共场合打架是违法行为。因此,以李小龙的性格而言,即便他不去招惹别人,也要知道自己的武技到了什么样的阶段。陪同李小龙练功的黄淳棵怕李小龙私下与人动手会闯出什么祸来,便在某栋楼的天台安排了一场讲手并担任裁判。

李小龙第一次与人讲手,不比在街头斗殴,有裁判,又有规则,有点不习惯,又怕把脸打坏了没法演戏,有些畏首畏尾,结果在第一回合就被对手抓住机会,打倒在地,还挂了彩。李小龙有些沮丧,但黄淳棵示意李小龙继续打,并给他鼓气。经过再三劝说,李小龙终于鼓足勇气,重新开打,发挥出了水平,对手很快被击倒。这一仗,给了李小龙极大的信心,为日后的讲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拍戏期间,李小龙不打架。如果李小龙被人挑衅而不得不出手时,张卓庆、张学健等“实战派”师兄弟就会代替李小龙出战,以保护他不受到伤害,从而使他得以顺利连戏。

P8-11

序言

你所不知道的李小龙

我的计划和所做的一切,在于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寻找宁静的心境。

——李小龙

2016年11月,我曾和师兄以及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CJIF)主席一行三人,专程赴美,拜祭截拳道恩师李恺师父。期间,我们专门抽出时间前往西雅图,拜祭李小龙宗师,以代表联盟、国内的弟子们以及自己,完成一个截拳道者朝圣般的夙愿。

记得从西雅图机场出来,是一位黑人出租车司机接我们去市区。他很热情,一路与我们闲聊。路上,他好奇地问我们来西雅图做什么,我们说为了拜祭“Bruce Lee”而来,他一听就兴奋起来,大叫一声“哦打!”此时,他的双手如果不是紧握着方向盘,以他的那个兴奋劲儿,恐怕还要即时学着宗师的表情,抹一抹鼻子。到了西雅图之后,为探寻宗师的足迹,由美国著名李小龙收藏家李捷勤先生带领,我们夜访唐人街“大同饭店”。李小龙当年常常光顾这家饭店,至今还留有一个纪念专座。刚刚进门,就见一位年轻人异常高兴,冲着我们一边嚷着,一边手里还挥舞着什么,定睛细看,原来是一瓶“李小龙茶”,而当时我们三人也是人手一瓶。也许,对于这位美国人而言,仿佛“李小龙茶”就是全世界“龙迷”的接头信物。那一份毫不见外的激动,我们也马上心领神会,同样报以中国式的热情回应……李小龙是很多美国人心中不灭的偶像,这次美国行,一路上有非常多直观的感受。

多年来,我陆续看过很多有关李小龙的新闻报道、街头采访,似乎无论是在中国的北京、长沙,还是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乃至于远在印度洋西南方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李小龙吗?鲜有不知道的,而且其中大部分人还会像那位西雅图的黑人出租车司机一般,能够在瞬间被某种叫做“李小龙”的神秘能量点燃,激动得手舞足蹈之外,一定还要加上几声大叫“哦打!”

你一定听说过李小龙。不过,你真的“知道”李小龙吗?

抛开那些李小龙影视表演中展现的各种Pose,抛开20世纪70年代娱乐记者和新闻媒体们炮制的一个个“李三脚”“精武指”之类的子虚乌有的噱头,抛开那些基于李小龙“国际功夫电影巨星”的浮光掠影的外在表象,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武术生涯、他的人生追求和成就、他的光荣和梦想,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

当我们只是留着长发,穿着黄色运动装,叫着“哦打”,抹着鼻子,控一个高腿,摆出一副李小龙式的标志性姿势,然后就此滔滔不绝地谈论李小龙的时候,我们谈的是那位不到三十岁就在美国创立截拳道的武学宗师吗?我们谈的是那位“一个人必须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天空才是极限”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一生中坚持“始终做自己”,努力追求成为真正的“人”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终生以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以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而骄傲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有血有肉,宁愿国术馆赔本,也不愿为了商业化牺牲艺术质量;宁愿不要演出机会,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牺牲中国人尊严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性格急躁、喜欢恶作剧,有点小骄傲,有不少普通人的缺点,但又能坦诚面对自我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情商很高、才华横溢,喜欢在微雨中漫步,能诗善画懂设计的李小龙吗?我们谈的是那位从来不以大师自居,一生践行空杯哲学和学无止境理念的李小龙吗?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只是那位外形俊朗、肌肉健美、功夫超群,可以短暂激增我们的荷尔蒙,满足我们心理代入感的电影明星李小龙先生,那么,这对于我们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李小龙为榜样的人们而言,有任何现实意义吗?

这必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基本上来说,我一直主动选择武术作为我的生活,而把演员当做一个职业。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实现自我,成为一位生活的艺术家”,这是李小龙当年对自己人生的精确定位,以及在他心中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因此,关于演员,关于明星,李小龙生前对此早有清醒且深刻的认识。作为截拳道一代宗师,电影只是他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的一个媒介,演员只是他选择的一个职业。他从来不追求成为明星,而只想成为一个“有品质的演员”。他知道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盲目的“龙迷”,都只是透过“明星”这个光环去看他。“如今有太多的明星,太少的演员”,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记者,李小龙曾非常直白地指出这一点:“‘明星’不过是个幻象。它能使你扭曲变形。”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小龙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因影视而成就,其个人形象却因影视而被误导、扭曲。

几十年来,李小龙,这位20世纪红遍全球的传奇人物,因其传奇经历,以及演员和功夫电影明星这两个极端表面化的刻板符号,而被大众、商业传媒,以及无任何辨识力的所谓“龙迷”们,有意无意,以猎奇的方式曲解、误读。一些商业传媒,甚至无中生有,以地摊文本、奇谈怪论迎合某些大众的低级趣味,不是将他妖魔化,就是将他神化。历年所见,无论报纸、书籍、杂志,还是电视台制作、播放的纪录片,到处充斥着大量难以置信的谬误。近年来,虽然在市面上偶见一两本高质量的国内外作者撰写的李小龙传记,但大部分正式出版的所谓李小龙传记多为不加考证,拾人牙慧,夹杂传抄各种20世纪70年代港台街巷地摊资料,毫无历史真实可言的“传记”,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至今,成为一切妖魔化或神化李小龙的主要源头。

几十年过去了,放眼世界,中外各类功夫、动作电影明星何其多,但是众星如流星般闪耀过后,唯有李小龙仍然是偶像中的偶像,明星中的明星。当今世界最佳MMA选手、前UFC中量级冠军安德森·席尔瓦就是一位最具典型性的专业级龙迷和李小龙学习者,他说:“李小龙一直是我生命中的标准。我研究李小龙的技巧,也一直在研究李小龙的书,同时我也将自己的技巧变得像李小龙一样。”事实上,对于李小龙而言,当年他所取得的,无论是武术事业上,还是电影事业上的前无古人的成功,都不过是早在他预料之中,并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自我训练和修行,做好了充分准备,且在机会来临之际,简单直接地主动选择的结果。在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李小龙当年关于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当准备遇到机会。机会也许会走向你,也许不会。幸运也许走向你,也许不会。但如果它们走向你———你称之为幸运———你最好已经做好了准备。”

通过这本传记,读者将会了解到,李小龙为了得到成功的机会,曾经如何“像隐士一样日复一日地进行体能和技巧的训练以达到最佳状态”,做过哪些超yue常人的艰苦准备。香港刚柔流空手道桥治会资深馆长李锦坤先生,至今仍然记得李小龙在指导他的腿技时对他的告诫:“能受人不能受之苦,定能成人不能得之成。”并引以为人生座右铭。

本书作者是一位国内资深的“龙迷”,亦是一位研究有成的年轻的李小龙研究者。曾经在我为《中华武术》杂志编辑李小龙纪念会刊和专辑的过程中,提供过无私的工作支持和高质量的翻译文章,由此对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了置身于那个时代,走近人物的内心,以便能尽量接近当时的历史真相,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小龙,本书作者为此准备了22年,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如痴如醉,乐在其中。目前他所收集、珍藏的李小龙文献资料有3087份,仅电子版资料(不包括视频资料),容量就达到12.4G,其中包含6.6G的李小龙照片,达31895张,另有李小龙有关视频717个,103G。他以一位李小龙研究学者应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对海量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严格考据,并于2013年正式动笔,撰写这本传记。我能够看到这本传记的背后,作者的至诚,以及他到目前为止尽了最大努力,反复修订,以期达到尽量的完善。

诚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强调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尽量贴近真实的严谨的李小龙传记。“有多少资料,说多少话,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许其中仍有不察之错谬,但本书对读者能够尽量贴近真实的李小龙,并借此相对深入地了解李小龙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会有极大的帮助。抛开各种先入为主的关于李小龙的成见,以及盲目追星的浮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传记,更进一步地了解李小龙,走近李小龙。最终,我们会了解到,李小龙对于一个人人生成功的终级定义,是中国道家式的———寻找宁静的心境。假如您能从中纠正一些过去关于李小龙的错误认识,得到一些启迪和激励,或许这正是本书作者所期望的。假如您能够因此敞开自己,坦率真实地开启自我发现、自我解放的旅程,那可能正是李小龙所期望的。

“生活是不断前行的过程,你应在此过程中保持流动,不断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升华自己”,“一切知识最终都意味着认识自己”。

谨以李小龙的人生隽语与诸君共勉。

WALK ON!

朱建华

2017年3月9日

于岳麓山能量谷·麓山中和

后记

本人自1995年起开始研究李小龙,至今已20余年。在此期间,购买、收集到了不少关于李小龙的英文原版书籍和第一手资料。在写本书之前,自认为算是一个较为资深的李小龙迷,但不能算做李小龙研究学者。

李小龙本来是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着明显的优缺点,但由于他经历的传奇性,每每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对其生平并不了解,又难免会添枝加叶,从而偏离了事实本身,不是将他妖魔化就是将他神化。无论是报纸、书籍、杂志、纪录片,还是电视剧,到处充斥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在我看来,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权威、准确、原创的李小龙传记,一些不当言论才会以讹传讹至今。于是本人以这些年积累下的资料为基础,以一名学者应有的态度对海量材料进行归纳、考证、分析,于2013年正式动笔,才有了这本传记。

将近4年的时间,这本传记曾多次重写,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根据新发现的材料颠覆原来的观点,对笔者来说都是挑战,甘苦自知。李小龙相关的中文资料较少,因此,我购买的书籍大部分是英文的,少数是日文版本的。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对这些书籍、资料或音频视频一边整理,一边做笔记,有时甚至要将整本书翻译下来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量确实很大,也确实很累,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梁毅超、姚乐军、雷伟权等龙迷朋友都曾向我提供过各种一手资料,进而让我能够修改、充实不少细节,令这部传记增色不少。

考证是件苦差事,但我乐在其中。我试图从各种资料中还原当时的环境,并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情绪,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发现自己的分析与李小龙亲笔日记完全吻合时,那种惊喜的感觉难以言表,感觉自己又离李小龙近了不少。同样爱看历史的深圳李小龙迷梁毅超说:“这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有着对历史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甚至有朋友说:“你的性格的很多方面乃至部分人生轨迹与李小龙很相似。”

当传记终于写好的那一刻,我大大地出了一口气,长叹一声:“李小龙,我对得起你了!”朋友们得知此事后,从QQ里发来一句话:“你早就对得起他一百次一千次了!”此时的我,顿觉欣慰。

笔者尽了最大的能力去考证,并极力设身处地投入到那个时代和人物的内心,以便能尽量接近历史真相,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小龙。但至今为止也只能说,这本书还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文学性和思想性,“有多少资料,说多少话,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仅此而已。同时,笔者无法保证对于每一份资料的解读是完全准确的,所以文中表达的是观点,并不是定论,更多的请读者自行思考。由于得到所有李小龙资料是不可能的,时间与精力也有限,且与本身经历和知识面相关,错谬自然是无法避免,但我已问心无愧。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书中任何漏洞或错谬,欢迎与笔者进行交流。

谁都想自己的作品大卖,但我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这本入门级的传记,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龙迷认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小龙,而非流于浅薄的符号化的表面。

因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武术体系之演变,市面上已有多部专著出版,故本书不做赘述,有也多为一笔带过,侧重于生平研究。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充满了正能量的传记是极有说服力、接地气的成功励志书籍。无论是谁,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获得启迪,继而找寻到真正的自己。相信这也是李小龙,一名生活的艺术家所乐于见到的。

感谢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同时感谢中国国际截拳道联盟副主席朱建华老师为我作序,感谢好友卢振宇、梁毅超、姚乐军、江丽萍、雷伟权、“心中的龙吧”的各位吧友以及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励我的好朋友们,他们不时提供各种细节及相关资料供我参考。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本书绝不可能面世。

2017年4月1日

郑杰

于上海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郑杰从2012年开始构思,2013年动笔,笔耕四年,九易其稿,力求完美。他参考了22本英文原版书籍、19本中文书籍、27本《黑带》杂志,44本中国武术类杂志、17个网站。他收集到的李小龙资料共计3087份,其中含李小龙照片31608张,6.6G;视频717个,103G。

——梁毅超

郑杰是龙迷中研究李小龙史的主要力量,他与李小龙生前好友见面交流,认真聆听他们描述李小龙的生平,因此这本传记绝无任何虚构成分,采用了更多、更有力的证据。

——永远的思念

郑杰是李小龙研究者中极其恒心和内涵的一位,龙迷圈里都认可他!

——蒋丽萍

读完这本传记,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小龙是如何从街头无名小卒成长为最伟大的武术宗师的。

——a1968839851

我们认识李小龙,必须走近一个真实李小龙,认识作为一个“人”的李小龙,我深信郑杰的这本书完全可以帮读者做到这一点。

——李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