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基铭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尚长文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石化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历史教科书。

尚长文著的《王基铭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讲述了王基铭从出生到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石化系统的高级干部、工程院院士所经历的事迹。

他有骨气。为了石化装备国产化,他以乌纱帽和全部家当作抵押的“惊天”一拍,也由此成为今日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一个完美形象,感动了所有的石化人。

他有底气。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人离开一个单位20多年了,大家在追忆里还充满如此的情感,这个人便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

他有正气。在长期的职业生涯里,他用自己模范的行为,博得了一个好的“官名”、“官声”。

内容推荐

尚长文著的《王基铭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作者编写的王基铭传记。王基铭是6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拼搏中,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充沛精力”全身心地工作着、奋斗着、拼搏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干部,成长为石油石化系统的高级领导干部。

他是见证者。从20世纪60年代积弱贫穷的年代,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艰难的起步,以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弱小的石化工业怎样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产业,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

他是参与者。从高桥的上炼开始,到80年代中期掌舵国有特大型企业上海石化总厂。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沦陷区里的童年岁月

 第一节 战乱中落生

 第二节 故乡在上虞

 第三节 童年与外婆

第二章 在红旗下长大成人

 第一节 少年早发愤

 第二节 市东中学遇良师

第三章 求学于华东化工学院

 第一节 接受洗礼

 第二节 为祖国而发愤求学

 第三节 渴望飞翔

 第四节 生活的烦恼

第四章 初入社会搞“四清”

 第一节 参加农村“四清”

 第二节 走进工厂

第五章 高桥:雏鹰起飞

 第一节 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员

 第二节 好一个“小小老百姓”

 第三节 能干也会干的年轻人

 第四节 创业中收获爱情

第六章 金山:鲲鹏展翅

 第一节 茫茫海滩摆战场

 第二节 金山卫工地喜结连理

 第三节 海滩上的会战

 第四节 回眸1975

第七章 鏖战于另一个战场

第八章 二期工程撒汗水

 第一节 一波三折的二期工程

 第二节 拼搏:为了二期工程

 第三节 学习: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插翅

 第四节 会战工地上的春节

 第五节 扬子石化“救火”

第九章 第三座丰碑

 第一节 什么叫乙烯

 第二节 副总理的期望

 第三节 风云突变

 第四节 执掌帅印

 第五节 破冰、破冰

 第六节 众志成城

 第七节 走上前台的新人

 第八节 总理的祝贺

第十章 打造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改制企业

 第一节 审时度势寻求突围

 第二节 进京赴考

 第三节 摸索前行

 第四节 瞄准“境外上市”

 第五节 翻出“家底”晒太阳

 第六节 山重水复“已”无路

 第七节 香港有“客”来

 第八节 柳暗花明“进”新春

 第九节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十一章 强力推进石油化工国产化装备建设

 第一节 新的平台

 第二节 亟待突破的重大装备国产化

 第三节 从乙烯裂解装置国产化入手

 第四节 上下同心:“三机”国产化实现根本突破

 第五节 炼油装置重大装备国产化成效卓著

 第六节 赛科:兼任董事长

第十二章 以先进工程建设理念掀起中国石化基本建设新高潮

 第一节 副总理的记忆

 第二节 燕山乙烯改造:老树发新枝

 第三节 镇海炼化:旧貌换新颜

 第四节 众化工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第十三章 创立适用于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

 第一节 创立“IPMT+EPC+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的背景

 第二节 “IPMT+EPC+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架构

 第三节 “IPMT+EPC+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第四节 “IPMT+EPC+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启示

第十四章 参与并组织中国最大的国企改革

 第一节 渐已成熟的改制背景

 第二节 来自高层的支持

 第三节 出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

 第四节 引得活水汇清泉

第十五章 意外的国际官司

 第一节 我和王总认识的过程

 第二节 官司的由来

 第三节 休斯敦交锋判“离婚”

 第四节 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官司

第十六章 为了海南的碧水蓝天

 第一节 目光投向海南

 第二节 精心选择厂址

 第三节 高水平 高起点 超一流

第十七章 不是谢幕的谢幕

第十八章 关注全球炼化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世界炼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中国炼化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中国炼化工业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炼化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十九章 发力:瞄准石化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第一节 把脉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现状

 第二节 未来五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市场发展前景:峰值、过剩

 第四节 转型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第二十章 面向未来,回报社会

 第一节 出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

 第二节 担任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

 第三节 担任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

 第四节 中国石化科技委员会的资深委员

 第五节 甘为人梯育英才

第二十一章 儿子及工作人员眼中的王基铭

 第一节 王超元:我的父亲

 第二节 王元华:我的父亲

 第三节 刘军:我给王基铭当秘书

附录一 王基铭大事年表

附录二 王基铭学术代表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942年,沦陷区上海。母亲在惶恐中生下长子王基铭。童年时的王基铭,早早地便感受到了铁蹄下的苦难,及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窘迫。幸好,王基铭有一个深爱他的外婆。在外婆那里,他读完了小学最初的三年,因为年龄最小,个子在班上也最矮,为免受大孩子的欺负,王基铭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尊重。

第一节 战乱中落生

1942年,正是日军占领上海的第5个年头。

自1937年8月13日打响淞沪战役,11月12日,75万国军在30万日军精良的武器、排山倒海的攻势中败下阵来,沦陷的上海就再没有了安稳的日子。

一寸国土一寸血。日本发动的“八·一三”事变,以及随后对上海的占领,摧毁了上海近百年累积起来的现代化基础,上海由此坠入“除了人命以外什么都贵”的恐怖时代。据《申报年鉴》记载,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当时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战火最集中的闸北一带,工业损失100%,,虹口和杨浦损失70%,南市稍轻亦达30%。闸北曾是上海最具活力的都市工业区,战后已变成满目疮痍、魍魉出没的一片荒郊。一位曾在那里安家的美国人说:“即使我见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也没有被破坏得如此彻底的。”

这是1937年的上海。

家国破碎,最先倒霉的便是老百姓。1937年之后,头两年里,上海街头挤满了逃难的人群,之后的这种情形虽然有所改变,但逃难的现象却始终存在,成了上海滩上见怪不怪的一大情景。

1942年的5月底。

上海杨浦区榆林路附近的一个弄堂里,火柴厂青年女工蒲再仙已进入到了临产阶段。这位年轻的孕妇已在十多天之前不得不留在了家里,等着肚子里的孩子降生出世,尽管如此,蒲再仙的内心却始终快乐不起来。蒲再仙此前怀孕生下的几胎新生儿,因为战乱,皆无一幸免地死于疾病与饥饿。现在,眼见得马上就要临盆,未来的小生命究竟能否平安成人,便让这女人纠结得不行。

这还不说,单是接生就困难得很了。自从上海沦陷,日军便在市区开始了灯火管制,一到晚上,整个上海滩便是一片寂静,远远望去,宛若一座死城。要是在白天还好说,万一到晚上临盆,这可该怎么办呢。更为危险的是,日军实行严厉的宵禁令、军事管制法和保甲制度,市民外出,尤其是晚间外出,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当作抗日分子处置。1942年的上海,实际上已被改造成了某种形式的“集中营”。

女人烦躁地在屋里走动着,忧心忡忡,神不守舍。

女人的丈夫名叫王炳寿。王炳寿低声地劝慰着女人,语气里却掩饰不住自身的慌乱。

王炳寿,1911年出生,这是一个有着江南人所共有的文稚气十足的小伙儿。13岁那年,王炳寿便被父亲送到杭州学习丝绸的制作加工,学成后去到上海,在一家丝绸厂就业。由于踏实能干,很快变成了那家厂子里最熟练的技术人员,然而,旧上海时期尤其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个低收入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要想真正地做到养家糊口又谈何容易,也因此,面对焦躁不安的妻子,王炳寿除了简单的安慰,剩下的便是躲在门外失神地盯着远处的天空。6月的上海,此刻正滚过一阵又一阵热浪,热浪中,人的心也因此而变得不安起来。

临盆的日子到底还是来了。

1942年6月10日,贫民区里,传来了一声嘹亮的啼哭。进去吧!王炳寿的岳母从屋里走出说。老人是专门从闸北水电厂那边赶过来的。尽管神色疲倦,但声音里还是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王炳寿没等老人将话说完,便飞快地去到屋里,从产婆手里接过了新生儿。产婆是老岳母隔壁上了岁数的邻家婆子。那个时代,没有接生条件的上海贫民,有不少都是请有经验的产婆来家里接生的。

这个晚上,王炳寿的岳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粽子、汤圆,还有从集市买来的花生、鸡蛋,请助产的邻居一起,全家人充满喜气地吃了一顿还算丰盛的晚餐。心细的老岳母按照江浙风俗,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蜡烛,于当日晚间将红蜡烛点燃在观音菩萨像前,为新生儿的出世,上香许愿、祈求平安。

随着“噌”的一声火柴的擦燃,黑暗中,红色的蜡烛燃起了红色的火焰。

炳寿,来吧!岳母轻声吩咐着姑爷。王炳寿将怀里的儿子小心地递给岳母,这才恭敬地上香,又按照敬祖的规矩,磕了三个头,这才将双手合于胸前,低声地祈求。请保佑我的儿子吧,让他免受战乱,健康成人。

新生儿的名字是按八字排出来的。按生辰八字推算,新生儿命里缺土缺金,“基”和“铭”字,恰好对其进行补充。

“王基铭”这三个字,便成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人,祖祖辈辈所期盼的,都是对后人无限的期望和祝福,这也是贫苦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能在战乱和贫困中得以不断延续的最根本的原因。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中国老百姓的生存能力就不是一般的强,任何侵略者试图通过杀戮来征服一个民族,都是痴心妄想。(P5-7)

序言

看着摆在我面前的一摞洋洋洒洒的传记文稿,便不由得感慨起来,这里面浓缩的是我走过的历程啊!回想到去年初,当工程院准备要给我们写院士传记时的情景。那时,我十分犹豫,感觉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专家,没有什么可写,而且从个人讲,更不习惯去宣传过去的东西。说实话,当时是不想写,也不敢写。但周围老同事、老朋友鼓励我,说你应该写,你经历的事情多,你的人生道路是与中国石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的,你的身上刻下了时代的烙印,你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应该写。这个传记不是为你个人的,是为我们这一代石化人写的,是为石化人树碑立传!我们坚决支持,你写吧!中国石化党组高度重视,使我十分感动。中国石化为院士传记专门发了文,要求有关部门给予积极支持,责成中国石化出版社具体负责,帮助我们。最后我在儿孙们的热情鼓动下,才下决心写这本传记。

回顾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一次深刻的再教育的过程。个人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党的悉心培育,我不可能从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成为大学生,也不可能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不可能从一个一般干部成为中国石化集团的高层领导,是党哺育了我,是党培养了我,是党教育了我,我永远是党的儿子!幸运的是我一路走来遇上许多党的优秀领导干部(陈锦华、盛华仁、徐匡迪、杨光池、龚兆源、顾传训等),他们的优良品质和风范是我学习榜样,他们是我的领路人,把我引入正确的人生道路,教会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让我受用一辈子。感恩我曾所在的中国石化历届党组,是充满正能量、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党组,讲政治,顾大局,强烈政治责任感,勇挑重担的使命感深深熏陶了我,使我在这样战斗集体中,不敢懈怠,不能喘息,唯有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感恩我的同事和同仁,是你们对我工作一贯支持和帮助,才铸就了现有的成就。没有你们全力以赴、不折不扣的支持;没有你们不分昼夜、不计节假日的努力工作,我的工作将一筹莫展。我从心底里永远感谢您们!我是在中国石化大家庭里长大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中国石化的职工队伍是一支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队伍,是一支有很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高素质队伍,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我们才能战无不胜,夺取一个一个伟大胜利,使中国石化成为受世人尊敬和尊重的大企业。最后我深情地怀念我的父母,是他们养育了我,教导我“好好读书”、“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当本书完稿时,我要特别感谢本书作者尚长文老师。他是优秀的工人作家,他来自胜利油田生产一线,懂生产接地气,又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为我作传,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俩缘分。他为此书呕心沥血,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采访了许多各时期的知情人,用他精彩的文笔,书就了本书。读者若是有收获和感悟,那是长文老师的功劳。如有不足和浅薄,那是我自身做得不够和不足。最后,衷心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帮助的老同事、老朋友及同仁们!

王基铭

后记

走近王基铭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看来,更是一份缘。

2016年年初,受中国石化宣传工作部委托,由我来编写王基铭的传记。

这原是国家科技部、人事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起的“为院士立传”的文化项目。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石化系统的高级干部、工程院院士,王基铭的大名我早就耳闻。王基铭是6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拼搏中,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充沛精力”全身心地工作着、奋斗着、拼搏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干部,成长为石油石化系统的高级领导干部,这本身便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在石化系统,王基铭算得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见证者。从20世纪60年代积弱贫穷的年代,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艰难的起步,以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弱小的石化工业怎样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产业,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

他是参与者。从高桥的上炼开始,到80年代中期掌舵国有特大型企业上海石化总厂。特别是90年代到卸任前的新世纪的头5年,这十多年时间,是中国石化真正腾飞的年代。这期间,他参加了差不多所有的中国石化企业的兴建与改造,他的名字和每一个石化大型企业的发展与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王基铭,这是中国当代石化工业史特别是重大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很难回避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和中国当代石化发展史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石化发展史的一个组成。

他有骨气。为了中国石化的发展与强大,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他积极支持并关心民族制造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化在装备制造业上的被动局面,增加了中国石化工业与国外竞争的“国家砝码”。为了石化装备国产化,他以乌纱帽和全部家当作抵押的“惊天”一拍,也由此成为今日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一个完美形象,感动了所有的石化人。

他有底气。他的底气时刻都表现在办企业的过程中,他处处将工人阶级作为主人翁,尊重职工,爱护职工,理解职工,依靠职工办企业。在他离开上海石化总厂20多年后,那里的职工谈起他来,仍像谈论兄长般的充满了怀念和赞许,所有人的口吻都带着亲切和眷念。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人离开一个单位20多年了,大家在追忆里还充满如此的情感,这个人便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

他有正气。作为院士,他是典型的专家、学者,有着丰厚的学养;作为中国石化前副总经理、上市公司总裁,他又是一个标准的部级高官。但为官多年,事业上他严格按高标准从事,生活上更是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和家人,从不让家属、子女、亲朋沾过哪怕一丝的光。在长期的职业生涯里,他用自己模范的行为,博得了一个好的“官名”、“官声”。

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能否写好王基铭,心里是没底儿的。

2016年3月中旬的一个日子,我去到王基铭家中,开始了我第一次的采访。

坐在沙发上,王基铭拉家常式地谈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谈到了幼时的老师、伙伴。王基铭缓缓地叙述着,但我能感到,那时的他已回到了人之初的那段岁月。室内的茶几上,一杯新沏的茶还微微地散发着热气,窗外,北京淡淡的白云,悠悠地悬挂在天的深处,我却分明感到,那是岁月的流云,光阴的流云。我没有过多地打断他,而是拿着笔不停地记录着。短短的两天下来,我用完了两个笔记本。

在不断的交谈里,我觉得我正走近一个更加真实的王基铭。一个贫民子弟,因为贫穷而早熟、而立志、而发愤。参加工作后,他勤恳工作,踏实做人,善于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让我钦佩和感动的是,回忆过去,王基铭谈得最多的,还是他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老部下。在他眼里,工作中所有的成绩,无不来自大家的支持,自己只不过尽了应尽的义务,做了原本就该做的工作。

我相信这是一种自然和坦诚,更是一种精神和境界。

更让我感动的是,王基铭从不忌讳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他真诚地对我说,应该将这些不足都写进去。

他说,说白了,传记只是一个总结,没有缺点和不足的总结,是不完美的。

随后的日子,我采访了中国石化总部里曾经和王基铭一起共事的领导和同事,也采访了上海炼油厂、上海石化总厂王基铭昔日的同事和朋友。

对王基铭和他的同事们的采访,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之旅。老石化人张一飞、张志良、辜昌基、戎光道、干文正、郭凤霞,以及中国石化集团的袁晴棠、杨树杉、王玉台、李国清、杜江波等领导同志,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向我讲述从前的那个过去了的时代里,王基铭和那一代中国石化人披肝沥胆的创业往事。我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一代中国石化人,为了祖国的强盛,所付出的全部代价。我始终觉得,我是在读一部大书,一部中国石化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历史教科书。

也因此,写作的过程,让我激动,更让我沉思。

我对过往的那个时代,始终充满了敬意。

在整个采访期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办公厅的刘军同志——王基铭院士的秘书,为我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提供了极多的便利,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的同志也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原中国工程院秘书长、曾长期担任钱三强专职秘书的葛能全先生,尽管年已八旬,仍逐字逐句地读完书稿,并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这让我充满了感动和感念。

令我愧疚的是,由于笔力所限,这部书还显得非常笨拙。严格地讲,我只是刻画出了一个轮廓,远没达到心中所形成的王基铭的形象。

这令我脸红,也令我不安。

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还会有更多的作家来回眸过去的那段中国石化人艰苦创业的时光,重新打量那段令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时光。

写王基铭,我是开头,但不是终结者。

毕竟,王基铭们,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正是他们以铮铮的铁骨支撑起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张名片!

写作,是思考,更是回忆。创业的岁月渐行渐远,那个岁月里的往事却在我的眼前越来越清晰;我动情地怀想着过去,并以此抵达灵魂的高地。

尚长文

2016年盛夏初稿于黄河入海口

2017年春完稿于北京昌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