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10日,由于遭到东洋人多日围剿的北洋水师严词拒绝了东洋联合舰队司令的逼降,东洋人对北洋水师所困守的威海卫刘公岛发起了更为凶猛的水陆联合夹击,北洋水师腹背受敌直打得浓烟蔽日血腥四散尸横战舰触目惊心。新一轮的混战令水师的军舰损失更加惨重,水师提督丁汝昌所在的靖远号中弹搁浅,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也已是伤痕累累弹尽粮绝。眼瞅着东洋舰队步步进逼,定远号却丧失了战斗力只能坐以待毙,为免被俘资敌,管带刘步蟾毅然决定忍痛炸船,他让值旗水兵降下龙旗,喊了两遍却无人应答。
“管带,他们都……!”帮带许石山哽咽着说不下去。
刘步蟾抬头瞅着被炮弹炸断飘悬在半空的升降索不由得眼中噙泪,官兵们也都默默地垂下了头。
“我去!”水手杜海龙自动请缨。
没等刘步蟾回答,杜海龙已经借力软梯弹上了桅杆中腰只两三下便窜到了桅杆顶部。大家似乎暂时忘记了仍身处炮火翻飞的战场,全都凝神贯注地看着杜海龙。杜海龙刚取下那面已然千疮百孔的龙旗,一发炮弹正中桅杆底部,桅杆应声而倒,众人齐声惊呼,杜海龙却一个鹞子翻身从十几丈高的空中直落下来稳稳地站在了地上,定远号官兵们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杜海龙将龙旗双手捧给刘步蟾,刘步蟾恭恭敬敬地接过龙旗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随即命人将所剩火药全部集中到船的中部后令许石山带弟兄们弃船上岛。
“管带!您说过人在舰在,我们岂能做那贪生怕死之辈!”许石山誓死不从。
“管带!我们不走!”定远号上的官兵们异口同声,就连伤员都挺起了胸脯。
“弟兄们!”刘步蟾眼含热泪声音颤抖,“你们的心思我懂!身为管带我曾向皇上发过誓,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但你们不能死!只有你们活着水师才有希望!今天定远号沉了,明日你们还有机会驾驭新的定远号,定远号定能复活!可是你们死了,定远号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啦!”
定远号上的官兵们早已泣不成声。
“快走!”刘步蟾又一次严令许石山。
“管带大人!”许石山还想争辩。
“快走!否则军法处置!”刘步蟾抽出指挥刀怒目圆睁。
许石山只得命令水兵们放下舷梯,刘步蟾望着定远号上的官兵们已相互扶持着伤员依依不舍地沿梯而下缓缓地将指挥刀插入刀鞘,悲愤难抑出佩剑引颈自刎,寒气逼人的宝剑上“苟丧舰,将自裁”六个大字金光闪耀。幸亏杜海龙跟许石山手疾眼快将剑夺下,刘步蟾的脖颈却已是殷红一片,许石山忙撕下衣衫替他裹住伤口。
“管带大人,药已点着,快撤!”杜海龙急催刘步蟾。
刘步蟾却死活不肯挪步,杜海龙没法只得硬抱住受伤的刘步蟾跳进海中,许石山也赶紧抱着阿福犬随后跃下。
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定远号顿时骨肉横飞火光冲天。刘步蟾在水中疯狂而绝望地瞪着已不复存在的战舰,壮硕的身躯竟抖动如风中的残叶立时背过气去。
“管带大人!”许石山焦急呼唤。
“管带大人!坚持住!”杜海龙慌忙托住下沉的刘步蟾向海岸的方向游。
此时炮声仍未停止,炮弹激起的水浪不仅阻止着他们的行进,并且不断把他们逼进更深的涌浪之中,直至离岸越来越远,冰冷的海水似乎也想将他们身上仅存的热量带走。杜海龙和许石山轮流扶持着刘步蟾,阿福犬也用头帮着顶起刘步蟾的身子,刘步蟾却越发神情恍惚,杜海龙和许石山也已筋疲力尽,海岸看起来却仍是那样遥不可及。杜海龙挣扎着抓住飘过来的一块浮木用它担住刘步蟾的身体,不断鼓荡的海水却把刘步蟾怀中的龙旗带出来一截儿,看着在水中浮动染了鲜血的龙旗一角杜海龙不禁感慨万千,好似又回到了他第一次与龙旗结缘的那一天……P2-3
作者的匠心独运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片“红海洋”又是怎样在历史的推移中逐渐恢复了“蔚蓝”的主色调。为了我们的海洋永远地告别“血红”,走向“深蓝”,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精英”,保持怎样的“士气”,尤其是应该呼唤怎样的“世风”!在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两个甲子的今天,这样的“匠心”更是难能可贵。真所谓:文眼看甲午,风云大不同。
——周寰(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国家一级导演)
近几年,很少看长篇历史小说,似乎被连篇累牍的卖弄历史资料、宏篇玩弄文字和淘淘不绝的评说历史而吓的远离。
我是搞形象思维的,对于文学,真不敢妄加评点。可是读了《龙旗飘飘:甲午谍影》,禁不住给作者打电话,表达赞赏之意!除了赞赏他们小说文学性的精彩,更赞赏他们通过大量细腻的、具有典型历史特征的风土人情、民俗细节,活生生地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在我的眼前呈现了真实可信的历史画卷,就像那脍炙人口的《清明上河图》。
这部长篇小说是写甲午海战的,也不仅仅是因为其梗概多气的文字和深厚有致的情思,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部小说观察甲午海战的视角让我多有所思。
与诸多写甲午海战,乃至写战争的作品不同,《龙旗飘飘:甲午谍影》在小说头尾状写战争场景,也在小说中间状写民间抗倭,甚至还引入“新史学”的视角,呈现李鸿章等的无奈,呈现北洋军人的无辜。但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核心不在这里,既不在甲午海战的“第一战场”上,也不在甲午海战的“第二战场”上,而是另有深意藏焉。
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者对诸多同类小说中浓墨重彩尽情挥洒的战争场景一带而过,而是拿出工笔细描的细致与耐心,一笔一画地描摹发生在北京城——偶尔涉及天津——的故事,而且以其生花之笔,将这烟云京华写得花红柳绿。写得莺歌燕舞,写得今夕何夕。在这烟朦胧月朦胧情朦胧思朦胧的氤氲意境中,京都风华尽收眼底。我们见识了京城权贵的雅致与气度,颓废与浮纨,可叹与可笑。
作者不吝笔墨刻写京华烟云,其实是为了呈现一种世风,一种世相——一种浮华的世风,一种堕落的世相。作者不遗余力地呈现斗鸡场所鸡飞狗跳的乱象,不遗余力地呈现厨师大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相,不遗余力地呈现美人戏权贵的丑相。这一切,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真正用力的地方,这些地方写活了,那种像病菌一样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把握的世风才能昭然若揭,使读者身临其境,反思历史,警示现实。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不得不让我们回首身边的人和事,嫉恨那些贪腐,醒悟中华民族的复兴!
正是由于作者的匠心独运,在跟随他们游历晚清京华烟云之时,我们不仅没有忘记千里之外的浩瀚大海,而是更切近地走向那片大海,更真切地看到那片原本蔚蓝的大海是怎样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那些仁人志士们的奋斗及其失败也才能格外逼真地浮现出来,也才能格外悲壮。
作者的匠心独运还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片“红海洋”又是怎样在历史的推移中逐渐恢复了“蔚蓝”的主色调。作者的匠心独运更提醒我们,为了我们的海洋永远地告别“血红”,走向“深蓝”,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精英”,保持怎样的“士气”,尤其是应该呼唤怎样的“世风”!在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两个甲子的今天,这样的“匠心”更是难能可贵。
真所谓:文眼看甲午,风云大不同。
作者要我为书作序,我自感班门弄斧,诚慌诚恐。不过阅读以后的激情,使我斗胆为《龙旗飘飘:甲午谍影》作序,向读者推荐这部小说。
周寰
2014年7月15日
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突然造访定远号巡洋舰,逃兵杜海龙被放出禁闭室临时救急,因身负血海深仇并牵挂着失散的妻子他竟伺机逃跑。谁知妻子兰烟阴差阳错地落入东洋间谍——洪禄府中,险象环生。洪禄以成功商人的身份做掩护,不惜以金钱、古玩、美女等手段拉拢高官显贵、三教九流。杜海龙一心想要找出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并找回失散的妻子,却误打误撞获知了东洋间谍的卑鄙阴谋。当夫妻二人历经千难万险大仇得报重聚之时,为了国家民族却又不得不再次挥泪诀别。大战将近,爱国志士和将领加紧了对东洋间谍的围追堵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各方角力最终导致了中日军舰狭路相逢,展开殊死较量,杜海龙也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毅然放弃了儿女情长,选择了精忠报国,同水师官兵们一起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悲歌。
《龙旗飘飘(甲午谍影)》具有家国情怀,格局宏大,情节跌宕,切合热点。作者天喜、盛海运用了许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口味的影视桥段和手法,使该作品更具可读性。
2014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小说《龙旗飘飘(甲午谍影)》看似写的是民间,是普通水兵的命运,可实际上写的是家国。歌颂民族英雄同时警醒世人,更是一部热血沸腾地弘扬爱国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具有原创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配合同名影视作品的推广具有畅销潜力。可读性强,情节引人入胜,语言流畅干练。作为资深影视运作、策划者,尤其与美国好莱坞知名“剧本医生”合作多年,作者天喜、盛海运用了许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口味的影视桥段和手法,比如融合了谍战、民俗、美食、情感、悬疑等元素,使该作品更具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