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名幕汪辉祖/杭州全书湘湖白马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鲍永军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汪辉祖,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人,著有《元史本证》、《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清朝著名学者、藏书家,堪称“一代名幕”。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永军博士编著的这本《一代名幕汪辉祖》按编年体格式,从汪辉祖幼年苦读成材写起,以他的仕途为线索,写出了他为官一生的种种事迹,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这位著名的绍兴师爷的光辉事迹。

内容推荐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他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代名幕”,曾任知县等职,擅断疑难案件,被后人视为官场楷模。其所撰《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等官箴著作受到世人推崇,晚清居官佐幕者几乎人手一册。

《一代名幕汪辉祖》以事为纬,以人为经,结构清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故事性和文学性较强;写作态度严谨,完全尊重历史事实,评价人物中肯。总体来说,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永军博士通过描写汪辉祖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地展开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出传主不平凡的一生,对于汪辉祖的历史解读比较到位,较为全面完整地还原了汪辉祖作为一代名幕、良吏清官的形象。

目录

序 汪忠镐

第一章 修塘治水恋湘湖

 主持修复西江塘

 “卜居最爱湘湖好”

第二章 少孤苦读成秀才

 大义汪氏

 家难父故

 两母持家

 寒窗苦读

 县学生员

第三章 卅年坎坷中进士

 以幕养学

 乡试中举

 金榜题名

第四章 书生入幕试刀笔

 书启师爷

 童养妻非妻

 漕船改造

 墓道之争

 转业刑名

 为殇立后

第五章 足智多谋断疑案

 声名鹊起

 平湖办案

 洋盗抢劫

 立嗣谋产

第六章 妙手仁心传美名

 游幕杭嘉湖

 进士任宾师

 命案惊杭城

 归安别幕途

第七章 《佐治药言》立幕道

 幕业成就

 《佐治药言》

 幕道重建

第八章 京师谒选得知县

 北上进京

 衣锦还乡

第九章 湖南为官施惠政

 走马上任

 兴利除弊

 移风易俗

 “湖南第一好官”

 “莽知县”

第十章 听讼治狱号神君

 忠信明决“汪龙图”

 “终日坐堂汪龙庄”

 “事如眼见汪宁远”

第十一章 两袖清风归萧然

 抚字催科

 被劾罢官

 潇湘离别

第十二章 湘湖乡贤报桑梓

 退隐湘湖

 惠泽乡里

 孝廉方正

第十三章 德业文章振家声

 守身律己

 著述宏富

 安度晚年

 世泽绵长

第十四章 谨身谨政资治道

 清廉自律

 以民为本

 事上接下

 谨身勤政

第十五章 名幕循吏垂青史

 历史地位

 流芳百世

汪辉祖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湘湖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和文脉之所在,湖光山色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土生土长的萧山文人,辉祖具有浓厚深沉的湘湖情怀。他游览湘湖,歌咏湘湖,保护湘湖,晚年更是居住在湘湖之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湘湖乡贤。朋友们用诗词与他互相赠答唱和,湘湖与莼菜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他这一生,与湘湖关系密切,再也无法分开了。

辉祖外出做师爷,经常走西兴到大义村的水路,他称之为“湘湖道”,在诗中写道:“蘧使期方急,湘湖道遂遄。者回行踽踽,相对涕涟涟。”地方官期待他尽快就职,辉祖只得依依不舍地挥泪告别家人,乘船迅速赶路。

辉祖在湖南宁远做知县,夫人曹氏是萧山城南史村人,勤劳贤惠,亲自下厨做饭菜,厨艺精湛,特别擅长做一道家乡菜鱼头豆腐。她用新鲜花鲢鱼头,加上自制的酱、醋,与姜末、豆腐烹烧,味道鲜美无比,辉祖的同僚与客人吃了赞不绝口,称之为“内厨鱼”。永州知府王宸闻听此事后说:“汪君淡泊名利,谦和退让,不忘家乡风味,这道菜应该叫家乡鱼,可与浙江家乡肉并传。”他还写诗相赠:“心在湘湖身在楚,家乡鱼美当莼鲈。”曹氏家乡鱼媲美杭州东坡肉,一时传为佳话。

辉祖做官与一般人不同,一不求升官,二不图发财,只求无愧于百姓,因此做得很辛苦很清贫。友人吴骞为他写了一首七律:“自怜禄人不逮养,中夜悲哀膺独抚。遂初早赋归去来,采采湘湖莼满浒。”意思是说辉祖做官的俸禄,赡养一家老小都不够,悲伤之余,决定告老还乡,退隐湘湖。丢了乌纱帽,他也不在意,正好无官一身轻,两袖清风回湘湖。

辉祖归里后,定居在城南汪家弄直到去世,时间长达16年。住在湘湖之滨,心情舒畅,他对秀丽的湘湖与鲜美的莼菜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歌咏湘湖的诗作,自称“卜居最爱湘湖好,赢得莼香胜鲶鲜”。

宁远友人来萧山探望,他赋诗说:“客从宁远来,访我湘湖滨。”宁远士绅寄来联句纪事诗称颂他的政绩,其中就有“山阴岩壑湘湖莼,柴桑松菊北海樽”之句,祝福他在湘湖边退隐山林,安度晚年。同乡来起峻在《赠汪焕曾辉祖》一诗中写道:“才宁论斗从时借,交独忘形许我亲。三径可能迂客棹,湘湖久已熟秋莼。”朋友登门拜访,相见言谈甚欢,虽然来时水路曲折,但此刻共享湘湖莼菜,实在是妙不可言。辉祖在家中读书著述,夜以继日,友人陶元藻《题汪龙庄秋夜校书小影》中有描述:“三余良候夜居一,焚膏继晷功相须。湘湖渊秀才士薮,吟坛文社凌通都。”诗人认为,湘湖人才渊薮、文人辈出,辉祖治学夜以继日、著作宏富,是湘湖文士中的佼佼者。

在保护湘湖方面,除了修复西江塘,辉祖还特别关心湘湖水利。身为德高望重的乡里前辈,他坚决支持来起峻、王宗炎、何其菱等好友,与破坏湘湖水利的豪民奸吏作斗争。嘉庆元年(1796),同乡于士达撰写成《湘湖考略》一书,首先想到请辉祖来写序言。辉祖考虑到自己常年在外奔波,对湘湖水利设施利弊不太熟悉,于是转请王宗炎作序。王宗炎是湘湖水利专家,看后并校对文字,作了一篇长序,感叹此书非常精审。辉祖认为写书以实用为贵,湘湖关系萧山水利,而《湘湖考略》针对湘湖水利的各种弊端陈述利害,是继南宋顾冲《萧山水利事述》、明代张懋《萧山湘湖志略》和富弦《萧山水利志》、清代毛奇龄《湘湖水利志》之后的又一部难得之作。他多次建议于士达将书出版,却屡遭谢绝。后来才了解到,并非于士达吝惜钱财,而是担心书中揭露利弊毫不掩饰,公开后会遭到破坏湘湖的豪民猾吏的报复。辉祖恰恰是一个不畏豪强、疾恶如仇的人,马上说:“正因为如此,这部书非流传不可!”他自己出钱代为刊刻,并在书后写了跋文,强调此书的价值,这就是《湘湖考略》最早的嘉庆六年(1801)版本。

辉祖第四子继培,自幼随父母到湖南官衙生活,18岁才回萧山,终于吃上了湘湖莼菜。因此,王宗炎之子王端履在诗中写道:“忆同剪烛论文日,始识湘湖雉尾莼。”继培住在汪家弄附近的苏家潭弄,于是取雅号苏潭。第五子继壕也随父居住,兄弟俩常去湘湖游览,写下一首《湘湖竹枝词》,收录在周易藻所编《萧山湘湖志》中。

在鸦片战争中与林则徐齐名的抗英民族英雄邓廷桢,早年曾上汪家祭拜辉祖遗像,并作《题归庐汪先生像》诗一首:“归庐先生古之人,结庐旧傍湘湖滨。经神治谱千秋业,圣域贤关八帙身。”意思是说辉祖在湘湖边活到80岁,著作千古流传,称得上是儒家的贤者。

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往事犹如一场春梦,梦醒之后了无痕迹。辉祖不会视事如梦,感叹“追痕记梦奈春何,痕短痕长梦里过”,要将人生经历记载下来,教育后人。他晚年在病榻上口述生平往事,由继培、继壕笔录,并将这部自述年谱取名为《病榻梦痕录》。今天打开这部自述年谱,辉祖从一个贫寒孤儿,成长为一代名幕、清官良吏、名流学者的传奇经历,穿越历史的烟云,如梦如幻地展现开来。P6-9

序言

我与龙庄公汪辉祖的因缘,源自宗族故园那间东厢房,此系我出生之屋。

大义汪氏宗族故园坐落在今萧山区瓜沥镇昭东大义村,清初江南民居风格,占地约2000平方,为前(南)台门后(北)正房、左右(东西)厢房结构。居中为前高后低之三进会客厅,东西两侧厢房、北侧正房,均为砖木结构,为两层连排小楼。故园白墙黛瓦,绿树掩映,更有小河萦绕而过,颇具江南水乡意韵。

我对故园的记忆是隐绰模糊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出生在故园东厢房,1940年日军攻陷萧山,身为国民党军队军医的父亲汪德坚随军举家南撤,转战浙闽抗日一线,尤其在闽北浦城的时候,更是艰苦卓绝。抗战胜利,父亲复员,携家带口返回萧山。他设立诊所,服务于民,并创建了萧山城厢医院和此后的萧山中医院。我先在萧山、绍兴和杭州就学,1956年考入上海医学院研读医学,毕业后在北京进入协和医院外科26年,又在其他几家医院工作。几十年间还为医疗救援(地震、卫星发射、开门力呔学、战地医疗)奔波在乡间、基层和边区医疗机构,忙碌于各大医院和研究所,并以报告人和主刀人的身份涉足海外60多所大学的讲坛和多个手术室。时光荏苒,两鬓渐白,在各种荣誉称号、头衔纷至沓来之时,我与故乡萧山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对汪氏宗族故园的记忆亦逐渐淡去。而我对先祖汪辉祖更是全无了解,只是隐约记得族中长辈说起祖上有位龙庄公,说此人怎生了得,他的书籍在当时县太爷中到了人手一册的地步……

多年前,我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江南名幕汪辉祖》的文章,感怀此人虽历尽沧桑,尚葆一颗做人真诚、做事坦诚的赤子之心,为其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正直品格所打动。我跟父亲谈起这篇文章,感叹为什么我率真、耿直、倔强、不容丝毫虚假的个性与这个人如此相像,没成想父亲哈哈大笑:“还记得我说过你有个祖先龙庄公吗?就是这位汪辉祖。”父亲随后讲起了汪氏宗族和先祖汪辉祖,使我豁然开朗。我第一次知晓与汪辉祖的血缘关系,了解到家训“菜梗香味识家风,环碧山房由我传”中言及的环碧山房竟然是先祖早期的书房,也知道了我与先祖都生于故园东厢房。从世祖迁徙到大义村算起,汪辉祖是19世,我是26世,而且都是长房,属于“尚友堂”,我小时挑水的水桶上写有“尚友堂汪”的字样,而我与他如出一辙的性格,更可谓是地地道道的“返祖现象”了c

唐代萧山籍诗人贺知章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俨然是我70余年人生历程的写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园、宗族的情感日浓,返乡频率也逐渐增多,数度见到了汪氏故居将塌犹存之状,心中颇感戚然,为此前些年特意修缮了汪辉祖的环碧山房一隅。我利用闲暇阅读了一些文献资料,有意无意地回溯大义汪氏宗族历史,追踪先祖汪辉祖的心路旅程。汪氏宗族是一棵参天大树,穿过那些繁枝茂叶探寻古老的根系,是一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事。当探究到汪辉祖这个重要人物时,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心情从亲切演绎到敬畏再跳跃到自豪,不仅是自己,更是一种国人的自豪感。我深感先祖汪辉祖不仅为我们这些汪氏后人树立了为人处世的人格标杆,也为物欲横流、价值沦丧等不良风气蔓延的现实社会,树立了_一座清廉为公、勤政爱民的道德丰碑。

古代名士有立身、立言、立命的“三立”之说,汪辉祖更有“立族”之功。至汪辉祖时,汪氏迁徙到大义已历19世,逾500载,全族或务农或从商,尚无_人博得科举功名进人仕途。汪辉祖自幼发奋攻读,历尽卅载,终中进士。自此起,大义汪氏学风顿开,后代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层出不穷,成为名扬一方的书香门第。到了现代,族中大导演、大作家、院士亦屡见不鲜。大义汪氏家族兴旺发达,根子就在于汪辉祖这位先辈,他的言行、家训是子孙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

汪辉祖不仅是属于汪氏全族的,更是属于全社会的。作为清朝乾嘉时期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清官良吏和学者,汪辉祖在当时就享誉学界政坛。时人洪亮吉评价:“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律身则全受全归,应物则实心实政。呜呼,君可为完人矣。”史学大师章学诚在《汪龙庄七十寿言》中也说:“居闲习经,服官究史,君有名言,文能称旨,布帛寂粟,人情物理。国相颁其政言,市贾刊其佐治,雅俗争传,斯文能事。”作为一位在历史上有操守、有成就、有地位、有影响的先贤,汪辉祖研究的现代意义日益突出,目前他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

2012年5月,应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邀请,我参加了汪辉祖学术研讨会,偶遇本书作者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永军博士。我拜读过鲍博士的《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一书,知道他对汪辉祖和幕僚文化很有研究。此次见面,我们二人相谈甚欢,我将女儿秀杰送的线装本汪辉祖著《病榻梦痕录》一函三册转赠于他。

故乡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要编撰出版一套体现湘湖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丛书,《一代名幕汪辉祖》就是其中一部,全书由鲍博士耗时数年潜心完成。我对湘湖研究院开展汪辉祖研究非常赞赏,希望通过此书能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汪辉祖,从而弘扬先祖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鲍博士把《一代名幕汪辉祖》手稿电邮给我,希望我能提出修改意见。我阅读了这部书稿,觉得全书以事为纬,以人为经,结构清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故事性和文学性较强;写作态度严谨,完全尊重历史事实,评价人物中肯。总体来说,鲍博士通过描写汪辉祖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地展开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出传主不平凡的一生,对于汪辉祖的历史解读比较到位,较为全面完整地还原了汪辉祖作为一代名幕、良吏清官的形象。很感谢鲍博士为我们汪氏后人和全社会做了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研究汪辉祖?他有哪些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德?通读《一代名幕汪辉祖》,我大致归纳了以下四点:

第一,廉洁奉公,清白做人。

东汉学者王逸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不贪污受贿,不取不义之财,就是“廉”;品行高洁,诚实守信,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就是“洁”。汪辉祖是司法工作者的典范,凭他炉火纯青的经验技术,要想营私舞弊且做得天衣无缝易如反掌,但他对于非分之财却分文不取。他主持修复西江塘工程,主动提出减少政府开支预算、增加工程总量的方案,取得减价增工的实效。仅此一点,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他提出:“趋吉避凶,是人之常理;公而忘私,不当存趋避之见。”由于他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又采取措施切断了官吏敲诈勒索的财路,因此不断受到排挤、诬告、陷害。可即便是丢了谋生饭碗甚至被革职,汪辉祖也从不后悔。有人当面称赞他操守廉洁,他反而不高兴,说:“假如有一位贤惠的淑女,你称赞她不淫荡,可以吗?”在他看来,清白立身,这是做人为官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做到了不值得夸耀,做不到怎可为人?他一贯淡泊名利,不图升官发财,只求问心无愧。上司好几次想调他去富庶的地方任职,这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肥缺美差,他却不惜下跪请辞,宁可在偏僻贫困地区尽心履职。

第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无论佐治还是为官,汪辉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为人刚正不阿,对上司从不曲意逢迎,幕主想与他结拜为兄弟,他也要等辞职后再说。办案时,他对法律、经书、史书融会贯通,不生搬硬套,又执善固从,虽判词被上司多次驳回,仍坚持正确意见不改,直至上司同意为止,人称“汪七驳”。上任前,他谢绝师友向上司推荐,上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王杰是他的恩师,来往密切,但汪辉祖从不视其为靠山,也从不拉关系、走后门,最后得罪上司被冤枉革职。

第三,仁慈宽厚,爱民如子。

汪辉祖践行以民为本的思想,爱民亲民。他说:“百姓之称长官,叫父台、父师、父母,尊之亲之,美其名所以责其实。”“既然称作父母官,对于百姓之事,就必须像父母为儿女打算一样,曲折周到,否则就是负官、负心。”在官民关系上,汪辉祖指出“官之禄,民之脂膏”,民实为官之衣食父母,故州县长官应尽心尽责,唯以百姓之事为务。在办案过程中,总是宅心仁厚,审问犯人从不用刑,而是晓以大义,往往说得原告、被告以及自己都眼泪汪汪,原告反而要替被告求情。他办案力求公正,千方百计为嫌犯开脱不实罪名,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因此,民间称他为汪龙图、汪佛。在宁远知县任上,冒着放纵食盐走私的罪名,他下令革除不合理的销售制度,被总督称为“莽知县”;调任时,老百姓空城相送,跪地哭泣,轿子都无法前行;即使退隐湘湖,还时有宁远百姓不远千里前去探望,汪辉祖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可见一斑。

第四,总结经验,严谨治学。

汪辉祖78载人生,其中人幕辅主34年,为官主政6年,为官期间堪称为民请命受民拥戴之清官典范。在关键时刻,他宁可辞官,也决不苟且偷安违背良心。回到故里,他不顾年老体弱,依然孜孜不倦忙于正道、著作、行善。他一生跌宕起伏,阅尽世事沧桑,积累了许多治世为人的经验。结合这些实践感受,先祖耗时多载,潜心写作,终成幕学大家,在中国幕学史上奠定了难以撼动的重要地位,所著著作在当代历史研究中更具有重要价值。先祖一生完成著作30余种,涉及诸多领域,主要作品有《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三史同名录》、《病榻梦痕录》、《越女表微录》、《舂陵褒贞录》、《善俗书》、《双节堂庸训》、《双节堂赠言集录》等。这些书籍中的官箴,结合实际,切中时弊,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为官必读书籍。汪辉祖所著的这些书籍,即使对于当前社会倡导清廉从政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血浓于水,读毕汪辉祖传记,结合自己数十年从医生涯的实际和现实社会,更是感慨良多。我的恩师裘法祖院士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这与先祖汪辉祖为人处世治学的理念何其相通!我也一直以此标准先要求自己,再教育弟子并影响医界同仁。多年来,我不吃请,不请吃,不唯上,只说实话,不会奉承人。我的内心一直认为工作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疾在病人痛在我心,只要有利于病人之举便是我的选择,因而不免经常得罪人,这点秉性跟先祖真是一脉相承。面对病人这个特殊群体,我不以专家自居,不以权威自论,努力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医生,多给他们一点同情、一点关怀、一点认真和一点爱心。从先祖为官时百般为民的良苦用心,以致曾有眼泪汪汪之状中,感悟到为什么,我有时居然会在病人难关中落泪,也曾为某一个学生有了同样的表露而感到教学有成。我深深感到,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医德,有了为医之基本,一个良好的医德,就自然而然地会不断琢磨技术,医技自然就随之提高。我常对年轻医生说,对病人必须做到“视而见,见而思,思而行,行必果”。视而不见等于连病人的疾苦也没见到,何以看病!只有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中,为病人所思,才能想出办法并付诸行动。有行动或实践才有结果,尽管只是部分顽症病人的症状得以克服或缓解,但做到问心无愧,心才会安。如此,做得更好时,居然能推动学科的发展。我一生碰到过无数个疑难杂症,但从没有推脱过一个病人,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因此也在医学领域开辟了不少新颖的治疗方法,获得了不少较为独到的研究成果。我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半个多世纪的医学生涯中,我最为信奉的一句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高尚情操,就是夜以继日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病人医生之间拔刀相向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投入问题、导向问题,还有就是一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缺失了先祖一生『各守和倡导的“清廉”、“刚正”、“仁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些归结到底是一个“德”字,“德”不可缺也。

在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当前社会,潜心研究史学是件清苦的事,鲍博士能一以贯之地坚守在这个阵地,在此要向这位后辈表达我的十分敬意。要说本书的缺憾,那就是全书中引用了许多古文和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通俗性,让古文功底欠缺者阅读起来稍嫌辛苦,但既然研究古人自然难以摆脱这些因素的困扰,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此其理也。总而言之,经鲍博士的研究和整理,使汪辉祖的一些传世之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传播和应用,对鲍博士这一难得又难为之举,在此特加以祝贺和感谢。

汪忠镐

2013年6月于美国宾州

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组长,海峡两岸外科学会名誉会长,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

后记

本书清样三校完毕,已是2014年1月,屈指算来,我对汪辉祖这位令人敬仰的浙江先贤的关注,已经持续一;20年。

1995年我在杭州读硕士研究生时,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第一次接触到汪辉祖其人其事,知其著述宏富而研究者寥寥,于是开始探索。1996年在《浙江学刊》发表《汪辉祖史学成就初探》,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很受鼓舞。2004年完成博士论文《汪辉祖研究》,200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并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

2010年12月,应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之邀,决定撰写此书。汪辉祖是清代幕友的典范、官员的楷模,生平事迹有自述年谱记载,从政理念有官箴著作广泛传播,尤其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宝贵品质,为其赢得生前身后的颂扬。当今学术界研究清代吏治、法制、史学等,汪辉祖的著作是必备的参考资料。本书对汪辉祖的生平历程作详细叙述,并对其影响最深远的幕学与吏治思想作专门的阐发。本书插图绝大多数是实地考察、阅览书籍时所拍,与记叙内容相关。

根据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的要求,本书定位为图文并茂的通俗读本。因长期受史学求真求实传统的熏陶,因此在资料运用与文本撰写上,力求无一字一句无来历,论从史出,绝不胡编乱造。在通俗性上也作了努力,仔细斟酌章节标题、诠释古文术语,但由于多年撰写论文的习惯,本书在故事性、文学性方面仍有待加强。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遵循一套严格的丛书出版程序:作者先撰写大纲和一章,供专家评审;其次是书稿评审;最后是三校清样审核。每一阶段,都请专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研究院还大力支持和配合我的调研,如专程安排赴汪辉祖故里瓜沥镇大义村以及安昌古镇考察。在此,谨对研究院及评审专家表示衷心感谢!杭州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一并致谢!

2012年5月,在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汪辉祖学术研讨会上,有幸认识汪氏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教授。汪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医界前辈,赠送我线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一函三册,并给予热情鼓励。我也回赠线装汪氏《善俗书》一册,略表敬意。书稿完成后,汪先生慷慨赐长序一篇,反复修改,并收入他的院士文集。汪先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奖掖后学之隋,始终感念于心!

最后,还要感谢家人的一贯支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选择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这一冷门职业,需要全身心付出时间、精力,所幸一直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亲人们的支持,是我坚守史学工作岗位的坚强后盾,展望未来,唯有多出成果,让大家分享我的读史之乐。

鲍永军

2014年1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