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昆辉所著的《家庭心理学》围绕着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视角阐述了爱情、婚姻、培养和教育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等一系列家庭问题,以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家庭角色的微妙关系,列举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生活范例,是一本可以帮你了解自己及家人,钟爱自己及家人,解决家庭各种矛盾的心理学参考书;适于心理医师及涉及家庭、婚姻、爱情等问题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庭心理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林昆辉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昆辉所著的《家庭心理学》围绕着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视角阐述了爱情、婚姻、培养和教育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等一系列家庭问题,以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家庭角色的微妙关系,列举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生活范例,是一本可以帮你了解自己及家人,钟爱自己及家人,解决家庭各种矛盾的心理学参考书;适于心理医师及涉及家庭、婚姻、爱情等问题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 内容推荐 家庭心理学是揭示家庭观,研究角色管理的方法,期得“恩爱之情”。夫妻心理学是揭示婚姻观,研究平行管理的方法,期能“凤凰于飞”。孝养心理学是揭示父母观,研究向上管理的方法,期能“老有所欢”。教养心理学是揭示子女观,研究向下管理的方法,期能“幼有所爱”。爱情心理学是揭示爱情观,研究爱与被爱的方法,期能“美之又美”。个体在毕生生活发展不同阶段中,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领受与操作相对或绝对的“情爱”与“权力”,而终生存活在以上五种心理学的范畴之中。如何经由学习系统,了解自己在家庭生活发展中,各个相对角色的行为与心理历程,将使得人类享有更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家庭这个中介变项,有利于个体之成熟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之发展与进化。 《家庭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林昆辉先生,是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也是在家庭生命教育钻研极深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把家庭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与家庭有关的方方面面诸多关联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对家庭的本质,家庭的不同类型,家庭的结构与管理,家庭角色的各种关系(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的对待、处理方式方法,都提出很有启发性的阐述。 目录 Chapter 1 绪论:家庭与管理的心理学 Chapter 2 家庭心理学(家庭观)——自我管理 part 1 婚姻的真相——家庭与恩情 第一节 碎裂满地的爱情 第二节 亲情的滋生与挑战 第三节 夫妻之爱——恩爱之情 part 2 家庭角色与心理卫生指标 第一节 亲情的发展 第二节 角色的发展与结晶作用 第三节 家庭角色的心理卫生指标 part 3 家庭角色关系的原型与本质 第一节 家庭角色原型 第二节 家庭角色关系的本质 part 4 两性家庭观的调适 第一节 两性家庭观的差异 第二节 女人与男人的调适 part 5 家庭发展与重建——爱与美 第一节 经营幸福美满家庭的二个方法 第二节 家庭重建 Chapter 3 夫妻心理学(婚姻观)——平行管理 part 6 夫妻角色管理模型 第一节 四大类型 第二节 A型:冲突型家庭 第三节 B、C型:互补型家庭 第四节 D型:疏离型家庭 part 7 婚姻的发展与调适 第一节 夫妻满意度坐标的发展 第二节 新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 第三节 已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 第四节 丧偶阶段的危机与调适 第五节 离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 第六节 再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 part 8 夫妻角色发展与平行管理 第一节 夫妻角色的发展 第二节 家庭角色原型与平行管理 Chapter 4 教养心理学(儿女观)——向下管理 part 9 亲子教养行为的本质 第一节 合情 第二节 合理 第三节 合法 第四节 情理法的双趋冲突——不快乐 第五节 超越双趋冲突的父母之爱——教养行为的反应炉心 part 10 快乐的生活观 第一节 前题:快乐的父母 第二节 快乐生活观的二大金钥 part 11 快乐生活观的五个身心指标 第一节 快乐的生理状态 第二节 快乐的心理状态 第三节 快乐的精神状态 第四节 快乐的行为状态 第五节 快乐的语言状态 part 12 快乐生活观的教养技巧 第一节 赞美 第二节 接受 第三节 感谢 第四节 爱语 第五节 爱与被爱 part 13 家庭动机与情绪教育——冲突管理 第一节 七情六欲 第二节 父母的七情六欲 第三节 孩子的七情六欲 第四节 冲突管理——处罚 part 14 家庭冲突与体罚 第一节 家庭人际火系的冲突 第二节 体罚 第二节 撒与文明 第四节 失能的父母 part 15 孩子的梦公园 第一节 梦的解析 第二节 美梦成真的技巧 第三节 消除恶梦的技巧 第四节 梦公园的园丁 part 16 结论 Chapter 5 孝养心理学(父母观)——向上管理 part 17 孝顺心理学 第一节 子女的终极辩证:孝vs顺 第二节 向上管理——孝顺的中介变项与后置变项 part 18 孝养心理学 第一节 毛发与孝养 第二节 眼睛与孝养 第三节 耳朵与孝养 第四节 鼻舌与孝养 第五节 牙齿喉咙与孝养 第六节 皮肤与孝养 第七节 肌肉骨骼与孝养 第八节 胃肠与孝养 第九节 心肺血管与孝养 第十节 肾脏膀胱与孝养 第十一节 运动与孝养 part 19 老人心理学 第一节 如何而对急速老化的身体 第二节 如何面对角色的权力更替 第三节 老年人的动机与需求 第四节 老年的生涯规划 Appendix附录 爱情心理学 part 20 爱情是什么 第一节 爱的本质 第二节 爱与被爱 part 21 爱情的考验 第一节 心爱与性爱 第二节 爱与被爱的动机 part 22 爱情的誓言 第一节 爱与被爱的情绪 第二节 爱与被爱的承诺 试读章节 第三节 夫妻之爱——恩爱之情 爱情碎裂满地,亲情又像瓷娃娃般易碎,夫妻这组家庭角色该怎么承担呢?为什么结婚?只为组成一个家来传宗接代吗?热恋后的男女都急着要结婚,因为两人想要更爱更美好,想要更亲更近,更加想要“生出”融合两人精华的新生命——我们的孩子。结婚就是成家。“家”为什么可以满足两人的愿望,夫妻之情为什么可以超越当头热恋呢?因为,夫妻之爱的本质,就是“恩爱之情”(图1-3)。原来,两性间的情爱,可以从友情质变为爱情,次由爱情质变为亲情,再由亲情质变为恩爱之情。 什么是恩爱之情呢?寻常夫妻都以老公、老婆互称。殊不知,老公是老“思”公的简称,老婆是老“恩”婆的简称。文夫是恩公,因为日夜相叠的恩情,所以称为“老”思公,思婆亦然。俗话亦说:“夫妻”是“相欠债”,结婚愈久愈能品味对方隆重的恩情。人的一生中,恩情最大是父母,其次就是配偶。父母赐我生命,配偶助我创造与延续生命。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原生家庭,勇敢地住进我的原生家庭,她和我结婚生育子女,她帮我照顾父母子女和家庭,她把青春、把对自己的热爱,转换成母亲和媳妇的辛劳。没有她就没孩子、就没孩子的妈,就没老婆、没媳妇、没这个家。想着只身之苦,想着思亲之苦,再想着孤寡之苦,老婆大人难道不是日夜施恩于我的“老恩婆”吗?“老恩公”亦然。 愈是亲近的人,易狎易昵。权力上位者,易有轻亵的言行。言行愈亲密,却愈是轻忽怠慢,不把对方当人,极度不尊重对方的人格。权力上位者,也易溺爱对方,纵容对方恣意横行,让对方又娇又傲需索无度而不可自拔。于是权力位阶“明上暗下”而后“先上后下”,被溺爱的人恃宠而娇,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对方一步步踩死在脚下。狎亵既出,初时不觉其害,中期不堪其苦,末了则罪己责人,生不如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因为彼此失去了敬重的心,因为权力系统侵蚀了爱恋。爱情之美,不在于幻化的情欲与神秘的性爱,而在于被对方“尊敬”,被对方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种被高高捧起在掌心,那种不敢有任何轻慢懈怠的态度,那种不敢有丝毫亵渎的心意,那种虔诚、尊崇与敬重的言行,让恋爱中人的生命为之光彩夺目。 结婚日久,尤其生了孩子以后,爱情褪色了,尊重的敬爱也消失了。婚姻生活难堪的,不是激情已然不再,更不是日复一日的行礼如仪,而是不再被尊敬崇拜、被敬重、被礼遇、被需要。被对方当成微不足道的人,甚至被当成若有似无的人,让每个人黯然失色,生命没了光彩,甚至心灰意冷苟且残存。有什么样的侮辱更甚于亲人对你的轻蔑呢?不看你,不听你,不说话,不回应,不在乎,不在意,不把你当一回事,不把你当人,或是把你当寻常人,当外人,当可有可无的人。 “恩爱夫妻”的“恩爱”两个字,向来只被用来形容夫妻关系。“恩恩爱爱”正是夫妻之情的最佳写照,爱情+亲情+恩情=恩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融合了以上三种情感,几乎就等于把人世间一切感情揉合在“夫妻”里头。因为感恩知思,所以尊崇对方,所以更加敬重对方,故俗称:夫妻要“相敬如宾”。夫妻生活的典范,不在于把对方当贵客看待,而在于放在心头、摆在舌头的“相敬”。这个“相敬”,救援了“亲人”因为太亲近而生的狎亵与轻慢。更因为感恩与知恩,所以夫妻间的行为变成了“报恩的行为”。从感恩的心到报恩的行为,这就是夫妻间家庭生活的真相。当爱情转变为亲情,如凤凰般浴火重生为恩爱之情时,更加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凤凰于飞”的祝福——恩恩爱爱。 延伸思考 1.以血亲为体的亲情,和以姻亲为形的亲情有何不同? 2.男女相识到结婚生子,两人的感情发生了三次质变。你的生活场中,有没有人彼此的角色关系改变了,感情却没随着改变,不但“卡”在前一个角色的感情之中,更忘了去经营当下角色的感情关联? 3.“知”恩才会“报”恩,“感”思才会“敬”爱。回顾你的原生家庭时,你可“知”恩?如何“感”恩? P25-27 序言 俗话说:“人为万物之灵”,灵就在于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无限的创造性智慧和预见未来的能力,并具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和无限的动机欲望的“主观心灵世界”。也就是人所独有的世界万物所没有的“人的心理”。 人所特有的“主观心灵世界”是每一个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之下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社会化过程就是人(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个体)从生物性的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一个人(个体)都必须从出生时开始,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才能逐渐形成、发育、成长和成熟为人类所特有的“主观心灵世界”,即“人的心理”,才有资格拥有“万物之灵”的称号。 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个体)所处的群体社会中最早开始通过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或称社会细胞)的中介作用把特定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传统理念,伦理、道德、情操、法律规章、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生存态度、社会角色定位、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等,通过个体的社会内化作用,转变和建构成每个人的内在“主观心灵世界”。可以说,家庭是人类群居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个体)出生落地以后生存和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社会场所,是人类社会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虽然从人的婴幼期到青年期家庭影响逐渐减弱,但家庭生活却要伴随每个人的整个一生。已有研究表明,人的婴幼儿期的家庭生活经验将影响人的整个一生,个体在社会中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与这一阶段的家庭生活影响密切相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形态和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有群婚制社会,一夫多妻制社会,一妻多夫制社会和一夫一妻制社会,等等,但不管如何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环境基本保持着。当今社会家庭的结构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小,变得更直接、更简单,但家庭的调节因素也越少。由于当今社会,新家庭的建立,一般都是由成年男女通过恋爱婚姻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但他们很多人对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管理,家庭的角色关系(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的协调,如何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增加家庭的正能量,减少负能量,等等,都缺少关心和思考,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了解,往往使家庭问题发生失调、失控、甚至危机频发。因此,如何发挥家庭良好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使家庭成为一个温暖、温馨、和谐、协调、稳定的人类群体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家庭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林昆辉先生,是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也是在家庭生命教育钻研极深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把家庭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与家庭有关的方方面面诸多关联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对家庭的本质,家庭的不同类型,家庭的结构与管理,家庭角色的各种关系(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的对待、处理方式方法,都提出很有启发性的阐述。其中对于家庭心理学,家庭管理心理学,夫妻心理学,家庭中的教养心理学和爱情心理学都有专编论述。这是一本值得广大读者参阅的好书,尤其值得那些准备或已经建立了新家庭的成年男女朋友们细心阅读。 此为序。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长 张伯源 写于北京大学燕车园 2014年7月14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把家庭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与家庭有关的方方面面诸多关联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这是一本值得广大读者参阅的好书,尤其值得那些准备或已经建立了新家庭的成年男女朋友们细心阅读。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长张伯源 家庭中的互动往往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身边,平淡而隽永;家庭中的各种现象皆有其因果。家庭生活蕴藏着大学问。走进这本书,揭秘家庭奥妙。 ——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瞿洋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现代人的婚姻家庭、子女的观念,对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均有指导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心理专家卢苓 人们要想寻求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其中的秘籍。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心理专家陈建 如何奉养老人、教育子女?如何和谐婚姻、滋养自身?以本书为参考,可发挥家庭最大的功用,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身心的休憩与发展。 ——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精神心理学博士研究员朱志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