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手/汉园新诗批评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小妮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写诗》、《诗像细网》、《诗是什么》、《诗人的空间》、《我看见人群》……《随手》的主体由三部分随笔、一部分访谈文章和演讲组成。三部分随笔分别为“活着之核”、“木匠致铁匠”、“随手”。作者王小妮特别的文风和细腻敏锐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一以贯之,但是更多“随性”、“随手”之作,集中了她近年难得的文字精华。

内容推荐

《随手》收入的是作者王小妮“随手”写下的随笔,内容涉及诗歌写作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诗人在当下的独特生存状态、诗人内心的塑成或涣散。这些文字中流动着作者一贯的写作品质--关注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关注细节和深处,并从细节和深处生发出新颖细腻的诗意、冷静切实的反省。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活着之核”“木匠致铁匠”“随手”“诗很大程度是可以害人的”。

目录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缘起洪子诚

活着之核

我写诗

诗像细网

诗是什么

诗人的空间

我看见人群

一个固执的不合作者

——谈邵春光

小说的当下性和诗意

张联的傍晚

在不平静的年代,一个年轻人写着平静的诗

——我愿意介绍盛兴的诗

对《赤子心》另外六个人说

结实的文字

二十年后,看到兰亚明的诗稿

木匠致铁匠

老老实实地写字

在瘴疠之气中写作

该怎样描述银河

不工作的人

我和这个世界上的文学

木匠致铁匠

随手

札记

诗很大程度是可以害人的

文学将越来越丧失伟大的功能

——答深圳大学张晓红

我想写就写,不想就停

——答阿紫

诗很大程度是可以害人的

——答燕窝

女人更适于写作

——答《晶报》汪小玲

“专业性”成了我最大的敌人

——回答《诗潮》

人和人的感受都很相近

——答网友

我写诗跟写其他字没太大区别

——答木朵“诗的位置”调查问卷

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

——答《南方都市报》田志凌

诗意的栖居,是个很虚妄的说法

——回答《深圳商报》刘瑜

写诗几乎是不需要时间的

——答《文学报》罗四鸰

诗其实大部分已溜走

——与木朵的九封信

最松弛的状态,就是最发力的状态

——答《新诗界》

诗也有它自己的事

——答何平

今天的诗意

——在渤海大学“诗歌讲坛”的演讲

文学·生活·未来

——在首届华语文学周上的讲座

试读章节

墙壁上有钟表。床头有闹钟。脚下有地面。街头走遍了蝗虫一样的人群。纸张上急急忙忙地被印满了方块字。在这满满的世界里,谁能在这之中看见一个人的空间?

其实,表面的狭闭就是内在的开阔和广袤。即使不是诗人,也不难懂得这个道理。

我曾经见到一个神经失常者。他向着墙壁上走,一次又一次碰撞到墙上。家里人只好把他捆在暖气管上。

被人们走过多次的地方,自然会出现道路。而这个人并不是执意创造道路的那类人。他只是想自己,或者说只是想实现“走”这个最简单的愿望。

诗人,是社会神经的主动失常者。他们自己关上了一扇门,又自己动手打开了另一扇门。

诗人的事情,一般总是被人说得很神。我觉得只有牧人和羊群的关系,才与诗人有点相像。诗人放出了自己的羊群,他也自由自在,羊也自由自在。他们结合起来,就像两只刚刚分开来的手掌再拍在一起一样自然。

在牧人与羊群之外,还有地,还有天。那就是空间?

人怎么能逃离出天和地之间?天和地并没有同时宣布,使一个人成为诗人。他作为诗人,只是他自己的愿望和能力。而他的能力,也仅仅是通向自由的能力。

我们申请放弃,甚至放弃跟随过我们走过多年的姓名。我们不想在头顶上套上带着香气的花环,我们也不想套上带着刺的荆冠。只是申请退回去,从今以后,只是做一个人。在毡房的最后角落,连锅底下的牛粪都远远地不为我们而燃烧的时候,我们只守着自己的羊群。

这个世界的繁忙,都是因为利益。一个人把利益之求,在心里悄悄放下,还有什么可焦急?正在盯紧猎物的人,不会感受到四面都是空间,更不会感到连身体的后面也充满了道路。其实,想往哪走,就往哪儿走,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空间。诗,只有在舒展中才能得到体验。

1995年出品的一部英文影片叫《一件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它的编剧把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诗人聂鲁达和他的流亡地从南美洲迁移到了欧洲。这从操作的角度非常轻易。只要在电脑键盘上敲几个字母就能完成。可供一个编剧选择的作家有无数,谁不能写出几句动人的情诗?那编剧为什么没有去移动海明威,移动同样是流亡者的帕斯捷尔纳克?我理解这其中的意图,他的故事之中需要一个全职的诗人。

是人类最潜藏着的精神价值给了少数人自由移动、延伸思想的权利。这些人取得这些精神价值,必要放弃别的价值。诗人坐在他自己的家里,把他其他的欲望库房腾空。他,只是靠放弃,才得到了最大的空间。  和出租司机、航空小姐相比,寸步不移的诗人,可以在空旷中走得最远。他之所以能任意行走,是因为他并不想驱动别人,他的移动只发生在自己头脑的内部。

一个被人称为老总的人,怎么可能切开身边密不可分的蛛网一样的生活。天空在诗人眼里呈出半边鲜红半边翠绿的姿态时,它正在被忙碌者的时间焦急地切割着。羊群可以由一百只组成,也可以是一万只,想的自由,谁能把它摘取出去?

我从电视中,听到过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老迈的人讲话。他强调了科学的永不可重复性!他所说的是广义的、宏观的科学,并不是指具体的小操作。

他是我所见到的超越了所说的“科学家”界限的优秀者。他说,科学从来不可能停在“对”的上面。科学只能由错误向着想象中的正确而行进。

我想到了诗,我感到了两种不可调和之物在最高境界的融合!没有经验,等于没有道路,没有桥梁,没有关于去向的标志牌,空间在这种时刻才能出现。

空间,永远都是新的。旧的空间,还能叫空间吗?

能到今天来做一个诗人,是最幸运的。

在一群群整日整夜都抓紧赶路的流动大军经过之后,一个闭着眼睛的盲者,却突然在他们行进践踏而毫无感觉的脚印下面,摸到了一片油黑的土地。他,没有第二个争夺者。他虽然闭着眼睛,但是他能触摸,能想象,那一片土地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他想在上面栽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每一次都能有新的得到,这不正是空间吗?空间,难道必须是能装载像棉花那么大一团物质的盒子吗?p8-10

序言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05年成立以来。重视新诗研究刊物、研究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新诗研究丛书”和集刊性质的《新诗评论》,受到诗人、诗歌批评家、新诗史研究者和诗歌爱好者的欢迎。

从今年开始,在“研究丛书”之外,拟增加“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的项目。相较于“研究丛书”的侧重于新诗理论和诗歌史研究的“厚重”,“批评文丛”则定位于活泼与轻灵。它将容纳诗人、诗歌批评家、研究者不拘一格的文字。这一设计,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诗歌研究、批评领域,重视理论深度、论述系统性和资料丰富翔实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具个性色彩的思考、感受,和更具个人性的写作、阅读经验的表达,同样不可或缺。在力图揭示事物的某种规律性之外,诗歌批评也可以提供个别、零星、可变的体验——这些体验与个体的诗歌写作、阅读实践具有更紧密的关联。也就是说,为那些与普遍的规范体系或黏结、或分离的智慧、灵感,提供一个表达的空间。除此之外的另一个理由.是诗歌批评“文体”方面的。也许相对于小说研究、文化批评,诗歌批评、阅读的文字,需要寻求多种可能性和开拓,以有助于改善我们日益“板结”、粗糙的“文体”系统和感觉、心灵状况。

写作这样的文字,按一般认识似乎比“厚实”的研究容易得多。其实,如果是包蕴着真知灼见和启人心智的发现,透露着发人深思的道德感和历史感,并启示读者对于汉语诗歌语言创新的敏感,恐怕也并非易事。

这样的愿望,相信会得到有相同期待者的理解,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洪子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