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编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景,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
汤姆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予,他像其他孩予一样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却也有着好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老师那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是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没人答应。
“怪哩,这孩子倒是怎么啦?汤姆,你在哪儿呀?”
还是没人答应。
老太太把眼镜往下拉了拉,目光从镜架上打量一番房间,再把眼镜向上推了推,又从镜架下看了看外面。像小孩这样的小东西,她很少,或压根儿不用透过眼镜去找;她戴眼镜完全是为了“派头”,起着装饰作用,你看这眼镜多有气魄,让她内心感到无限自豪——她的眼力是一流的,眼睛上哪怕架上的是火炉盖,东西照样能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她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说起话来倒算不上严厉,但嗓门很高,高得连家具也能听清楚:“没错,要是你让我给逮住,看我准……”
她没把话说完,只是弯着腰用扫把一个劲往床底捅,边捅边喘粗气,可除了惊扰了一只猫,她一无所获。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她来到敞开着的门前,站在门里,目光朝院子里番茄茎和曼陀罗草丛扫视。汤姆不在那里。她便把嗓门提得高高的,这下大老远就能听到她的喊声了:“汤姆,我说的是你!”
她的身后响起轻轻的响声,她急忙转过身,一把抓住一个小孩紧身短上衣的衣角,这下对方休想逃走了。
“嗨!我该想到房间里的衣柜才是。你躲在那儿干吗?”
“没干吗。”
“没干吗?瞧瞧你这双手,再瞧瞧你那张嘴。满嘴角沾的倒是什么玩意儿?”
“姨妈,我说不上。”
“我可知道。不是果酱是什么?我给你说过不下四十遍了,要是再动那果酱,看我不剥你的皮。去把鞭子给我拿来。”
鞭子被举得老高,眼看大祸就要临头。
“哟!瞧你背后,姨妈!”
老太太以为有什么险情,慌忙转过身,撩起裙子,小家伙借机拔腿就跑,纵身跳过高高的栅栏,眨眼间不见了踪影。波莉姨妈目瞪口呆地站了好一会儿,这才轻声地笑将起来。
“该死的小家伙,我怎么就没汲取教训呢?瞧他老来这一套,这次我怎么没提防又被耍了呢?不是吗,人老硬是学不了乖,真是应了老话:老狗学不了新把戏。天知道,他的鬼花样天天翻新,谁知道接下去他还会使出什么新花招。他可懂得火候哩,知道怎么不玩过了头,免得惹我生气,怎么逗我开心,让我消气,这下又来这一套,知道我不会揍他。说实在的,还是怪我没尽到管教的职责。《圣经》说得好,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才是大道理。我知道自己这是在作孽,害得彼此都受罪。他都成了小流氓了。全怪我。他是我那死去姐姐的孩子,可怜的小家伙,我又不忍心揍他。可每次放过他,我的良心又感到不安;打他吧,我这颗老迈的心疼得不行,下不了手。得了,得了,人都是女人生的,命本就不长,苦难却不少,《圣经》就是这么说的,这话说到家了。要是今儿下午他要逃课,明儿就让他干活,好好教训他一顿。要是挨到星期六,别的孩子都在休息,那时再让他干活,万万办不到。他呀,最不愿做的事就是干活。我想好了,我要尽尽职,非让他干点活不可了,要不可就毁了这孩子了。”P1-2
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其中一两件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有些孩子还是我小学的同学。哈克·费恩这个人物源自生活。汤姆·索亚同样如此,只是不单取材于一人,而是集中了我所认识的三个孩子的特点综合而成,所以这一形象相当于建筑学上所谓的混合型结构。
书中提到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迷信习俗,在本故事发生的时期——也就是三四十年前,在西部的儿童和奴隶中非常流行。
虽说本书主要是为男女少年所写的读物,供他们娱乐之用,但我希望成年男女不会因此而冷落了它,因为本书还有一个目的旨在帮助成年人读了此书能愉快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回忆起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感,回忆起自己的言谈和有时出现的怪异举动。
作者
1875年于哈特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