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院士访谈录》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的《郑时龄(建筑院士访谈录)》为其中一册,详细地讲述了郑时龄院士从孩提时期的求学经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地学习和工作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郑时龄(建筑院士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建筑院士访谈录》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的《郑时龄(建筑院士访谈录)》为其中一册,详细地讲述了郑时龄院士从孩提时期的求学经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地学习和工作的历程。 内容推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的《郑时龄(建筑院士访谈录)》基于对于郑时龄院士深度采访的影像资料整理而成,详细地讲述了他从孩提时期的求学经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地学习和工作的历程,更为重点的是到成为院士之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以及学术思想以及作品展示,对于建筑和规划从业人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录 第1章 成长篇 纵览人生 求学时代 动荡岁月 专业路途 第2章 设计篇 上海印象 思考浦东 参与世博 世博后说 倾心设计 第3章 内涵篇 师友影响 嘹望世界 中外对比 读书问道 学术思想 第4章 交流篇 院士感悟 名师推荐 行政心得 第5章 寄语篇 高校时弊 点拨后人 试读章节 纵览人生 采访者:首先请简要地谈谈您的人生经历。 郑时龄: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各种经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都充满了意义。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可能复制别人的经历,唯一相同的就是我们都有过学校生活,都曾经遇见过指导我们、帮助并关怀我们的老师和友人。今天回忆起来,我仍然认为,中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渴求知识的阶段,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对于性格和个人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生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 小学阶段我在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就读,小学生活如今已经淡忘了。只记得那时的教导主任很凶,对学生很严厉,每天早上站在操场中间看着学生进校,我们都设法绕开这条路,不敢从他面前走过。还记得学校有一幢3层楼房,那时的感觉已经很是高大。 1953年我考入复兴中学。在复兴中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得到激励,每一位老师都是自己那个领域的专家,让我们充分领受科学和知识的力量。直到今天,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刚发生在昨天。那时候,我们要上语文、历史、政治、地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英文、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所有各门课程,但是同学们都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那时候,正流传一句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的文艺复兴学者培根说的,当时苏联一份普及科学技术的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也翻译成中文出版,成为我们学生接触科学技术的启蒙读物。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也在我们班上读过一个学期。据同学回忆,当时同学之间打打闹闹是家常便饭,还有人打过这位未来的重要人物的脑袋取闹呢。我所在的班级是一班,是全年级六个班中年龄相对最小的一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所以许多同学的数学学得特别好。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全班49位同学有10位同学考取了数学系,其中三位考入复旦大学的数学系。 初中的时候,复兴中学还有劳动实践课,记得我们的教室就在靠近校门口的一排矮平房里,今天已经翻建成新的教学楼。这排教室曾经改成实习工场,我们还在实习工场的车床上车过螺丝帽。那时候有一位教地理的老师还把家里的一辆旧汽车送给学校,增加大家对工业品的感性认识。在学校前操场的东侧还有一个小花园和暖房,我们在课间休息时还可以在花园和操场上玩,篮球有时候会飞过围墙抛到四川路上。沿学校西面围墙旁边是一排平房,我们的船模兴趣小组就设在里面。1958年我们还曾经在学校的后操场上炼过钢。 我们当时接受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也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看的书都是《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真正的人》、《普通一兵》、《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这一类小说,还有就是俄罗斯文学,例如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作品。再就是许多描写探险家的书,例如南森、阿蒙森等。对西方文学的了解也就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一类。我真正接触西方文学是到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同济大学的文学类图书是开架的,学生可以在书库浏览。这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可能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来说,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我还是认为青年人应当富于理想,充满乐观精神地对待我们面前的挑战,学习书中的优秀人物。这种精神使我们这一代人愿意接受挑战,高高兴兴地面对各种困难,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总是十分执着,十分投入,不悲观,不怨天尤人,不气馁,不放弃。 我们很庆幸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遇到了许多好老师,班主任胡冠琼老师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培养和教育,一十分敬业。直至今天,同学们仍然与胡老师保持着联系,2012年还聚在一起庆祝她的95岁寿辰。中学时代的教育似乎没有多少空话,也不提什么素质教育,却是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种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时的老师们信奉这样的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老师言传身教,在各方面都首先是学生的楷模。许多老师是他们各自领域的专家,都出版了著作。我们那时的功课可能没有今天的学生这么重,我们会有时间参加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工作。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学习,我们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使我们终身受用。中学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读书的哲理。 P11-15 序言 院士作为我国最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大专家,在各个行业都有代表。细分之后,专注于建筑领域的院士仅仅数十人,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文化等多个领域,每个人在其专业领域中可谓学术之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经验以及学术积淀,而我们多数人都仅仅看到院士们的成功,看不到院士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如何展示院士成功背后不为人们所知的故事,展示其生活和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就成为丛书的源起和旨归。 从现实角度考量,这些院士们大多年事已高,且依然承担着纷杂的专业事务,有的甚至还站在专业事务的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设计任务。如果约请他们以一种严格的著书立说的方式来呈现,是院士们难于承担,或者说不愿意承担,且承担不起的难题。这不仅不现实,也是不近人情的安排。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首次选取了我国10位从事建筑学研究和建筑创作的院士,在他们匆忙的事务活动中,见缝插针地安排了面对面的采访,通过问答的形式,配以同期录音和录像,在尽可能少地占用院士们的时间(一般一个院士也仅仅采访一两天的时间)的情况下,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之后,经过我们的精心整理,补充资料,就成了目前这一套《建筑院士访谈录》。 丛书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 以下揭橥本书的意趣: ——我们不讨论身份、称号还有荣誉,我们不塑造光辉高大的形象,我们希求以最为朴素的文字和并非精心安排的方式,还原各种平淡无奇却意味无穷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不宣扬成功学,我们不寻求关键的锁钥——虽然我们并不惮于讲述成功的故事,更不是呈献励志的心灵鸡汤,我们倾向于寻迹每一个脚印,还原人生点滴,以至微至细的人生本真,逼近普通而真实的成功! ——我们关注现实情怀,关注认真和专注的态度,还有每一种伟大背后的真实内涵! 沈元勤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