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先生是台湾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尤以杂文见长,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谈男女爱情、台湾社会弊端、古今中外文化比较等等,语言风趣幽默、揭露、嘲讽辛辣。 本书收录了柏杨先生三十余年杂文创作中的作品。
本集十八个短篇皆以杂文笔法写成,有强烈的讽刺性及幽默感,叙述语句有相当程度的扭曲与夸张,直指社会的病态现象及具恶质倾向的人心人性。
这些作品写在五六十年代,是柏杨在杂文之外,虚拟情节,嘲讽社会人生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笔尖所及,让人哭笑不得,对于相关的问题也不得不有所反思了。
这件怪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星期天。
午饭后,别的朋友们都陆续的走了,我也要走,主人翁说什么都不肯,拉着我,一定要和我单独谈谈。我们都是“反对简体字协会”的理事,一向情投意合。所以虽然天气是这么热,虽然到三点钟还得出席该会的理事会,虽然我昏昏沉沉的困倦得要死,可是,凭着主人翁——赵哲民先生的这份热诚,凭着简体字的本身关系着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存亡绝续,我怎么能掉头而去呢?因之,我只好面不改色的答应留下来。
正在我们揖让就座的当儿,主人翁的独生儿子——赵固本少爷,却野马似的跑开了,我的眼光何等的尖锐,就在他弯腰系鞋带的一刹那,立刻瞥见一张纸条从他身上飘然而下,无声无息的落到地上,我是严格遵守一切传统的,所以马上端出目不斜视的模样。不过,我敢指着许慎的“六书”起誓,(在目前,“六书”可比《圣经》神圣的多!)如果我预见到那张纸条竟给我们的主人翁带来滔天大祸,我倒是宁愿冒着破坏传统的危险,喊叫起来,或是把它捡起来,看个明白,问个明白的。
P1-2
当《古国怪遇记》出版后,反应缤纷。因为我一直坚持非“佳评泉涌”“掌声如雷”不可的,所以,虽然出版社老板早已魂飞天外,告诉我销路不好,赔得简直要上吊啦。但我仍心硬如铁,不为所动。于是,《打翻铅字架》巨著,乃隆重出笼。
盖听说有些不开眼人士,认为柏杨先生其笨如牛,不会写学院派小说。咦,是何言欤?在《古国怪遇记》中,已一再声明过矣,我有啥不会的?逼得紧啦,我就生个娃儿教你瞧瞧。乃找出一九五○年代及一九六○年代初期一些剪稿,集成本书,里面可没有“曰”啦,人物都是“说”的,以示洋化,而表正统。至于内容之精湛,更不必细表。本巨著至少有一项好处——诸如煤球使用、汽车价值、家庭布置、三轮车存在,以及银子的购买力,都是小市民当时的现场实况,纵用来考古,也价值连城。何况展卷有益,还可以发发你阁下思古幽情,并使你阁下学问猛增乎哉。
是为序。
一九八○!一·一
双日生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