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熏习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白化文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收到应征稿件17万多件。1984年1月25日评选完毕。25日到王、周两位老师府上,请求终审。26日在首都体育馆拍摄评审情况,所有的顾问、评委全体出席。2月2日的《电视周报》公布佳作与获奖名单。这一天是旧历年初一,当晚的“新年联欢晚会”上插播录像,8日重播。

“第三届全国迎春——长城主题征联”,如其标题所示,乃是有明确主题的征联,征的是全联。其中特设征“集句联”一种,上下联各不得少于两句。以其难度最大,奖品也最好,是自行车一辆。主办者为《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还有新成立的“中国楹联学会”,以及《北京政协报》编辑部。顾问与上届相同。评委则增加了毛智汉、曾保泉、顾平旦(三位现已故)、常江四位。他们是新成立的中国楹联学会的核心人物。该会现在已成为分会林立的声势浩大的大型学会,其发轫之始却是在这一次评联会上。老评委中的刘、朱、吴、程和笔者五位,后来被他们聘为学会顾问,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评联活动,那是后话了。《文史知识》编辑部参与的评联活动,却是到此为止。此次共收到稿件7万余份。

1985年1月21—24日,评委在万寿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评联。29日,由笔者向王、周两位老师汇报情况,取得指示。30日,在新侨饭店二楼礼堂发奖,顾问与评委全体出席。2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颁奖实况。值得注意的一等奖五副佳联中唯一的集句联:“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喻松青女史所集,她推走了一辆“26”天津造男车。多年后,我遇见她的爱人,据云:“车丢了。”

以上,基本上从《文史知识》编辑部的视角,流水账一般向读者报告了相关情况。当年初评、复评、顾问认可时的师生往复研讨(往往是笔者一人去向王、周两位老师汇报,别处是谁去的,记不得了),特别是颁奖仪式的热烈火炽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正值大业中兴时期,也是《文史知识》的创业时期,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齐心协力,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想尽办法。如,当时北京电话不多,北大一个总机,线路有限,分机经常接不上。我给王、周等位老师打电话,得到北大图书馆我爱人李鼎霞工作的学生参考书阅览室去借打。城里来电话或北大校内找我,也得通过我爱人下班回家传达。杨牧之主任等位艰苦奋斗,到北大来骑自行车,一天行程可达百余里。新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分到编辑部的胡友鸣,年轻力壮,身高腿长,更得常来。现在一个电话里几句话的事,那时大冬天的顶风冒雪的就得跑一趟。据笔者不完备的记录,杨、黄、胡等位为此事到舍下不下30次,李鼎霞传达电话总在百回以上。没有自行车的,城里城外挤公共汽车,不计其数。读者的热烈支持,从来稿和来信动辄二三十麻袋可见一斑。顾问都坚决支持,有求必应。为了拍“长城”主题,王老师以84岁高龄,还在杨牧之等簇拥下,严寒中登长城,堪称老英雄真好汉。可惜一只秃笔难于描绘,愧对读者矣!

笔者曾经担任过周老师的课代表,与周老师十分熟悉,并已发表过纪念文章。这里不再赘述。王老师与笔者之间,过去并不谙熟。王老师都未必叫得出笔者的名字来。通过三年连续评联,可是变得非常地熟悉了。有时也单独去燕南园60号王老师府上“侍坐”。老师和师母看我还算尊师,有时也和笔者拉拉家常。当时流传一个笑话: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在“文革”后恢复活动,大家忽然说起,教研室还没有主任呢!这时,忽然从角落里传来一个浑厚苍老的声音:“我不是教研室主任吗?我碍着谁什么了!”一时大众愕然。

笔者与王老师熟悉了,爷儿俩偶然也交流些“文革”前后的学习心得体会。一日,不知怎么,王老师又提起上面那个笑话里的事,大声说出那句名言:“我碍着谁什么了!”我一看老师要动真气,忙起立躬身陪笑日:“老师真不愧语言学大师,一句话七个字,四个字是代词。要言不烦,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老师不觉莞尔,从此不再提起这类事了。

近20年时光流逝。当年新加入《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小青年胡友鸣同志,已经执掌中华书局期刊编辑中心的帅印,负责四五个期刊的主编事宜了。当年的顾问俱往矣;评委则有约四分之一左右不在了。王老师百年纪念,北大中文系召开学术研讨会。此际追思老师音容,真有盛会不常之感。偶忆宋人词云:“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现存的与会者中,一半是很不错了;另一多半大概也挺好的。笔者退休在家,闲暇无事,占个“独”字。少年时读课本中的《长恨歌传》,附有作者陈鸿小传,说“少学为史”,后来才“闲居遂志”。现在开始有点懂了,闲居是写不了正史的,只可写点文史资料,供后来人参考而已。回忆《文史知识》早期的这段历史,我常诵陈毅老元帅的名句:“创业艰难百战多!”P30-32

目录

前言

熏习记往

 与北大中文系有关的几张老照片

 一瓣心香 追忆燕园从学师长

浦江清先生二题

 秋雨梧桐成绝唱 春风桃李有余哀——回忆浦江清先生

 浦江清先生著《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读后

游泽承(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读后

对一次考试答案的忏悔——回忆魏天行(建功)先生

王了一(力)老师应《文史知识》之邀参与的三次春节评联活动

周燕孙(祖谟)老师二三事

我最敬爱的水晶般透明的林静希(庚)先生

吴组缃先生晚年二三事

琐忆吕德申先生

沉痛悼念褚斌杰学长

 再一瓣心香 侍坐登堂琐记

此是深潭照水犀——学习《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

仰望季希逋(羡林)先生

追随任又之(继愈)先生的一些回忆

 又一瓣心香 贞元朝士曾陪侍

王有三(重民)先生四题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读王有三(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

 读《伯希和劫经录》

 《冷庐文薮》序

学习刘国钧先生有关道教、佛教著作书后

想念阴少曾(法鲁)先生

 更一瓣心香 立雪周门记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周太初(一良)先生三题

 一封送迟的信件——为纪念周一良先生而作

 从圆珍述及“俗讲”的两段文字说起——纪念周太初(一良)先生

 周太初(一良)先生购买《北洋画报》

周绍良先生六题

 深切悼念周绍良先生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周绍良先生和关德栋先生

 唐人传奇研究的新的里程碑——读《唐传奇笺证》

 《绍良书话》后记

 《唐才子传笺证》前言

 从《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的出版谈起

 追忆亲炙诸先辈

从《春明旧事》谈起

启元白(功)先生是圣人

追忆王绍曾先生

朱季黄(家滑)先生与《文史知识》

书与人

 书与人之一 图书馆与我

国家图书馆的老读者

“文津讲坛”与我

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

熏陶——从沙滩到未名湖

我的马氏书情结

书影与藏书印

藏书家身后盖印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读后

我所知的老北大出版组(部)

深圳图书馆印象

 书与人之二 出版社与我

出版界培育我——从大众书店到北京出版社

一以贯之地培养作者——一面,一指,一种杂志

出版社培育我:上海辞书出版社与杨蓉蓉女史,以及渊源所自的刘铭恕先生

 书与人之三 书店与我

及时的回顾与前瞻——读《中国旧书业百年》

惭愧呀,我的“书缘”

中国书店与我

中关村里续书香——祝贺中国书店中关村分店开幕

 说项话今

《文献学与文献学家》序

《江淮雁斋读书志》序

读《锦灰堆》

周藏《北平笺谱》跋

寿辞、碑文

 上寿添筹

秋浦周先生欣开九帙庆寿文集征稿小启

秋浦周先生八十寿序

恭祝秋浦周先生并沈夫人米寿暨结缡七十载寿序

选堂先生米寿献辞

临清季先生新开十秩庆寿征文小启

临清季希逋先生九十寿序

 酬世芜辞一

《北大百年百联》弁言

《古籍整理浅谈》弁言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弁言

《清代书刻牌记图录》序

《清代敕修书籍御制序跋暨版式留真》序

《佛教美术丛考二编》序

《佛像粹编》序

《开宝遗珍》序

《风雅的诗钟》序

《品味书简》序

《月无忘斋诗存》小引

 酬世芜辞二

北京大学图书馆纪念先贤铸像铭文

中国农业大学校庆铸钟铭文

文昌院记

大唐三藏大遍觉大师游学天竺那蓝陀寺纪念碑碑文

七塔报恩禅寺新建山门牌楼落成记

七塔报恩禅寺记

天寿陵园叙

 酬世芜辞三

周绍良先生夫妇之碑碑文

阎中雄之碑碑文

傅亨墓表

孟二冬之碑碑文

联语小集

 一、为佛寺等处写的联语

 二、挽联

 三、喜联

 四、寿联

鞠躬如也

 定位·从师·交流·考察

序言

我正坐在家里,百无聊赖,梦想着天上掉馅饼呢。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教育文化公司总经理高秀芹女史翩然来至,说是可以考虑给我出点什么。在下当然双手赞成。仅仅从出版角度看,值此世界经济不景气并必然影响书市之际,她们敢出未必能卖钱的书,除了出于扶助学术、惜老怜贫的公心以外,实在想不起别的来了。

高秀芹女史下旨,让掇拾旧稿,编出一本跟母校北大多少有关的小册子来。这是赏给咱多大的面子呀!赶紧动手,倾筐倒箧,悉索敝赋,初步弄出点眉目,立即上报。行,还是不行,那就听大伙儿的喽。

要说明的,其一是,拿出来的基本上是旧稿,这次把其中一些略加润色;新稿最多占10%。颇有炒冷饭骗稿费的嫌疑。无奈咱家年已八十,马戏团淘汰的老狗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只可以此酬世。知我罪我,唯在读者矣!

其二是,我虽厕身北大,但从舍下人事加地域地划定一个范围,可就不限于北大了。在北大以及我在他处受过熏陶的人和事可是不少呢。无形中,能写入的就多了。“熏习”乃是在师友间得以熏陶染习之意。有老师,也有学友与朋友,范围也扩大不少。下及此处的“录”,便是录在下熏习所得,并非点他人之名,俾免贻讥焉。

以下,略述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熏习记往”,分为:一、逝世的北大中文系诸位师长。现在,我在中文系从学过的老师,除了调往历史系的吴小如老师以外,全都不在了。为之怆然。二、不在中文系,而我问学过且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师,有吴小如(业师)、季希逋(推荐过我提升职称,可称“房师”)两位老师。此外,讲授过非中文系课程的老师,有的已经逝世,如讲授“中国通史”的邓恭三(广铭)先生,讲授“西方文学”的李赋宁先生,讲授“政治经济学”的赵靖先生,这些位老师后来与我联系极少。就是中文系的教过我的老师,如杨慧修(晦)老主任,如王昭琛(瑶)老师,如章廷谦(以笔名“川岛”著称)老师,在我工作后联系也稀少,实在写不出什么像样的回忆来。吕德申老师逝世后,有人叫我写回忆,我勉强写了,就是现在这样子,自觉实在不行,不敢再写了。三、我在信息管理系(原名“图书馆学系”)工作,我系的先辈王先生、刘先生,我有义务写。王先生辞世前的一两年,我向先生咨询过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后来又应王夫人等位的嘱托,办过一些事,可写的相当多,差不多全写出来了。刘先生和我接触极少。开纪念会,出文集时,系里派我按划定的范围写一篇,那并非刘老的专业所在,只是系里认为我得写,所以我就写吧。至于阴少曾先生,原来与我并不相识,“文革”后,在他的晚年,却是与我往来较多,写来笔下就带有感情了。四、侍坐周门多年,笔墨遂多。“周门”意为周氏家族,以我从学过的周绍良、周太初(一良)两位“亲教师”(盗用佛教的专名词)为主,上挂周叔迦等位老先生,下靠周家的师弟师妹。五、其他先辈,受教虽不多而印象深刻者,略作数篇纪念。

第二部分“书与人”,先述与图书馆特别是北大图书馆有关的,那是因为我是北大信息管理系工作人员,我爱人李鼎霞是北大图书馆工作人员,虽然均已退休多年,还是经常在馆中出入。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部门,有一些事,如果我现在不作记录,可能后来人就知道不了啦。我因工作关系,常应邀给校内同事和校友写点序跋、书评之类的短文,现在选出一些,编在一起。我为非北大系统的朋友写的这类文章也不少,并未阑入。

第三部分是寿辞、碑文。写碑文,有困难:当代的碑,往往留给作者挥洒的地方不大,只有古代写“颂”“铭”那点地方。所以,只能可汤下面。显得不伦不类,寒碜!而且往往安置在碑阴,这在规制上是不如法的,但也只能这样了。咱是照给下的尺寸量度呀!这些碑文,也都是友谊特约,不能推托的。看人家家属伤心得死去活来,咱能不干吗?我干的这种活计也不少,现在挑选出几篇与我和北大有关系的来展览。如傅亨墓表,实属碑阴,颂、铭体裁,正规碑文之代用,属于一种新类型。我与傅大学长高中同学,各有各的小圈子,几乎没有交谈过;大学同上北大,他读化学系,更无往来。没想到最后能以此种方式为他送行。我想,兴许后世研究中国文体之学的学者,读到这一时间段的碑铭文字并看到实物,会发现碑文写法与树立之情况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变化,而且多样化,因而为之另立一节文字以概之。

在下乃无名下士,早已过气,或者说,从来就没有来过气。幸蒙友朋不弃,常以作序、草拟碑文底稿、写读后感等事见嘱。那是赏我的极大的面子。无奈在下年届八十,精力不济,喇叭吹不动了,难以为继。借此就向大家伙儿请假啦。谢幕!

以上略述梗概。最后,还是得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是高秀芹女史领导的部门。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本小书。

咱们就这两下子,您要听真格的,下面就“开锣”!

白化文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紫霄园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修定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著名文化学者白化文先生回忆北大旧事故人的多篇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北大老先生们的高风亮节,也能体味出其风流俊雅。书中有程门立雪之事,有同袍交游之谊。白先生是目录学、佛教、敦煌学方面的专家,还在楹联、诗钟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北大很多老先生过从甚密,对诸位先生的性格特色有独特体会。白先生文字风格缜密严谨,义趣幽眇,独具风味。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熏习记往”,分为逝世的北大中文系诸位师长;不在中文系,而我问学过且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师,有吴小如、季希逋两位老师;我在信息管理系工作,我系的先辈王先生、刘先生;“周门”意为周氏家族,以我从学过的周绍良、周太初(一良)两位“亲教师”(盗用佛教的专名词)为主,上挂周叔迦等位老先生,下靠周家的师弟师妹;其他先辈。

第二部分“书与人”,先述与图书馆特别是北大图书馆有关的。

第三部分是寿辞、碑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