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革命遗址、节日民俗于一体。五大游览区中,龙头寺以唐文化为主线,大罗宫集道教文化之大成,云峰寺佛教文化精品迭出,介公岭介子文化源远流长,水涛沟自然与人文景观绝佳。所属十四大景点、四百余处景观也都步步有景,景景有典。作者从这些典故中精选出一百多个故事传说集结成册,形式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绵山故事与传说 |
分类 | |
作者 | 王融亮 |
出版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绵山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革命遗址、节日民俗于一体。五大游览区中,龙头寺以唐文化为主线,大罗宫集道教文化之大成,云峰寺佛教文化精品迭出,介公岭介子文化源远流长,水涛沟自然与人文景观绝佳。所属十四大景点、四百余处景观也都步步有景,景景有典。作者从这些典故中精选出一百多个故事传说集结成册,形式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 内容推荐 绵山——历史文化名山,介休——“三贤故里”,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所有人物、名胜、战事,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被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为古老神奇的绵山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融亮等同志将这些故事传说搜集整理,编辑成册。 目录 名人轶事 栾空/3 割股奉君/4 渡口思隐/6 鱼龟山/7 《龙蛇歌》/8 哀号坡/9 慑神岩/10 韩信岭/11 李陵墓/13 张良治狐/14 樊王村的来历/16 郭有道住店/17 郭有道待客/18 无愧碑/19 石勒寨/20 田善友帮工/21 李姑岩/22 空王活佛/23 黄土坡截粮/24 假粮堆/26 刀劈石/27 贺知章小道/28 回銮寺/29 义棠/30 赵匡胤与兴国寺/32 文彦博灌水取球/33 封侯亭/34 苏东坡求子/36 吊桥门/38 马天来牛角挂书/40 绵山二郎庙/41 皇上把门/42 阴泰宗出世/44 侯和尚造反/45 血见愁/46 郭敦源拦驾/48 光绪御匾/49 绵山十姐妹/50 李姑岩保卫战/52 节日民俗 圣乳泉/55 清明柳/56 秋千岭/57 “火烧”/59 蛇盘兔/60 百无忌讳/61 寒号鸟/62 千亩聚/63 包骨真身/64 周举巧改旧俗/66 龙天庙/67 石勒与寒食节/68 “锅盔”/69 秦王宴/70 “八姑”/71 补龙鳞/72 长寿村/73 《秦王破阵乐》的由来/74 百廿台阶/75 杀鸡祭梁/76 斩断嫣(咽)/77 绵山太极拳/78 托梁换柱/79 “醋王”王来福/80 绵山也有妈祖庙/81 占炕头/82 冀财东买线/83 五人墓与献草鸡/84 “夹起来放下”/85 神话志异 一斗泉/89 迎仙松/91 狮子山/92 雀鼠通谷/93 鸾鹜泉/94 超凡洞/95 天下乌鸦为啥一般黑/96 子母柏/97 王光哥/98 须弥石/99 百龙壁/100 回头看柏龙/101 千斤顶/102 回耧谷/103 葫芦撬/104 护坟蛇/105 铁瓦寺与广胜寺/106 神鸾飞渡/107 龙母教子/108 滚钟坡/110 兔鹿桥/112 棋盘洞/113 说法台与五龙峰/114 空王磨/116 佛衣圣水/117 摩斯塔/118 助国圣母/120 文彦博与玄神楼/121 鲁班一斧定楼/123 神虎守泉/124 张壁关帝庙/125 铁索岭的铁索是 怎样挂上去的/126 朱家凹/128 神仙庙/130 神林绿牡丹/132 鸳鸯瀑/134 炉神庙/135 平民装扮的玉皇大帝/137 白牛泓/138 后记/139 试读章节 割股奉君 春秋时期,晋国献公宠爱骊姬,公子重耳遭受迫害,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外出流浪。和他一起出去的有狐偃、赵衰、司空季子、魏武子和介之推。介之推姓介名推,人们也叫他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他们一行忍饥挨饿,跌跌撞撞来到卫国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此时已过正午,他们正想找一点吃的,忽见前面一伙农夫正在吃饭,便派随从上前要点吃的东西。谁知农夫却扔给他们一块土坷垃。 重耳忍无可忍,挥鞭要去抽打那个农夫,狐偃却说:“土地是国家的象征,这是天要赐国土给公子了,我等赶快拜谢才是。”重耳听后觉得有理,倒身便拜。介之推看了觉得十分可笑,心想: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继续赶路,人都快饿死了,还谈什么国土?于是说道:“如果土块能充饥,我们还用在这里挨饿受罪?再往前走走也许能找到点吃的。”狐偃等人无言以对,只好勉强起身。重耳长叹一声也跟了上去。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挪,又往前挪了十几里。实在挪不动了,便东倒西歪地靠坐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直喊饿。司空季子年轻力壮还能挺得住,便采了些野菜回来,重耳看了看直皱眉头。狐偃、赵衰在一旁嘀咕说:“走到哪儿,还不是等死?” 这时,他们才发现不见了介之推,还以为他撇下主公自己逃生去了,正谈论间,只见介之推急匆匆捧着一个盂罐走来,罐里散发着阵阵肉香。重耳接过来一看,是肉汤,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个精光。喝完才问道:“从哪里弄的,还有没有?”抬头一看,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的,袍子上还渗出了鲜血,才知道是从他大腿上割下的肉熬的。 重耳感动得呜呜直哭,表示日后定要厚报。介之推坦然说道:“我不求任何报答,只愿您日后能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 渡口思隐 重耳一行到达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的厚待。为帮重耳回国即位,穆公率兵车400乘,护送他来到黄河渡口。 19年来一直跟随重耳鞍前马后的壶叔过惯了穷日子,在收拾行李时把用过的破帐篷、旧席子都搬人船内,生怕落下一件。重耳看见后哈哈大笑说:“我就要回国为君了,锦衣玉食还享用不完,要这些破烂干啥?”让壶叔把东西全部扔在岸上。狐偃见此情形,想到重耳马上要即位为君,生怕他以后对自己不好,便乘机说:“渡过河便是晋国了,公子内有诸臣,外有秦国,我留着也没有用了,就让我从此离开吧!”说着假意掏出一对白璧递给重耳:“这是穆公送的,留给公子做个念想吧!” 以上情形都被在船中整理行李的介之推看了个一清二楚。他苦笑一声,自言自语说:“还没有回国就这样,回去后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呢!这些喜新厌旧、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的臣君,我真不愿与他们为伍了!”从此以后,介之推便萌发了归隐绵山之心。 鱼龟山 经过艰难跋涉,介之推母子终于走出了栖贤谷。此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远处半山腰有一山岩,好像鱼形,和它相对的另一山岩又形似龟状。 见此情景,介之推忽然想到了《诗经》中“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心想,“鱼龟”与“于归”谐音,这里岂不就是自己结庐隐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归”多指女子出嫁,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 “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了归宿;你我找到藏身之处岂不也是归宿?” 一番话说得介之推心明眼亮。从此母子二人便在这里搭建草屋安身,临溪而饮,采薇而食,过起了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从此以后,人们便把此山叫鱼龟(于归)山。 《龙蛇歌》 重耳回国即位为文公后,第—件事就是封赏与他患难与共的有功之臣。有的赏给城邑,有的赏给官职,就连鞍前马后跑腿的人也都得到了封赏,但唯独把“割股奉君”的介之推给忘了。介之推因看不惯那些“贪天功以为己力”和“上下相蒙”的做法,便哨悄离朝回家侍奉老母亲,过起了打草鞋为生的清苦生活。邻居解张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写了一首《龙蛇歌》挂到宫门。歌中说: 有一条龙出行走遍天下, 五条蛇跟着为它保驾。 龙回故乡做了君主, 四条蛇也都得到雨露, 只有一条蛇在荒野干枯。 晋文公看到后,心想,跟随我出逃的主要有介之推、狐偃、赵衰、司空季子、魏武子五人,这明明是批评我没有封赏介之推。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之推,可是请了几次,介之推就是不肯到宫廷接受封赏。介母试探说:“你何不也去请求一下君主?”介之推说:“效仿狐偃的坏样子,那罪过就更大了。”并且声言,不再拿君主的俸禄。介母又说:“那也让君主知道一下。”介之推说:“话语是身体的装饰,我这身体都要隐去了,还要那装饰干啥?”介母听了高兴地说:“如果真能这样,我和你—起去隐居。” 于是,介之推搀扶老母亲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现在山西介休东南的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哀号坡 重耳即位为文公后,封赏有功之臣,竟把介之推给忘了。后来看到解张等人写的《龙蛇歌》,才猛然想起这位贤臣,觉得很是惭愧,便派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但去了几次,介之推就是不见。无奈,重耳亲自出马。当他来到介家时,只见闭门落锁,问起邻人,方知介之推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于是,重耳又率文武随从上山去找。但找来找去,却不见一点踪影。这时有人献计说:“介之推是个大孝子,如放火烧山,他为不牵累母亲,定会自己走出。”重耳一听言之有理,便让人三面举火,网开一面,逼介之推母子出山。谁知介之推母子宁肯烧死,也不愿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靠在一棵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了。又发现介之推背靠的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有几行血书,大意是: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面对枯木余烟,晋文公触景伤情,老泪纵横。便命随从拾起一块烧剩的木头砍削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啊,足下!”随从人等也都争先效仿,哀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林野。于是后人便把重耳顿足痛哭的地方叫做“哀号坡”,称尊敬的朋友为“足下”,穿木板鞋的风俗由此流传了下来。人们为避免想起这段伤感的往事,哀号坡也往往写成“艾蒿坡”。 P4-9 序言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我们都同为班干部,过从甚密。那时,他就对我说:“放了假上绵山去看看,那里景致真好。”说话间,今年已恰好是半个世纪了。毕业了,各忙各的,绵山也没去成,但每次乘火车途经介休听到有关绵山的广播,心里总生一阵向往之情。 1987年夏,北京著名画家赵志田、古一舟等来到介休,我去采访他们。当时融亮在介休当文教副县长,恰逢省人大副主任霍泛、国学大师张颔要考察绵山,便约我同往。一路上,融亮充当的导游。什么龙头寺、兔鹿桥、石乳泉、回首看柏龙、抱腹岩、唐碑、挂铃、包骨真身等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不仅使人深感绵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叹服他潜心研究绵山、着意开发绵山的一片赤子之心。我们当时就谈到了要写绵山的故事传说。 有一次,我同国画大师、书法名家董寿平先生谈起写书事宜,董老异常兴奋,连连说:“写传说好,绵山古老神奇,很值得一写。”说着当即挥毫提字《绵山的传说》。未几,融亮便有《绵山诗文撷萃》等著作陆续问世。听说为了诠释浩繁的绵山古诗文,他竟将一本《辞海》给翻烂了,可见其情之真,其意之切。 1995年以来,具有远见卓识的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吉英,为了回报社会、造福乡里、惠及后人,不惜斥巨资开发绵山,开创朝阳产业,这才大大遂了融亮老弟的夙愿。在阎公的精神感召下,我俩又拽着著名书法家陈巨锁,为绵山征集海内外书法名家的墨宝百余幅。在此基础上,开发者们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弘的介子文化碑林,成为一处亮丽的人文景观。 近几年来,融亮更是废寝忘食,为编纂《绵山志》而夙夜辛劳,以致积劳成疾。2005年,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夕阳红”摄影组一行,在原社长郭全盛带领下到绵山采风,融亮抱病上山陪同。听到他的事迹后,众皆动容,遂赋诗道:“绵山美景睡千载,慧眼识得玑珠来,运筹帷幄绘蓝图,一朝开发放异彩;人生苦短争奉献,丹心为民受爱戴,功名利禄置度外,桑梓真情春常在。”如今,他硬是托着病体与后起者一起完成了融百余个故事传说于一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革命遗址、节日民俗于一体。五大游览区中,龙头寺以唐文化为主线,大罗宫集道教文化之大成,云峰寺佛教文化精品迭出,介公岭介子文化源远流长,水涛沟自然与人文景观绝佳。所属十四大景点、四百余处景观也都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山,有仙则名。绵山因介之推感天动地的故事而名扬四海。他是春秋晋国的一位贤臣,曾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即位为文公后,介之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绵山,宁肯被烧死,也不为利禄所动。《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著名史籍中,都记载有他的事迹。因介之推而形成的“文化内涵最深、影响地域最广、流传时间最久、民俗活动形式最多”的寒食清明节也源于这段历史。无怪唐代诗人卢向曾感叹说:“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绵山成为介之推的归隐地之后,历代圣贤先哲对这里非常重视。他们或修建寺庙,或祭奠吊念,遂使绵山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和游览胜地,从而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不仅有白居易、贺知章、李商隐、文彦博、张商英、皇甫韶、马天来、李东阳、傅山、曾启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薄一波题词作诗,抒情寄志;还有后赵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清光绪帝载湉以及瑞典国王古斯托夫六世等帝王前来登山览胜,留下了无数流传古今的佳话。 绵山自古为佛教、道教圣地。早在汉代,人们就在绵山建有介神庙,把介之推奉为道教之神。北魏佛教净土宗先驱昙鸾曾于抱腹寺弘法,并创建鸾公岩铁佛寺。隋唐高僧志超于唐武德五年择地绵山聚徒兴业,后由唐太宗李世民敕封,成为绵山佛祖。初唐名将尉迟恭曾频繁活动于绵山,留有多处遗迹,后被奉为道教民间神——门神。他们都是曾经生长在三晋大地上的晋人。绵山因有这些真神真佛而朝拜者如云,香火旺盛,经久不衰。 绵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公元前789年就发生过周宣王与姜戎的千亩之战。隋末李渊父子起兵晋阳,后打进长安回师河东时突厥所封定扬可汗刘武周乘机占据介州(介休),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雀鼠谷大战。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记述了农民起义军首领田虎依托绵山与官兵对垒的故事。绵山还留有李武功、李实等人组织义军抗击金兵入侵、保卫乡土、收复州县的历史足迹。抗日战争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共产党员、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率领介休军民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此,绵山又较其他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万”和爱国主义的特殊风景线。 绵山——历史文化名山,介休——“三贤故里”,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所有人物、名胜、战事,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被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为古老神奇的绵山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融亮等同志将这些故事传说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对弘扬绵山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盛事,着实可喜可贺!笔者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掩卷深思,感慨良多,遂不揣谫陋,撰成此文,权为序言。 骆士正 2010年4月 后记 绵山,地灵人杰,气象万千,古老神奇。一个景点就有一串动人的故事,一处景观就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真可谓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我辈就是听着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为此,对这份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早有将它们辑录成册的愿望。 十多年来,经过座谈访问、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陆续搜集到大量所需的素材,绵山文化的博大精深着实使人叹服。感叹之余,几经整理筛选,最后选定了现在书中的107篇。在编选过程中,参阅了介休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辑的《介休民间故事集成》,得到了绵山人冀锦山同志和绵山旅游开发公司及绵山景区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更令人鼓舞和感动的是著名学者、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对绵山民间文学十分关注,在搁笔之年还特意为本书题字《绵山的传说》;资深记者、笔者的学长骆士正同志早有编写此书的意思,此次又特意撰写了序言。《绵山故事与传说》之所以能够付梓,确切地说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在此谨向所有给予此书关心和支持的前辈和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 绵山山峦起伏,绵延百里,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达164平方公里。为此,书中故事传说的内容以已开发的景区为主,同时也必然涉及正在开发和尚未开发的区域。由于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在材料取舍、分寸把握等方面深感力不从心,书中纰缪与不足在所难免,诚望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王融亮 2010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