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测试
周末晚上,我录制完电视节目,一边戴着耳机听着音乐,一边急匆匆从地铁出来,走在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上。大约9点左右,我隐约听到有人在喊:“马健老师,马健老师。”
我推测可能是喜欢我的观众朋友,摘下耳机,回头一看,一对母女在我身后。她们俩是:夫人和女儿。
高呼“马健老师”的,是我的女儿依依。
我们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往家走。路上,我说:“今天录节目,我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纸笔测试,终于进入了心理测评新时代了。”并进~步解释说,“我的朋友北京师大英宸心理学应用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邵然女士经常看到我在电视上为‘来访者’们做纸笔的心理测试,于是为我在笔记本上安装了他们最新研制的一套《师大英宸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以解决计算分数和分析结果的不便。”
依依得知此消息后,对这套软件也很感兴趣。一进家门她就要求我打开电脑向她讲解软件类型,展示操作方法。当我介绍到《瑞文智商测验系统》时,她说小学时好像做过这套题,但不知结果如何,于是要求立即测一下智商,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了解。
20分钟左右,当她认真做完后,我打开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向她解释说:“这个测验主要针对的是人的天生智力水平,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清晰知觉和思维能力,发现和利用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相对不受文化的影响,而取决于人们的天赋。从测量结果看:总共60道题目中,你答对了57道。等级95,属一级,测验标准分等于或超过同年龄常模组的95%,为高水平智力,反映出你的智力在同龄人中处于很高水平。”说完,我看到依依脸上闪过一丝愉悦的表情。谁不希望自己是个高智商的人呢?
我继续说:“也要给你一些心理建议:你天资聪颖,有很好的素质。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思维等许多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但你的这些优势可能让你有些过度自信,不够谦虚,不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在学业上,受兴趣影响很大,容易产生偏科或缺乏恒心。建议你综合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能更多地体贴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表达观点时给对方更多的耐心,你或许会有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你在学业和事业上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以上这些话,供你参考。”
“我懂,老爸。心理测评软件还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我也做一下测试。”依依说。
于是,我向她推荐《职业倾向系列问卷))并介绍说:“一般来说,人们在择业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兴趣:你想做什么;第二,能力:你能做什么;第三,人格:你适合做什么。以此为依据,这套系列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体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你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查,帮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以便在升学和择业时能够有的放矢。”我设置好程序后,她开始测试。
依依认真做完测评,我教她查找测评结果,并告诉她,她适合从事社会型和管理型的工作。测评详细结果如下:
社会型(S)
人格特征社会型的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倾向,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他们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周围有别人存在,对别人的事很有兴趣,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这种人喜欢与人而不是与事物打交道。“助人为乐、有责任心、热情、开朗、友好、善良、易于合作”是对他们较好的描述。这类人喜欢社会交往性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公关人员、营销人员等。
职业特征从事需要更多时间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学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等。
职业信息社会学者、导游、福利机构工作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学校领导、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护士。管理型(E)
人格特征管理型的人充满自信,喜欢竞争和冒险。好成为领导者,好支配他人,善辞令,好与人争辩,总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不愿从事精细工作,不喜欢需要长期复杂思维的工作。不愿被人支配,不易与人合作。在别人眼中,他们是“敢作敢为的、信心百倍的、乐观的、冲动的、自我显示的、精力旺盛的”。
职业特征适于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活动。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经理、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政治家等。
职业信息推销员、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
P1-3
回顾与展望
在写作过程中,许许多多过去的事件不停地在我的大脑中浮现,就像一部老电影,尽管有些许的模糊,但事件依旧清晰,如同刚刚发生过一样。
看看身边的女儿,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看看自己的脸上,也有了许多皱纹。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但它的流逝却帮我们沉积了人生智慧。
每读到一段记录过去的文字,依依都感叹地说:“老爸,这是我吗?我过去怎么那么傻?”
我说:“这就是成长。我们用今天以为的正确否定昨天的正确,然后,还会以明天的正确,否定今天的正确,这就是进步的过程。我回头看自己的过去,也会发现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但在当时,那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了。”
有许多事情,依依不记得了,她不确定我所描写的是否真是她的故事。幸好我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并有夫人和岳母为证。我只要把故事的开头说完,她们就能把整个事件的大致内容告诉依依。此举令依依对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信不疑。
读完全文,女儿坚持认为没有什么故事可读,没有令人惊叹的事件。可是,哪个家庭又愿意经历那样惊心动魄的事情呢?
一位现年65岁的美国父亲关爱培育残疾儿子,他把至今不能讲话与走路的残疾儿子瑞克,培养成一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一共85次推着轮椅上的瑞克参加了26.2英里①长的马拉松跑。他还带儿子环游整个美国,滑雪、爬山、骑车、演讲,其中有一次行程总计3735英里。
某女,15岁时不堪忍受家长的严厉管教,与18岁男友外出过了5年流浪生活,两人相依为命。女孩父母几乎找遍全国,采取多种方式寻找女儿回家。
某女,直到20岁在家被父母过度保护,从未离开他们身边。父母为其找到一份在刚刚竣工离家很近的新楼开电梯的工作,第一天上班,女孩与装修的小伙子相识,几天后二人私奔,父母求助电视台寻找女儿下落,渴望女儿回家过年。
某女,15岁,在厕所产下婴儿后丢弃。
一位母亲,上万次教孩子学叫“妈妈”,只因儿子先天患有疾病,无法说话……
我们渴望家庭成员是健康的、幸福的,在宁静之中感受温暖和快乐。我将继续坚持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的普通人。
祝愿女儿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正常进入大学学习,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从事自己满意的工作,拥有一个温暖而甜蜜的家庭。
亦知亦行,始得家庭教育的趣味
家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每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都会提供不同的答案。在汗牛充栋的家庭教育著作中,选择任何一本家庭教育著作,细细品读,都能够从中获得启发,觉得它说得在理,值得借鉴。但,回到每个家庭具体的场景中却又觉得自己所看、所思的方法与策略难以应用,久而久之对这些看起来激情澎湃用起来手足无措的家教宝典失去了兴趣。有类似感受的不乏其人。何也?是他人的家庭教育宝典失去借鉴价值,还是阅读者自身出现问题?似乎两者兼而有之。这种知行分离的尴尬情形值得我们反思,更值得我们去破解。
马健老师这部新作能否破解读者的这种困惑和难题,我不好推测。但,注重求知、重视行动却是马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马健老师作为在家庭教育方面颇有见解和收获的探索者,他的新作给我这个9岁女孩的父亲以强烈的冲击。他以负责的态度、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精神、谦和幽默的风格去对待自己的家庭。积极塑造着一位好父亲的形象。这种积极进取努力做一位好父亲的精神情怀值得感佩。在当下,每一位成年男子不需要领取父亲上岗证书便可以顺利晋级为父亲。这种身份来得很简单,很自然。但做了父亲的成年男子不求知,不反思,不行动,以为自己有知识、有阅历,教育孩子还不是小菜一碟、举重若轻?具有这样想法的父亲不乏其人。反观周遭的父亲们,泰然自若地承受着做父亲荣耀的多,小心翼翼努力求知和行动反思的少。面对这种情形,对照本书的作者,我有几许的担忧。
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和取得驾照就驾车上路者会有车毁人亡的危险,没有获得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便贸然履行父亲职责的同样也有伤己害人的危险。其实,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像一架摄像机,全方位地记录和记忆着我们做父亲的一举一动,他(她)通过摄取的“影像”建构出父亲的概念,形成父亲的形象。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好父亲的言谈举止被孩子“拍摄成像”后形成的父亲形象与不合格父亲的形象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迥然不同的。好父亲的形象促使子女健康地成长,顺利完成其性别社会化的任务。反之,却不能达到如此的功效。在好父亲的长期示范教育下,男孩会以此为参照来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女孩也会在心目中树立好男人、好丈夫的形象,这会提高女孩甄别男人素质高下、品质高低的判断力,增强女孩将来组建美满幸福家庭的信心和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位阳光、果敢、富有担当男孩的身边不乏一位合格父亲的长期示范教诲;每一个自信、坦然而有判断力的女孩的家庭里少不了一位宽厚豁达、智慧而有意志力的父亲。有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之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日益超过母亲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做一位好父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多么必要和重要。
知易行难。做一位好父亲对子女成长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性可谓人尽皆知。然而,一个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和相关知识储备的成年男子刹那间成为父亲后,展示自己是一位好父亲的形象又是何其不易。马健老师在17年的探索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好父亲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修炼成功的。其在塑造好父亲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细节、诸多的事件渗透着为人父者的反省、自律、豁达、智慧和关爱,这些事件很细致,很温馨,体现着为父者孜孜不倦的追求。马健老师不断汲取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新知识,不断滋养自己,不断将家庭教育新观念、新方法付诸教育女儿的实践中,努力去做一位让女儿健康、智慧成长的好父亲。他这种求知的精神、实践的智慧启发我们如何成为一位好父亲。
在家庭教育方面,亦知亦行,知行合一,方可成为一位让子女引以为豪的好父亲。积极获取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巧,全面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搞好家庭教育和做一位成功家长的基本前提。父亲的求知是多方面的,既要品味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案例,又要阅读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理论,只阅读成功家庭教育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成功家庭教育的案例都是基于该家庭的实际情况,具有该家庭的个性特点。这种个性化的东西照搬到自己的家庭中来也未必合适。因而,了解家庭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成功案例还是不够的,要做一位成功的好父亲,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实情对现有的方法策略进行创新,让普通的原理和他者的经验经过创新后切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推动自己家庭教育的成功。在这个世界上,家庭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让家庭教育方法策略变得丰富多彩和富有个性。轰动世界的“虎妈”蔡美儿,其育人理念和方法与尊重孩子的蔡真妮是截然不同的,但他们的育儿实践都是行之有效的。由此观之,家庭教育是一个大学问,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在汲取他人智慧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改造创新,融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建构出一个别具一格又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相信酷爱阅读和反思进取的你一定能在亦知亦行、知行合一的创新实践中悟得家庭教育的真味。
教育学博士夏仕武①
2011年11月于中央民族大学
马健、马泽所著的《孩子好养》采用纪实性叙事的方式,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案例。从这些案例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从事亲职教育实践的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之中的,这些“特殊”的教育方式又对女儿的成长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马健、马泽所著的《孩子好养》结构清晰,说理透彻,内容丰富,富有亲和力,适合购买和收藏。
这本书就是要手把手教给父母——怎么教育出懂自律、敢担当、知感恩的孩子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从疏远、畏惧、愤懑、隔膜、怄气、失望、互存敌意,转为亲密、渴望、赞赏、交流、信任、尊重,成为朋友。
现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本书正可以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