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瞿巍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瞿巍著的《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以中英双方原始档案为核心,辅之以其他中外相关著述,摈弃任何个人的臆测、设想或者演绎,力争无一字无来处。本书保持历史学研究的严谨、客观和理性,其中的引文都以严格的学术规范作为依据。本书语言的晓畅明晰,浅显易懂,给读者一种愉悦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是作者瞿巍在中英两国原始档案和其他中外著述的基础上,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严肃缜密的学术态度,从战前中英两国两百年的交往史、战争的爆发与经过,以及战后两国的谈判等方面,全景式展示真实的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提出或重新回答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疑问。

目录

第一部 冲突的种子

 1.贸易、争端与公司、散商:纠结的200年

 2.打不开的沉沉大门

 3.钱纳利的逃婚与广州的金丝笼子

 4.商人、保姆、监护人、外交官与行商的垄断

 5.讨债从来都是一件麻烦的事(一)

 6.讨债从来都是一件麻烦的事(二)

 7.说不清的关税与数不完的陋规

 8.杀人偿命?不偿命?谁偿命?

 9.夷人的“夷”与口字旁的“口”

 10.不对等贸易(一):拴在中国裤腰带上的英国

 11.不对等贸易(二):拿什么卖给你,中国?

 12.不对等贸易(三):与英国同呼吸共悲摧

 13.不对等贸易(四):死货、俏货,这回轮到天朝悲摧

 14.鸦片,罪恶的鸦片

 15.口岸,还是口岸

 16.不平等是绝不能打破的(一)

 17.不平等是绝不能打破的(二)

第二部 战争与媾和

 1.被冤枉的义律和他的后甲板训练

 2.禁还是不禁,这是个都有道理的大问题

 3.麻烦的绞刑和绞刑的麻烦

 4.意料之内的风暴和意料之外的对峙

 5.林则徐:正义、英雄还是暴行、暴君?

 6.“绑架”“赎金”与“天大的阴谋”

 7.贪腐不绝、鸦片不止(一)

 8.贪腐不绝、鸦片不止(二)

 9.贪腐不绝、鸦片不止(三)

 10.保证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签的

 11.找不出凶手和一定要找出凶手

 12.伦敦的喧嚣

 13.林则徐的“大胜仗”

 14.战斗是战斗.通商是通商

 15.关于“大胜仗”的文学问题研究

 16.那封送不出去的信

 17.琦善:最早认清形势的那个人

 18.谈不好,能打和不能打的都想打

 19.“莫须有”的汉奸和不对称的战争

 20.除一个人外谁都不满意的协议

 21.虎门——谁来都是一败涂地

 22.长矛大刀不能打大炮

 23.“果勇”是用来对付皇上的

 24.奕山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

 25.三元里抗英:保家,就是卫国

 26.作战不易,避战也挺难

 27.林则徐不行,“林则徐第二”也不行

 28.骗皇上的大臣和偷头颅的小偷

 29.奕经的超现实主义和苏浙的残酷现实

 30.“和”“战”之间的变换有时非常简单

 31.《南京条约》:匆忙而草率的错误

第三部 《南京条约》及附约:落后无外交

 1.《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在哪里?

 2.鸦片与鸦片赔款——关键是赔了

 3.无事生非的善后谈判和《江南善后章程》

 4.领事裁判权——奉送的权利

 5.稀里糊涂的最惠国待遇

 6.自找麻烦的协定关税

 7.莫名其妙的军舰内河航行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637年6月25日,一支由四艘商船组成的船队,出现在烟波浩渺的澳门洋面上。跨越千重巨浪万顷风涛,经过数个世纪的艰难探索,西方的英吉利帝国与东方的中华帝国的直接交往,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率领这支船队的,是一位名叫威得尔的英国海军上校。他们来中国。是为了和这个传说中遍地都是黄金的帝国做生意。

这时的大明朝风雨飘摇。崇祯、李自成、皇太极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时还在北方捉对儿厮杀,大明帝国没有太多精力顾及遥远的南方边陲广州。

满怀憧憬的威得尔没想到,刚到中国,迎接他的竟然是葡萄牙人的当头一棒。长期独占澳门的葡萄牙人为了垄断与中国的贸易,不愿意任何人特别是英国人染指对中国的贸易,两国在东方贸易上的明争暗斗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年。见到威得尔的船队,葡萄牙人的第一反应是严正警告英国人:船队不许登岸.也不许和中国人交易。

强大的英国人当然不屑于理睬葡萄牙人。傲慢的英国海军上校被葡萄牙人留难了几天后,一怒之下,不顾葡萄牙人的警告,带着船队径直向广州驶去。

当船队抵达虎门时,威得尔被中方拦了下来。中方官员告诉他:你们能不能进来,我们要请示广州的领导。

威得尔老老实实地在虎门外停了下来,等候中方的消息。但是等了好几天.中方没有任何动静,而虎门一线正在忙碌地加固炮台。

这位海军上校不耐烦再等下去,他带领船队直接闯进虎门。

炮台毫不客气地开炮轰击,威得尔也命令船队开炮还击。

明朝的主力火炮是葡萄牙人帮忙制作的加农炮,水平并不比欧洲的差多少,可能是因为中方的火炮数量少、发射水平不高,双方一通炮击过后。英国人最终还是略胜一筹。威得尔压制住虎门炮台的炮火,甚至攻占了一个炮台,毫不客气地把炮台上的大炮全部搬到船上,然后乘胜挺进,在沿途还俘获了几艘商船,最后终于抵达广州。

威得尔告诉中国官府:我们要来做生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怎么可能任人欺侮。广州的官员正告威得尔:先把俘获的炮和船还了,再说其他的事。  来这里是为了做生意,何必没来由结下梁子。威得尔知趣,立即双手奉还了俘获的船和炮,摆开架势同广州当局谈判生意的事情。同时趁着这个机会,船队在广州卸下货物,又买了一些中国货物,大大咧咧地做起了买卖。

但是,威得尔擅闯虎门,行径太过嚣张,大明朝哪里容得下夷人如此撒野。朝廷一声令下,广东总兵被弹劾,三个负责谈判的英国人被投进大牢,英国人的货物也毫不客气地被全部没收。

那时的英国海军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英国海军军官也养了一身“混不吝”不怕事的毛病。见中方态度强硬,威得尔也不甘示弱。他烧毁了遇到的两只中国船,派出水手占领了虎门附近的一个市镇,再度攻占了虎门炮台,并将其炸毁。

中国的官府大怒,四面的军队迅速向广州集结,广州全线秣马厉兵。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英国船队毕竟是由商船组成,战斗力有限。见势不妙,威得尔再也不敢犯浑,一声呼哨,船队赶紧退出广州,躲避到澳门。

双方已经剑拔弩张势同水火,自己的人还在中国手上.傲慢的威得尔只好放下架子,觍着脸求澳门的葡萄牙人帮他调解。经过葡萄牙人好说歹说,中方总算同意放了三个英国人,归还英国人购买的货物。并严正声明:此后英国船只永远不得在中国洋面出现。

此次英船来华,除购买了少量的中国货物外,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中英第一次直接交往,英国人一无所获,还弄得双方兵戎相见,这不是好兆头。

威得尔船队来华,只是英国一系列对华直接贸易尝试中的一次。在威得尔之前大约一百年时间里,英国人一直在探索各种途径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但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垄断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一切东方贸易。不久,公司在万丹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以此为依托,常常和前来南洋贸易的中国人做生意。1613年,东印度公司甚至在日本建立了一个贸易站,并在这里与中国人做转口生意。英国人一直渴望与中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但是,他们长期只能遥望中国海岸兴叹,直到这位莽撞的威得尔出现。

7年后,北京坐龙庭的换成了满族人。不久,康熙帝为了对付台湾,搞了一个“寸板不许下水”的海禁政策。英国想建立同中国的直接贸易更加困难。在威得尔不成功的广州之行后很多年,没有一艘英国船只到达广州。

英国人下一次直接来中国贸易,已经是27年之后的事情。这时,英国刚刚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雄心勃勃的英国资产阶级正在全力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1664年,一艘叫苏拉特的英国商船试探性地来到广州,企图打通与中国的直接贸易。

但是,英国人的这次广州之行也很不顺利。广州官府要求英国商船上缴2000两船钞。英国人讨价还价,只想给1000两,这没能满足广州官员们贪婪的胃口。于是,广州官府不准英国人在广州贸易,并派兵对英国人进行监视。

这帮可怜的家伙在广州足足等了半年,实在没有生意可做,只好卖掉一点胡椒和铅,交足了给官府的税款,栖栖遑遑地开走了。

这是清朝第一次和英国人打交道。清朝完胜。

这一年,发生了一起对未来中英贸易和中英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在遥远的伦敦,东印度公司将2磅中国红茶作为礼物献给英国国王。

1681年,不屈不挠的英国人再次尝试和中国直接通商,但又因为葡萄牙人阻拦而一无所获。

和满族人不好打交道,英国人就去找台湾的国姓爷。当时,清朝严格的海禁政策让台湾郑氏物资极度匮乏,郑氏非常欢迎外商来此贸易。为了鼓励外商.郑经甚至不收他们的关税,条件是外商必须向台湾输人军火。

P3-5

序言

国内各处大大小小的林则徐塑像,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他塑成了一个微胖的人。

据一个在广州亲眼见过他的美国人称,五十多岁的林则徐,的确有点发福。

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参考,有林家后人的回忆可以佐证,还原林则徐真实的身材,并不是一件难事。何况,林则徐的身材胖瘦与否,与任何价值判断无关,或者说,并不影响他那高大全的形象以及其他相关历史事实的评价。

但是,还原林则徐的禁烟,还原那场让中国人念兹在兹、怨愤不已的战争,还原战前中英以及中外两百多年的国家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穿越一百七十多年,许多的疑问,仍旧像当年一样,被笼罩在浓浓的历史迷雾之中。许多的问题其实可能并不难回答,但一直被小心地刻意回避着。

鸦片战争,真的是“鸦片”的战争吗?它可不可能有其他的名字,比如“茶叶”战争,或者“棉织品”战争?

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没有鸦片,还会有战争吗?战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战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战前两百年的交往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中英之间冲突不断?

鸦片的泛滥,到底是谁的责任?鸦片到底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英国与中国,到底谁该为鸦片的大肆泛滥承担更大的责任?

鸦片的出现,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中英两百多年的贸易,到底呈现怎样一种态势?从最纯粹的贸易的角度上看,鸦片在中英贸易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林则徐到底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鲁莽、轻率、自大自傲和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人?

林则徐的禁烟方式正确吗?他没收外国商人鸦片的行为恰当吗?他的禁烟目的达到了吗?作为他的对立方,英国要求鸦片赔偿合理吗?

英国人真的害怕林则徐吗?这场战争天朝有可能打赢吗?失败到底是必然,还是因为皇帝胆怯和软弱,罢黜了坚决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或者是因为主和派大臣们的屈膝投降,甚至,仅仅是因为将领们的临阵脱逃?

《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在哪里?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重大不平等条款,真的是由于炮口的逼迫造成的吗?

到底是弱国无外交,还是落后无外交?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已经持续了整整两百年。只有回到两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理解战前、战后的中英关系。鸦片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怨愤不已的灾难,它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人对近代史、近代国家关系和近现代通行并被全世界所认可的国际准则与普世价值的认知、判断与接纳。

我们的民族,历来就有“反求诸己”的伟大自省精神,但是,在对这场战争及近代以来中外关系的认知中,我们除了看到抱怨、不服和愤怒.没有看到这种自省。

著名学者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我们在历史中看得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尽管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我们犯过错。

指责他人,我们已经做得太多。抱怨与愤怒,我们也已经发泄得太久。我们更需要的,是严格和理性的内省:在这场战争中,在战前中英两百年的交往中,我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这些错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如何看待这些错误?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抛弃那些曾经看上去无比正确、为当权者坚守不移的天朝“特色”。这种与近现代世界全然抵牾的“特色”,除了教会我们抱残守缺、固守成规和拒绝接纳近现代全新的世界,还为现在嘲弄过去、未来嘲弄现在留下让人汗颜的笑柄。这些“特色”在过去让一个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现在与未来,可能正在或者仍将让历史重演。

有关过去的历史,我们从来不缺乏结论。但是,这些结论是否真实与正确,并不来源于它们是否为人所熟知,以及为媒介、教科书或者意识形态机器所广为传扬,而是来源于我们是否客观、公正地对展示在眼前的全新世界有理性认知。

过去一些罔顾事实的虚构以及建立在虚构之上的结论,是出于那个时代的某种特殊的意图。时代已经全然不同,世界在日益缩小,理性、谅解、接纳和共融在人们心中不断滋长,有必要对这段往事——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对一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辉煌光耀的政治正确的历史——进行一番详尽的全新审读,以重建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任何不同于以往的结论,需要的不是简单、粗糙和毫无价值的激情与愤怒,而是理性的思考、冷静的交流和智慧的对话。

显然,脱离旧有轨道,以全新的视角重新书写这段历史,必然是一件危险的工作。但是,正如美国学者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一书引言中所说:著者甘冒一切偶像破坏者所必遭的厌弃,抱定宗旨,照事实直书不讳。

后记

想写这本书很多年了。在夏日灿烂如火的阳光中,我终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那年,为了写博士论文,我曾经四处寻求境外基金的资助,以便前往伦敦收集英国外交部、海军部和殖民部等机构的原始档案。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经反复纠结和权衡,最终,出于风险的考虑,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这个选题。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人们常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只可能在短时期内任人打扮。无论愿意与否,最终,它都必将回归其本来面目,至少,尽可能地接近其本来。而要想回归历史的本来,多维的视角就成为必须。当然,不可否认,任何一种视角都有局限,包括本书。但是,这并不等于否认任何一种视角的价值。

有必要特别说明两点。首先,本书以中英双方原始档案为核心,辅之以其他中外相关著述,摈弃任何个人的臆测、设想或者演绎,力争无一字无来处。本书虽然不是传统的史学学术研究的写作方式,但却尽力保持历史学研究的严谨、客观和理性,其中的引文都以严格的学术规范作为依据。

其次,阅读从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历史学不是人为圈定的狭小圈子里顾影自怜的玩物,它的成果应该以最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方式被最为广泛地传播。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尽力做到语言的晓畅明晰,追求浅显易懂而又让人愉悦的阅读快感。为此,我不得不删除了大量让人烦扰的引文和注释,将其以参考文献的方式附于全书末尾。为了让使用古代汉语的中方奏折及其他文献更加好懂,我在严格保持原义的基础上将其改写成现代汉语。一本严肃而又好读的书,是我对本书的最大期盼。

本书的目的,只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当然,像任何一种并不那么让人愉快的意见一样,本书也完全可能让人不满、厌弃、愤懑、诘难,甚至攻讦,并引发某种论争。对于由本书引发的任何情感反应,我将不屑一顾;对于由本书引发的任何争论,我希望都能以此为前提:充分占有资料和历史学不可或缺的科学理性。

瞿巍

2014年6月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