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欲采蘋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文辉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欲采蘋花》是学者胡文辉的文化随笔。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无论是谈史,还是怀人,集学理、趣味、观点于一体,其文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本书展现出一位书斋学人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对于自身价值以及人生真谛的探索与研究,期间不乏迷惘与落寞,但每每在最后总能得出正面的答案,是一本值得启人深思之佳作。

内容推荐

《欲采蘋花》收入作者胡文辉近几年发表的读书随笔,谈古论今,风趣犀利,颇有文化意味,并有引人深思的价值,是一本值得读书人玩味的文化随笔集。

目录

辑一

 文化的边际效用递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平等

 唐太宗的佛寺二题

 我们并不需要说出真理

 “恐怖很平静地开始了……”

 说胡

 疯

 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

 名言的张冠李戴与移花接木

 神州五号与长城神话

 作为文化症候的红学事件

 “辱华”问题

 龙·猫

 苏联的新衣

 从监视到偷窥

 我们时代的罗马

 李文和案之再思

辑二

 血的事实

 除恶勿尽

 为什么要“从严从重”还要“从快”——从强奸卖花女案看新闻与司法

 保护坏人的人权

 以权谋公是更坏的腐败

 高莺莺案的关键

 贫富差距与曲学阿世

 富裕中的贫困与贫困中的富裕

 我们都是河南人

 欲赏樱花不自由

 笑骂江湖五十年

 明星莫问出处,官员须讲来历

 那些忧伤的老年人

 从郑家栋事件看国学热

 假如孙东东是对的

 知识的傲慢与偏见

 与秋风先生论曹操问题

 学术嘉宾的跨国界交际

辑三

 读《知识分子的背叛》眉批

 《1984》二题

 人文视野中的《技术史》

 读法迪曼《书趣》札记

 知识饥馑时代的秘密书架

 散文、自由与知识分子

 论全集不全

 2004年的五卷书

 读书钞二题

 书边吐槽录五题

 藏物之道与近身之学——从学术史论可居之学

 学问的人生——怀张晖

 《金庸识小录》序

 罗韬文稿序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私下里,传播学思想怪杰麦克卢汉对奥威尔曾有激烈得出奇的贬斥。他在1951年1月写给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信中说:“……乔治·奥维尔之类的笨蛋有一个问题,他们讥讽50年前发生的事情,把它当作对未来的威胁!”([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1970年6月给其助手及友人J.G.基奥的信又说:“我一直认为,奥维尔是彻头彻尾的傻瓜,在所有问题上他都缺乏感知和理解。他评论的政坛是老掉牙的事情。”(同上,第473页)

在《麦克林》杂志1977年的访谈录中,麦克卢汉的批评总算温和了许多:“《一九八四》根本就不是预言,它是怀旧,怀念1934年。一切乌托邦都是后视镜……是‘新预言家’,老天知道是《时代》杂志。奥维尔把那些事情推向紧张的氛围之中,然后说这就是未来。”(同上,第252页[注释])

麦克卢汉批评奥威尔将过去时当作将来时,将回忆录当作启示录,实为无的放矢。因为在本质上,《1984》本来就不是真正的预言。

奥威尔1949年6月在回复工人F.A.亨生的信中谈及《1984》:“我最近出版的这部小说并不是要攻击社会主义或者英国工党(我还是工党的一个支持者),而是为了揭露由经济集中而导致的集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带来的堕落。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还相信,集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集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我把故事发生的场景放在英国,是为了强调说英语的人种并不是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好,假如不向集权主义宣战的话,集权主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取得胜利。”(《奥威尔书信选》,甘险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他并不认为“1984”必将出现。对于麦克卢汉的责难,奥威尔在此,已经漂亮地预先作了答辩。

将《1984》的年代定在1984,并非刻意而为,只是将写作时的“1948'’颠倒为“1984”而已。《1984》绝非一个准确的预告,而是一个响亮的警告——奥威尔显然并不真的以为,他的英格兰到1984年就会沦为极权主义,他只是大声疾呼:极权主义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产生。换句话说,《1984》并非关于未来英国的预言,而是关于当代世界的危言;与其将它当作将来时的幻想小说,不如将它视为现在时的批判小说。将《1984》当成认真的政治预测,那才是笨蛋。

其实,早在战时的1941年,奥威尔已在《文学与极权主义》的广播中表示:“……自由资本主义显然已快到了尽头,因此。我很可能似乎在说思想自由也不可避免地注定要完蛋了。但是我不相信会这样,我在最后要简单地说,我相信文学能生存下去的希望在那些自由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非黩武的国家,西欧和美洲各国,印度和中国。我相信——也许这不过是虔诚的希望——虽然集体化的经济一定会出现,但这些国家会知道如何发展一种不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形式,在经济个人主义消失以后,思想自由仍能维持下去。”(董乐山编《奥威尔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哈耶克相信,计划经济是“到奴役之路”;相比之下,奥威尔倒比哈耶克更乐观些,他觉得“集体化的经济”未必会消灭思想自由。奥威尔想象的未来,实际上并没有《1984》那么灰暗.

P164-P166

后记

《欲采蘋花》这个书名,语出柳宗元的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看起来挺古典,挺文艺,其实不尽然。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性质驳杂,跟我的第一本随笔集《最是文人》最接近,其实可以视为《最是文人二编》。《最是文人》之名,出自陈寅恪诗“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现在这个新书名,用意仍一以贯之。

辑一可算作随笔、评论,辑二属于时评,辑三属于书评或读书札记,并附上几篇有关师友的文字。总的说来,文章的性质不一,时间跨度也较大,在体裁和风格上颇不整齐;不过,有若干我个人很重视的文章,自觉其价值并不亚于我的任何一篇学术性写作,其写法虽不甚“学术”,但更有“思想”上的分量。其中有的但求辞达,意味或嫌粗浅,有的攻其一点,立论不无偏颇,但考虑到话题的重要性,具体议论也仍有可取之处,亦仍收录。文章往往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颇有“最近”“近时”之类表示时态的用语,改不胜改,亦多仍其旧。

这些文章,大体是《最是文人》出版之后所写的,有不少写作时间偏早,现在结集出书,看似有些迟了,但我又觉得恰是时候——就像我们的双胞胎儿子。

这大半年里,小朋友的成长,全赖太太和她嫂子、堂嫂的劳心劳力,还有我父母的帮助,尤其是太太,作了最大限度的付出。而我,只是帮到一点小忙。人世多忧,而此生何幸,这是我非常感念的。

文章基本在报刊上发表过,按篇数计,以《南方都市报》最多,占了大约半数,其他还有《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南风窗》《随笔》等,感谢负责的诸位编辑,兹不一一具名。

最后,当然要多谢志一君接受了这部书稿,并费心处理。

2014年春于广州洛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