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南桥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于一九七零、一九八零的“三明治一代”,如今面临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关系需要兼顾的阶段。我们并非处在茨威格那个价值观比较恒定的“昨日的世界”,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压力袭来之际,人们需要刷新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看待自我教育、终生学习、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等。南桥编著的《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这本生活建议书,更多是期望读者能够以他山之石,采出自家之玉,将读者自身的相关思考激发出来。终生学习,学以致用,所用为何,其实是最私人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还是自己最清楚。

内容推荐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是旅美作家南桥写给70后、80后“三明治”一代的生活建议书。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的一句台词。这里的世故,不是圆通、滑头那种世故,而是要弄明白不同情景下各种关系中的事理。读书不是为了出去装点门面,而是我们思维要有所不同,要能“明理”,走出思维的困境。人年轻的时候,紧张、害怕、害羞,是因为大家以为自己活在众目睽睽之下。其实,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怀揣着各自生活的问题,谁会停下来,专门来取笑某个年轻人呢?对于错误的害怕,却使一个本可以成为栋梁的人,最后成了一只完美的牙签。

目录

上篇 你有权对流行保持沉默

 把我的声音还给我

 放内向者一马

 散步

 另起炉灶的自由

 你有权对流行保持沉默

 独处的力量

 年少正好读杂书

 文青的问题是文青得不到位

 当你找不到北时

 Lead Your Heart

 活出现场感

 天知地知

 信用与荣誉

 平凡的恩赐

 培养一个平民需要三代

 马大的忙碌

 无过不是功

 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

 幽默的沉默

 先驱本来是玩家

 你说人生忧郁何不付诸言语

 做人也得有点被动语态

 最好的时代

 读书行路做官

 为自己活着

下篇 从走向荒野到走出牢笼

 买房记

 从房奴到将军

 从走向荒野到走出牢笼

 中产阶级的治愈系

 婚姻的残酷

 婚前思考题

 婚前Mac,婚后PC

 “剩女”是个伪命题

 玫瑰恒久远,一株长流传

 路在何方?

 拜金是一把双刃剑

 谁把女性哄出了家门

 男子无貌便是德

 想说爱你不容易

 婚姻觉醒日

 融不入的熔炉

 在美国怎样做领导

 读不进的陈寅恪

 练习洗脑

 码字佬自述

 假如生活拒绝了你

 如何做个好影评人

 我的写作建议

 翻译生意经

 翻译的宁静工程

 质数的孤独

试读章节

请把我的声音还给我

最近在看两本毫不搭界的书,可是不知道怎么想到了一块去。一本书是肯塔基一位地方作家的家族回忆录。这个作家津津有味地描写她祖辈多少代生活在肯塔基东部的一些趣事,之所以觉得有趣,是因为这是个普通家族,并不像布什、肯尼迪这样是望族,也不像洪晃、章诒和那样是名门,可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跌宕起伏,才是让人回味的地方,就好比余华的《活着》。肯塔基和西弗吉尼亚是一个以前被我称为“黑三角”的地方,当地有人称之为“黑洞”。怎么叫黑洞呢?因为人若是生于此地,日后哪怕跑出去,最终还会被吸回去,因为离开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和淳朴而有趣的民风。当地的人,基本上自得其乐,好像外面的世界不存在似的。

另外一本书是一美国作家和一苏丹难民阿恰克邓合写的一部阿恰克邓传记,《什么是什么》(What is the What)。这个苏丹难民在自己的传记中,坦诚而诙谐地描述了他在苏丹以及非洲其它难民营经历,还有后来到美国的遭遇。有一些经历,平时我们见到听到,可能颇为不屑,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或许会觉得难为情,太土,太俗,不想说,可是被他们两个一写,突然觉得妙趣横生。

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是作者都找到了各自的声音,从而能够自得其乐,津津有味地描述各自的遭遇和环境。社会学里有个说法,叫“给声音”(Give voice)。有了声音就有了力量,就有了归属,不然一切都是虚无的,都活在影子中,甚至干脆就是隐形的。一些群体,一些地域是没有声音的,有的是自己放弃的,有的是世界的繁华给被淹没的。

没有了自己的声音,那么表达的时候,消费的时候就容易走向同质化。回老家,看到街道边一些人墙上有和央视同样的产品广告,就气不打一处来。赵树理式的山药蛋还有没有呢?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会知道有些“进步”,不过是自我的丧失呢?对于一个地域的独特,没有足够关注,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一种我行我素的精神,就会陷入自卑,到最后像贾樟柯好多电影里反映的那样找不着北。一些小地方已经找不到自我,基本上是跟小城市学,小城市跟大城市学,大城市跟上海北京学,搞到最后,跑到偏远的地方,也看到很多对那些所谓榜样的拙劣模仿。这可能和大众传媒也有关系,尤其是一些电视台,通过节目,广告,潜移默化地告诉人它欣赏什么爱好什么同情什么鄙视什么,不知不觉中将一些扭曲的好恶播种了下去,老少皆种。该发明一种过滤软件,过滤这样的电视节目。

各地其实都有一个人文的富矿。这未必是檀香扇文房四宝京剧昆曲之类国粹,而是对自己民俗的认可和赏识,是一种对自己所处生活的自得其乐。有的人很土,但是他很超前。有的人很时髦,其实他不过是一老土,世界它就有这么辨证。有时候有人会跟我问起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可是我一说,反没了兴趣。我家孩子在学校,很多作业我看都很乡土。比如上学期,老师在教室里放了一保育箱,在里头放了二十几个鸡蛋,孵鸡蛋,小孩天天观察,看鸡蛋怎么变成小鸡的。还有一只小鸡掉下来,差点摔死,孩子们都哭了,后来居然活过来了,孩子们给它取名“拉撒路”,这是圣经上死后复活的一个人的名字。然后孩子们天天观察,还写笔记啥的,我看很有意思。可是这不是我们当初在农村接受的教育吗?我在想,为什么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要和北京上海去攀比呢?

如果这些还不够东拉西扯的话,我索性再讲个美国律师的故事:

有个律师,去乡下打猎,“砰”一枪,一只鸟掉下来了,掉到了农民的地里。农民拿走了,律师去索要,农民说:掉到我地里,我就有权不给你。律师说:我是律师,信不信我把你告得倾家荡 产,不要说鸟我给拿到手,就是你这地,我也能给夺过来。农民说:在你们地盘上这话我信。不过入乡随俗,在我们这里,我们遇到什么纠纷,不是这么解决的。律师问是怎么解决的?农民说大家轮流踢,每人每回踢对方三脚,踢到最后谁受不了谁认输。你先来吧。

律师想,也不知道这踢是真是假,让他先来好了,轮到我,加倍奉还便是。于是他让老农动脚。老农于是开始踢了起来,第一脚,踢到了律师裆部,律师一下子就趴了;第二脚,踢到了律师头部,律师就如同被鲁智深暴打的镇关西,眼前全是红红绿绿的星星;第三脚,踢到了律师肚子,律师差点把三年前吃的东西都吐出来。律师勃然大怒,心想轮到我,你死定了。于是他叫老农准备好。老农说:你赢了,鸟你拿走。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有的比赛,或许你像是赢了,但是你会赢得很惨。

P3-6

序言

我的生活意见

看过美国电影《恋恋笔记本》之后,想到我们如何做艰难的选择,我于是写了一篇《当你找不到北时》,给人提供一些职业选择的建议。此文在豆瓣上发表之后,很多年轻朋友觉得获益匪浅。但文后也有一个朋友留言:

“过了一定年龄,我已经不给年轻人提意见了,或许你也应该这么做。至少,不要根据一部好莱坞电影来给建议。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很无情地给我们一地鸡毛,也四处都是妥协。不要因为人们做出了一个寻常的决定而去论断他们。 如果你真要给人什么生活建议,不如说:不同人看待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找到你的方式吧。”

这位朋友好言相告,本身也是建议,我自己十分认同,在多数情况下我也会采纳。关于建议,我想起了和一个老朋友特瑞的一席谈话来。2005年我有事难以决定,于是向特瑞求教。特瑞首先问我:“你是不是真的要听我的建议?”我说为什么你这么问?他说很多人寻求建议,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某个想法,而被咨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说了一大堆,说者有心,听着无意。人生苦短,何必浪费这个精力呢?还有时候,有人遇到了两个姑娘,问你该选择哪个,其实可能只是要向你吹嘘一番。这时候他乱问,你就瞎答好了,你就说小芳很好,结果他八成去找小翠了。

还有人要求别人给建议,别人给出建议的时候也是好意,可是自己采纳后,由于种种建议者无从知道的原因,事情砸了,反倒会怪罪那些给建议的人来了。

所以给建议就好比借钱,最好既不要给,也不要受。

在美国,很多家庭出现问题的人,都跑去问婚姻顾问(marriage counselor)。这些人就是专门给你建议的。同事J的老婆就去过,我问效果怎样?他说不但没有效果,回来之后,她倒是满口关于沟通、倾听、理解的术语。“她现在满口怪话。”他说。他忍无可忍,提前就把婚离了。

话说回来,说我用一部好莱坞电影作为依据来给人提供建议,窃以为是个误会。自从看过丹尼尔·平克的《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之后,我就发觉故事比道理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只是套用电影,来说明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就好比人们用《谁动了我的奶酪》来讲变革,用《绿野仙踪》来讲责任意识,用《西游记》来说团队一样,不过都是借题发挥,搭思维的脚手架而已。

关于人生的建议,若全都是大道理,作用有限。你得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遵循合理的思路,才能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曾经说过有什么疑难杂症,欢迎向老中医南桥求教,这是佯狂,是玩笑。除了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之外,大部分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是无法替代你回答的。可是又不知如何回绝,有时候反而会写一篇长文来。因为让我发觉写一千字随笔,比说一个“不”字更容易。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好歹也是我用心写的,尽了我的努力,起码在当时,我希望有助于人,比如在不能给出具体建议的时候,希望能帮你提出问题,帮你整理思路。当然我也知道,话语有无力量,有无帮助,说话的人有责任,听的人也有责任。就好比福音书里说的撒种比喻。人撒种子四处撒,有的撒土里了,能生根发芽,有的撒石头上了,一会儿就晒死。其实世间什么信息不是这样呢?

本书所收文章,部分来自我过去给《南方都市报》所写的“生活意见”专栏,此专栏当时还颇受欢迎,因为我是用比较短的篇幅,试图介绍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不同活法,以及在家庭关系、亲子教育诸多方面的具体做法。对我来说,在美国生活的这些年,由于观察到周遭的人物和故事,自己深受冲击,不吐不快。人有时候换一种生活环境,思维被激荡一下,看待问题的方式会比过去更全面一些。《纽约时报》曾发表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的一篇文章The Benefits of Failing at French(纽约时报中文网译为《学外语吧,为了你的大脑永远年轻》),说他有心开花花不开,学法语没有成功,但是无意插柳柳成行,自己后来做认知测试,其中语言记忆、视觉记忆等方面的成绩都大幅度提高。“学习语言,仿佛是让大脑饮到了不老泉。”和学外语激活大脑一样,我也希望,观察一些他人的生活,也可能让我们的人生观多一个维度。生活的质量在乎我们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这样的拓展是有必要的。

我这书心目中的对象,更多的是70后和80后的“三明治一代”。我是其中一员,我们这代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的关系本身就不好处。再者,人口构成变化了,社会流动性大了,人的社会压力和社会保障方式也和过去截然不同,经济至上的思维也让传统的社会关系面目全非。有鉴于此,很多传统的观念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过去的一些说辞,今日面临“执行难”的问题。今日夫妻关系,和长辈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都处在激荡期。比如陈志武教授写他以后不要子女养老的话题,就引起了广泛争议,这是因为他说到了这个社会的痛处,或者说挠到了痒处。倘若我们这一代不是在旧思维和新思维之间青黄不接,假如我们还活在一个茨威格所说的那种价值观比较恒定的“昨日的世界”,他的话可能就像打水漂一样,只能荡起小小涟漪,何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在快速转型期,我们需要多方位的思维。您就当我是一个客串主持,通过我只言片语的引导,将您自己相关的一些思考激发出来。

此书题为“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是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弄臣说给李尔王的一句话。这里的世故,不是圆通、滑头那种世故,而是要弄明白不同情景下各种关系中的事理。读书人不是我们读了什么书可以出去装点门面,而是我们思维要有所不同,要能“明理”。这个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总觉得沟通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各揣着各的理。有时候我们需要外人给我们一些说法,好去走出思维的困境。

我们现在常担心“未富先老”,我担心的是“未富先蠢”,所以在这四十多岁的时候,力求多看多想,边反省边活着。也希望您一样。人拓展思维,有时候需要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和自己观念有所冲突的声音。我前年在机场买了一本某著名“情感专家”写的关于男女关系的书。这位作者是男性,但是写的很多说法,都是偏向女性。比如关系出了问题,无非是男方从小的成长背景中的阴影之类。为什么这样?一方面是故作绅士,另一方面是投机取巧:这类图书女性读者居多,作者不过是投其所好,印证市面上本来就在流传的很多说法而已,让一些女性固化已有的偏见,直到最后的关系完全溃败。我认为持比较中立的立场,不偏向哪一方,这是真正的平等;认为男人女人男女在关系的经营中,具有同等的行为能力和同等的责任。我力求做到这一点,甚至可能有些矫枉过正,因为我试图扭转我所观察到的那些情感专家的伪绅士做派 —— 这做派一度非常普遍。因此有些文章可能比较尖刻,过去部分发在博客上曾引起争议,被人(尤其女性)痛骂的也不少。可是我发现,每次回国做活动,我的读者中,反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读者更多一些。如果一个人真心想拓宽思维,改善处境,不满足于自欺欺人地活着,未必希望你去投其所好。这是我敢剑走偏锋,冒险出此书的一个原因。

这不是一本情感专家的书。好多书里的想法,是我吃了亏之后的教训。一路跌跌撞撞过来,有时候我也不过是换个法子吐槽而已。我当然也想在自己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事,如教育孩子的方式,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但囿于自身局限性,未必尽都如意。但就如同涂子沛的《数据之巅》一书描述的那样,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美国默默无闻,倒是在日本整体提高了日本工业的质量水准。我在想,或许会墙内开花墙外香呢?比如教育孩子,或许大家可以在交换观点的时候“易子相教”,这也符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圣训。有人看到我这些文章,能有些启发,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则善莫大也。

2014年7月初,我去上海人民广场散步,看到了一个“遇见达芬奇”的儿童画展览。顿时想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千面蒙娜丽莎》,介绍美国小学里老师让儿童发挥创造力,画出多姿多彩的蒙娜丽莎,放在学校走廊展出的做法。很早以前我也介绍过“图书漂流”的做法,后来也发现国内兴起了这种模式。我不知道大家的创意来自何方,或许就有海外华人无意当中的一些介绍,给了一些有心人启发。对一个作者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文字导致行动更振奋人心的事情呢?  借助此书出版的机会,我要感谢《南方都市报》的侯虹斌编辑。她鼓励、督促我写了一年多的专栏。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顾晓清老师,在此书编辑过程中的费心而出色的安排。她已经不止是我的编辑了,几乎不拿报酬的兼职在做经纪人,几年来给我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能接触很多有趣的人和单位。我也感谢我的夫人和孩子多年来一直放任我躲起来写作,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看到的话,我这里辩解一下:我这么打发八小时之外,比打麻将好多了,甚至好过当球迷。好歹没输钱,也没有丧气,最终还攒了一些书。

书评(媒体评论)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南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体验,幽默风趣而不乏深刻,于娓娓道来中揭示了“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真谛。这本书值得捧卷一读。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最近常写专栏的人中,徐贲和南桥的文章我比较愿意仔细读,前者是成名学者不论,后者那种闲适、自信但不压迫人的风格看起来比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学尼曼学者,专栏作家)

南桥文笔平实,用最浅显的语言叙述着最真的道理,最难得的是一直怀揣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探讨着教育的发展,何为最好的教育。当然对于我这种成年人看着也是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是根本相通的,人生的感悟也是,当受尽了所有应受的教育后,如何改进自我,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人生的大学其实每个人都要进修。

——豆瓣读者 沙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7: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