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叠山人家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唐禄生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打开厚重尘封的历史,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许久以前苏氏三兄弟的慧眼,九个湾村十大姓氏和睦共存,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这里是美丽富饶的土地,四面环山,苍松翠竹,小小盆地,农田阡陌,炊烟袅袅,安居乐业;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八叠山郁郁葱葱,九龙水波光粼粼,留下了许多文化习俗、故事传说和辉煌的业绩;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吸纳着悠久的日月精华,承载着世世代代的寄托,浸润着祖祖辈辈的智慧。

唐禄生编著的《八叠山人家》详细记录了江夏区豹澥镇潜力村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60余年艰苦奋斗创造的业绩,同时收录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具有知识性、史料性和文学性,是一部方志文化与民俗文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文献,开创了武汉地区编写村史的先河。

内容推荐

唐禄生编著的《八叠山人家》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纪实的文墨,生动地记录了八叠山下潜力村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文化习俗、重大事件、发展足迹、丰硕成果。古老的八叠山人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目录

上篇 潜力史话

 第一章 八只蝴蝶

 第二章 湾子与姓

 第三章 历史沿革

 第四章 地理位置

 第五章 地形地貌

 第六章 农业水利

第一节 农·林·农技站

第二节 潜力村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四节 九龙水库建设始末

第五节 金鸡山泵站建设始末

第六节 岱家山水库建设小记

 第七章 村办企业

第一节 企业基石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潜力企业

第三节 潜力炼灰厂

第四节 风光一时的建筑业

第五节 潜力砖厂始与终

 第八章 电力电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告别原始的灯火

第三节 邮政通讯

第四节 英尔山电机站

第五节 电话打到加拿大

 第九章 道路交通

第一节 潜力公路网

第二节 潜力道路发展史

第三节 硬化水泥路

第四节 第一辆驶进潜力的汽车

 第十章 教育卫生

第一节 文化教育

第二节 潜力小学建校记

第三节 计划生育

第四节 潜力村卫生室

 第十一章 乡风民俗

第一节 风俗常识

第二节 潜力民俗

第三节 家规家训

第四节 礼仪习俗

第五节 方言口语

第六节 乘凉

第七节 我爱八叠山

第八节 儿歌

 第十二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 王字怪峡

第二节 阴米

第三节 金鸡山的传说

第四节 乌龙塘

第五节 寒婆婆追夫

第六节 八蝶山的传说

第七节 银杏娘娘

 第十三章 拆迁纪事

 第十四章 往事难忘

第一节 火哥挖藕

第二节 在安康做人质

第三节 难忘一九九八

第四节 江苏追款记

第五节 最高的奖赏

第六节 绿化八叠山

第七节 潜力村的遗产——严东湖

中篇 潜力英贤

 第十五章 本土英模

第一节 “机械书记”苏永启

第二节 桓桓之柱曹家桓

第三节 明白做事董明车

第四节 热情似火苏永火

第五节 苏光付学做村官

第六节 爱心之洲董国洲

 第十六章 山乡之外

第一节 山村走出去的黄自雄

第二节 鲁家庄的环保局长苏军

第三节 励志楷模苏永利

第四节 不平凡的鄢自平

第五节 传奇苏永祥

第六节 以德传武吴德亮

第七节 天之骄子苏光奎

 第十七章 怀念先贤

第一节 缅怀苏兴环

第二节 老社长苏兴高

第三节 苏兴志的有益人生

第四节 承上启下苏光启

下篇 潜力湾子

 第十八章 三苏留影

第一节 大苏

第二节 山边苏

第三节 鲁家庄

 第十九章 梦里山乡

第一节 曹家垄

第二节 骆雷

第三节 藤子树

第四节 大魏

第五节 上鄢

第六节 曹家庄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八只蝴蝶

人间四月天,四月的太阳格外艳丽,四月的山峦格外青翠,四月的溪水格外洁净,四月的人也格外勤奋。太阳刚刚从东边山头露出粉红的笑脸,三个秀才模样的外乡青年,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而来。他们一边随意游赏着路边的自然风光,一边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话题,走走停停,指指划划,翻山越岭来到一条小沙港边。小沙港的水也格外清澈,清明透亮,跟明镜似的;水里黄色的沙粒看上去也格外干净,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黄灿灿的光芒,似乎沙子里真的藏着许多传说中的黄金。沙港里自由自在游戏的鱼儿似乎也格外欢畅,时而顺水逐波,时而浮出水面,忽然又猛一下子调转身子,翻出一片浪花。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环境竟然如此美丽恬静。三个秀才情不自禁弯腰掬了一捧沙港水,水还有点凉,但人口甘甜清香。他们喝了几口水润润嗓子,继续爬上身旁的一座小山。说它是小山,真的很小,海拔只有85米,跟真正的大山比起来顶多算是山丘。话虽如此,但它却具有山的形态、山的质地,连山的外表也具备了。山上灌木浓密,好像还处在原始的生存状况,几乎没有人砍伐过。山上的树林也很高大挺拔,有的树干粗壮古朴,树龄少说也在百年以上,这是山的显著特征。生长在丘陵地区的人,管山丘都叫山,这是习惯,也是风俗。而且这座小山看上去很特别,由一溜五个排列整齐的山岭组成,绵延起伏,很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的韵味,松涛轻唱,绿海生波,蔚为壮观。一般来说,山丘的丘顶成浑圆形,这是丘陵地区山丘的最大特征,但这座山的五座山岭的顶部都是平的,上面没有树木,没有花草,形成五个碎砂土质的平台,就叫它五台山吧。除了参天的松树外,它可不能与山西的五台山相提并论,那才是真正的山,这里的五台山只是它的小兄弟。

此时是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天下乱象已生。据史书记载,朱明王朝自世宗皇帝朱厚熄开始“纲纪自以凌夷”,到了神宗皇帝朱翊钧万历晚期,“废坏极矣”,而熹宗皇帝朱由校更是‘褴赏淫刑,忠良惨祸”,闹得举国上下‘亿兆离心”,农民被迫揭竿而起。1626年8月,陕西农民首先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天下开始大乱。1631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府谷,未几,满洲兵趁机夺占保定、济南,一时间全国震惊,人心惶惶。值此多事之秋,明王朝内部却派系斗争绵延不息,外部战场上则是‘将骄卒惰”一击即溃。但为了支撑战争费用,朝廷又狂加税负,地方官吏也乘机敛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人民被迫流离失所。内忧外患叠加,朱明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在这兵荒连年、人祸为患的年代,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多么期盼有一块远离战火远离压迫剥削的安生立命之地啊!这三个秀才正是不堪忍受当地官府的盘剥,被逼无奈,千里迢迢从江西瓦屑坝来到长江南岸的江夏县。

江夏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江夏郡沙羡县于金口镇(古称涂口)。东晋咸和二年至太元年问(327—375)颍州汝南郡人为避石勒之乱,将郡机关迁徙到沙羡县,“侨治汝南郡於沙羡”。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族人,为匈奴别羌渠的后裔。十四岁时跟随乡邻到洛阳贩卖货物,被精相面的王衍见到了,王衍对人说:“刚才的那个胡人娃子,我看他不是一般人,恐怕长大后会要给天下带来祸患。”急欲除之,已不见踪影。西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4),并州闹饥荒,刺史司马腾命将军郭阳、张隆俘虏胡人到冀州出售。石勒时年二十余岁,也被俘虏卖给了师欢做奴隶。此时的石勒,身体强壮而有胆量,雄健威武而爱好骑射,自称善相马,主动投靠了牧率魏郡人汲桑,他招集王阳、呼延莫等十八骑,经常劫掠物资送给汲桑。汲桑让他以“石”为姓,取个名字叫“石勒”。汲桑战败被杀后,石勒归附刘渊,被封辅汉将军、平晋王,转战各地,为刘渊建立了不少战功,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盘。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石勒自称赵王;成帝咸和五年(330)称赵天王,行皇帝事;后又称皇帝,改元为建平。由石勒亲手建立的后赵政权,始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终于穆帝永和五年(349),灭亡于石闵之手。永和八年(352)石闵被杀,其乱才止,史称石勒之乱。太元三年(378),沙羡改称汝南县,隶属江夏郡。沙羡县存续五百七十九年至此终结。南北朝时(420—581)陈国(557—589)末年,曾一度废江夏郡为县,汝南县存续二百一十一年也随之消亡。隋开皇元年(581)江夏郡正式更名为江夏县,后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时,“因武而昌”而改称武昌县,至此,江夏县存续一千三百三十年才画上句号。

明时,江夏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武昌府。江夏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而且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三个秀才踏着前辈先人“江西填湖广”的足迹来到江夏县,打算在美丽的江夏县找一块地方安顿下来,以避兵灾避人祸,成家立业,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P3-5

序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叠山(又名八蝶山)不高,施惠子孙;九龙水不深,润泽生灵。《八叠山人家》一书即将出版,编著唐禄生同志和潜力村支部书记苏永放同志邀我为此书写序。因文笔拙笨再三推托,但他们说出三条理由:一则说我在豹澥工作并当过镇党委书记。二则说我曾在东湖开发区工作过(2003年至2005年江夏区和东湖开发区搞共建,当时定的是流芳、豹澥的范围,我受江夏区委委派代表区委区政府到东湖开发区在唐良智同志领导下工作三年)。三则近年由于工作轻松点写了一些东西发表。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

修史传世,实为功德之事。特别是改天换地巨变之域,将历史和现实的状况编印出来,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留给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的祖祖辈辈生活繁衍之地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概况,的确很有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不断扩大,而开发区又不断拓展,许多湾村被宽阔的大道和高楼大厦覆盖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天换地的变化!过去的山山水水、田地阡陌完全没有了。今人都经历了这种变迁,而后人全然不知。如果这些地方没有史书记载,我想是莫大的遗憾!

《八叠山人家》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纪实的文墨,生动地记录了八叠山下潜力村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文化习俗、重大事件、发展足迹、丰硕成果。古老的八叠山人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打开厚重尘封的历史,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许久以前苏氏三兄弟的慧眼,九个湾村十大姓氏和睦共存,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这里是美丽富饶的土地,四面环山,苍松翠竹,小小盆地,农田阡陌,炊烟袅袅,安居乐业;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八叠山郁郁葱葱,九龙水波光粼粼,留下了许多文化习俗、故事传说和辉煌的业绩;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吸纳着悠久的日月精华,承载着世世代代的寄托,浸润着祖祖辈辈的智慧。

八叠山人家,历史悠久,古今人才辈出。八叠山下潜力村,九个湾村十个姓,苏吴曹黄陈,董骆鄢魏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们披荆斩棘,开田垦地,勤劳智慧,男耕女织,春耕夏种,秋收冬积,辛苦劳作,自足自给,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人杰地灵,物华天意,名人枭雄,各有奇迹。苏姓文豪苏东坡,诗文千古刻赤壁;吴姓作家有承恩,四大名著《西游记》;曹姓枭雄是孟德,挥戈纵横世无敌;黄姓古有孝九龄,汉章天下称第一;陈胜友谅虽平民,领导农民大起义;董姓著名董必武,国家领袖副主席;骆姓诗人是宾王,“初唐四杰”大才气;鄢氏本以国为姓,四书《春秋》有所记;唐封国公有魏征,献策谏言持真理;山越领袖雷万兴,其姓索源到炎帝。九湾十姓散落在八叠山下,千百年来,鸡犬相闻,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八叠山的历史。

八叠山下潜力村人勤劳智慧,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小湾并大湾的“共产风”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大集体,从大队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到村民委员会,从“反右”、“四清”运动到十年“文革”,八叠山人只有一个信念,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一个决心,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发展生产。最难忘:九龙水库建设工地,挥汗如雨,彻夜不眠,万人会战;金鸡山机站开渠挖港,红旗飘扬铁锤叮当;岱家山水库开挖现场,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奋战一冬号声嘹亮。山山岭岭整地改田,集中劳力治垅平岗……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苦干实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左”的路线和“文革”的破坏,潜力人民仍处温饱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浩荡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八叠山人开始书写新的历史。土地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农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解放思想,创办企业,豹胆雄心,书写传奇。潜力村为了致富群众巩固集体经济,大胆探索敢想敢干,兴办很多企业。过去小打小闹办酒厂、米面加工厂、采石场、炼灰场,成立建筑公司,成效都不大。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决定集中资金创办大型砖场,既可利用本地资源,又可解决全村剩余劳力的安置;既可增加村级财力,又可增加群众收入。这真是一举几得的大好事。说干就干,1983年开始兴建,1984年基本建成。总投资30多万元,1985年开始收益。从此潜力村有了一个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从1992年到2008年的16年间,砖场平均每年向村上交承包费30多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潜力村的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湾湾通水泥路,户户有自来水,家家有电视,电话手机宽带网络基本普及,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319辆,农田水利日趋完善,人人参人合作医疗新农合,小学入学率达百分之百。潜力村在册人口中,现有初中生427人,高中中专学生345人,近年从潜力村走出的大学生有27名。农村人均纯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几百元增加到2万多元,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八叠山人走上了幸福富裕的金光大道。

八叠山下潜力村人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解放思想、改天换地、前程更加辉煌。2007年9月,豹澥镇成建制交由东湖高新开发区托管。这又是一项重大转折,又是一次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按照东湖开发区的规划,八叠山下潜力村4.4平方公里要建成一座科技城。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园区将在八叠山下崛起。这意味着潜力人民将要放弃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和历代人洒满血汗的田野。潜力人义无反顾,顾全大局,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不到五年时间内全村9个湾村全部拆除,2283个村民、670户农户全部妥善安置。至此八叠山下旧的潜力村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一座崭新的科技城已经崛起,一个充满活力幸福社区已经建成,“农民变居民,村湾变社区,农村变城市”伟大的“三变”这个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现在八叠山下一条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雄伟的高楼拔地而起。人来车往,繁荣文明。八叠山下潜力村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历史将翻开八叠山人家崭新而辉煌的篇章!

2014年3月16日

后记

2013年6月上旬末,作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我去湖南参加了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与益阳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青春益阳”文学采风活动,刚刚回到家中,就接到多年没有联系的初中同学曹家环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说,想请我帮一个忙。当时我并不知道、也不打算知道是帮什么忙。听口气,其实他也是在试探我。我只知道曹家环是豹澥人,什么村就不清楚了。十几年没有联系,一开口就是帮忙,估计这事儿还挺麻烦的。虽然年轻时我很乐于助人,但毕竟已经退休,无职无权,无官一身轻,正要图个清闲自在,况且胃部做过手术,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就婉拒了。

6月26日,曹家环再次给我打来电话。这次他说得清楚一些,大意是他们写了一些材料,想请我或者另外一个初中同学罗来启抽空看一看,帮忙修改一下。我这个人没什么别的本事,工作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机关爬格子。三十多年里所起草的文件、报告、总结、讲话等文字材料,累计恐怕差不多有两百万字。尤其是近十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工作阅历的丰富,人生的感悟越来越多,经常在全国、省、市、区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小玩艺儿,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甚至还有理论文章,仿佛是杂货铺,常常自嘲为“杂家”。对于写文章,不敢说有什么能耐,只是一个纯粹的爱好,好玩而已。既然是帮老同学修改修改文稿,想必不会那么费事,我就答应了。但仍然不忘谦虚一把,说:不知能不能帮得上忙,先拿过来看看吧。

7月6日,曹家环、董义洲、董国洲一行三人来到我家,果真拿来一摞材料。我随手翻了翻,有打印的文字,也有手写的材料,手写的材料字迹潦草模糊。曹家环这才告诉我,被东湖开发区托管后,他们潜力村的首要任务就是一个“拆”字,全村所有的房屋连同祖坟,都要被拆得干干净净。村党支部想抢在潜力村完全消失之前写一部村史,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记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潜力村的发展变化,记录这个村曾经美丽如画的山水田园,记录那些掩映在苍松翠竹中的世代故居或风格各异的新楼,记录这个村的群众在那过去的岁月里发愤图强,艰难创业的故事,给那些即将失去世代耕种的土地、失去世代繁衍生息家园的农民,留下一个永久的故乡记忆,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但他们都是农民,历经数年的努力终究无法完成党支部的这个任务,所以才想到了一直在机关当干部的我。听罢此言,我的第一印象是:为一个即将在地图上彻底消失的行政村(过去叫生产大队),写一部村史,而且还要出版成书,让那些鲜活的历史故事及其中的人物,永远地留在史册里,活在后人的心中,请恕我孤陋寡闻,这可是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在全国全省不敢说,但在武汉历史上肯定是开创了先河。这位开创武汉历史先河的人,竟然是一位农村党组织最基层的干部,我很赞赏这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曹家环还说,如果我答应帮忙,这位书记还要亲自登门拜访。说老实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大典·江夏篇》虽然是我主笔起草,《江夏党史·统一战线》部分也是我所写,但都只是其中的部分章节和篇章。我不熟悉农村工作,也没有编写一部完整史书的经历,现在要独立编写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化的史书,还真的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很谨慎地对曹家环说,阅读这些材料需要时间,三天后答复你们吧。

我挑灯夜战,连夜仔细阅读了这些材料,其中真正反映历史的文字并不多,也不系统,很散很凌乱,还有几篇是有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粗略统计了一下,打印的文稿有二十一篇,长的篇幅有两三千字,短的不过五六百字,约有两万七八千字;手写的材料有六篇,约五六千字,总共不足三万五千字。客观地说,不论是打印的还是手写的,这些文字材料都很粗糙,手写的更差,都只能算作是素材或资料。要把这些粗糙的文字材料,编写成一篇篇具有历史价值又有趣味的文章,工作量本来就相当大,如果再把这三万多字不成系统、杂乱无章的材料,编写成一部十几二十万字的书,谈何容易,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无多大把握,我一时顿生怯意。

7月20日,双休首日,天空忽而飘来一阵一阵小雨,一下子缓解了多日的暑热,天气一下子变得凉爽舒适了许多。临近中午,我心仪已久的人物,潜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永放,携曹家环、苏永火一行数人来到我家,详细谈了编写村史的目的及要求。这位党支部书记言简意赅,意思十分清楚:由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潜力村即将被“开发”,那些曾经有过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房房屋屋:以及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田地,将统统被铲成一片平地,然后变成工厂,变成宽阔的马路,变成高楼大厦,潜力村将从地图上永远消失。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便不会知道八蝶山(官方文件为八叠山,民间习惯称之为八蝶山)下,曾经有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潜力村;曾经有一个两千多人的温馨家园;曾经有_块物产富饶,生长着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的田地;曾经有过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历史。把这些都写出来,“立书为证”,毫无疑问是一件利益当代、功德千秋的大好事。

我折服于这位书记的“梦”,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接受了这个挑战。

7月22日,我早早就来到了豹澥镇,然后在曹家桓(此时方知,这位老同学早将“环”改为“桓”也)、董国洲的引领下,实地观看了潜力村的部分山水、田园及村落,主要是想了解一些基本情况,搜集有关素材,也是借此寻找写作的灵感。这时我才知道,早在2007年9月,豹澥镇成建制被东湖开发区托管之前,苏永放就谋划着要编写一部村史,并成立了由他挂帅的“潜力村史编撰委员会”。我曾无意中看到过村部旧办公楼会议室里仍然还挂着的那幅“潜力村史编撰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横幅,这不得不让我十分佩服潜力村的这位掌门人。看来他的确是一个极有思想,极有胆识,极有开拓精神,极有作为的村官。村史编委会成员共有七人,他们是:苏永启、曹家桓、苏光启、苏永火、董义洲、魏太启、雷远池。他们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也都是潜力村六十多年历史的见证者、开拓者和建设者,都很了解潜力的历史。这七八年以来,编委会曾经多次召开村史研讨会,研究书写潜力村的发展史,书写潜力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创造出美好生活的趣闻逸事,所以才陆陆续续形成了三万多字的文字材料。但他们毕竟是农民,不是作家,这些文稿只能算作是材料,离真正的文章,离一本书的要求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而现在他们把这个任务交到了我的手上,要在一年内完成村史编写任务,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焦虑、不安,常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编写村史与编写县志和党史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是方志文化与民俗文学合二为一的综合性文献,其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这项文化建设工程,对于一个即将消失的潜力村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既然是工程,浩繁复杂那是肯定的,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就拿潜力来说吧,一个两千多人的行政村,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少风雨,发生了多少事情和变化呀,从“三反”、“五反”、“四清”、“社教”到“文化大革命”,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每个阶段应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要把它们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编写出来,文字功底不用说,还需要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历史政治,农业水利,村办企业,水文气象,地理自然,乡规民俗等。作者必须具备很好的知识储备,丰富的阅历素养。同时,村史与地方志最大的不同是,它具有民俗文学的特点,所以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和宗教常识等其他元素。总之,编写一部村史,就是建设一项浩繁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要把它搞得像模像样,确实很难。经过反复思考,我确定的编著指导思想是“三有”,即有历史性、有文学性、有知识性,努力把潜力村史编写成一本可信、可读、可长见识的书。当然,全书都要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可信性仍然是本书的第一原则。

在我实际编写潜力村史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料的严重缺乏。手头三万多字的材料,极不系统,又很粗糙,所反映的也只是潜力村几个小小的侧面,可谓一鳞半爪,很难由此及彼,窥见全豹,所以,仅仅依靠这点素材的确很难编写成书。农村毕竟是农村,村级组织是国家机构中最基础的组织,也是国家政权最底层的行政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演变的许多事情,几乎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说句丑话,我连历届村党支部书记任免的文书都找不到,资料的奇缺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根本无档案可查,搜集资料主要依靠现在还健在的一些老党员老干部的回忆及相互印证。当然,还有这三万多字的文字材料,虽然没什么质量,但毕竟所写的是这些老党员老干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起了一定的基础性作用。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在编写的过程中,除走访潜力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外,我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武昌县志》《江夏区志》《江夏年鉴》《豹澥史话》等,采取区(县)史、镇史、村史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编写,有些数据,也都是根据区(县)情、镇情、村情进行合理推算,多方求证而得之,八九不离十,这就是本书的价值定位。所以,潜力村的历史及其发展变化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这一点,读者诸君自然能够判断明白。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始终得到了潜力村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许多村民都把自己家中珍藏的族谱送到我的办公室,让我随意翻看,寻找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年近七旬的魏立祥先生将所提供的资料写好后,先念给湾子里的老人们听,征求意见,几经修改后再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七十三岁的鄢挽南先生,也一笔一画恭恭正正地撰写了一千多字的文字材料,十分难能可贵。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永放同志,在工作之余经常来看我。一天傍晚,偶见我的铺盖比较单薄,他二话不说,立即把他家的棉絮拿来亲自给我铺上。寒潮袭来,见我伏案疾书,双手冻得冰冷,他立即指示安装空调,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开始享受到温暖了。他的言行也感动了我,在潜力期间,因不会电脑,全靠一支笔,我每天写作七八个小时,有时一天长达九个多小时,集“编写、抄稿、校对”于一身,勉为其难,终于成书。不过有的章节,虽然三易其稿、四易其稿,但总觉得不甚满意,总觉得没能更好更全面地反映潜力人的精神面貌,常怀挂一漏万之忧,差强人意。稍觉欣慰的是,毕竟圆了潜力村人想写一部村史的梦想。

参加本书撰稿或提供资料的还有:曹家桓、董义洲、苏光启、董国洲、苏光浩、黄方友、苏光祥、鄢挽南、魏立祥、魏立华、苏光磊、苏永宋、雷远池等,特此恭录其名,一并感谢。本书还选用了江夏区政协文史委编纂的《豹澥史话》中的五篇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与潜力村有某些关联,分别是:《九龙水库建设始末》、《金鸡山泵站建设始末》、《礼仪·习俗》、《方言口语》、《金鸡山的传说》,特此说明,并对其编辑和作者表示感谢。有他们的文章,使本书增色不少。

为本书作序的帅业勤同志,曾任豹澥镇党委书记,后升任江夏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后转江夏区人大副主任等职,现为正区级领导、中华辞赋社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等。他的《序言》,语言生动活泼,充满诗情画意,且颇多溢美之词,何幸如之。我深感荣幸,深觉惭愧,深表感谢。

最后要说的,绝不是客套话,实事求是地说,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仓促成稿,来不及精雕细琢,肯定会有许多疏漏和谬误,请读者诸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以诫未来。

2014.3.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