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公共管理前沿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汝鹏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汝鹏编著的《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系统阐述了我国科技决策中科技专家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和机制。结合政策科学、科技与社会、知识运用等学科,构建解释科技决策主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案例检验。全书以“863”计划为例,借助大量高端访谈和文献调研,生动再现了计划决策机制和决策主体互动模式的历史演进,从中精选出14个决策子案例,借助“相符性程序”案例研究法,检验了若干理论假设,解释了“863”计划决策中科技专家影响力水平发生变迁过程和原因。

本书适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软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对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和旨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具有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公共政策过程是政策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决策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则是公共政策过程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沿。当代公共决策涉及越来越多的科技因素,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专家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对科技决策参与者博弈行为和科技决策机制的认识,被赋予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汝鹏编著的《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以“863”计划为中心案例,以科技专家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入分析“863”计划中科技专家与行政官员的互动博弈,解释“863”计划中科技专家影响力渐趋弱化的动因,提出优化中国科技决策机制的若干建议。

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对科技专家影响力的决定因素进行辨析与整合,抽取出知识、价值和制度三个核心要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科技专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知识—价值—制度”(KVI)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基于KVI分析框架的三组理论假设,进一步收敛了论文研究的科学命题。

基于对52位国内外专家和行政官员的访谈,《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细致描述了“863”计划决策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和决策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发现计划决策管理机制从专家主导转变政府主导,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这为检验KVI框架的理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精选14个“863”计划决策案例,以“相符性程序”为案例研究方法验证了KVI框架的理论假设,发现科技专家知识优势的扩大、决策中科技知识需求的上升、参与者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分歧的缩小可分别导致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上升;政策舞台结构和规则约束的变化则引发科技专家影响力的变化。“863”计划中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逐步弱化的动因在于非科技知识需求增加、科技专家非科技知识差距增大、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分歧程度的增大以及决策机制的大幅调整。

《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以KVI框架为工具分析了科技决策机制滞缓与激活的动因,界定了“科技类型—政策阶段”二维空间中知识和价值因素的分布。指出在制度框架确立的基础上,强化科技专家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优化科技决策的重要途径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专家的政策参与: 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1.2 科技专家在我国科技决策中的参与

1.1.3 科技专家在西方国家科技决策中的参与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科技专家与官员

1.4.2 知识、价值与制度

1.4.3 科技决策

1.4.4 影响力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1.5.2 以“相符性程序”为主要手段的案例研究

1.5.3 案例选取与资料来源

 1.6 技术路线与篇章结构

1.6.1 技术路线

1.6.2 篇章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政策科学视角

2.1.1 研究发展

2.1.2 专家政治与民主政治

 2.2 STS视角

2.2.1 知识的社会建构与作为社会过程的政策制定

2.2.2 科学与政府的边界与契约

 2.3 知识运用理论视角

2.3.1 知识运用的模式

2.3.2 知识运用效果的影响变量

 2.4 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2.5 研究述评与理论空间

2.5.1 研究述评

2.5.2 理论空间

第3章 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的KVI分析框架构建

 3.1 基本架构与变量整合

3.1.1 基本架构搭建与逻辑起点

3.1.2 现有研究中影响力决定因素的辨析

 3.2 知识、价值与制度: 科技专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核心决定因素

3.2.1 知识因素: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

3.2.2 价值因素: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

3.2.3 制度因素:政策舞台与规则约束

 3.3 KVI分析框架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863”计划的决策管理机制和决策主体

 4.1 “863”计划的发展

4.1.1 整体框架

4.1.2 经费投入

4.1.3 制度建设

4.1.4 一般性的决策内容和流程

 4.2 “863”计划决策管理机制和决策主体的历史演进

4.2.1 酝酿阶段(1986.3 —1986.1 1): 科技专家与政治家的完美合作

4.2.2 一期入轨阶段(1987—1992): 专家决策管理机制的建立

4.2.3 一期实施阶段(1993—2000): 专家决策管理机制的调整

4.2.4 “十五”阶段(2001—2005): 决策管理机制的重大调整

4.2.5 “十一五”阶段(2006—2010): 决策、咨询与管理的完全分离

4.2.6 “863”计划决策管理机制和决策主体影响力的演进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KVI框架的实证检验: 基于 “863”计划决策案例

 5.1 知识因素

5.1.1 知识供给结构

5.1.2 知识需求结构

5.1.3 知识因素案例汇总

 5.2 价值因素

5.2.1 价值取向

5.2.2 利益诉求

5.2.3 价值因素案例汇总

 5.3 制度因素

5.3.1 政策舞台

5.3.2 规则约束

5.3.3 制度因素案例汇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KVI框架的理论分析: 影响力变迁动因与决策优化

 6.1 “863”计划科技专家影响力变迁的动因

6.1.1 制度因素的大幅度调整

6.1.2 价值取向分歧程度的增大

6.1.3 个人、单位、部门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6.1.4 非科技知识需求的增加与科技专家非科技知识差距的增大

6.1.5 本节小结

 6.2 KVI框架的理论内涵

6.2.1 科技专家决策影响力层面的理论内涵

6.2.2 科技决策机制与过程层面的理论内涵

 6.3 科技决策的优化

6.3.1 “科技类型—政策阶段”空间中科技决策机制的优化

6.3.2 科技决策主体行动策略的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结论一:知识、价值和制度是科技专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核心决定因素

7.1.2 结论二:科技活动类型、政策过程阶段对科技专家影响力有明显的间接作用

7.1.3 结论三:非科技知识需求增加、科技专家非科技知识差距增大、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分歧程度的增大以及决策机制的大幅度调整是 “863”计划决策中科技专家影响力逐步弱化的主要原因

7.1.4 结论四:当科技决策中的知识供求不能匹配,或价值分歧无法调和,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缺失时,科技决策机制将产生调整甚至跃迁; 当上述三种情况均不存在时,制度方可保持稳定或微调的滞缓状态

7.1.5 结论五:对于不同的科技活动类型和不同的科技决策阶段,知识需求和价值因素的分布有所差异,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所占的比重也各有不同

7.1.6 结论六:应该针对“科技类型—政策阶段”二维空间中知识和价值的分布情况优化科技决策机制

7.1.7 结论七:为了在科技决策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科技专家应该提高战略宏观思考和思维能力,成为战略科学家; 官员应该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对科技活动的事实判断能力

 7.2 理论创新

 7.3 政策建议

7.3.1 中国科技决策机制不仅要因科技活动类型分类设计,还要针对不同政策阶段有所不同

7.3.2 强化科技专家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

 7.4 研究局限

 7.5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模板)

 附录B 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附录D“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概况(基本计划部分)

 附录E 民口“863”计划整体框架设置(1986—2008)

 附录F“863”计划相关政策一览(1986—2006)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