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郑板桥/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同书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其号,偶尔也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又自署板桥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王同书所著的《郑板桥》在开始记述了板桥先生的出生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接着介绍了板桥先生一生中所经历的拜师求学生活、作画经历、考取功名的经历、做官的煎熬生活、感情经历、做官经历、做官政绩、为民除害、辞官后的生活,最后是对板桥的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成绩进行总结。

内容推荐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自成一一家,影响后世直至今天。王同书所著的《郑板桥》以文学笔法讲述郑板桥的艺术道路和颇富传奇性的人生之旅。

郑板桥长期受到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舅的影响。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投至陆种园老先生门下为弟子。由于板桥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陆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他不仅精通了“四书”、“瓦经”,而且在绘画、书法、赋诗、填词等方面都小有名气。郑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京都应试中中了进士,他四十九岁时,才被任命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职。

《郑板桥传》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是我们研究和鉴赏郑板桥艺术作品的重要读本。

目录

第一章 生活成长的环境

 一、清初政治、经济新局面

 二、清初思想、文化新景观

 三、繁华的扬州和水乡“桃源”兴化

第二章 游学与教书

 一、清贫家世,凄苦童年

 二、读书真州,画艺有新境

 三、师从陆震,诗词打基础

 四、书画脱颖,渐为人知

 五、婚恋和“无一营”的生计

 六、几番教馆,饱经冷暖

 七、重天命,更重人事

第三章 待官研艺在扬州

 一、穷秀才逃债流寓

 二、中举丧亲,悲喜交集

 三、新进士扬州卖画

第四章 为官政绩

 一、“三县”的能员廉吏

 二、重农爱民

 三、同情保护人民

 四、深沉激动的爱农诗

 五、文昌县令

 六、县令任外的得失

 七、看清现实,自强不息

第五章 罢官后的胸怀

 一、寻“君平”解积愤

 二、漫游以消忧

 三、文星会聚,“三绝”精进

第六章 郑板桥书画艺术的价值

 一、艺术创作——“慰天下之劳人”

 二、“三绝”以外的“绝”

 三、书坛奇峰——板桥体

 四、开拓文人书画新天地

 五、艺商联姻的萌芽与启示

 六、发现、总结艺术创作规律

 七、艺术创作的效应和影响

第七章 “自出眼孔”的历史观

 一、知古鉴今、无古无今的新史论

 二、对历史辩证变化的认识

 三、严纪明法谈吏治

 四、扬清激浊说妇女

 五、明理范世论教育

郑板桥年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活成长的环境

“时势造英雄”,是说英雄豪杰是时代、形势造就的。其实不仅是英雄,任何一个天才,都可以说是时势造就的。因而要理解天才、研究天才,就必须首先理解产生与造就天才的“土壤”。郑燮(板桥)这位天才的艺术家,正是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新局面、新景观,以及扬州、兴化肥沃的“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学艺术大家。

一、清初政治、经济新局面

郑燮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十月(1693年11月),去世于乾隆三十年十二月(1766年1月)。他的“功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康、雍、乾正是清朝最兴旺的时期。

“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郑燮:《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郑板桥将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比做周朝开国的四位贤君“文武成康”。清初四帝四朝在文治武烈方面也确是卓有建树。

明朝后期,君暗臣昏,社会风气淫靡奢逸,从皇帝、大臣到普通缙绅都以淫乐、长生为生活目的。对老百姓,特别是对农民严酷剥削,供自己“征歌选色”(郑词《念奴娇·弘光》),可以说整个统治阶层都腐烂了。人民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官逼民反,盗贼蜂起。到崇祯时,李自成、张献忠的“造反”大军已成燎原之势,再加上邻邦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虽不似昏朽,想振作有为,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闯”字大旗一经指向京师,朱明王朝就雪崩般倒塌了。崇祯在煤山以一条绳索结束了一个朝代。清军趁乱而人,在吴三桂等汉奸帮助下,迅速打败李自成,进入北京,取朱明而代之,开始了清朝对中国几百年的统治。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一13清军进占北京,定北京为清朝首都,强化他的文治武烈,统一全国并巩固统治。从这时到雍正、乾隆,采取了多项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重大的有:

收买人心。清统治者知道明朝上层人士(包括军政大臣、各级地方官吏)是可以收买的,这些人害怕的不是清军,而是农民军(李张军队),于是清统治者就扮演起明朝统治者的卫道士的角色。为崇祯帝发丧,并宣布替忠于明朝的臣民“报君父之仇”,追剿逼死崇祯的“流寇”。在追击农民军的同时又优抚明朝降臣、降将,重用他们,让他们担任各种军政要职。并号召“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显爵,保证他们现有的身家性命和今后的荣华富贵。战争中俘获的明朝大员,都千方百计使之投降。一进北京站住脚跟,就宣布废除明朝的苛政,“三饷”加派一律取消。这样亡明的官僚以及在野的中小地主都有实惠可得,于是纷纷迎降清军。在这些“优惠,,政策的I司时,清朝统治者也要让明朝官民知道毕竟是“新主,,来了,要按照“新主”的模式生活,必须要带上“新主’’的“牌号”,于是就下了雉发令(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普天之下,男子都要“雉发”,将明朝男子满头长发剃去部分,留下的编个辫子垂在脑后,这是满族男子发型)。雉发,实际上是摧残汉族人民民族自尊心的举措,自然激起汉族人民极大反感,不少地方奋起反抗。有的降而复叛,遭到清军残酷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全国震骇。江阴以阎应元为首的“头可断,发不可雉’’的誓言更为壮烈,在二十四万大军压城下,苦战八十一天,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反抗虽都被镇压下去,但都是压服而不是心服。(太平天国、义和拳乃至辛亥革命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正是以“反辫子’,作为反清的一个重要标志。)

况且清廷为了犒赏将士,刺激战斗力,下令“圈地”,强将大量民田(包括中小地主的)分给有功将士和八旗头面人物,前后共占耕地达十六万七百九十四顷,未逃走的农民沦为圈者的“庄客”,备受欺凌、奴役、剥削,这也是激起人民奋起反抗的原因之一。

招抚明朝旧臣也好,优待将士也好,都是为了组成强大的统治集团,“以马上得天下”!正由于清朝统治者得力的举措,清廷有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武装。有自己的亲军,满洲精锐,有吴三桂等降将统领的能征惯战的铁骑,不断地、迅速地进攻阻碍清朝统一中国的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农民军的主力张献忠、李自成联军。对边疆其他少数民族也大举征讨,经过多年战伐,终于统治了全中国。

清朝统治者不仅在武力大定之后立即搞文治,来文武相济,就是在大肆使用武力时,也不忘文事,如前述的为崇祯发丧,宣称替汉明子民报君父之仇即是。就是在两军对垒之际,也不忘要“先礼后兵”,“不战而屈人之国”。多尔衮致史可法的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如打下山东后,下令保护孔子故里等等,而一经局面太平时,就更加强文治,笼络知识分子。复科举,开博学鸿词,修明史,编各种大型类书、文化典籍。制订法律“大清律”(包括兴科场案、文字狱),都应该说是属于“文治”,以这些文治来统一舆论,加强对清朝统治的向心力,来和武力相配合,统一、巩固和强化大清帝国,保证清朝疆域的空前扩大和长治久安。

在顺、康、雍、乾“四圣人”的努力下,清王朝屹立在世界,到乾隆时,清朝有幅员广阔的疆域,国势强大,是东方最大最强的帝国!

但是,由于历史、阶级、民族的局限,这个强大的头号王国——清王朝,又是矛盾重重、危机隐隐的。不仅人民的反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统治阶级本身,也常常争权夺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然,整个清帝国在当时是安定、强大的。在这样的安定强大国家里,社会经济随之发展。

战乱中,北方直隶极目荒凉,百姓逃亡,山东每户只存一二人,田十亩只种一二亩。南方苏、浙、湖、广“城无完堞、市遍蓬蒿”(《明清史料丙编》819、901页),以四川言,明万历时有地十三万余顷,到清顺治时只剩一万多顷,荒芜十分之九。再加上清政府防止人民与郑成功联系,强迫山东、江浙、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居住的人民内迁,又造成大量的民亡、地荒。

P1-3

序言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人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从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