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气风发的少年、八年流亡学生经历的青年,到选派留学苏联以及回国后在经济学界的工作经历和卓越贡献,历史记载了他对人民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他对于东欧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开拓了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他有理有据地一论再论“买方市场”,强调这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战略问题,一个宏观决策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他,就是刘固光!
邓加荣所著的《刘国光传(经济学大家)》就记录了刘固光从出生到成为中国杰出经济学家的发展历程,相信大家从中能从这位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的身上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精神与品质。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刘国光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当代中国十分难得的一位经济学家,曾被人称为稳健的经济改革学派掌门人,经历了计划与市场烈火与实践的反复锤炼。他自称是平庸的学人,但他著作等身,其著作不时闪烁理性的智慧光芒。邓加荣所著的《刘国光传(经济学大家)》全面回顾刘国光的人生经历,从他在南京出生、成长,到辗转重庆,再到求学昆明,以至于后来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均进行生动详细的介绍。书中对刘国光的主要经济学思想理念也有深入交代。
第一章 多灾多难的南京城
1.炮火与洪水
一个人,不管一辈子走南闯北走了多少路,也不管他在生命的旅程中充满着怎样的奇趣和光彩,但总是一刻也不会忘记生育了他、养育了他的乡土,怀念着他生命旅程起点的地方。而且,越是到了老年,越是产生着对于故乡故土的怀念与思恋之情,纵然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和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那些最刚强的汉子,也都曾经流过饱含着甘与苦、情与怨、喜与忧的各种滋味的思乡之泪。
思乡和乡恋,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感情,而刘国光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尤深,因为他与他的故乡南京一起,经历了许多难忘的艰苦岁月。
1923年11月23日,他诞生于南京下关煤炭港附近的宝塔桥畔。
南京是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在刘国光刚刚记事的时候,就接连发生了四次灾难。
第一次是1927年他刚刚4岁的时候,北伐军攻占南京,迅猛的革命洪流使得帝国主义心惊胆战,怒火中烧。3月24日夜晚,英、日、美、法四国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军舰一齐向城里开炮,炸得房倒屋塌,血流成河,满地残砖断瓦和烧焦了的商品杂货,令人目不忍睹。
第二次是1929年的一场大火。一天晚上,怒吼的北风吹得天摇地动,忽有一家棚户失火,狂风立即卷起火舌蔓延到周边百余家棚户,只烧得天红地赤,火海翻腾,浓烟滚滚,遮日蔽空。刘国光家附近的宝塔石桥也被熏烧得斑痕累累、一片狼藉。上千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第三次是1929年,争权夺势的各派新军阀之间互相干戈相见。国民党改组派头子汪精卫不满蒋介石大权独揽,便唆使他的爪牙——浦口驻军头领石友三起来挑衅,夜半初睡之时突然用炮轰击南京城。于是又是一片房倒屋塌,又是一片血流成河。由于石友三的大炮都是由他的驻地浦口隔岸打过来的,那时的大炮射程又不很远,因之炮弹的十之八九都落在刘国光家的附近下关一带。
第四次是1931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灾难大,波及面广,江、浙、皖、赣、鄂五省都受了灾,洪水淹没了汉口、芜湖、南京、镇江、扬州、无锡等长江沿岸许多城市。延续时间也长,大约有一个多星期水才退下去。
深黄色的洪水,夹杂着呼啸的风雨和轰鸣的雷电,以骇人的气势汹涌澎湃地泛溢出来,迅猛地吞没了长江两岸无数村庄和城镇、田野和川原。随着几个高大如山一般的洪峰席卷过来,大街小巷立即灌满了洪水,特别是下关那一带地势低洼的地方,更是转眼一片汪洋。
刘国光的父亲刘致和是个精明干练的人。他虽然只念完小学,但自学成才,在那个科学技术还都较为落后的年代,便能够娴熟掌握五金、电料等各种商品性能知识,而英文更是特别地好,因此由一个小贩变成了一家专营进出口的和记’洋行职员,后来又晋升为月薪近一百块大洋的中级职员。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已经称得上是一位白领阶层了。
刘国光原来也曾有过几个兄弟,但都天逝了,因之父母对他格外疼爱。然而越是疼爱,父亲对他的学业抓得越是紧,一刻也不放松。在他没入学之前,父亲就将他领到自己办公室,教他识些简单的字,算些简单的数,也教他认识些英文字母。因此,他的英语较其他孩子都好,没上学之前就能看懂一些英语小画册了。后来,父亲又把他送进私塾,在私塾里学了些《三字经》、《百家姓》等学前启蒙教育的书。
在六岁那一年,父亲将他领进小学校的大门口。这座学校名叫老江口小学,就位于煤炭港的下边,靠近长江轮渡的渡口。学校规模很小,只有两排房子板板整整地立在坡地上。后排房子较高,是高年级的教室,前排地势较低,是低年级的教室。刘国光从最低一层教室开始,一步一步地升高,最后走进了后一排较高地方的高年级教室里。他从没有迟到早退过,更没有无故地逃学和旷课。他印象最深的是樊子山校长的爱人邓老师,她教的一首歌一直鼓励着他的一生,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都记住那首歌里的一句歌词:“走啊走,向前走,不回头!”
刘国光的母亲姜淑兰是个非常善良贤惠的妇女,淳朴节俭,乐善好施,姐妹四人中排行老二。外公姜永发家境较为殷实,住在北城鼓楼一带,有田产也有房产。他自己务农种菜,雇工开菜园子,而更大的进项是他在城里开设的大学生公寓。原来他家有一大片房产位于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附近,他便利用那片房产开设了个大学生公寓。幸运的刘国光也正是借助外公开设大学生公寓,自小儿便有机会接近许多文人、学者和读大书的人。
那时候,茶楼、大学生公寓、会馆和戏院子是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就同外国的文化沙龙一般。这里聚集众多文人、学者,互相传递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界的最新消息。不论是风和日丽、花朝月夕之时,还是北风朔雪、雷雨交加之际,这里总会有一些文人、学士前来活动。他们或者是借茶酒浇胸中块垒,抒发对时势的感怀;或者是吟诵自己的新作,评议他人的文章;或者是拜师学艺、传道授业解惑;或者是以文会友,以求同舟共济、并舆而驰。
P11-14
一场震惊论坛的“刘旋风”
人类社会与大自然虽是各有自己的方围四至,各按自己的轨道和规律运行,但亦互通互动,互感互应,因而有时也会有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呼吸与吐纳的声音,比如旋风。
自然界里的旋风是惊人的、震撼的、飙狂的、翻卷的、飞旋的、咆哮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对旋风有过这样的描述:“空中有树林之间的响声,看不见什么,却听得到马队的疾驰。忽然之间,人们又可以听到一种高大的、混乱的、嘈杂的声音,好像在空中作神秘的对话。看见它那苍白色轮廓的人,无不感觉到面对着一种不可消灭的力量,可以说它使人类的智慧感到不安。人类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可是自然也是难于攻破的。”①
在21世纪初年,我国已经平静了十多年的经济学界也接连地发生了两股旋风:一次是在2004年发起的“郎旋风”,一次是2005年发起的“刘旋风”。两股“旋风”的狂飙震撼之力,绝不亚于自然界中那闪电雷鸣的气团,因之也可以像雨果说的那样,“是难于攻破的”。
抛开2004年那场“郎旋风”不说,我们单讲2005年这场“刘旋风”。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所刮起的。刘国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为该院终身顾问(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命为终身顾问的目前只有两人,一是著名作家兼学者钱钟书,另一位就是刘国光)。他是中国首届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人称中国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经济学大师”①、“稳健学派改革者掌门人”②、“官方权威经济学家”③、“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④。因为他是站在经济理论高层台阶上刮起的,其风速与风力,其影响与震动,自然都非同凡响。这就像《荀子·劝学》中说的那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那么,这次“刘旋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呢?
说起来,也是风起于青苹之末,事出于有意无意之间。原来,2005年3月24日,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莅会颁奖,并作了重要的讲话。获奖者刘国光、吴敬琏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登上了领奖台,捧过由国家和人民所给予的最高奖赏(另外两位获奖者薛暮桥、马洪因年事已高,未到颁奖现场)。四位获奖者是经济学界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又是我国二十多年经济改革过程中贡献卓越的“功臣”,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仰之心与钦佩之情,因此,当他们走上领奖台和致答辞时,不论是他们本人,还是广大听众,心情都是很不平静的。只要我们看看刘国光的第一句话“我对此深为感动,深表感谢”,就知道当时他是何等亢奋与激动。
他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说出经历二十多年经济改革风风雨雨、闯过无数道险岭与难关的一位老战士的心情。他倾吐着全部忠诚说:
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经历了计划与市场烈火与实践反复的锤炼。有人认为,现在尘埃已经落定,市场占了上风,计划不再时兴了。我不完全这样看。计划经济在前苏联、在中国,还是起过光辉历史作用的。但是历史也证明,计划经济不能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但市场经济的缺陷很多、很多,也不能迷信。完全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不能保证社会公正协调的发展。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必须有政府有效的调控干预加以纠正,有必要的计划协调予以指导,就是说要有看得见的手的补充。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加强政府社会经济职能的作用。这是我和许多经济学界朋友们的共同信念。①
……
刘国光在我国改革开放正朝着纵深方向进一步深化的历史关头,以他的理论深研和敏观锐察的学者精神,不避政治风险,不顾群言嘲谑和舆论纷纭,果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回顾与感悟、深虑与新知,从而在经济学界乃至整个舆论界造成强烈的震撼,人们称它为“刘旋风”。
汉高祖刘邦面对自然界的大风曾有过感悟,他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看起来,大风卷动,既是坏事也是件好事,它可以成为涌现与荐拔兴邦建国人才的考场,成为吸纳强国富民的善言良策的机宜。古之贤人曾经说过:“言得其宜,智愚同赞。”①“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益明。”①刘国光在颁奖大会前后所鼓起的这股“刘旋风”,因为用意深、得其宜,不仅为经济学界广大文人学子们所称赞、所认同,而且不久便为中央领导同志所重视。2005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便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上报的樊建新《关于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若干问题》访谈录上面作出批示:“很多观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研究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这便是“刘旋风”所掀开的一篇“楔子”,我们用这个楔子作为这本传记的开首,看看当代这位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人称经济学大师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