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师小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法)卢梭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内容推荐 卢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鲜明思想。在阐发政治思想性质这一问题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目录 译者序 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 关于注释的说明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 序 本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跋 试读章节 如果我不得不选择出生地,那么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社会,那里的幅员仅限于人们的能力所触及的范围,就是说,那里有管理得很好的可能性;在那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胜任他的工作,没有人被迫承担本应由别人承担的责任;在那个国家里,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相互熟悉,丑恶的阴谋与谦逊的美德都会公之于众,并接受大家的审视与评判;在那里,人们相互往来,相互熟知,这个令人愉快的习惯使这个国家值得人们去热爱,这种爱与其说是对土地的爱,倒不如说是对公民的爱。 我希望自己出生的国家,君主与人民有唯一的,而且是共同的利益,那样的话,所有运转的政府机器都是为了提高共同的利益,这只有当君主和人民一致时才能做到,因此,我希望这个出生地处于一个英明而民主的政府的调控之下。 我希望生生死死都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我们都应遵守法律,我们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种光荣的束缚,这是柔和的有益的束缚,即使那些最傲慢的人也应这样,因为他们不是为受其他束缚而生的。 我曾希望,没有人能在一个国家宣称其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且任何国外的势力都不能强行给这个国家规定什么法律。因为不论一个政府的政体是什么,如果有人不服从法律,其他人就必然会受这个人的支配。如果既有一个国内的统治者,同时还有另一个国外的统治者,不论他们之间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要想二者都被适当地遵守,并且政府能得到很好的管理,那是不可能的。 我当然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新建的共和国,无论其法律如何完善,这是因为,我担心那个政府也许不适合当时的需要,或者不适合新的公民,或者公民不适合新的政府。因此,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建立就有可能被颠覆和毁灭。因为自由就像沉甸甸的多汁的食物,也像是醇香的美酒,对于那些习惯于这些饮食结构的人来说,它们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是,对于那些不习惯这种饮食的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则会毁坏他们的健康,使其沉醉下去。一个民族一旦习惯于他们的领导者,没有了领导者,他们将无所适从。 P4-5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后记 我念大学的时候很天真,以为哲学就是西洋哲学,认定了西洋哲学才是哲学的标准版本。听到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大名,不觉肃然起敬;上课时老师谈到当代西洋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罗素、杜威等人,我也都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句智慧的名言。 老师们的教材大都是英文本,我们准备考试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翻查字典,望文生义。这种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大三暑假时,一位老师跟我尝试翻译一本小书,内容是西洋宗教哲学的选集与评论。这个暑假在我学习西洋哲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认真译了10万字英文之后,理解哲学文字的能力迅速提升。自此以后,我陆续译了200万字的哲学作品,收获不言而喻。 翻译不仅困难,并且无法完美。我自己阅读翻译作品时,常常觉得无奈,因为译文使我清楚感受到一点,就是自己也是个译者,自然知道“避重就轻”的诱惑,它会使人舍难求易,最后语焉不详,让读者堕入云里雾里,完全失去阅读的乐趣,甚至从此对哲学敬而远之。 然而,只要通过了翻译这一关,可以正确理解西洋哲学时,那么收获也将是十分可观的。依我浅见,在西方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其立说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断标准与建构系统。 哲学家不论是哪一派,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相同的名词可能表述着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见解。其次,在下判断时,无论是真伪、善恶、美丑、圣凡,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论证此标准的合理性。学派之间的大同小异,常可由此见之。然后,系统之建构是艰巨的挑战。这时必然会涉及真实世界的起源与归宿,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形而上学的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