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卢梭的作品,全书分二十章进行讲述,主要内容包括了论思想交流之诸种方式、言语的最初发明应归功于激情而不是需要、最初的语言必定是象征性的、论最初的语言的显著特征及其嬗变过程、论文字、荷马能否写作、论现代韵律学、语言起源的一般差别与地域差别、南言语言的形成、北方语言的形成、对上述差异的思考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大师小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法)卢梭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法国卢梭的作品,全书分二十章进行讲述,主要内容包括了论思想交流之诸种方式、言语的最初发明应归功于激情而不是需要、最初的语言必定是象征性的、论最初的语言的显著特征及其嬗变过程、论文字、荷马能否写作、论现代韵律学、语言起源的一般差别与地域差别、南言语言的形成、北方语言的形成、对上述差异的思考等。 内容推荐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本书的原稿脱胎于卢梭多次修改而成的一篇论文,是作者“最用心的一篇著作”。在书中,作者讨论了最初的语言的显著特征及嬗变过程,以及语言与统治的关系等问题。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论思想交流的不同方式 第二章 是情感而不是需要催生了语言 第三章 最初的语言必定是比喻的 第四章 论原初语言的主要特征及其变迁 第五章 论文字 第六章 荷马会使用文字吗 第七章 论现代韵律学 第八章 语言起源的一般差异与地域差异 第九章 南方语言的形成 第十章 北方语言的形成 第十一章 对上述差异的思考 第十二章 音乐及其相关的起源 第十三章 论旋律 第十四章 论和声 第十五章 精神印象通常造就最活跃的情感 第十六章 色彩与声音的错误类比 第十七章 音乐家的错误伤害了音乐艺术 第十八章 古希腊人的音乐体系和我们的音乐体系无关 第十九章 音乐是如何退化的 第二十章 语言对于统治的关系 英译者后记 跋 试读章节 一般地说,我们能够作用于其他人的感觉的方式只有两种,其一是动作,其二是声音。动作可以是直接的触摸,也可以是间接的手势。触摸局限于一臂的长度,不适宜那些远距离的交流,而手势则可以扩展到目光所及的地方。因此,视觉和听觉就是彼此分离的人之间的语言(包括手势这种肢体语言)接受器官。 尽管作为手势的语言和作为话语的语言一样都来自自然,但前者简易并较少依赖于人们的约定。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多于我们耳朵听到的,视觉形式在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也比听觉形式更富于变化,并且更快捷、更有表现力。有人说,是爱产生了绘画这种艺术。我认为,语言或许也是由于爱才产生的,尽管爱并不着意于语言。爱怎么会仅仅满足于语言的表达呢?爱的表达甚至和语言没有多少关系!爱有更生动的表达方式。一个女孩子在爱的时候,她怎么可能对她的爱人说什么?她只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在纸上描绘她爱人的肖像!难道还有什么声音,可以表达她用笔描画她心爱的人儿时的那种柔情蜜意的奇妙的感觉吗? 有人以为,我们的手势仅仅表明我们的天性不安分。对此,我不想多谈。只有欧洲人说话的时候才多伴以手势以表示强调等意义,有人甚至说,欧洲人演讲的全部力量就在他们挥舞的手臂上,这也许还要求他们增强自己肺腑的力量,以期能够使他们的讲话极其铿锵有力。但这些毫无用处。当法国人伴随着强烈的肢体语言,或拉长或弯曲自己的身体发表一通长篇大论的时候,一个土耳其人也许只需将烟斗拿离嘴角片刻,轻轻地说出几个字或一句简短的话,就足以碾碎法国人的这种长篇大论。 我们自从学会了用手势表达,就遗忘了哑剧。其原因正如同当我们掌握了完美的语法体系,就不再去着意理解埃及人的象形符号。然而古人的最生动最充满活力的表达方式不是言辞,而是符号。他们不是去说,而是去展示。 古老的史书中记载的用符号而不是话语之类的事物去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意图的事例比比皆是。 P2-3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后记 我念大学的时候很天真,以为哲学就是西洋哲学,认定了西洋哲学才是哲学的标准版本。听到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大名,不觉肃然起敬;上课时老师谈到当代西洋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罗素、杜威等人,我也都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句智慧的名言。 老师们的教材大都是英文本,我们准备考试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翻查字典,望文生义。这种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大三暑假时,一位老师跟我尝试翻译一本小书,内容是西洋宗教哲学的选集与评论。这个暑假在我学习西洋哲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认真译了10万字英文之后,理解哲学文字的能力迅速提升。自此以后,我陆续译了200万字的哲学作品,收获不言而喻。 翻译不仅困难,并且无法完美。我自己阅读翻译作品时,常常觉得无奈,因为译文使我清楚感受到一点,就是自己也是个译者,自然知道“避重就轻”的诱惑,它会使人舍难求易,最后语焉不详,让读者堕入云里雾里,完全失去阅读的乐趣,甚至从此对哲学敬而远之。 然而,只要通过了翻译这一关,可以正确理解西洋哲学时,那么收获也将是十分可观的。依我浅见,在西方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其立说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断标准与建构系统。 哲学家不论是哪一派,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相同的名词可能表述着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见解。其次,在下判断时,无论是真伪、善恶、美丑、圣凡,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论证此标准的合理性。学派之间的大同小异,常可由此见之。然后,系统之建构是艰巨的挑战。这时必然会涉及真实世界的起源与归宿,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形而上学的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