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贺雄飞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个物质主义时代,资源早已被权力者和利益集团瓜分殆尽,普通人唯一的权利就是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上帝对每一个人最公平的馈赠,因为每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而且不会富者聪明,贫者愚蠢。如果连知识都不可依靠和信赖,“上帝”又不允许被信仰,那贫穷者改变命运的武器究竟是什么?

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究竟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内容推荐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人,塑造人的灵魂、品格和智慧。目前,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偏离了“塑造人”这一根本目标,把孩子变成了一台高级的考试工具。

本书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弊病入手,给老师、家长和社会提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究竟是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是好妈妈,好老师,还是好社会?

本书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直面中国教育的现状,深入思考,通过中外教育的比较,提出很多颠覆流行教育观念的创造性理念和实用方法,值得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借鉴与思考。

目录

第一部分:唤醒沉睡的心灵

 第一章 “不许哭,自己站起来!”

一、“不许哭,自己站起来!”

二、“我能把球掷得很远”

三、让孩子拆开那辆玩具小汽车

四、“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五、“这种品格叫坚强”

六、美国的“狼”与中国的“羊”

七、我家有个“懒爸爸”

八、对弈时从不给孩子让棋

九、吃苦受难是“必修课”

十、“大款”的儿子成了“第一”

十一、在笑声中镌刻灵魂

十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十三、“让我们来重新亲吻大地”

十四、你的孩子崇拜谁

 第二章 在春天里播下智慧的种子

一、孩子出生第三天教育,就迟了两天

二、在婴儿的小床上悬挂一个小铃铛

三、在巴黎的儿童公园里度过整个童年

四、孩子迷恋电视怎么办

五、文字刺激不要考试

六、刀劈钢琴为哪般

七、“不可思议”的“秘诀”:为孩子朗读

八、“异想天开”的游戏中诞生了望远镜

九、辅助孩子“不务正业”

十、不要“苦学”要“乐学”

十一、苹果核儿像颗五角星

 第三章 边上学,边打工

一、孩子挑食怎么办

二、一边上学,一边打“短工”

三、生日,父亲送给戴维一枚硬币

四、美国中学生说:“要花钱自己挣!”

五、父母进孩子的房间先敲门

六、“妈妈,你怎么可以要我将来做什么呢?”

七、羊能说自己最尊重的是狼吗

 第四章 “妈妈,我从哪里来?”

一、“白菜心儿”里找不到妹妹

二、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自由与责任

三、陪读的苦滋味

四、“只有小孩子才会跟在父母的后面走”

五、“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六、惩罚也有学问

七、“请珍藏这枚戴维奖章”

 第五章 面对残缺的灵魂

一、宠物与弱智儿

二、爸爸,请给我安上翅膀

三、发动“战争”的小狂徒

四、玩一玩心跳游戏

五、喝一杯说谎兴奋剂

六、“我的神秘感觉

七、只说“……”语的孩子

八、枪毙心灵的“魔鬼”

第二部分:用提问和对话激活孩子的潜能

 第六章 老师敢说“不知道”

一、演员与教师

二、“她和她的学生们简直是融为一体了”

三、课堂讨论与“油灯精神”

四、“洪水来临时,你将先救谁?”

五、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

六、老师敢说“不知道”

七、发给学生一张不同颜色的卡片

八、“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陶醉了”

 第七章 “学习成绩属于个人私事,是应当保密的”

一、“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

二、“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

三、“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

四、老师被她问得哑口无言

五、“学习成绩属于个人私事,是应当保密的”

六、“这家的孩子太缠人,简直让人受不了啦!”

七、“他为什么会对这只硬壳虫发生兴趣呢?”

八、南风和北风

九、奇特的“纸袋”

十、“植物没有根能不能活?”

十一、为什么有些树到春天才落叶

十二、风靡美国的木匠教学法

十三、成人的学习原则:帮助自己成功

十四、本事比知识更重要

十五、日本的阳光教育法

 第八章 这里不评“三好学生”

一、“在幼儿园,我看到了玩泥沙的女孩”

二、别“枪毙”一个“爱迪生”

三、这里不评“三好学生”

四、意大利的教授和中国的教授

五、“小天鹅已孵出来了,可它只有一只眼睛”

六、智商标志人的智力吗

七、“哥哥在种树”与“哥哥在浇水”

八、“就是我校长的孩子不在本学区也不行”

九、中国落榜生在美国大学当了校长助理

十、九条校规订得简短而具体

十一、究竟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

 第九章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政治课

一、外国人不重视德育吗

二、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政治课

三、“进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四、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五、不诚实的中国留学生

六、“我不怪她,她才7岁嘛”

七、“记住,你的角色是仆役长”

八、“给你一根绳子,你自己爬上来”

九、“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第十章 “爸爸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

一、“杀坏人犯什么法?”

二、“爸爸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

 第十一章 “不要仗着你身体棒就胡作非为”

一、浩浩威风做书生

二、“不要仗着你身体棒就胡作非为”

三、老师要当“心理医生”

第三部分:墨水比鲜血值钱

 第十二章 墨水比鲜血值钱

一、穆斯林巨人是怎样站起来的

二、利箭配强弓

三、男女老少一起动手织飞毯

四、墨水比鲜血值钱

五、一两黄金一两书

六、获胜者怎样念拳经

七、活在刀刃上,也得先顾教育

八、娶学者的女儿做老婆

 第十三章 即使只有一名学龄儿童,也要设立学校

一、即使只有一名学龄儿童,也要设立学校

二、“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喜欢收养弃婴的法国人

四、勒福尔的“听话中心”和“吕菲斯克网络”

五、一棵草变成一朵花

六、列宁的遗愿:禁用童工

七、“农村家庭学校”从拉赞走遍世界

八、托起残疾儿童美好的明天

九、“罗森塔尔效应”

十、召回迷途的羔羊

十一、落榜生仍然有光明前途

 第十四章 没有适宜的温度,鸡子儿永远变不成小鸡

一、洪都拉斯儿童埋葬玩具武器

二、奥特曼产地买不到奥特曼

三、告别“两室一厅”

四、全球向影视暴力“开火”

五、美国:“关掉电视一周”

六、把“情哥哥”“情妹妹”从儿童心灵中驱逐出去

七、让食摊远离校门

八、克林顿对烟草宣战

九、“我要看到那些畜生被关进监狱”

十、打击学校周围的不良势力

十一、德国放弃“儿童选美”试验

十二、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书目

十三、“你不会失去父母两人中的任何一个”

 第十五章 向下一代灌输什么价值观

一、教导学生深谙国家生存的大道理

二、外国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设

三、向下一代灌输什么价值观

四、“我能将青蛙变成王子,将姑娘变成彩蝶”

五、“行为美是更高程度的文明的标志”

六、“请等一等,现在是红灯”

七、新加坡少男少女很会存钱

八、“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九、总统的儿子自谋职业

十、吉普岛的环保集训营

 第十六章 小和尚想“老虎”

一、李光耀说:色情会毁灭文明和年轻一代

二、书包过重也犯法

三、防止意外事故变成婴幼儿死亡第一杀手

四、“小溪定会流入大溪”

五、日本的“性指导”和美国的性教育

六、“包太重了,我扛不动”

七、青春期少女的“戈尔顿性教育法”

八、少女自我保护18招

九、小和尚想“老虎”

十、抽刀断水水更流

十一、“我们也在玩呀”

十二、他们在荒岛上生活了9天

十三、防止肥胖的“贫困”

十四、过激教育=拔苗助长

第四部分: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第十七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二、知识是树

三、春天的植物忌晒夏天的太阳

四、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几条规则

 第十八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初生婴儿便是学生

二、早熟的果子先腐落

三、崇拜的偶像是鲁滨逊

四、怎么成了一头发狂的狮子

 第十九章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一、先取最值钱的东西

二、以什么尺子衡量

三、人生五项主要活动的次序

四、智者爱其身

五、谨防培养讨饭吃的读书人

六、不要串了跑道

七、为生活刷色

八、牛不喝水不要强按头

九、由简到繁

十、不要先给孩子鬼一般难捉摸的东西

十一、儿童教育,脱不开祖先的魂灵

十二、使用最顺手的一招是瞎招

十三、你的孩子会吃饭吗

十四、你的孩子会穿衣服吗

十五、“自然”是个严格的会计员

 第二十章 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和知识的载体

二、良好强健的心理素质:人生海洋中冲浪的坚船

三、表扬与批评:两部发动机

四、导师:铸造儿童的模子

五、培养春风和煦的性格

六、好奇心:求知的嫩芽

七、疗治厌学的一个偏方

八、玩具的玩法

九、撒谎:一种绝不能轻视的劣迹

十、切忌:智慧流于狡猾

十一、绅士风度:两个泥潭间的一条路

十二、注意与记忆

 第二十一章 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一、不能人人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教育开始的时刻

三、同一园圃会长出不同的萝卜

四、人的机体构造对感情性格影响不大

 第二十二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撕掉和裹脚布相配的裹头布

二、把笼中之鸟放飞天空

三、知识的妈妈是行动

四、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

中外教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代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不许哭,自己站起来!”

望子成龙,这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梦。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

此话诚然。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

善思好学的钟表匠伊萨克,培养出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自强奋发的居里夫人,把女儿伊雷娜推向了诺贝尔领奖台;焦裕禄的女儿宁愿饿肚子也不吃公家食堂的半个馍……

良弓无劣箭。孩子们正是从他们优秀的父母那里,射向了他们人格与智慧的高度。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美丽的心灵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坚实基础。在孩子人生的历程中,父母是第一位向导、第一座路标、第一组动力,因此,父母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

孩子是花朵,就要科学培植;孩子是“宝贝”,就得用心护理;孩子是弓上的箭,就要射准射远。

为搭好这张“弓”,我们不妨吸取世界各国一些先进的教子方法,使您的孩子增添几分“斗士”、“勇士”的坚强,“绅士”、“儒士”的风雅……

一、“不许哭,自己站起来!”

让孩子从小懂得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炼一休,让他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磨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

一休的母亲让小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殊不知,这种“代办”式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试想,事事都抱着对父母的依赖心理的孩子会成为一个英才吗?

日本家长们非常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北京一位徐先生在日本研修的时候,结识了毗邻而居的一对日本青年夫妇。男的叫铃木,女的叫春子。膝下绕行的是一对宝贝儿女,9岁的儿子正男和5岁的女儿由美子。

春子太太是个很温柔的日本女性,她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和蔼、耐心,处处体现出日本妇女特有的母爱。两个孩子中她似乎更疼爱小女儿,整天把她打扮得花花绿绿的像一只可爱的小蝴蝶。但徐先生也看到了她的另一种爱儿方式。

一个初春的黄昏,徐先生下班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小院,春E-mE洗衣服,由美子淘气地追逐着一只红蜻蜓。由美子突然看到徐先生,不由喊一声:“叔叔。”并张开两只小手朝徐先生扑来,谁知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下,顿时失去重心,“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

“呜哇……”由美子疼得大哭起来。徐先生慌忙想上前搀扶,谁知却被春子太太一把拽住了手。

“由美子,不许哭,自己站起来!”春子对着女儿大声嚷道。见女儿仍然哭泣着不肯起来,春子再次怒喝一声:“不许哭,站起来!”

春子神态严肃,与往常笑眯眯的样子判若两人。徐先生惊异地望着这位“狠心肠”的娘,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由美子终于止住了哭声,一双大眼睛委屈地望着母亲,自己慢慢地爬了起来。

春子这时才一把抱起女儿:“我的宝贝,真乖,听妈妈的话,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由美子懂事地搂住妈妈的脖子奶声奶气地道:“妈妈我听你的话,再也不哭了。”然后瘸着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耍了。

春子太太对孩子这种教育方式(这在日本很普遍),使徐先生心灵感到一种极大的震动。他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北京的儿子,3岁的儿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溺爱孙子,搂在怀里怕摇着,含在嘴里怕化了,5岁多了,出屋门还总得让爷爷或奶奶牵着手……

儿童时代是处于刚刚面世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但绝不能溺爱,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儿童这方面的教育。在奥地利的公共汽车上,人们只为老人让座,而对儿童却不需要。

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们,放开孩子臂膀吧,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

二、“我能把球掷得很远”

“你是个笨蛋!”“你傻了吗?”……小丽在责骂声中得了恐

惧症。

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本领,而面对同一挑战和竞争条件,充满自信心的人无疑更容易取得成功。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这浸透着舐犊之情的希望如何变成现实,却是一门学问。

为父母者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让孩子充满自信心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去迎接挑战,奋发图强。这是孩子将来去博取成功的首要一环。

P3-5

序言

2009年12月1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有关上海海事大学30岁的法律系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的深度报道——《自杀女研究生: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杨元元的自杀绝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年各所名牌大学都会发生几例自杀案件。如果说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上了大学以后还不断有人会因找不到工作或失恋等诸多因素而自杀,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这再一次为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杨元元自杀案件的启示性在于,这位性格刚强的女研究生在自杀之前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人人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我的命运。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她30岁了还没有一次完整的恋爱,至死与母亲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尽管她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但在这个单一崇拜“成功”的时代里,她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她一生奋斗,为了求学起早贪黑、节衣缩食,却无法为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处容身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是“有中国特色的”失败者的一个典型,她的自杀,并非她一个人的悲剧。

犹太人说,真正的知识是甜蜜的,拥有很多知识,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有知识,但没有智慧和能力,就等于是一头负重的“驴”。杨元元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已变成了高级的读书工具,他们有能力从小学读到博士,甚至读到博士后,却不能胜任任何一项社会工作,甚至也不愿意到社会上含辛茹苦的工作,更忍受不了世俗的挖苦和嘲讽,与其说她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倒不如说她本身就是一个残缺的生命,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按照犹太人的观点,她就是一头地地道道负重的“驴”,拥有很多没用的知识,既无智慧也无能力。中国的许多大学,目前已变成专门培养“驴”的地方。

在这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资源早已被权力者和利益集团瓜分殆尽,普通人唯一的权利就是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上帝对每一个人最公平的馈赠,因为每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而且不会富者聪明,贫者愚蠢。如果连知识都不可依靠和信赖,“上帝”又不允许被信仰,那贫穷者改变命运的武器究竟是什么?“上完小学上初中,上完初中去打工”(这是中国西部一些贫困县马路上刷的校语)那么,成千上万名中国农民工的命运又如何呢?

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究竟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后记

中外教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代跋)

让我们别在老地方兜圈子了;不如让我们为即将到来的事做好准备。

——西塞罗(公园前106——公元前43)

俄国幽默文学大师左琴科在其代表作《幸福的钥匙》中写道:“只有两门功课我感兴趣,一门是动物学,一门是植物学。其他都兴味索然。其实历史我也感兴趣,不过不是我们学的那本历史教科书。”

左琴科的话其实是对前苏联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味道教育的控诉,因为只有动物学和植物学两门课不受政治影响。那么,我国的教科书的状况又如何呢?有多少课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呢?中外教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这些问题恐怕是一言难尽。但从每年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角度来说,中外教育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的作文题还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和想象力的培养上,许多所谓的作文参考书和“作文指导专家”对作文的指导也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无非是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写哪类型的作文需要什么内容和什么主题……孩子的理性思维与对人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早已在“新八股”的作文训练中消失殆尽。我曾有过一个想法,想和那些所谓的作文专家PK一下,现场请观众出几道针对现实的分析评论题,看看谁能把这篇作文写好,并当众朗读一下。我相信不会有一个所谓的作文专家出来应战,我愿意打赌。

每年的6月16日是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2007年中国的作文高考题是——“摔了一跤”、“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必须跨过这道墙”等,当我们的中学生在这些题目上信马由缰时,法国的中学生正为“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这样的题目而陷入冥思苦想;2008年中国的作文题紧贴生活实际,无论是“坚强”、“带着感动出发”、“生命”、“人之常情”等都不难联想到抗震救灾的现实,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仍然一如既往地在抽象思维中领悟时代的意义——“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2008年新加坡的高考作文题与法国的作文题大相径庭,题目如下:

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科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综上所列,新加坡的作文题思想含量很大,而且具有浓烈的现实意义,孩子如果没有长期独立的思考和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很难回答,即使是中国最牛的作文辅导老师也无法猜题押宝,把它变成八股文是绝对不可能的,鲜活的思想背后体现的是人的信仰、智慧和品格。相反,中国的作文题则基本上是一种小聪明,以巧取胜,以新引人。

教育和人才培养一直是晚年钱学森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拜访钱老,他也就多次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向中央领导提出建议。据他的的儿子钱永刚回忆说,钱老多次提到,中国高校要按照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模式来办。钱学森先生认为,我们目前大陆境内所有的大学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这个模式办的,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不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很多是人云亦云,你好我好。因此,他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很不满意,认为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否则,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国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到那时候回头反省,就为时已晚了。”可见,对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先生是“死不瞑目”啊!

2010年1月14日,南方科技大学新任校长朱清时院士在答记者问时,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把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落后的症结锁定在“官本位”上,他说:“现在我发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崇拜权力,作第一个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事实上,现在教育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一直被诟病。教育部刚刚评出的第九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名单中,100位获奖者中担任书记、校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90%。而2009年新增院士中,担任领导职务的院士占了大半江山。

显然,发达国家的教育就不存在这样的体制瓶颈,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回归到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中外教育的差距显而易见。下面是我为2010年中国高考作文命题提供的参考题目,欢迎有识之士批评和辩论:

既然佛教中讲“四大皆空”,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

什么是幸福?入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幸福吗?

什么是成功?你心目中成功人士有哪些?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互相宽容”,究竟是政府对老百姓的宽容?还是老百姓对政府的宽容?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糟粕究竟有哪些?

中国历史中有许多黑暗和负面的东西,请作出评价。

面对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个体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大中学校中开一门什么样的课,才能阻挡目前学校中存在的高自杀率?

读书会改变命运吗?

你爱你的学校吗?你爱你的老师吗?请做出评价。

如果你是邓玉娇,当你遭到不法之徒侵害时,你会怎么办?

当你家的房子被非法拆迁,而你的父母又求告无门,你会怎么办?

当你大学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你会怎么办?

中国教育的希望究竟在哪里,我渴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交出自己的答卷。

贺雄飞

2010年2月1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