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成功密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锦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曾国藩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中兴名臣”,“堪比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也有人骂他是“清廷鹰犬”“屠夫”和“刽子手”。他获得的赞誉和毁誉一样多。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又是如何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横扫疆场的统帅,以贫家子弟的身份最终局成为万人瞩目的王侯将相呢?在他的身上,到底还有哪些秘密呢?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打开这本书,本书将为你全方位地解开曾国藩的成功之谜。

内容推荐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纵横官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仅能够在战场上屡败屡战,攻克强敌;而且又能够在个人修行的道路上克己唯严,身体力行,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避开了封建历史上轮番上演的“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而得以善终。这就是曾国藩超越古今—切英雄的地方。

曾国藩志向远大、意志超群、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自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处世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目录

第一篇 志存高远,慎独修身

 志向远大,不做短视之辈

 修炼自我,注重个人德操

 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

 清心静气,控制自己的情绪

 “须臾不离读书”

 君子慎其独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第二篇 贵而不显,遇宠不骄

 低调处世,不越雷池一步

 遇宠而不骄,谦恭处世

 为人拙诚,贵而不显

 不以贵凌物,而以宽容待人

 虚心谦和才能脚踏实地

 知足常乐,乃是最大的智慧

 功成名就,看淡人生

第三篇 常虑忧患,以严治家

 福不可尽享,势不可使尽

 以勤持家,让富贵永存

 淡泊名利,时时作上岸之计

 兄友弟恭,恪尽兄长之责

 内和外善,治家之道

 从严治家,好家风传扬天下

第四篇 宦海浮沉,坚忍布堕

 忍辱负重,打落牙齿和血吞

 经历挫折的磨炼,才能进步

 羽翼未丰时决不妄动

 强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屡败屡战,坚忍锻造胜利

第五篇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成事之道

 大丈夫当有倔强之气

 方圆兼济,不断调整自我

 以柔克刚,委婉奉上

 曲意助人,给人留余地

第六篇 网罗英才,人尽其用

 善于察人,精通冰鉴之术

 知人善任,善于选才、用人

 打破思维限制,选才不拘一格

 大度宽和方能服众

 以仁义为本,待人以诚

 扶持他人,以后才能用人

 以德为本,首重忠义血性

第七篇 崇朴尚实,俭以养廉

 廉俭处世,不授人以柄

 以身作则,简朴以自守

 居安思危,以勤俭传家

 从治吏开始,政绩彪炳

 革除官场陋习,黜华崇实

 知行合一,躬身亲历

 埋头苦干,勤劳务实

第八篇 强兵强将,治军有道

 以儒学作为建军、治军之道

 大成靠严,从严治军

 统军待下,恩威并施

 纪律要严,方向方会明

 有过就要罚,有功必定赏

 针对性的建军方略,打造水师

 治军章法有致

第九篇 兵行诡道,觅弱避锋

 慎战:“兵机”“战守”思想

 不求速战速决

 知己知彼——战略上的远见

 用兵忌焦躁,应以静制动

 搞好宣传,以攻心为上

第十篇 曲直伸屈,韬光养晦

 曲直伸屈,龙蛇之道也

 适时韬晦,全身而退

 谨言慎行的为官之法

 邦有道,危言危行

 静字法,非宁静无以致远

 节制之道,珍惜自己

第十一篇 藏锋潜行,急流勇退

 避免强矫,须知刚则易折

 处事不狂妄,须知进退

 大凡人中君子,常是寂静藏锋

 大智若愚,学为糊涂

 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

第十二篇 洞若观火,见微知著

 看清形势,能够早作打算

 识时务者为俊杰

 倚人而起,学会借梯而上

 君臣斗法,应时而动

附录:曾国藩《冰鉴》原典

试读章节

志向远大,不做短视之辈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都是从立志开始的。像闻鸡起舞的祖逖、精忠报国的岳飞都是古代立志的代表人物。而曾国藩同样也是一个志向远大之人,他以一介布衣寒士跻身于翰林院,再从文官一跃成为武将,带领众兵将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兴之臣,这与其志向远大是分不开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曾国藩都未曾忘记自己的志向,在他的一生中,志向所起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大的。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励志”之语非常多。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何于与我哉?”他明白无误地告诉弟弟,只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有可能勤奋自勉,不断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将来成就大事业。

他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身,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让自己有为民请命的器量,有圣人一般的德行,有称霸天下的大功,然后才不辜负自己的父母生育了自己,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全的人。

瞧瞧这志向,不仅远大,而且十分透彻。正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这种长远的打算和精准的规划,曾国藩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随波逐流。

曾国藩立志,不像很多人停留于口头上,他是为之付出了实际的行动,改号就是其行动之一。在秀才考试中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后,曾国藩颇为高兴,希望自己能够借助这一好成绩蒸蒸日上,于是便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取义为“涤者,取涤者旧染之污也;生者,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就是说,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

一次小考试就让他如此高兴,也许有人会说他那时只是孩子心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次改号明志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应走之路,从而更上一层楼。

秀才考试获得第七名后,曾国藩觉得自己的诗文写得不错,但是在道光十二年,他参加湘乡县学考试时却遭遇了挫折。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学台认为文理不通,曾国藩很受打击。后来再次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也就是最后一名。这让改号“涤生”的曾国藩以为奇耻大辱。

虽然年轻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但是他有一股志气,一旦遇到挫折、打击,不仅不愿服输,反而更加努力。他决定到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就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让自己获得真正的重生。

在岳麓书院,曾国藩潜心修研,勤学苦读,每次考试他都要力争第一。后来在参加省城的乡试时,他终于不负众望,名列第三十六,考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像曾国藩这样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确实很不容易,遭受了那么多挫折,也没有失去前进的动力,可以说,当年的立志和改号明志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曾国藩的一生经历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立下志言,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在进士及第、进入京师之后,曾国藩就写下了《立志箴》以鞭策自己,同时也立下了较之以前更加宏大的志向,他再次改号以明志。当时的曾国藩说:“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得人劝导之后,他改名国藩,以示做国之藩篱,为朝廷栋梁。

自从改名之后,曾国藩便投身于京师求学交友的广阔天地。当时,他所谓“有民胞物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身,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的远大志向,正式得到确立。

在致诸弟的书信中,曾国藩表露了开辟新生活之意,全然否定过去偏居湖南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到京师后才发现“乡间无朋友,实为第一恨事”。这番表述说明了他投身新人生的准备和长远的目光。也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竟然对世事和人生看得如此透彻,并以达到千百年来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年轻的曾国藩确实做到了。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决定他成就的大小,这是有道理的。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与志向是脱不了关系的。立志流于俗,则会使自己整天患得患失,所成就的事业也自然就小了;立志不流于俗,则会使人奋发有为,所成就的事业也自然就会大。

曾国藩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意思是说,人才的高下,是根据志趣高下来确定的。志向卑下的人,安于现状,摆脱不了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越来越卑污;志向远大的人仰慕古圣先贤,因此日渐高明。人才的优劣和智愚,就因此而区别。

曾国藩的志向不俗,而且远大,远大到有些不现实,然而,偏偏这一理想化的志向帮助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这是什么原因呢?

P2-4

序言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托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是他的人生历程依然影响着后世。

在近代中国,最杰出的几个人物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从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到毛泽东,再到蒋介石,他们都对曾国藩的评价很高,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把近代中国搅得天翻地覆的风云人物蒋介石,更是一生奉曾国藩为理烈人物,并以他的言行教育后代。

在德性修养方面,曾国藩的克己慎独工夫对梁启超起到过精神支柱的作用。康梁分道扬镳后,曾国藩的著作长伴梁启超左右,使他在几次重大挫折与激愤中能很快恢复平静沉着。他曾说:“(曾文正)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无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经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晚年,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书信中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你们都能”

作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国藩将湖湘文化的精髓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阐发得淋漓尽致。而志向远大、豪气冲天的毛泽东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认同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毛泽东曾经仔细研读了曾国藩的著作,有一段时间,在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中和给朋友的书信里,几乎都提到了曾国藩。

毛泽东谈自己的学习和做学问的方法时,曾以崇敬的口吻说道:“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义参以他务,以致百无一成。此言岂非金玉!”他还将宋代的程颢、程颐、曾国藩、周初的周公、孔子并列,显然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也是与这些人一样的圣贤。由此可见,曾国藩对毛泽东的影响。

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记有:“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日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响社会。

至于国民党之巨擘蒋介石,更是一生效法曾国藩为人处世,他曾要求国民党军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胡林翼)”。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离开苏联,回到离别12年的父亲身边。蒋介石便以《曾文正公家书》教育他,要求他潜心阅读。离开大陆到台湾后,蒋家父子一直在研读曾氏著作。

曾国藩之所以为世所重,为人所推崇,魅力就在于其做人的学问。一个出身山村的穷秀才,在一个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新旧事物急速嬗变的大变动时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深悉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的严谨修身、谨慎做人之法,值得向每一个渴望成功者推荐。

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是相当杰出的,他的突出优点主要在于修身做人方面。当然,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在这一方面,则要求我们有辩证的眼光,取其长处,去其糟粕。在为人处世时,既要有曾国藩的厚道,小心谨慎,对人生荣辱的“放得下”,练就考察人才的火跟金睛,又要学习别具一格的用人手段,要有坚忍、刚毅之劲。

尽管曾国藩的时代已过百年,但是他的处世哲学与方法依然能给今天追求成功的人带来启发,值得我们去借鉴。  不过,一直以来,曾国藩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中兴名臣”,“堪比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也有人骂他是“清廷鹰犬”“屠夫”和“刽子手”。他获得的赞誉和毁誉一样多。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曾国藩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也许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这几个字仿佛充满了无穷的魔力,引起无数后来人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又是如何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横扫疆场的统帅,以贫家子弟的身份最终局成为万人瞩目的王侯将相呢?在他的身上,到底还有哪些秘密呢?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打开这本书,本书将为你全方位地解开曾国藩的成功之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