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繁体字纪念本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版本太多了,每本书背后都有很多故事,真要谈起来,还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那么,还是从最新出版的一本《家》谈起吧。为了纪念《家》出版七十五周年,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策划、香港文汇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繁体字纪念版的《家》,这本限印六千册并逐本编号的《家》,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装帧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颇值一说。
几年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查阅资料的时候,曾见过开明书店为巴金先生制作的特装本《家》《春》《秋》,它们都是用绸缎做的封面,典雅、大方,兼具中西书装之美。这批数量不多的特装本是专门为作者赠送亲朋而特制的,并不在市面上流通。捧着这样的书,我当时就心中一动,像《家》这样印行数量巨大、影响了几代读者的新文学名著为什么不能有几种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特装本,给喜爱它的读者作为珍藏或馈赠之用呢?我手上的《家》,不论是平装本还是精装本,印制得都很一般,有的用纸也很粗劣。后来看到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印刷本的《家》《春》《秋》特装本,深蓝色的布面精装,也算大方得体,巴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拿它作为礼品赠送过人。这个本子不知道印了多少,内文的纸张很一般。我还看到过一个精装本,是1989年印刷本的《激流三部曲》精装本,也算做得比较好的了。较近的一次是用2005年后的印本制作的,用的是蓝布面,内芯就是平装本的芯,书脊装成如同笔记本一样平,翻起来与市面上劣质的精装书感觉没有什么不同。这书大概市面上也没有卖的,向作者的家属打听,说是出版社共送了他们三十套,或者总计就做了这些?《家》已有几百万册的印刷量,现在的印刷技术、制作工艺、纸张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往昔岁月,但图书的制作水平长进不大,实在令人耿耿于怀。
也是那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我还发现了另外一本精装本的《家》。素白的封面上一个菱形的红方块,中间是隶书的墨黑书名“家”,下面是巴金的手写签名(后来才发现,这本《家》还有一个护封,以刘旦宅先生的插图为背景,画面是觉慧和鸣凤在梅林中交谈的场景;封面的下角是一个红色的隶书“家”,也有巴金的手写签名),版权页上标着:“1962年1月北京第1版,同月北京第1次印刷。”这是配有刘旦宅彩色插图的一个版本,这本书上有巴金赠送给他弟弟李济生的题签,不知怎么又讨回(或者未送出)捐赠出来了。扉页上还有巴金的两行字“这是唯一的中文插图本金”。看到这两行字,我当时就愣住了,在我的想象中,《家》这样的书应当根据不同的读者需要有不同的开本、装帧、印制方式,出版社从一个主品种的书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副产品。可是中文插图本就印过一次?我几乎有些不相信,巴金写着的“唯一”似乎是在叹息,也能够看出他对于这个插图本的珍惜。刘旦宅先生的插图很有特点,倒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家》的英文版、阿拉伯版等外文版本都用过,而且我们发现刘先生同一情景实际上画过两套细节和风格均有差别的插图,这个问题容我另外再谈。我想说的是,那天翻着这本书,我很受震动,当时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够重印这本插图本,让1962年印本不要成为“唯一的中文插图本”该有多好啊!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