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昊宸主编的《中国古代情史(图文珍藏版共4册)》揭秘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历史,展列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趣闻,记述了那些有其出处和记录的宫闱奇谈,如百官晋见皇帝的礼仪始自何人?皇帝亲自杀猪卖肉动机是什么?武则天身为皇帝为何怕猫?“风流箭”、“风流阵”是谁想出来的并用做什么的等等。帝王的殉葬等级是根据什么安排的?皇宫内廷用什么绝招防止宫女的淫乱行为?皇帝的祭天仪式是怎样进行的?凌迟处死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等等。书中详尽地描绘出历朝历代各行各业的发迹与发展,如古时的家妓始于何时,她们的命运如何?炼丹是怎么被道家发现并迷恋的等等。总之,历史奇观,书中尽览、怪闻趣事,跃然纸上,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为广大好奇探秘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中国古代艳史的荟萃集。
幽锁深宫的嫔妃,冶荡无稽的帝皇,骄奢淫逸的妖后,上下其手的臣僚,钩心斗角的权宦,翻云覆雨的胄王,风流艳史,警世文章。陈坛老酒千年酿就今朝品尝,越香越饮,甘醇难以忘怀;历朝艳史历代风流旧轶重读,愈看愈迷,感叹留在心间。马昊宸主编的《中国古代情史(图文珍藏版共4册)》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令人惊艳。
原始人类的性意识
贞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贞节作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但是,在阶级社会之前,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中,贞节都没有什么生存空间,这决定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阶级社会中套在女性脖子上的枷锁——贞节的本质,必须将触角伸向前阶级社会中的两性结构,以探寻贞节在上古时代微而隐的源头。然而,要清楚地表述早已永诀尘寰的远古人类的两性关系,又颇为困难。且不说了解这一关系本身的历史的复杂性,就是关于它的认识发展史,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为止仍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能做到的只是将文献中支离破碎的记述以及某些民族的风俗遗存进行综合和分析,尽可能地说明它的原貌。
两性结构和两性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普通认为发生两性关系的合法与合理性存在于夫妻之间,当然,不构成婚姻关系的两性交合并不少见,但是,一般地,这种行为被看作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并会受到各色各样的讽喻和谴责。把个体婚姻看成调节两性关系唯一形式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阻碍了人们对原始人类两性关系的认识,在它的支配下,人们难以理解前阶级社会中的两性结构和两性关系的本质。
在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试图解决远古时代两性关系问题的是柏拉图。他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明确:在既无文字又无法律的远古时代,两性关系按其实质来说与现在并无多大差异,他引用《奥德修纪》中传说的基克洛普人的生活行为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在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始终一贯地发展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理论”。中世纪欧洲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以此论证现有的两性关系的亘古性和不可动摇性。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对殖民地开发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前阶级社会两性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法国传教士丁·拉菲托(1670~1740年)和苏格兰历史学家米拉尔(1735~1801年)根据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习俗,说明一系列民族曾存在亲属按母系计算和妇女占有崇高地位的历史阶段,设想人类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婚姻制度还完全没有建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两性关系表现为杂乱性交。对两性关系的科学阐释作出贡献的是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光辉著作《古代社会》和《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中,把原始人类的两性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乱婚、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并根据大量的实证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两性关系在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里有着本质的不同。摩尔根的功绩使原始社会两性结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科学的征途上,一劳永逸的理论是永远不存在的,随着新材料的逐步发现,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摩尔根的理论缺陷日益遭到了针砭。美国学者李柯克说:
《古代社会》……对于美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比它乍看起来所能表现出来的意义要大得多的事件。这部在将近几十年前问世时曾一度获得普遍赞许的著作,后来却被指摘为把成千上万正在发展的人类文化塞进了硬性模式的铁衫之中,把社会生活的全部复杂性简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摩尔根试图把现有多种多样的人类文化综合在一种理论的范围内,并描绘出将来的形态。
对摩尔根理论的指责同样可以表明对原始人类两性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下面,我们扼要叙述远古人类两性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乱婚阶段
恩格斯在谈及人类性关系第一个形态时说:“所谓杂乱,是说后来习俗规定的那种限制,那时还不存在。但是由此决不能说,在这种关系的日常实践中也必然是乱得毫无秩序的。”在原始群阶段,人们已不再像黑猩猩那样,不选择交配的时间,并对自己交配对象的身份和数量抱无所谓的态度。这时候的男女媾合取决于男女双方的愿望,这与通常观念的乱婚相比,具有天壤之别。人类的乱婚阶段只是表明缺乏正面的规定两性关系的社会规范,两性关系表现的是非规范关系。正是由于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调节两性关系的社会规范,原始人群中起因于性本能追求的冲突不仅存在着,而且对正在形成中的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北京人”的很多颅骨皆有被敲击致死的迹象,在爪哇直立猿人的成年男性颅骨上,也有被石制工具打击造成的骨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指出:“早期人类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同伙之间的自相残杀。”当然,我们不能将一切冲突都归于争夺异性的角逐,但有理由认为,许多冲突的根由是性本能的促发。因为性本能与食欲本能不同,食欲本能随着原始群的产生已逐步纳入了一定的社会范围,而性本能却滞留在社会调节的范畴之外。原始群成员之间因性本能而发生的冲突,虽然没有导致原始群的解体,但它使原始群的经济活动陷于混乱状态,阻碍了原始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类进化的旅程上,我们不知道人类为此踟蹰了多久,但生产活动与原始群中存在的非规范化性关系的冲突,最终是通过在紧张经济活动期间禁止发生性关系(即性禁忌)这一途径克服的。正在形成中的生产关系虽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支配调整和组织两性关系的程度,但它毕竟能部分地将非规范化性行为从集体生活中排除出去,这样就使得人们经常性的性行为变得有限了。
民族学资料证明,生产活动方面的性禁忌的产生都伴以男女分开生活的现象,许多民族在实行性禁忌期间不仅禁止性交关系,而且限制了男女之间的其他联系,这样,原始群中逐渐呈现出两个独立的集团:一个包括全体成年男子,另一个包括女性和孩子。生产活动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长的时期内摆脱性交关系、越来越大地程度上把性交关系从集体生活中排除出去。随着没有性禁忌时期的短暂及有限,人们的性生活要求日趋强烈。因之,没有性禁忌的时期,就成了独特的放荡节日。这些节日特征是疯狂的、毫无拘束的性交。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关于放荡节日遗俗的记载。
P3-5
情史又称艳史,何谓艳史?所谓艳史者,美丽鲜艳之意也:古时也指男女情爱之事。本书所谓艳史也有此意,或圣明之艳,或英烈之艳,或风流之艳,或贞洁之艳……如此种种、不一而论。把中国古代风流艳事搜集成集,谓之艳史大系,供君尝玩,请君评鉴。
总结中国历史的变迁,帝王注定是其主角,后妃注定要被历史大书特书。因为,宫闱是历史演义的舞台,帝后是历史大戏的导演。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逝去的已灰飞去,留下的则是令人惊诧、费解的陈年往事。
为了满足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历史的需要,我们根据大量的文人笔记等史外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梳糟粕与精华,再加以现代文字的改造与修辑,终于提炼成这部《中国古代情史》。本书揭秘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历史,展列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趣闻,记述了那些有其出处和记录的宫闱奇谈,如百官晋见皇帝的礼仪始自何人?皇帝亲自杀猪卖肉动机是什么?武则天身为皇帝为何怕猫?“风流箭”、“风流阵”是谁想出来的并用做什么的等等。帝王的殉葬等级是根据什么安排的?皇宫内廷用什么绝招防止宫女的淫乱行为?皇帝的祭天仪式是怎样进行的?凌迟处死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等等。如“牛眠之地”根据什么判定是风水宝地?明太祖为何总对刘伯温的话洗耳恭听等等。书中详尽地描绘出历朝历代各行各业的发迹与发展,如古时的家妓始于何时,她们的命运如何?炼丹是怎么被道家发现并迷恋的等等。如古代先民为何要祟拜生殖器呢?古时都是什么样的女人需要男妓呢?人死去为何在唱挽歌?贞节牌坊什么样的女人才有资格建树等等。总之,历史奇观,书中尽览、怪闻趣事,跃然纸上,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为广大好奇探秘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中国古代艳史的荟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