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守着最后的一方净土。从阳台往下望,正方形的球场空空荡荡的,沙不飞,尘不扬,四望无人,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永恒的寂静。周边树影斑驳,皴染着浓淡的墨彩,藻荇交横,围成画框的浮雕,风不来,树也不动。明月浮云端,苍凉的月色投映在20世纪30年代的沙土上,一池如镜,水银泻地,折射出空蒙的白。树影的旁边原本有一列低矮的楼房,可是人去楼空,歌沉影寂,原始的天地重归宁谧。黄坤尧编著的《一方净土》带你领略独特的澳门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方净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坤尧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夜,我守着最后的一方净土。从阳台往下望,正方形的球场空空荡荡的,沙不飞,尘不扬,四望无人,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永恒的寂静。周边树影斑驳,皴染着浓淡的墨彩,藻荇交横,围成画框的浮雕,风不来,树也不动。明月浮云端,苍凉的月色投映在20世纪30年代的沙土上,一池如镜,水银泻地,折射出空蒙的白。树影的旁边原本有一列低矮的楼房,可是人去楼空,歌沉影寂,原始的天地重归宁谧。黄坤尧编著的《一方净土》带你领略独特的澳门文化。 内容推荐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读黄坤尧编著的《一方净土》不仅对澳门散文文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对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一方净土 今夜,我守着最后的一方净土 侧影 金马仑假期 光网千丝 冉肖玲:化蓝色的梦为金凤凰 绿色迷情 秋情二则 重阳一日行 十六年后 初访马湾 天靳芳心 眼前三章 乙酉春联二则 花月佳期 新情人节 白鸽巢寻梅 春雨坊 国母陵园 月夜二则 平江谒杜甫墓 洽川古意 桥陵风日 寻访丰镐 藏秘 高原上的疑团 客家土楼的遐想 寻访巴渝 三十年雅集 青洲 首尔二则 问鼎记 九鼎新义 明月湾深灯影峡 龙进溪的传说 石榴红遍 九鼎丹成 新年祝愿:没有期待 西九的辉煌:期待香港文学馆的建立 黑沙狮子亭记 中大八景 天外飞星 庚寅三愿 西安的樱花 同根:庚寅公祭黄帝陵 身影:怀念常宗豪老师 常公扇面遗墨 旅程 饶平一日游 草原印象 草原的疑惑 文化场 谈古论今读书乐 《 文采》 的驰想 文化的迷思 破除“两文三语”的迷信 行动诗学 澳门文化相对论 孔仲温的美食散文 九龙寨城公园的新对联 “夜郎自大”新解 当生命遇上诗词:《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序 《 中文系学生创作集》 序 八月的热浪:香港旧体文学的盛会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新旧交替中永恒的纽带 大学之道 《 联合书院先贤书画》 《 联合文采》 有声有色:苏文擢教授法书展及诗词朗诵会 诗人的风采 光谱霓虹:联合书院电子学系 谈政论道:联合书院政治与行政学系 联合环保,独领风骚 生生不息,化道寻源:生物化学系在联合 心怀广宇,关顾社群:联合社工 寻根 超越复超越 挑战卓越,勇闯高峰:联合书院的罗德学人 地灵人杰,舍堂教育 联合书院的通识教育 后记 试读章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丁香来自上海,穿着一袭黑纱的长裙,飘然出现。当时我们正在酒楼上讨论诗会的前景,丁香刚逛过了公司,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来了。丁香跟酒楼主人是好朋友,所以服务员就把她引来了。她掏出了父亲的名片,说是来代表父亲出席诗会,还想拿点材料回去送给父亲。饭后主人用汽车送走了其他的朋友,我和丁香只好结伴走回饭店去了。丁香以前在新加坡住过,听说还在出版社做过设计工作。这次来新加坡要办点事,所以顺带参加诗会。 第一天开会的时候,我们并坐在观众席上。丁香拿起我的诗集,问了很多字句的释义、作品的背景。她一首一首地读,读得很慢,但很仔细,有些问题也不好回答。她还要我指出几首最满意的作品。我很久都没有遇到这样细心的读者了。台上办诗会的人侃侃而谈,出钱出力,但都没有触及诗的灵魂。丁香是用心灵去读诗的,说起来每有会意。在这一刹那特殊的时空中,旅途寂寞,天涯知己,总是难得的遇合了。 第二天参观裕廊飞禽公园的时候,我们又在车上相遇了。丁香穿着黄色的针织衫,说话很多,意见也多,聪明伶俐,不留余地,在花丛中穿梭而过,活像一只鹦鹉。走上了花芭山,墙上有很多壁画,绘写新加坡的风云。同行的人匆匆而过,赶着观光拍照。但丁香却用心地一幅一幅地阅读历史,显得执著。走上了小山岗,花光摇曳,海天明媚,丁香走累了,坐在树荫下,戴上了帽子,困了。晚上是南安会馆接待的晚宴,古色古香的大红礼堂上坐满了乡亲父老,祝酒时集体呼叫的“饮——胜”之声刻意拉得长长的,没有空调冷气,雄浑的丹田之气回荡耳中。台上朗诵的气氛十分热烈,一首接一首地要排队表演。此外隔壁的酒吧则偶尔飘过了世界杯足球赛紧张的呐喊,南洋的夏夜愈显得一片炽热了。丁香受不了新加坡的热浪逼人,只好提早回酒店休息了。 第三天游览圣淘沙,我们又不期而遇了。丁香披着白色的轻纱外套,显得飘逸。她坐在台阶上,凝望着集装箱码头,含颦不语,结着淡淡的愁怨。她说不写诗,却专程来参加诗会,十分神秘,我更开始有点陌生的感觉。雨后我们走向变色的鱼尾狮石像,狮眼不停地射出凌厉的光束,划破茫茫夜空,直透内心,留下了更多的困惑。丁香据说是在上海开设计公司的,带着三十多名工作人员,可是我并不知道是设计什么方面的。她不喜欢拍照,却严格指导别人的姿势和仪态。有时她又指着一座用铁管结成的亭子,解构线条变化,表现专业。看舞蹈喷泉表演的时候,丁香解释舞姿,俨然又成了一位舞蹈指导。饯别的晚宴上,她突然自告奋勇地上台高歌,圣淘沙音乐喷泉里的精灵似乎又翩翩起舞,跳出曼妙的芭蕾。在余音袅袅之中,一切的影像也就逐渐淡出了。 翌日早上,我乘坐出租汽车赴机场去了。回望酒店,丁香的背影走在乌节路上,她说可要留一天探访新加坡的故居。我也就把一切的感觉丢在乌节路上,什么也没有带走了。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P5-7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 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后记 生命中寻寻觅觅的,不知道所为何来,就一直地沿路走去。繁花过眼,悲欢离合,缘起缘灭,色相俱空。有些得着,有些流逝,有些感念,有些忘怀。翠微回望,容身有地,竟然还有一方净土,游走于现实之中,神往于时空之外,上下古今,瞻前顾后,巧遇知音,会心不远,说不定还可以给未来留一瓣微笑。 写作是停不了的工作,放眼世界,棋局千般,风光无限,光影迷离,总会有些触动,有些想法,不写下来的话,很快就烟消云散,不着痕迹了。有些人喜欢铭记于心,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过目不忘,我办不到,不过还是要羡慕他们。有时如数家珍,渲染生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记性真好。就算有了这种异能,免不了亦要辛苦记住,可能还是有点累的。读书是乐事,开卷有益,不求甚解,可以予人博闻之乐;考试却是苦差,学海无涯,愈读愈多,可又难免强记之苦了。其实无论背得多少,总要记住基本资料,把握重点,然后才能临场发挥,洋洋洒洒地抒发己见。考试过后,一切自然还给了老师,更还给脑海一片空白,未知是好是坏。其实这是记忆体归位,删去了一些旧档,自然会释放空间,跟着迎接新的学习的到来,再次振翼,自由飞翔了。这有点像计算机里的记忆体,如果数据过度膨胀,霸占了整个空间,很快就会瘫痪下来,运作不了。写作的好处,就像考试一样,叫人放下记忆,放下以后,就可以重新出发了。这样说来,说不定身体更累,写完又写,写之不尽,永无了期。甚至应了庄子所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苦况,至于无可救药的地步,有点像上瘾和中毒似的,更是无奈。原来写与不写之间都是烦恼的根源,只得认命了。 我在澳门出生和成长,喜欢游走于大街小巷之中,特别缅怀六七十年代相对宁静的小城风光,总有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感觉。可是千禧世纪过后,城市的崛起一日千里,日新又新,街道上红尘滚滚,熙来攘往,揭开一副一副的变脸,很快就换上了新的面孔,渐渐也就变得陌生了。首辑“一方净土’,由家中的阳台眺望,隔壁就是高耸入云的新葡京酒店,相互挨近,高低映照,从仰望的视角中拉高了自己的位置,好像也要腾升于城市的视野之上。然后俯瞰松山灯塔,光网千丝、关闸道上、白鸽巢寻梅、春雨坊、国母陵园、青洲、黑沙狮子亭等,新旧的光影交叠,传统水墨加上当代的彩色,串成一系列的画面,走过澳门,很多印象挥之不去,汩汩流淌于心中,守着最后的一方净土,换来斑驳的投影,塑成永恒的意象。其他读书旅游、写人记事之外,加上人间寻梦,而梦也无凭的想象,可能也就构成了个人的心灵记录。第二辑“文化场”,包括两文三语、行动诗学、美食散文、夜郎自大、旧体文学、中西新旧等不同的话题,有些学术意味,严格来说又成不了学术著作,既非散文,又非杂文,不伦不类的,也许可以带出一些文化观点而已。第三辑“大学之道”,近年在联合书院负责编务工作,免不了会写几句编者的话,本来是零碎的,毫不经意,没有方向,现在汇集起来,好像也走出了一些道路,例如《光谱霓虹》、《谈政论道》、《化道寻源》、《心怀广宇》、《寻根》、《超越复超越》、《挑战卓越》、《地灵人杰》、《联合文采》等,作为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的参考。 千禧世纪之后,在写写停停之间,竟然还留下了若干作品,可以辑为一本小书。无以名之,就以《一方净土》作为书名,有意无意,反映世道人心,也许可以指向更辽远的空间,继续探索不可知的领域。 书评(媒体评论)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从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摘自王蒙《澳门文学丛书·总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