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深深(一个半途而来的教育工作者的自叙)》是一名“军转干”教育工作者的自传。20世纪80年代,作者陈耀群响应时代号召,回到地方,以时间发展为经线,以亲身经历为纬线,以“镇江船舶学院”为原点,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高校教育改革的缩略图。全文用朴实的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场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在讴歌教育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艰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校园深深(一个半途而来的教育工作者的自叙)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耀群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校园深深(一个半途而来的教育工作者的自叙)》是一名“军转干”教育工作者的自传。20世纪80年代,作者陈耀群响应时代号召,回到地方,以时间发展为经线,以亲身经历为纬线,以“镇江船舶学院”为原点,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高校教育改革的缩略图。全文用朴实的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场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在讴歌教育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艰辛。 内容推荐 《校园深深(一个半途而来的教育工作者的自叙)》作者陈耀群在20世纪80年代响应时代号召,回到地方,以“镇江船舶学院”为中心点,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高校教育改革的缩略图,同时也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艰辛。 目录 1.难忘的那年春节 2.进校园的第一个岗位 3.最难做的是人的工作 4.既当老师又当学生 5.“爱之深责之切” 6.革新毕业生分配办法 7.同时上两所大学的日子 8.忙碌的办公室副主任 9.“海之召唤”与玉兰池 10.重操新闻工作旧业 11.宣传部工作的苦与乐 12.“服从命令是天职” 13.统战部长的“矛盾” 14.“受命于危难之际” 15.船海系的“翻身仗” 16.难以忘怀的得与失 17.辞不掉的“三办”主任 18.重塑“三办”形象 19.到“风口浪尖”上去 20.我眼中的成人教育 21.“竞聘”风波 22.“站好最后一班岗” 后记 试读章节 1982年12月25日,我惜别了海军部队的首长和战友,告别了大海和军舰,带着妻子和小儿子海东,经宁波、杭州和上海,于12月31日到达镇江。 我第一次走进了镇江船舶学院的校园,到学院党委组织部报到。高元中同志和韩惠芬同志是我最早认识的组织部的同志。他们告诉我:“在平房8栋为你安排了住处。先去收拾一下,安下家来,再谈工作。”我的连襟老屠同志在镇江地区机关工作。头几天,我只得在他那里落脚。同时也与我早先寄宿在那里读中学的大儿子见东会合。虽然大家都有着久离而合的激动心情,但更多的还是对未卜前途的担忧。 说实在话,学院对我是很照顾的。也许因为我是从海防回来的缘故,分给我一套南北两间的有地板的住房。起初,厨房在两间房的中间走廊里,煤球炉的煤烟熏人,使人咳嗽不止。即使是这样的住房,当时有许多人想要还要不到。 我在部队是团职干部,转业回来,实在也是“穿着裤头坐花轿。”除从部队带回来的几箱旧书之外,只有一张旧床和几块木板。要说钱就更可怜了,我在部队是20级干部工资标准,我与妻子双方都有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两个儿子分别读中学和小学,因而平时并无积蓄。转业时,部队发了160余元转业费,再加安家费,共计不到500元。返乡路上三人吃住行的费用、在上海买了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共花了400多元,这就将23年当海军的辛苦钱花得所剩无几。三天以后,家算是安下来了。也许是受人民解放军大学校的教育培养,“一心为革命”的思想观念非常牢固。我是昨日的战士,今日的百姓,心中永远飘扬着一面“八一”军旗。我们买了一个煤球炉,有饭吃,有水喝,就想起该工作了。我爱人被安置在建设中的镇江展销馆上班,管理建筑材料仓库。我也急着要求上班。 那是1983年1月3日早上,我到学院组织部要求开始工作。组织部的同志告诉我:“别急着上班,过几天学院就放寒假,过了春节再说吧。” 学院的寒假开始了,校园里几乎空无一人。我天天带着儿子学骑自行车。过去不是在舰艇上就是在海岛上,什么车也用不着。现在到陆地上了,目仃车是最必要的。 春节前,对我们一家的考验来临了。那时是计划经济,买什么东西都凭票。除了米、面、肉、蛋、鱼要票证外,就连煤球、大白菜、豆制品等都要凭票购买。米、面还好说,因为我离开部队时积攒了几十斤粮票,但副食品是要凭户口才能有票。因学院放寒假,我的户口没人办理。因此,什么票也没有。到了大年三十,我们只得借了人家几块煤饼,烧了米饭,白饭就着咸菜过年。我还过得去,因为经历过部队生活的人能吃苦。而我爱人心里很难过,非常失落,可怜两个儿子吃着白饭过年,脸上一副苦楚。学院里的人都忙着自己过年了,没有人来看望一下我这个“新来户”。想起在部队大家庭里过年的热闹情景,真是天壤之别。 P3-5 序言 人的一生总有些难忘的人和事,以及一些难忘的时间节点。如,1960年1月3日,我按武进县兵役局通知的要求去报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又如,1983年1月3日,我转业到原镇江船舶学院(后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工作;再如,到2013年1月3日,算来我参加革命工作已经53周年,在校园里工作和生活了30个年头。恰如欧阳修在《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中所吟:“鬓华虽改心无改。”又如苏轼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诵:“不思量,自难忘。”苏轼这是说对人的思念,我要写的是对岁月的记忆。 这些年来,我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常常从脑子里涌现出来,有的不值一提,有些却弥足珍贵。我常想,不如把这些事写下来,省得脑子负担过重;而且随着年龄增高,许多事在逐渐遗忘的同时又要苦苦地去追忆,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今应当趁闲散之时,将与自身相关的事追记下来,或作为个人的收藏,或供朋友在茶余饭后消遣。再则,我在写作《海疆见闻》最后一篇时,曾许下要写《校园深深》的诺言,以记述我在原镇江船舶学院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现在是时候了! 后记 本文从2013年1月3日动笔开始,到2月18日初稿写成,刚好是一个半月。当林林总总的回忆化作满含墨香的铅字时,偶然听到了王菲唱的《又见炊烟》中的几句歌词:“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这个“你”中,既包含我自己的经历,也包含着与我同行的师长们,朋友们,弟子们以及我的妻儿。 我写这些,绝不是在意我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我的名字,而是最关注我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做了些什么,哪些做得好些,哪些做错了。我是个从军之后,半路投身教育工作的人,许多地方做得难尽如人意。有些我仍在积极改进,有些则只能作为教训提醒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引以为戒了。如果不是苛求的话,还请我的同行们谅解。 写这些文字,虽然都是事后之举,但是我仍然怀着强烈的感恩之心,感谢党组织,感谢与我共同战斗过的老师们、同事们和我的弟子们。是你们给我指明方向,给我力量。我在面临困难时,你们给予我帮助,犹如在寒冷中给了我温暖;在取得成绩时,你们给我鼓励;在做错了事的时候,你们向我提出真心善意的批评。可以说,我与我的同事们为共同奋斗的事业尽力了,对后人是可以交代的。我们没有遗憾。许多与我一起度过那段岁月或共同经历过其中某一时期的同志,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永远难忘的朋友。我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这本书,希望能使那些与我有过共同经历的读者引起美好的回忆,而这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与此同时,江苏科技大学的吴强老师、镇江市极地摄影馆的陈海东总经理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摄影作品,江苏大学出版社的芮月英总编和马一萍编辑在此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退休后,闲暇时光多了起来,也许我还会继续写点什么,我有信心不使读者失望。当然,这是后话了。 2013年2月18日初稿 2014年6月18日修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