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撩开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戳穿了一个个神话,将读者带到富达耀眼光环的后面,去审视富达共同基金的高风险、幕后活动和各种偏执怪癖的人物,而正是这些人的决策造就了一个产业。
本书记述了拥有5000亿资产的富达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对美国商业和数百万个人投资者的巨大影响,并揭示了自美国铸币厂之后这一最大的赚钱机器的秘密。本书撩开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戳穿了一个个神话,将读者带到富达耀眼光环的后面,去审视富达共同基金的高风险、幕后活动和各种偏执怪癖的人物,而正是这些人的决策造就了一个产业.
阅罢本书,读者会对共同基金有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许多人来说,富达的标志就是彼得·林奇。
在那个时代,富达几乎代表着整个基金管理业。
然而,绚丽外表下的富达是否隐藏着什么?
《富达风云:一个基金巨头的沉浮》揭示了你所不了解的富达,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基金巨人富达对美国商业以及数百万私人投资者的巨大影响,引领读者跨过富达光鲜的形象,去研究高风险的幕后活动和基金行业举足轻重的古怪人物。
漫长的叙述使听众焦躁不安,但是里亚尔仍不厌其烦地讲下去。他的演讲节奏缓慢平稳,就像国会阻挠议事的冗长演说。最终,他停了下来,但只是问听众有无问题。大家的脑海里只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拿到麦克风的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投票?”
“在我们做完评论并回答完问题之后,”里亚尔简洁地回答道,“按照惯例来进行。”他让大家继续提问。“请别害羞。”他对着静默、愤怒的人群说。最后,有人提出了现金紧缺问题供大家讨论,这给了里亚尔机会提出自己精心准备的计划,要求申请新贷款并出售资产。
当里亚尔做完了枯燥冗长的陈述,布鲁斯·亨德里站了起来,找到一只麦克风。“我正式要求开始投票。”他说。
里亚尔严词拒绝。“凯泽钢铁公司的命运岌岌可危,数千名退休人员和雇员的生计岌岌可危。”他说,因为这么多事情岌岌可危,我们坚决不能仓促行事。
此时,在会议厅外正在进行的一场电话交谈才是这个年度会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亨德里拒绝折衷方案后,布鲁斯·曼感到不踏实,他给乔希‘伯曼打电话汇报最新情况,并咨询与里亚尔的交易是否能让富达满意,足以使它公开支持曼一马文候选人团队。
来回打了几次电话之后,伯曼将曼的电话转给了内德·约翰逊本人。会议仍在进行,曼大致讲了一下他昨晚给蒙蒂·里亚尔的提议:里亚尔辞去董事长职务,马文接任并将得到新董事会的支持。这个新董事会在选举中需要内德·约翰逊一臂之力。
但是,出乎曼意料的是,约翰逊并不满意。“约翰逊觉得这样还不够。”曼回忆说。他直截了当地坚持蒙蒂·里亚尔应当被赶出凯泽公司总部。曼后来解释了在那场对话中内德·约翰逊向他表示的大概想法:“我觉得约翰逊认为里亚尔是个非常令人信服的人……是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并且他不希望见到里亚尔,因为他担心里亚尔即使不进行直接管辖,也可以施加影响。并且,他觉得最干净的办法就是避免里亚尔影响马文或者管理层其他人员的任何可能性——把里亚尔扫地出门,让他根本无法施加影响。”驱逐里亚尔的代价就是得到富达集团的支持。
但是,曼并不赞同约翰逊的意见。他根本无法确定里亚尔是否会接受这一交易。他曾对这个波士顿人拒绝妥协感到有点意外,但这次乔希·伯曼在三方会谈中甘居人下。无疑,内德·约翰逊拥有决定权。
当凯泽公司其他经理在这个漫长的会议期间开会或休会的时候,曼以某种方式单独会见了里亚尔,并告诉他,如果他想让富达集团为这个候选人团队投关键的一票,他必须同意离开凯泽公司。毫无疑问,蒙蒂·里亚尔认为自己为求得富达集团的支持已经作出了太多让步,他还想讨价还价:他能否搬到同一座大厦的独立空间办公?
“我说那样不太好。”曼回忆道。
里亚尔争论说,他的私人商务档案都在凯泽大厦。他抗议说,强迫他寻找其他的办公地点是不公平的。他拒不答应。会议单调地继续进行了下去。
“当里亚尔宣布休会吃午餐的时候还没有投票,大家一哄而散。”亨德里年轻的法律顾问戴维·韦斯科回忆说。韦斯科说,他本人非常生气,他冲到了威严的行将退职的凯泽公司董事会优先股股东代表霍华德·P·艾伦面前,对着他“叫嚷”:“这是不对的。不公平!你对这间屋子里的人负有受托责任。”
在午餐休息时间,里亚尔最终屈服于内德·约翰逊的最后通牒。
1点45分,会议继续进行,蒙蒂-里亚尔做了戏剧性而又杂乱无章的演说,他列举了媒体对他的恶意攻击,并坚持说,在管理凯泽钢铁公司期间,他并没有什么不体面的行为。然后,他说:“我必须将凯泽钢铁公司的生存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某些人看来,我要走的这一步可能带来一个问题:我是否默认了这些批评和影射。这个问题使我深受其害。我向你们保证,我不是默认。”
里亚尔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喘了口气,然后继续说:“在这危急关头,我和我们最大的优先股股东达成协议,也就是和与我们共事的大股东达成了协议,由优先股股东组成控制未来凯泽董事会的候选人团队。我将立即辞去凯泽钢铁公司董事长一职,解除本人凯泽钢铁公司高级职员和雇员的身份。”他继续用有力但悲伤的口气说,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让他以前与公司的交易能够得到独立调查。
这大概使他想起了对他的挞伐,他又一次痛苦地抱怨针对凯泽公司和他本人的“巧妙的——我甚至可以说是漂亮的歪曲事实的影射和谎言”。然后,同样突然地,他宣布吉姆·马文(Jim Marvin)将领导凯泽公司。“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团结一致,”里亚尔最后总结说,“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我必须告诉你们这不是个容易干的差事。”
听众一片混乱,甚至里亚尔好像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我希望所有人都倾听布鲁斯·艾伦·曼的发言——我应该先介绍史蒂夫?”他问,四下看了看。“我要给大家介绍我们最大股东富达集团的史蒂夫·杰克逊。谁能给他个麦克风?”
史蒂夫是受委派代表富达集团来投票的。但是,在麦克风还没有递到史蒂夫手里之前,坐在那儿的布鲁斯·曼做手势引起了里亚尔的注意。
里亚尔问:“布鲁斯,你想先发言吗?”
他确实想先发言。显然是即兴演讲,曼不像平时那样清晰连贯,错误地宣称他的公司持有“大多数优先股”。他粗略地描述了以前进行的漫长谈判,“为了使我们最大的优先股股东满意”——这次他说对了——“董事会将真正独立”。他承认,他和吉姆·马文都没能和候选人团队的其他成员讨论这份协议,但是他恳求他们支持这一协议。并且,他允诺进行全面调查,在下年夏季之前召开一次股东会议,并完全解除蒙蒂·里亚尔在凯泽公司的一切职务。他说完之后,他对年轻的富达集团参谋说:“我想是时候了,史蒂夫,来让大家认识认识你。”
史蒂夫,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对富达集团处理的整个凯泽公司事件并不满意。他接过了麦克风。“我代表富达集团,我想我们是这里最大的优先股股东,”他直截了当地纠正曼的错误,“在这里,我宣布,我们决定投票支持布鲁斯·艾伦·曼和他的团队。”
这出好戏正在上演的同时,布鲁斯·亨德里正在公用电话亭边,听着加里·伯克黑德的劝说。加里·伯克黑德劝他支持富达集团强加在蒙蒂。里亚尔头上的新交易,从而避免昂贵而漫长的诉讼。“我告诉他,如果富达集团投票支持我的候选人团队,诉讼就能够避免。”亨德里说。但是,尽管是虚张声势,他并不能确定,当蒙蒂·里亚尔最后允许投票的时候,他的得票率能够经受考验——并不是由于里亚尔和曼出人意料地宣布了里亚尔辞职的消息,而只是如果曼的候选人团队当选应该怎么办。
会议室里一片混乱。凯泽钢铁公司退休人员想知道,“在所有的这些律师事务所调查情况大把挣钱的时候”,布鲁斯·曼会如何处理他们的养老金问题。曼无法回答,但是至少他在尽量作出答复。其他人则想知道:“如果所有的事件都是清白的,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公平得当,那么,里亚尔先生还会不会在这家公司再谋得一个职位?”曼也尽量回答这个问题。他暂时遮盖了里亚尔的会议主席的光辉,直到里亚尔重新掌控股东会议。
“就让我来回答吧。”里亚尔说,然后平缓地掌握了会场。“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希望在调查中产生问题,”他说,“我们只是必须获得所有人的支持。”并且,他指出他的离去和独立调查,是获得这些支持的代价。风度有余但坦诚不足的里亚尔强调,没人“强迫我接受这个结局。这个想法一提出,我就抓住了机会,我左想右想、思忖再三”。他补充说:“我认定只能这么做。”
一位股东质疑富达集团的做法。在对凯泽钢铁公司的投资上,“第一,为什么富达集团不向股东通报在对凯泽的投资上它将可能亏损2000万美元”?“我觉得这值得注意。第二,你们为什么到最后一刻才来?我们都已经上交了选票。而且你们竟然试图制定无论是这个董事会还是亨德里先生都不得不遵守的新董事会规章制度。”他总结道,“我认为这是不礼貌的,我还认为你们违反了会议规程。”
曼转移了针对富达集团的问题。“如果你是与富达集团共同发展的富达股东,这对你来说是个合适的问题。”他还解释说,“几乎花了我们昨天整晚的时间”劝说里亚尔接受新协议的各项条款——这个解释并不明智,和里亚尔刚才对事件的解释相抵触。曼通宵未眠,竭尽所能拯救公司,而应该感激他的人却在指责他,这使曼觉得英雄总是孤独的,出力也不讨好。
虽然股东已经投票完毕,但是曼还是开始恳求股东改变主意,这招致了公开的强烈抗议。一位股东嚷道,曼违反了会议规程,而里亚尔嚷道这位股东违反了会议规程,这位股东要求用1分钟考虑他的提议。曼试图作出解释,却又卷入了另一场演讲大战。
最后,一位股东站起来指出,很多人在投票前并不知道“整个结构完全发’生了变化。这对刚才代理人所做的整个请求有什么影响”?这位股东力劝亨德里支持这一“事态的新发展”。
曼作出了回答:“我认同你的失望,并且我不得不说,亨德里先生确实有不少的功劳,因为公平地说,如果没有这场竞争的话,很显然,今天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投票活动应该延续多久,才能使所有未到场的股东了解今天惊人的事态发展?曼建议30天,但承认亨德里先生可能不会同意。
亨德里站起来发言。“我高兴地看到了事态的最新变化,并且我们的董事会也会延续这届董事会的做法,我认为任何董事会都会这么做。”亨德里说。他的声音和早晨一样从容而镇定,“然而,我认为问题依然存在,无论他们是希望由独立董事会进行调查,还是由里亚尔先生组建的董事会来调查。”
里亚尔反驳:“那不是真的!”
P18-21
1996年5月24日,各类小报抛弃了常见的性爱和犯罪主题,公共广播电台暂时放弃了波斯尼亚(Bosnia)问题和总统政治问题,金融新闻界想尽办法要在头版报道一则新闻:杰弗里·N·维尼科(Jeffrey N.Vinik)离开了富达投资集团,组建了自己的资金管理企业。37岁的杰弗里·N·维尼科精力充沛、效率过人,此前经营庞大的麦哲伦基金达4年之久。自彼得·林奇在1990年春辞去了麦哲伦基金的职位之后,共同基金行业的人事变动还从未引起过如此大的波澜。
毫无疑问,媒体对维尼科离职事件的强烈反应表明,自6年前林奇离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之后,共同基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麦哲伦基金掌握着约140亿美元的资产。维尼科离职消息公布的那天,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达到了560亿美元。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数字,你只要想一想,整个富达基金家族在1990年初价值仅仅只有1110亿美元。维尼科离开的时候,金融服务巨人富达管理着接近5000亿美元。
在蒸蒸日上的基金行业,富达帝国占了大约15%。各行各业的美国人——医生、汽车工人、卖鞋子的商人、软件工程师——每年都拿出更多的积蓄向共同基金行业追加投资。1995年末,美国家庭积蓄的16%都投进了共同基金行业,而1985年还不到12%。在1985~1995年,美国任何其他投资工具都没有像共同基金这样发展迅速。1985年,共同基金行业管理着5000亿美元资产,在强手如林的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五。金融机构都在争相管理美国的资金,排在共同基金行业前面的是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私人养老金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到1995年末,共同基金行业持有2.8万亿美元的资产,超过了除商业银行之外先前所有的竞争对手。对手们也在积极地经营和销售共同基金。对于多数人来说,1985年的基金市场好像已经拥挤不堪了,200多家基金家族发行的1500多个共同基金在吵吵嚷嚷地争夺客户;到了1995年,有4000多家基金家族提供了接近5 800个基金。
但是,麦哲伦基金与众不同,它更大、更突出,给人们指明了基金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指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离开富达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杰夫·维尼科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从历史上看,对他发起的这些新攻击——担心他潜在的利益冲突、抱怨他向投资公众提供的误导性声明、批评他为提高业绩而选择了高风险投资组合——好像都是共同基金行业旧事的翻版。基金行业诞生70多年之后,尽管有管制的约束和无数引以为戒的丑闻,但发生这些问题的隐患依然存在于这个日渐重要的行业。20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一样,各个基金经理和基金管理公司还在追求与股东利益相冲突的利益;他们依旧热衷于弄虚作假的销售行为,而一旦市场萎靡不振,他们肯定会因此引火上身、自取其害;他们依然靠购买难以衡量价值、难以出售的高风险证券来尽量提高表面业绩水平。
基金经理会不会把他们的利益置于股东利益之上呢?基于这种担忧,1994年初,基金行业管理者对全美30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个人交易模式展开了正式调查。根据一些文件记载,富达基金经理个人交易同时也接受了非正式调查。调查者发现,和其他大多数基金公司的经理们不同,富达经理们的个人账户交易异常活跃。维尼科的个人投资尤其积极、广泛。富达辩解说,这些交易都没有违犯法律或者富达内部的道德准则,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富达的调查好像也就此结束了。后来,1996年4月18日星期四晚上,次日早上即将见报的《华盛顿邮报》使传言机器飞速地运转了起来。该报的头版标题是这么几个大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共同基金明星,旁边是杰夫。维尼科的照片。报道的信息来自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和法律人士”,指出维尼科和至少其他三位现任及前任富达经理在接受调查,“以确定他们是否在交易股票时曾利用富达的市场力量为自己谋取利益”。 美国各大新闻机构值晚班的编辑打电话把记者从睡梦中唤醒,给他们读那条“爆炸性新闻”,要求他们核实其真实性,以便在次日更晚发行的报纸上报道。富达经理们平静地公开否认《华盛顿邮报》报道的真实性,坚持说,自1994年的非正式调查以来,他们还没有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听说过任何个人交易模式调查的结果。1994年的非正式调查并没有发现什么可以处罚的越轨行为。但是,美国首都报纸的头版新闻是不容忽视的,报纸会放在立法者和新闻记者的信箱里,并进而引起全体美国人的注意。星期五早晨,电台和电视台的金融新闻评论员都在热烈讨论着富达的新“丑闻”。然后,在上午10点左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反常态,发表声明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了严重质疑。这是许多资深金融记者从业以来第一次见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方驳斥声明。简短、生硬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声明指出,《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不实”。《华盛顿邮报》则说,它“对报道的真实性有信心,确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调查一些富达基金经理的个人交易”。但几个月后,还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管理者们在调查维尼科的个人投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名头并不是第一次与维尼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95年末,维尼科受到了媒体的诟病挞伐,因为公开赞扬两只股票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和固特异轮胎(Goodyear Tire and Rubber),而实际上却在出售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这两只股票。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高层共同基金管理者巴里·巴巴什(Barry Barbash)公开评论说,这类行为使我们看到了市场投机活动的可能。但在1996年5月初,有传闻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不对维尼科采取任何行动。不过,这场喧嚣骚动也让一些金融记者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让基金经理透露他将要出售哪只股票,简直是异想天开。
对美光科技和固特异轮胎两只股票的争议引发了几起集体诉讼。在维尼科辞职几个月之后,这些诉讼仍在缓缓进行之中。这场争议还使富达下令,禁止所有的基金经理公开谈论所持股票。但是,如果富达认为这项措施能够消除针对富达明星基金经理的批评,那就大错特错了。批评者们停止了对维尼科卖出股票的讨论——科技股占麦哲伦基金资产的40%,维尼科将其悉数卖出——但立刻就开始追究他买进的股份。
批评者们特意指出,维尼科使投资者遭受了经济损失。许多投资者把钱投进了由公司资助的储蓄计划(savings plan)为自己以后的退休生活做长期投资,而维尼科把大批资金从股票转入债券,并在1995年底提现。这与麦哲伦基金推销宣传手册中勾勒的成长型股票基金特点大相径庭,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制定的宽松的富达规章允许维尼科无需事先征得股东同意就采取行动。(实际上,他可以用股东的资金购买房地产、黄金甚至另一只共同基金,而不会和宽松的规章相抵触。)在很大程度上,他决定购买债券所导致的结果是,几百万名原本以为自己投资于股票市场的麦哲伦基金投资者并没有从1996年初的强劲牛市中获利。这次,杰出人物也加入了批评者的行列,他们的观点是不容忽视的。“把任何一只基金40%的资产投进一个部门都违背了多样化经营原则,把大量资产从股票转入债券是市场择机(market timing)操作行为,而麦哲伦基金并不是一只市场择机基金。”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威廉·F·夏普(William F.Sharpe)说道。
……
事实真相虽然如此,但内德·约翰逊重新分配股权的消息还是引发了广泛的猜测。人们以为富达正准备向公众出售股份,这样的话,富达就必须按照完全由公众控股公司的标准,面向公众“完全公开”。人们想知道,如果一家公众公司采取如此秘而不宣的行动,管理者会作出什么反应?
更合理的解释是,股权再分配行动只是一种策略,既可以减少约翰逊家族将来支付的遗产税,也不会减弱约翰逊家族对富达金融帝国的控制。“作为一个私人公司,我们认为没必要在股权更替的时候发布任何消息。”富达的罗杰·瑟维森解释说。
尘埃落定之际,一些观察家注意到阿比盖尔·约翰逊已经成为了富达最大的单一股东。阿比盖尔·约翰逊早就已经成为了富达管理研究有限公司那个小型董事会的一员。现在,她已经持有了富达管理研究有限公司1/4以上的有投票权股票。1996年初生下她的女儿朱丽亚(Julia)后,阿比盖尔·约翰逊继续专注于基金经理工作。不过,作为富达管理研究有限公司董事,她无疑也可以更多地了解父亲建立起来的帝国。富达帝国拥有48家独立企业,从保险业到美术馆,从发行报纸到招聘经理,富达帝国的旗号随处可见。富达管理研究有限公司董事会还有些久经沙场的富达老将:凯莱布·洛林、威廉·伯恩斯和加里·伯克黑德。阿比盖尔·约翰逊在董事会可以与他们共事切磋。“我参与了关于公司整体政策和总体战略问题的一些讨论。”1995年年中,她在接受采访时说。
富达度过了50岁生日,内德·约翰逊却一点也没丧失扩张发展的兴趣。富达在各个方面全面推进,进入了日本基金行业,挺进英国养老金储蓄市场,插手德国职业投资领域,涉足中国台湾股市。公司购买了两个专业公司,在两个地区性股票交易所工作。公司还在投资组合中增加了场外股票交易业务。富达建立起了推销本集团软件产品的单位富达科技公司(Fidelity Technologies)。富达扩大了证券包销业务,开始为各家公司管理医疗保险计划(medical—benefit plan),并与五家大公司签署了协议。
随着公司所有权的改变,《福布斯》开始把“约翰逊家族”列为美国巨富,估计约翰逊家族持有的富达管理研究有限公司股份价值50亿美元。1995年年中,《商业周刊》问及阿比盖尔·约翰逊在富达的抱负,“阿比盖尔给出的答案延续了约翰逊家族对公司事务闪烁其辞的传统”,《商业周刊》报道说:“当被问及是否会女承父业的时候,她脸色绯红,不时咯咯傻笑,她说:‘我确实不知道。将来的事情难以预测。’”在这个世界上,富达这个家族企业管理着5000亿美元的资金,当被问及富达的前途时,她还是表现得不自然。“我们在本质上是普通人,安静、甘于平淡。”她坚持说,“我们的生活朴实无华,我们真的不喜欢周围闪烁的镁光灯。”在问及她在公司的前途时,她的父亲一样是含糊其辞:“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她在将来起到的作用。我的目标就是在将来让最有能力的人经营公司。”他说。她告诉《商业周刊》,她打算在“不久的将来”经营19亿美元的富达一揽子投资组合基金(Fidelity OTC Portfolio Fund)。
后来,在1996年3月的富达基金经理调整中出现了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音符,阿比盖尔·约翰逊从富达一揽子投资组合基金调到了规模较小但却历史悠久的富达趋势基金。当然,富达趋势基金是她的父亲作为基金经理初露峥嵘的舞台,在20世纪60年代见证了内德·约翰逊击败业界翘楚格里·蔡。
显然,阿比盖尔·约翰逊会继续沿着父亲的足迹走下去。
难以避免的是,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富达集团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丑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和股东诉讼。会有这么一些呼声,要求为每只基金配备独立受托人,要求保持基金原有的目标,要求削减费用。黛安娜·B·亨里克斯的《富达风云:一个基金巨头的沉浮》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约翰·特雷恩(John Train),《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视角独特,精采绝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亨里克斯女士写了部亟需的应时之作。共同基金行业的历史鲜见付梓印刷……亨利克斯女士充分证明了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一部亟需的关于共同基金早期历史的指导手册……亨里克斯的书是共同基金以及富达集团相关图书的有益补充。
——《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