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汇丰帝国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刘诗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顶级金融机构的百年传奇,常振明、项俊波、胡怀邦、李扬、陈志武、胡祖六联袂推荐!

汇丰1865年出生在香港和上海,尽管主要由英国人拥有并经营,但土生土长于中国,头一个世纪的发展也主要立足于中国。到今天,已经是真正引领全球的标杆金融品牌。它靠的是什么商业模式?什么金融理念?又是如何应对风云莫测的各国政治与经济环境,摸准人类世界的长久趋势?——不管从出生地,从百年老店,从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从金融全球化规律的角度看,汇丰都非常值得细究,更何况汇丰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面镜子。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汇丰、了解汇丰的很好文本。汇丰是一面镜子,应该从建设性角度,以更平和的心态、更宽阔的视野面对新的全球化时代,为中国金融业进步创造不竭的动力,为全球金融业发展提供创新的源泉。

内容推荐

在国际金融界,汇丰的历史无疑是引人入胜的。这家起源于香港、发展壮大于中国、继而扩张至全球的英资金融机构,在过去140多年的时间里,在权力与金钱的疆域内,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金融故事……1865年,一家小银行开始在香港和上海营业,其资产从最初的500万港元起家,2009年底超过2,36万亿美元;成立十年后一年纯利不到50万港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纯利超过58亿美元;一开始租借他人的楼宇经营,目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帝国……

这就是国际金融界的传奇——汇丰。

汇丰,这家被人们称为“狮子银行”的金融机构,曾在中国显赫一时,同时也是当下最大的外资银行,但是人们对其了解并不多。《汇丰帝国》通过对汇丰百年跌宕起伏历史的梳理,讲述了一个企业成长的故事,一千每每与香港及中国内地重大事件相连的本地英资银行的成长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成功者的故事,一个幸运地在香港土壤里发芽,在“曰不落帝国”庇护下成长,在汇丰大班苦心经营并准确判断下发展壮大的成功者的故事——并从中探寻了汇丰在中国及全球的发展脉络及“称霸”踪迹,揭示了其在时代变迁和世事沉浮中基业长青的秘密。

历史是本教科书。或许,汇丰140多年的成长故事,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体悟到它独特的成功之道。

目录

序一 汇丰是一面镜子

序二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反思

前言 探寻汇丰百年足迹

第一章 伟大企业的创业史

 领先一步:汇丰银行诞生

 成功根基:发起人实力超凡

 与洋行之王的冲突

 1886:环球金融大恐慌

 主要发起人宝顺破产

 与老牌银行较量

 蒸蒸日上:汇兑、存款、印钞、放贷

 制胜之道:“国际化”与“本地化”

 惨淡年景:两任总经理的下台

第二章 杰克逊王朝

 初掌帅印

 远东金融市场巨变

 清政府外债的主要提供者

 与洋行之王关系的改善

 白银汇率的“独裁者”

 一元存款与一角储蓄

 金融网扩展:成就远东霸业

 侨汇:独特的汇款网络

 1883:中国金融大恐慌

 香港新总部大厦的落成

 外资银行大举入华第二波

 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

 巨头联姻:中英公司成立

 汇丰与战争賠款

第三章 领衔国际银行团

 史密斯:铁路贷款大赢家

 国际银行团铁路贷款:清朝覆亡的导火索

 善后大借款与国际银行团的嬗变

 日本的劫夺与汇丰的抱怨

 新国际银行团成立:汇丰继续扮演主角

 上海新地标

 熙礼尔之死

 多变的军阀,不变的汇丰

 海参崴分行的短暂春秋

 北洋时期三大著名“金融街”

第四章 沉浮:战争与和平

 汇丰新总部大楼横空出世

 告別“白银时代”

 外滩收尾之作:中银大厦崛起

 太平洋战争前之沪港:汇丰的美好时光

 香港沦陷与汇丰“迁都”

 集中营与大班之死

 重庆分行建立与复业前准备

 香港光复与汇丰重建

 难忘中国:从业务恢复到全线撤离

第五章 多元化:汇丰的时代转向

 工业化:香港的新面孔

 摩尔斯:开辟金融新“战场”

 特纳:集团化运作的开始

 收购恒生:桑特斯的“巨献”

 沙雅:商人银行获多利的成立

 买办:汇丰成功的重要元素

 香港根基:与大财团的关系网

第六章 蜕变:环球金融帝国初具規模

 香港华商的崛起

 李嘉诚入主和黄

 包玉刚并购九仓

 汇丰特权:香港“准中央银行”

 向北美拓展

 向欧洲进发

 汇丰的时代象征:新总部大厦揭幕

第七章 “迁都”伦敦,帝国还乡

 后来居上:香港中银大厦揭幕

 结构重组,变相迁册

 帝国还乡战:收购米特兰

 收购与整合:“三脚凳”战略初步实现

 1997?亚洲?金融长镜头

 避过金融风暴侵袭

第八章 庞约翰的汇丰版图:全球并购(上)

 统一品牌: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闯荡美国:百亿美元购“利宝”

 进军欧元区:吞并CCF

 拉丁美洲:庞约翰的喜与忧

 梅开二度:再购美国“巨无霸”

 印度的大好“钱”景

 遭遇恐怖袭击:中东的爱与恨

 韩、日并购: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750亿美元收购摩根士丹利?

 五年计划:从“增值管理”到“增长管理”

第九章 庞约翰的汇丰版图:中国大业(下)

 沪上行:为汇丰大厦亮灯

 牛刀小试:入股上海银行

 三进“平安”府

 恒生发力:17亿入股“兴业”

 战上海:嵌入交通银行

 成立合资基金公司

 强本固元:汇丰在中国的分行建设

 传奇郑大班:汇丰银行首位华人主席

 庞约翰眼里的中国

 汇丰扩张与中国金融改革

第十章 葛霖新时代

 联袂出演:团队无穷力

 金融外交官:人才国际化的样本

 增长新引擎:新兴市场崛起

 行进中的目标:锻造金融第一品牌

第十一章 金融海啸与汇丰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海啸

 全球银行业巨头兴衰

 艰难抉择:收缩美国业务

 世纪大供股与香港

 战略重整:新兴市场再发力

 明日帝国:汇丰与它的中国大业

附录一 历届汇丰大班名单

附录二 汇丰集团主要成员一览

附录三 人名、机构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追忆与感谢

试读章节

9 1883:中国金融大恐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银行在内地通商口岸的分支机构大大增加,上海与内地通商口岸的电讯网络也已基本建立起来。这样,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作用增强,特别是江浙两省的银洋市价,均视上海丝茶贸易上的出入款项而定期涨跌,各处钱庄也均“探上海之行情”而安排自己的资金和行市。19世纪80年代金融风潮不断发生,上海作为商业、金融和投机的主要中心屡屡受创,而其他通商口岸也频频被波及。其中,19世纪80年代上海最大的一次金融恐慌在1883年爆发。

19世纪80年代,尽管汇丰、麦加利等外资银行日益壮大,但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承担国内资金融通和汇划业务的,依然是中国传统的金融组织——钱庄和票号。钱庄本身资本既弱,又不注意吸收小额存款业务,也不注意资本积累,只进行信用放款而不是抵押贷款。因此,外资银行利用其自身雄厚的资金和当时的金融结构,通过向钱庄贷款即“拆款”活动,逐步掌握了通商口岸城市的金融市场,进而对内地金融市场进行控制。一旦金融风潮涌起,钱庄受到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

从1872年中国首家采用股份制方式成立的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始,到十年后的1882年,上海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已形成一定规模。1882年,李鸿章、唐廷枢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在上海招股100万两,更进一步鼓舞了其他矿局前来招商集资,发行股票。股市如此火爆,人们对公司盈利预期普遍乐观,当时的《申报》称:“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19世纪80年代头几年,上海迎来了股市火爆的第一次高潮。

面对热火朝天的股市行情,上海钱庄不由心动起来。这些资本并不雄厚的钱庄,“至多不过五万,少则不足二万余”,却成为当时商业机构与工矿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其借贷业务的本钱,主要来自以钱庄的庄票为抵押向外资银行贷款和山西票号的借款。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钱庄不顾借贷来的资本随时可能被外资银行和票号要求收回,全力放款,资本不过数万,放账多者竟达数百万。如果贸易兴盛,钱庄固然可获得巨额利润;一旦市面不振,行号倒闭,钱庄便血本无归。放出的钱无法收回,外资银行和票号又抽资,钱庄便只有关门一途。如此金融业务链条,正是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上海屡屡出现金融恐慌的缘由。

当上海的股市大幅下跌时,作为钱庄债主的外资银行和票号,为了保证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迅速停止拆借,并撤出在钱庄的资本。当时“外国资本借放钱庄的总数,平均随时都有二百万两”,山西票号放出市面之银也达“百数十万”。如此庞大的资金撤走,对钱庄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外资银行与票号资金的退出又诱发了普遍性的资本抽逃行为,持票往钱庄取银者“不绝于途”。钱庄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而存户来提取大宗款项时,不得不向商号“一律催收”。而在股票投机高峰时,不少商号用向钱庄借来的银子炒股,此时股票惨跌,“倒闭纷纷,逋逃累累”。

1883年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和钱庄的黑色之年。到这年年底,除极个别股票外,绝大多数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金融风潮的侵袭同样使上海房地产市场一片狼藉。投巨资于房地产和股票的大商人、轮船招商局协办徐润,因房地产和股票被套牢,到期的250多万两借款无法清偿,史载牵累钱庄达22家。

本来就是一片愁云惨雾的金融市场,更因丝商大贾胡雪岩的倒下而雪上’加霜。

19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连续出现巨额逆差,对外贸易形势恶化。贸易逆差长期延续和扩大,汇丰等外资银行掌握着中国的拆息行市。江浙丝茧虽为出口大宗贸易,但生丝贸易的主动权也同样操纵在外国商人手中。中外商人之间生丝、茶叶贸易摩擦不断。1882年,江浙一带的蚕茧歉收。胡雪岩囤积大量生丝,并动员国内丝商跟进。同时,要求外商提高收购价格。但是欧洲蚕丝丰收,伦敦和欧洲大陆市场并不顾及中国的歉收状况,拒绝提价收购中国生丝。胡雪岩于是继续囤积。

胡雪岩经营囤积蚕丝,金融周转所依赖的,主要是自己开设的钱庄,如上海阜康钱庄、阜康雪记银号,杭州阜康银号、泰来钱庄,宁波通裕银号,福州裕成银号,汉口乾裕银号,北京阜康福记银号等。

1883年,中国蚕丝再度减产,欧洲却再获丰收。胡雪岩为抵制外商把持生丝贸易而囤积的巨额生丝,因外商把持国际市场价格而存货山积。上海的银根一天天在紧缩,大批丝商迫不得已斩仓出局。胡雪岩最后也只得忍痛低价出售。随之而来的,是胡雪岩的上海阜康钱庄总号倒闭,各地的阜康字号纷纷倒闭。

货币恐慌引起的金融风潮,席卷上海乃至辐射全国,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仅1883年一年之中,史载上海78家钱庄就关闭了68家,南北市行号因受牵累而停业者达三四百家。恐慌的结果不仅是胡雪岩所开各地阜康各字号倒闭,而且波及许多城市的商业和金融市场。如临近上海的镇江,全市60家钱庄倒闭了45家;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到1883年年底也连续倒闭了17家钱庄。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同样受到金融风潮的冲击。在这一年年底,汉口也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危机,一些著名的茶行纷纷倒闭。货币恐慌的辐射,甚至波及与汉口同为长江中游茶业重镇的九江。

至于北京,其市场也同样受到了巨大冲击。当阜康钱庄倒闭的消息传来,市场一片哗然,当时的报纸形容“持银钞以兑现银者途为之塞”。《申报》报道:北京钱庄在1883年年底,倒闭了十五六家。

“红顶商人”胡雪岩与外商间的生丝贸易战、中法战争造成的人心惶惶、华北连年旱灾使市面萎缩、新式工矿企业股票狂热买卖等,都是1883年金融风潮汹涌的原因。但是,在每一次风潮的背后,人们都可以看到外资银行的身影。当市面形势不稳或银根紧张时,外资银行迅速停止向钱庄贷款并抽回所贷款项,从而造成钱庄和商号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破产。诚如怡和洋行香港经理在一封写给怡和上海分行经理的信中所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全部外国资本退出香港和上海的中国钱庄。近年外国资本借放钱庄的总数,平均随时都有二百万两。中国商人在这里(香港)投机地产,在你那里(上海)投机矿务企业失败之后,接着这一批资本撤出,这就足够解释生意的一蹶不振了。”

与汇丰银行同在左宗棠西征借款中大获其利的胡雪岩破产了,与汇丰等外资银行同为当时国内金融体系支柱之一的钱庄也在这次金融风潮中遭到了溃败,而汇丰银行在这一年却公布了理想的业绩报告。当时的一份英文报纸写道:“汇丰在1883年上半年的景况是令人满意的。这半年来贷款和票据贴现的数量,都表明银行营业状况较去年同期有所发展,而且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钞票,都较去年大为增加。”整个19世纪80年代,汇丰银行一直都保持着这个发展态势。在1884~1888年的五年中,汇丰的贷款和票据贴现增加了44.8%,存款和发钞则增加了45.2%。

就在这时,耗资巨大的汇丰银行新总部大楼也正在兴建之中。

P60-63

序言

汇丰是一面镜子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

金融全球化的结果之一,是赢者通吃的现实从一国之内拓展到了全球。原来再有能力的金融财团也只能控制一个或几个地区的市场。可是,今天少数几家跨国金融品牌通吃全球,一夜之间即能跨越五大洲融到数百亿美元资本,将金融产品销售到世界各个角落。对处于后来者的中国金融机构而言,这种全球新格局显然是个挑战。

汇丰1865年出生在香港和上海,尽管主要由英国人拥有并经营,但土生土长于中国,头一个世纪的发展也主要立足于中国。到今天,已经是真正引领全球的标杆金融品牌。它靠的是什么商业模式?什么金融理念?又是如何应对风云莫测的各国政治与经济环境,摸准人类世界的长久趋势?——不管从出生地,从百年老店,从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从金融全球化规律的角度看,汇丰都非常值得细究,更何况汇丰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面镜子。

今天,中国公司、金融机构也要跨国走出去了;我们渴望有更多关系到海外投资、海外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是,看看以往的中文世界,能够得到的建设性跨国经营知识不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以前很少真正从建设性的角度去看西方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时,如何经营管理,如何发展壮大。今天,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当他们在异国商业利益受到挑战时,该如何应对?在他乡经营时,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壮大?正因为以前的教科书和一般书籍很少建设性地学习了解海外贸易、海外投资逻辑,所以错失了很多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以至于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中文世界里这类建设性的知识储备是那么稀缺。所以,今天补这堂课非常迫切。

刘诗平的《汇丰帝国》一书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课。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汇丰、了解汇丰的很好文本。诚然,汇丰是一面镜子,应该从建设性角度,以更平和的心态、更宽阔的视野面对新的全球化时代,为中国金融业进步创造不竭的动力,为全球金融业发展提供创新的源泉。

2010年5月于纽黑文

后记

追忆与感谢

从十年前到新华社国内部做财经记者时起,每一次踏足上海,外滩那片“万国建筑群”总是吸引我匆忙的目光。汇丰、怡和等当年留下的醒目建筑,以及散落在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记录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上海往事。

2003年,在另一个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工作后,更多地听到汇丰在这里的“风云”岁月。与上海外滩一样,香港中环是各种故事的集中生发地。汇丰、怡和、李嘉诚、中国银行……这些香港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重要塑造者,在这里上演了无数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金融改革正在快步推进,汇丰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人们理应对其有更多了解。于是,工作之余,在中国方正出版社康弘君邀约下,我开始了对汇丰的探寻,并于2005年出版了《汇丰金融帝国》一书。

在港工作期间,每次坐在尖沙咀海旁,望着港岛林立的大厦和璀璨的灯火,想着这个海岛的荣辱兴衰,心里每每生出感慨。从2003年非典肆虐、七一游行到2005年经济复苏、生机重现……仅仅是这两年多的时间,便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变化之剧烈,人世间悲喜之无常。那是一段让人欷歔与怀想的岁月。

2006年9月,在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和汇丰创纪录的业绩频现之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有意将此书修订后在香港出版。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陈翠玲女士和资深编辑姚沙沙女士给予了热情帮助。记得姚沙沙女士电话打来时,我当时正从甘肃、新疆丝绸之路采访回京,紧接着又要上青藏高原,参加为期40天的可可西里腹地科考与探险。之后,又是一连串的离京采访,根本无暇顾及。但在她的不停催促和帮助下,《金融帝国——汇丰》一书得以在2007年3月修订出版。

从2007年3月至今,又是三年过去。三年里,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全面演化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金融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巨擘位处旋涡中心而深受影响,汇丰同样没能幸免。

随着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汇丰是如何应对的?它会走向何方?这既是读者所关心的,也是作者所关注的。因此,借本书再版之机,补上汇丰的最新发展情况(2009年5月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新增修订版),尽可能为读者呈现汇丰发展全貌。期待人们透过这家金融巨头的历史与现状、借以感知金融潮流的脉动,也期待诞生于东方的汇丰能为中国以及这个动荡的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感谢在撰写和出版本书时提供过帮助的以下机构和个人: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大学孔安道图书馆、冯平山图书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汇丰(香港、上海、北京)公共事务部及其工作人员。除作者本人拍摄的照片之外,还有许多机构和人士为本书提供了便利,尤其感谢郑宝鸿、王成云、陶明、吕小炜、庞兴雷、陈俊侠、宋立东、侯俊、曾毅、罗晓光、叶新、黄庭钧等先生。

感谢在各种记者会上或专访时接触到的汇丰管理层人士,他们的风度与能力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感谢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百忙之中赐序!汇丰是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博士惠赐鸿文,深致谢忱。同样,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胡祖六等先生的鼓励。

感谢新华社相处过的所有同事,尤其感谢由总社、国内分社聚集在一起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同事,特别感谢张雅诗、周桂莲、苏晓、吕小炜等香港籍同事。至今每当回想起当年在香港街头为工作和生活而奔忙的场景时,内心依然充满温暖。  感谢中信出版社王冬军先生和丁秀丽女士,中国方正出版社康弘先生和刘彦彩女士,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陈翠玲女士和姚沙沙女士,他(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劳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本书附录只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另有许多著作和文章让笔者受益过,如汇丰网站为本书重要资料来源之一,香港经济日报、信报财经月刊、信报财经新闻、明报、星岛日报、文汇报、大公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等香港报刊,以及大量内地报纸及学术刊物上的文章,都是本书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感谢在采访中接触到的各方人士。

最后,感谢父母、妻子及其他亲友的鼓励与支持。世事纷繁,亲友的关爱,是自己积极人生的动力之所在。

刘诗平

2010年3月修订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汇丰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下仍保持世界银行第十品牌的地位也有力地证明,即便在“后危机时代”;其发展路径仍未过时.其成功经验仍可借鉴。

——胡祖六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

汇丰將“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作为HSBC品牌口号,充分体现了汇丰百年基业长青的独特秘诀。

——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不管从出生地,从百年老店,从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从金融全球化规律的角度看,汇丰银行都非常值得细究.更何况汇丰银行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面镜子。

——胡怀邦 交通银行董事长

1865年建于香港,1941年流亡伦敦。1946年重返香港;1993年设汇丰控股于伦敦,2010年迁总裁办公室于香港……一部汇丰历史,见证了国际一流银行的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