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光华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冯亚东//胡东飞//邓君韬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光华文丛”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课题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犯罪认知体系界说、犯罪构成属性探讨、犯罪构成运用剖析、德日体系与中国体系、犯罪构成的具体调适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言

1.前提论:犯罪认知体系界说

 1.1 犯罪认知体系的形成及沿革

 1.1.1 刑法由刑到罪的重心转变

1.1.2 犯罪认知体系的自然生成

1.1.3 古代社会隐形的犯罪认知伶示

 1.2 近代犯罪认知体系的学理化构造

1.2.1 西方国家

1.2.2 近代中国

 1.3 当代中国的犯罪认知体系

 1.4 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约定

1.4.1 犯罪认知体系与刑法学

1.4.2 犯罪认知体系与刑罚论

1.4.3 犯罪论、犯罪成立体系与犯罪构成

1.4.4 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

1.4.5 条件、要件与要素

2.本体论:犯罪构成属性探讨

 2.1 何谓犯罪构成的观点纷争

2.1.1 法定说

2.1.2 理论说

2.1.3 折中说

 2.2 对犯罪构成本体属性的界定

2.2.1 理论说的确立

2.2.2 法定说的历史由来

 2.3 对犯罪构成具体属性的分析

2.3.1 法律与理论

2.3.2 规范与事实

2.3.3 模型与原型

2.3.4 小结

 2.4 关于犯罪构成概念的定义

2.4.1 犯罪构成在不同层面之不同定义

2.4.2 不同视角下之同一事物

2.4.3 四个易混淆概念(范畴)之严格区分

2.4.4 一般和具体的犯罪构成

3.功能论:犯罪构成运用剖析

 3.1 犯罪构成功能概述

 3.2 条件列示的功能

3.2.1 条件列示之意义

3.2.2 条件列示之基本要素

3.2.3 基本要素转化为必要条件

3.2.4 条件列示功能之具体演示

 3.3 语义阐释的功能

3.3.1 语义阐释的必要性

3.3.2 体系结构下的语义阐释

3.3.3 通过语义阐释使构成体系不断保持生机活力

 3.4 路径导向的功能

3.4.1 路径导向功能之观点评说

3.4.2 路径形式纯属学理之建构

3.4.3 路径导向功能之具体剖析

3.4.4 路径导向功能之深入认识

 3.5 小结

4.比较论:德日体系与中国体系

 4.1 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概述

4.1.1 德国犯罪成立体系的演变

4.1.2 日本犯罪成立体系的现状

 4.2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之比较分析

4.2.1 司法活动中认知犯罪之基本思维过程

4.2.2 由基本过程审视不同体系析罪之切入点

4.2.3 由违法性之逻辑关系审视不同体系

4.2.4 由主客观层面的对合关系审视不同体系

4.2.5 由结构差异审视不同体系

4.2.6 由出罪功能审视不同体系

4.2.7 由规制效果审视不同体系

4.2.8 小结

 4.3 德日体系对中国体系的真正启示

4.3.1 德日体系整体布局之宏观理性

4.3.2 德日体系中观结构之释案可行性

4.3.3 德国体系是适应保安处分处置之产物

4.3.4 德国体系偏于刑事政策及刑法立法全局方面

4.3.5 德国体系出现刑罚论内容融入犯罪论的征兆

5.完善论:犯罪构成的具体调适

 5.1 犯罪构成体系完善之总体构思

5.1.1 关于完善体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

5.1.2 关于设定四要件体系在总体上的问题

 5.2 犯罪客体要件

5.2.1 关于客体要件之体系地位

5.2.2 关于犯罪客体之定义

5.2.3 客体要件属于价值范畴

5.2.4 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中之意义及地位

 5.3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5.3.1 客观方面要件之具体内容

5.3.2 危害行为仅限于对行为外观的分析

5.3.3 对危害结果的界说.

5.3.4 亟待简化之问题:刑法因果关系

 5.4 犯罪主体要件

5.4.1 关于主体要件之体系安排

5.4.2 对犯罪主体定义的修正

5.4.3 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

 5.5 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5.5.1 通说体系的恰适性

5.5.2 一个多余的概念:违法性认识

6.关系论:犯罪构成与犯罪论

 6.1 犯罪构成同犯罪概念之关系

6.1.1 犯罪概念之大类定位功能

6.1.2 社会危害性与法益侵害性之关系

6.1.3 社会危害性判断之不可避免

6.1.4 但书乃裁断罪与非罪界限之唯一法律依据

 6.2 犯罪构成体系同犯罪诸特殊形态之关系

6.2.1 犯罪论体系下的结构安排

6.2.2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与构成体系之关系

6.2.3 犯罪结束形态与构成体系之关系

6.2.4 共同犯罪与构成体系之关系

6.2.5 罪数形态与构成体系之关系

 6.3 几种新类型定罪情节在构成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6.3.1 关于客观处罚条件(客观成罪条件)

6.3.2 关于期待可能性

7.运用论:中国体系对疑案之适用

 7.1 案例一:利用ATM机恶意取款案

 7.2 案例二:给幼儿注射蒸馏水案

 7.3 案例三:盗采国家封闭矿体案

 7.4 案例四:盗卖他人土地泥土案

 7.5 案例五:擅自截留股票牟利案

 7.6 案例六:盗回被国家机关扣押的自有汽车案

 7.7 案例七:盗窃他人物品诈取钱财案

 7.8 案例八:将人跘倒在地趁机夺财案

 7.9 案例九:掐脖致人死亡案

 7.10 案例十:余某等人共同贪污案

 7.11 小结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