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效课堂22条
分类
作者 李炳亭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记者、《杜郎口旋风》作者李炳亭先生的又一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从实践层面论述“高效课堂”理论的教学工具书。作者从“途径和方法”入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一线教育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用系统的高效课堂“方法论”。

内容推荐

该书立足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从师法杜郎口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正面的回答了:杜郎口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高中能否学习杜郎口;如何将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如何创建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力……

目录

自序

引子 谁弄丢了教育的“幸福”

第一章 传统教育批判

 “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 传统课堂批判

 一封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来信

 传统课堂的“原罪”

 四大“顽症”是无解的吗

第三章 高效课堂22条

第四章 高效课堂概述

 高效课堂的“基本概念”

 高效课堂的教学论

 好课与好教师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第五章 高效课堂的模式

 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下的呈现之杜郎口

 一般模式下的呈现之兖州一中

 一般模式下的呈现之昌乐二中

 “破帖”生成的新模式

第六章 高效课堂追溯

 杜郎口经验的普适性

 模式是否适合高中

 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

 课改“聚义”

第七章 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

 瞄准“靶子”开炮

 “共同的路上”不会有寂寞

 我的一封“家书”

 与世界对话

第八章 教育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即解放

 教师即开发

 学生即创造

 教室即成长

第九章 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理念

 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小组学习决定成败

第十章 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

 导学案与教案不同

 杜郎口的预习提纲

 兖州一中的导学案

 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

 宁达中学的导学案

第十一章 高效课堂管理

 杜郎口中学评价标准的演变

 “循环大课堂”管理

 “271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第十二章 “学习”的解读

 “迷糊学习法”当休

 苦学拷问

 教师的“武器”与学生“三宝”

 作用学习的十大因素

第十三章 教师职业幸福的途径

 课改为什么这样难

 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

 教师的“另类读书”

第十四章 给洋思的建议:洋思的课改还有待“进化”

第十五章 高效课堂22条答问

第十六章 关于教育的另类思考

 对教育的十点思考

 重申高效课堂的十个问题

 读书偶思

 课改“泥腿子现象”

 我的“偏激”

 做有尊严的事业

后记 透一次教育的明天则个

附录

 做有尊严的教育(李炳亭)

 “课改老师”杜郎口(李炳亭)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茅卫东李炳亭)

 县中突破:高考成绩只是副产品(李炳亭马朝宏)

 “课变”(李炳亭)

 从“临帖”到“破帖”(李炳亭马朝宏)

 一所学校的嬗变(刘毅许世国)

试读章节

传统课堂是“悲剧场”,是“恶之花”。

不斩断这个“根”,所有的幸福都似乎遥不可及。

时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随意走进一所学校,推开教室的门,映入眼帘的一定是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为整天忙着“讲”,致使大多数教师患有咽炎和“胃下垂”。有些学校为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咬牙从原本不多的办学经费中挤出些钱来给每位教师配备了“耳麦”和“扩音器”,于是满校园就充斥着教师的声音了,嘈杂得像农村的集贸市场,假如不仔细听,你还以为是有人扯着嗓子吆喝着卖“耗子药”呢。

我猛烈批评传统课堂,并非是说传统课堂就一无是处,可问题是,当时代需要我们从马车换乘轿车时,并非就一定是说马车不好,而是需要我们换乘轿车。今天的课改,不是争论马车、轿车的问题,而是必须换乘,这理由还不充分吗?因为马车无法抵达教育的目的地,不仅是“速度”问题,我们不是总说,谁都可以等,孩子不能等吗?既然不能等,为什么还老牛拉破车?

传统课堂“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难道不需要我们幡然醒悟,进而醍醐灌顶?

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希望就藏在一切关于课堂的变革之中。这绝对不是我的情绪化、极端化,而是基于现实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结论不能被少部分人接受,但我仍有理由充满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寻找师生的共同幸福,让每一个生命体验到尊严。正是这样的情怀驱使着我,要说出教育的“真相”,尽管会因此得罪很多的人,甚至会遭受到某些呵斥,但我坚信,我这样做对得起我的良知。

但我要真的历数教育的“不是”时,仍难免心里沉甸甸的。

但我必须说出来,并且把我的“发现”告诉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道。

传统教育一开始“出发”就错了——我们的眼里——只追求“知识”。我们把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内容。为了这唯一的目的,我们无所不用其极,时间、汗水、大棒、胡萝卜、题海、作业、统考……

你说你说,凡是能用的手段,我们什么没用过?

我们只瞄准“知识”射击,可我们眼里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目标,那就是孩子。我们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体察过孩子的不幸吗?我们压抑孩子、担心孩子、甚至会害怕孩子;我们口口声声为孩子负责,总幻想让他们考上大学,可我们却从不顾及他能否拥有一生,更不关心他需要什么样的一生;我们总说民族的希望在孩子,却又不关心希望是什么样子……

我们选择教书的“方式”,也错了。

我们过分强调“灌输”了,以为灌输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十八般兵器”,可如今的大多数教师手里就只剩下了牢牢攥着不肯撒手的“拨火棍”,这根拨火棍就叫“讲”。殊不知,其实也没人仔细研究过,“讲”能替代学生的“学”吗?

假如不能替代,那教师为什么依然滔滔不绝而坚决不让自己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学会”的方法?

或许有人会说,别人讲得不好,而我,是“特级教师”,我自有我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那我要是不讲,又怎么能体现出我的价值?

请注意,讲和教永远是为“学”服务的。体现“我的价值”而不顾及学生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无知。当教师长期“鸠占鹊巢”,当学生的学开始服务于教师作为“我的价值”时,这是违背课堂之“道”的。在教室这个“小宇宙”里,学生是“上帝”郑重命名的太阳,而教师则必须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地球”,这就是“地心说”与“日心说”在“教”与“学”关系上,关于“道”的论证。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都需要拨乱反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更何况,事实早就证明,仅仅单靠教师推销耗子药一般地讲,是讲不会学生的。而且,因为教师的讲,客观地剥夺了学生学的权利,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

讲是“银样锻枪头”。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恐怕教师是脱不了干系的。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困生?我们总习惯于指责学生是一群笨蛋,却从不愿意从“讲”上找原因,更不敢承担“教”的责任。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告诉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欺骗学生说:“勤能补拙”、“学海无涯苦作舟”、“面壁十年图破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学生以苦为乐。可却忘记了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是硬生生被人篡改过的,那句话的后半句是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

我们一天天地愚化学生念“苦经”,当可怜的孩子们几近精神崩溃时,我们又搬出另一套说辞来麻醉他们,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坚持果真能胜利吗?结果是,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旦结束了学业,当中考和高考考完,无论结果如何,选择的是“撕书”、“烧书”和“卖书”,乐得废品收购的小贩像过节一般。这是一场被孩子们称为“解放”的学业大逃亡!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吗?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厌倦学习?

试想一下,有着厌学情结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他还会热爱学习吗?我们一直在作文里畅想的“废寝忘食”哪里去了?谁能告诉我废寝忘食是什么滋味?这样一代厌学的人,试问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的要求?中国读书人口的急剧下降,恐怕和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些关系吧。

可我们从不关心“未来”,我们只干杀鸡取卵的事。就像早年一窝蜂地发展经济,等腰包鼓胀起来再回头治理污染。可治来治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最终发现,逝去的永不再来!水土流失、疾病、瘟疫、干旱洪涝……灾难接踵而至,再如何痛心疾首,仍然于事无补。教师是否能吸取这个教训?

不着眼于未来,而只重眼前,不着眼于发展,只重分数,这样的短视是误己害人的,是造孽!

P31-34

序言

“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这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以来的追求。

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又无疑成为另一个“共同”的困惑。研究怎样改,或者换句话说,课改从哪里切入,找到这样一个“支点”则成为我做力行教育的最重大课题。当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而遭遇到的阻碍同样出人意料。困难总和误解相伴相随,但凡做点事情,只要试图“动一动”,则难免会触动一些保守势力,好在我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纵然如是,在某些时候我依然会委屈和沮丧,我甚至觉得大惑不解,想干点好事,为什么会如此艰难?我无法低估“传统”的力量——它用踯躅“徘徊”的方式煎熬你!这个时候,“时间就是效益”则成为悖论。我的焦虑是我可以学会像西西弗那样一次次地来回折腾,但课堂教学改革假如像那块奇怪的巨石一般,被推上去然后再滚下来,那好不容易抢来的素质教育大好局面就会被折腾垮的。你千万别又说我是耸人听闻,看一看山东强力推进的规范办学吧,既然都表态支持,又明知违者必究,可为什么一年下来,仍然会有几十所学校敢于顶风违纪?石头就是这样一次次滚落下来的,要不要我们再一次推上去?我坚信终究有一天会把石头推到山顶。

我们不去刻意批评“传统”,须知有些固执不仅是因为“无知”,而是我们未敢于承担问责。

课改遇到了阻碍,恐怕我们也脱不了干系,客观地说,我们没能给一线教师更好的途径,或者是因为我们一直轻于研究“实践的方法”,而整日高调于空泛的理论,无法“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怎样改、如何改。这才是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所在!钥匙——离开了钥匙,纵然你喊破嗓子,因为找不到“关键”,而终究无法打开“问题之门”。课改是“做”出来的,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行动研究”,离开了一线教育的迫切需要,“头疼医脚”就变得相当滑稽,它凸显出的是远离实际的陈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致梗阻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使今天的课堂教学日渐身染沉疴,从而呈现为严重的“课堂并发症”: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日益堕落为单纯的知识“贩卖”,而缺少精神的成长……

那么,探索“途径和方法“则变得相当重要。我承认我不是课堂教学的专家,我只是一个看到了“问题”,并试图寻找到良策的”圈”外人。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真相不是我的本意,揭当下教育的疮疤也非我的本意,更何况我一向排斥“君子动口”,而隔岸观火进而幸灾乐祸则纯属教育的良知问题。今天的教育指望”挠痒痒”去替代必须的”手术”是天方夜谭。这个手术不仅是切除一些带病变的累赘,而且是为了给已经短路了的“实践”搭桥——让血脉畅通,让希望生长,让生命延续。这个手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解救学生,解放教师,也解放教育。

我不敢保证我所坚信的“高效课堂”是治愈一切的灵丹妙药,能起死回生、枯木逢春,但我敢于这么说,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它因而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是一种“方法论”,代表着我根植一线的教育实践得来的结论;它从来未曾拒绝过对“方法”的探究,因为任何好的理论离开了“方法”,都犹如鲜花失去了水分。

主张推翻传统课堂教学,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杞人忧天”了,但致力于高效课堂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则一定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我更愿意这样表述我的课改“意见”——课改可不是仅仅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简单随意到像老中医“调方子”那样,它应该是“从方法入手”,贯通全局的。教育制度”的变革。我甚至不愿意把这样的探索称为“课改”,我更乐意于叫做“课变”,它实在是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搏杀。

我不赞成那些留恋“传统”,惯常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所谓课改,这样的“改良”注定只会失败,历史早就警示了这个结论!我更倾向于“旧城改造”那样的“推倒重来”。这样难免仍被人指说为“偏激”,但几年来的实践就这么不遂人愿地“残酷无情”,很多奉行改良的学校都”死得很惨”。这个冷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置之于”死地”,我们很难“后生”,除非奇迹出现。但问题是,奇迹会偏爱我们吗?我们总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难道非要等到出发之后,发现脚下的道路是绝路时才幡然醒悟吗?摆在我们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貌似很多,其实真正通往成功的历来都是“自古华山”。这或许是打着我“个人化”的所谓经验,但我仍坦诚地讲出来,希望能给那些“在路上”的同道们一点启发。诚然,做“力行”的课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有价值的经验,正因此才更需要“力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样的“经验”可能不具备“权威性”,但它无疑是鲜活的、实用的,可以生长的财富,它能给今天的课堂教学以“尊严”!

至于“22条”,既然打着我“个人”的烙印,那一定会“触犯”很多的“嫌疑”,但愿您能从中寻找到一点点有益的东西。“是药三分毒”,更何况,我原本并不擅长给任何人“开药方”,我只是“病友”那样谈我的服药体会。教育染了那么多的“病菌”,身陷其中,想不成“病友”都难,除非你超然于外,学着像路易十四那样“哪怕洪水滔天,也与我无关”,可我做不到!

我们会冲到前线去!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用脚板丈量什么是教育。我们一直秉承着这句话:好的教育,不会为考试而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我们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检阅,因为在我们看来,接受您的检阅就等于拥有了一份至高无上的光荣。

愿与所有怀抱着课改信念的“谷子地”们,等着“集结号”吹响的那一刻!

那一刻,迟早都会到来,让我们按捺着兴奋,一起期待,期待,期待……

后记

透一次教育的明天则个

再一次夜以继日,“扑棱”了这部书,然后病了,浑身乏力、低烧、咳嗽,但我没“倒”。

病而不倒一直让我颇为得意,我总以为那个名叫“病”的家伙图谋不轨却阴谋未遂,既然它没有把我击倒,也就懒得理会它,随它去吧。

其实我知道我在透支,好在我透的是我的,至于未来有没有能力“偿还”,利息多少,我一般没予考虑。这很像是不负责任,上有高堂、下有稚子,中有老婆,其实我谁也离不开。我是个很孱弱的人,偶尔在街上看见年龄较大的乞丐,都禁不住想要流泪,为什么生活的粗纱布却偏把我磨砺得越来越敏感?额的神呀,简直是没得救了。但我实在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陪伴着家人,尽管我渴望,但这样的幸福不属于我。我因此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拿大把的时间还给家人,一动不动坐月子一样“窝”在家里。可这一天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别逼问我了,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记住了。

我的“肉身”常充满了痛苦,但精神却生活在它须臾不愿意离开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叫“教育”。我献身给它,但保留着“痛苦”。我保留着“痛苦”,却像守着巨大的财富,我保留着财富,因此幸福。非在此中,这样的感觉不足为外人道也,远非“无论魏晋”那样隔膜来得荒诞,与“不知有汉”的遁世生活相比,我在向往我的“汉”呀。我在追寻着它,一路行来,我就“汗牛”了,而可资”充栋”的却都是些窘迫。当然我甩不掉这样的窘迫,纵然我是个“疯子”,纵然我忘却了常人的生活,纵然我有粗壮的神经,纵然我可以淡泊名利,纵然我日夜祷告,期盼教育能够有明天,纵然我怀抱着很多的”纵然”。

因为时间仓促,又兼水平的确有限,这部书仍然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拉拉杂杂之感,好在我有“纵然“可以遮羞,但遮不住的可能会因此而获罪一些误解,但愿能划为”过失犯罪”,请看在我对教育的“痴情”上,原谅我一次。

我是个病人,真正的病人,低烧、咳嗽、乏力,胡言乱语。

反正透支惯了,就再“透支”一次教育的明天?

实在不行,就另起炉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