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芭蕉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葛秋栋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吃食堂的滋味

提起“吃食堂”,如今上了岁数的人,都记忆犹新。1958年的5、6月间,农民吃食堂现象应时而生。农民食堂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我所在的村子大,生产队里有六七十户人家,利用村子里地主家的大客堂办起了大食堂。那几问大房子里树起了大烟囱,砌起了大灶头,安上了大铁锅,刚开头的时候还把每家每户的吃饭桌子、凳子都集中起来,早中晚三顿也都集中起来吃。我们小孩子只知道热闹,见这么多人在一块儿吃饭,开心得在饭桌之间窜来窜去“轧闹猛”,引来大人们的一片笑骂声和斥责声,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当时流行一句口号:“敞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可是好景不长,好饭吃了没几天,就说仓库里粮食没有了,再不能敞开肚皮吃饭了。于是大家只得散伙,每家每户按定粮分食,打饭拿回家去吃。我家6口人,打粥打饭,买了一只大砂锅,我和妹妹每天早晚都要抬着砂锅去食堂排队。妹妹岁数还小,力气也小,我也力气不大,我家住在村子的最北面,离食堂最远,每打一趟饭都会累得气喘吁吁,遇到下雨天就更麻烦。有一回妹妹脚一滑,摔倒了,我连忙抢住,结果饭倒掉了一半。妹妹吓得大哭,母亲赶过来,并没有责怪,只是默默含泪相对。那天的晚饭,一家人都没吃饱。

那时食堂的饭菜很差,大多是大头菜与胡萝卜饭,粥烧得很稀薄。我爷爷常常抱怨说:“这个粥薄得屋椽都照得见,怎么叫人吃得饱?”虽然每家每户每人都有定粮,可是经过大食堂一烧,克扣一点,浪费一点,还加上那些“老鼠”偷吃的……有人撞见队长的老婆把一大碗菜油拿回家,也有人发现有些“烧饭的”把白米粥装进暖瓶里冒充开水拿出食堂去……村里的人老实,敢怒不敢言,只得在背后骂他们“油老鼠”“米老鼠”。那时大家常常吃不饱,几乎每天、每顿,肚皮都有没吃饱的感觉。但是,在我们家里,每回吃饭的时候,互相总有让着把砂锅底剩下的粥米汤留给别人吃的好习惯。我们小孩知道大人在田里干重活,需要吃饱;大人更懂得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不能老是饿着。待到大家全部放下了碗筷,家里的那只打饭砂锅和那把盛饭勺子才由爷爷与妹妹拿去,抢着把那些残剩的米粒和汤水舔干净……

人要活命,总要想办法找东西吃。村民们一开始是外出找野菜、棉絮草、水花生掺入粥饭里,用来撑饱肚皮。那时好多乡邻家里的灶头都在“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时候砸锅卖铁拆了,我家由于老祖母的坚持,总算在一副三眼灶上留了一口锅下来。平时生产队规定吃食堂,个人家里是不准生火的。生产大队、小队的领导要是看到哪家的烟囱冒烟,就要上门来检查。烧在锅里的,凡认为是“违禁食品”,就要没收,甚至还要受到批评。有一回,我跟妹妹在生产队的蘑菇棚里,从种蘑菇人切下来的蘑菇根里捡了些还留有一点白根的东西回家,祖母就放了一些水花生烧成蘑菇汤。结果,烟囱刚一冒烟,就引来了生产队长,一家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老祖母机灵,盛了一碗蘑菇青草汤请队长一块儿坐下来吃,并向他说明蘑菇根是小孩子从外面捡回来的。我估计这个队长这时也肚皮饿了,又见我家烧的不是什么“违禁”的大米粥饭,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就半推半就地从老祖母手里接过碗,“呼噜呼噜”喝起来。一家人这才放松了紧张的心情,狼吞虎咽地喝了起来……

见我家还留着灶头,隔壁邻居都来借锅烧用。慢慢地,邻居们家里也砌起了小灶头。即使有了灶头,也没有东西好烧,后来又不知是哪一家首先尝试,说麸皮、米糠也可以用来充饥,还可以做饼、烧粥。于是,村民们一阵风似的到处寻找。

大概到了1960年上半年,生产队里的大食堂才陆陆续续解散,人们又回归了一家一户的饮食生活。

2015年3月23日

载《南翔报》副刊

P24-26

后记

这些文字就像书中的好多人物,相遇过了,都已过去了,只留下了一份记忆。这份记忆多数是留给自己的,我不会去想它与我谁会留在这个世上更长一点……

收在书中的,只是我一部分生活的经历、感悟,而另一部分,我把它留在小说创作中了。我粗略算了一下,留在手里的文章大约有一百多篇,这次收进来的是六十篇。收进来的不一定比那些没有收进来的好,我只是图个方便,没有电子文档的都放弃了。收入书中的,在校阅时有些地方做了修改,或者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在刊物上发表时,编辑要根据版面和内容的要求进行删节),如果编辑朋友见了,请谅解。

继明兄是我多年的文友,在忙中、病后为我写序;沈谷嫣小姐抽空帮我拍照;资深编辑黄政一老师劳心劳力。在此一并感谢。

葛秋栋

2017年5月

目录

芭蕉叶叶为多情(陶继明)

沉淀的往事

 芭蕉雨

 院里的桂花树

 青青的常青藤

 秋夜

 落叶的美丽

 我心中的那盏小竹灯

 牛吃稻柴鸭吃谷

 吃食堂的滋味

 向麻雀开战

 车浜斗

 我参加了“援越抗美”

 一桩陈年旧事

 两只来航鸡

 我家的猫咪

 乡邮员李学诗

 陈正留给我的回忆

 浪花之梦

 爱之魅

 立夏为一年祈福

 旧时的端午节

 美丽的乞巧节

 古代嘉定也唱昆曲

远去的背影

 读况钟政绩碑记

 干事老臣龚弘

 知县写诗护国寺

 读徐尚书的护国寺碑

 唐时升的护国寺牡丹诗

 震川书院寻访记

 梅花源主王圻

 黄淳耀与佛教

 胸怀天下的顾炎武

 陆陇其与名刹永昌庵

 读《辛亥秋凉雨窗偶书》

 读陆稼书对联

 人贵有自知之明

 廉洁良吏李赓芸

 书院与寺庙的情缘

 史学神童练恕

 宋文治安亭轶事

 儒者之勇,可师百世

 魅力嘉定

恒久的风景

 故乡的小河

 老竹桥的记忆

 香花桥的热闹

 缺角亭情思

 高义桥的春色

 嘉定第一园的精彩

 青山绿水汇龙潭

 北水关里的故事

 盐铁河上的风帆

 鹤槎山与香雪庵

 浏河·郑和·张碹

 被崇敬的当湖书院

 青龙镇访古

 雨访红豆山庄

 永远的雨花石

 梦西湖

 登佛子岭水库大坝

 大连也有南翔小笼包

 中缅边境一日

后记

序言

芭蕉叶叶为多情

今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葛秋栋兄送来了一迭厚厚的书稿,共六十篇散文,这是他从数十年间辛勤创作的全部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看着看着,我陷入了沉思,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与秋栋交往的一幕幕……

我与秋栋结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在县新华书店工作,是联系外冈、望新、方泰一带的专职图书发行员,由于职业的缘故,平时与机关、学校的交道打得多。当时秋栋所在的方泰讴思学校,也在我的联系范围内,是一所小学带初中的学校,俗称“带帽子中学”,秋栋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秋栋见面的情景。隔天晚上,绵绵春雨下了整整一夜,而讴思学校是一座乡校,从公路到学校有一长段泥泞的小道。我推着自行车,车上驮着一包书,艰难地前行,自行车轮胎上沾满了烂泥,让我出了一身汗。终于,遥遥望去,看到几棵高大古老的银杏树,讴思学校就在大树旁边。秋栋远远地迎了出来,热情地帮我卸书擦车。此时,惊心动魄的“林彪事件”刚刚过去,“文革”进入了后期,相对前期已显得较为平静,出版界万马齐喑的状况也在改变。我送去的一包书中,有公开的刊物《朝霞》《学习与批判》,还有专门翻译、介绍国外各种思潮的内部刊物《摘编》,以及新出版的几种“二十四史”。记得秋栋兴奋地从中挑了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他买了一本《周书》,这是二十四史中较为冷辟的一种,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是无法读懂的。临近中午,秋栋还为我在学校食堂准备了中饭。他执意要请客,不肯收饭钱。

之后,我们的交往多起来了,渐渐地知道了他的生世。秋栋生于1946年,长我一岁,因为年龄相近的缘故,我们有较多共同的话题。当时,秋栋早已成家,而我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相比之下,觉得他在各方面都要比我成熟。不久,他调到了县文化三馆,从事图书介绍评论工作。再后来三馆独立,调到了博物馆。三馆与书店同属文化系统,开会、学习、劳动常在一起,我们又有共同爱好——书,来往就更多了,慢慢变成了莫逆之交。

记得秋栋当时住在孔庙大成殿旁一间破旧的小平房里,屋旁堆放着杂乱的碑刻,显得有点荒芜,但墙角有一丛绿叶葳蕤的芭蕉,格外显眼,生机勃勃。他还带着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颇为艰辛。“十年动乱”结束后,秋栋被单位送到复旦大学地方志专业进修,后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政史系。1985年春天,他回到博物馆,担任馆领导,从此亦官亦文,先后在宣传部、侨办、台办、民宗办、工商联工作,其间还担任过县文联副主席。

我与秋栋时分时合。1985年初,县文化局的《嘉定文化志》已经启动,我即将从电大中文专业毕业,与秋栋都被借调到局志办公室从事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局志办在县图书馆四楼,我们在同一室内办公,朝夕相处,我还应他之邀一起编辑馆刊《嗲城文博》,前后有数年之久。后来,秋栋调离博物馆,我则从书店调到了博物馆,我们分开了。他退休后,我邀请他参加《嘉定碑刻集》的整理注释,又在一起办公数年之久,彼此了解更多更深。

对秋栋的作品,我并不生疏。十几年前,我曾应邀为他编过散文集《疁城烟水》及小说集《红雪》。秋栋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早,大概在做那本油印本馆刊《图书通讯》的编辑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散文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历史和乡情两大类。1981年初,上海《青年报》副刊刊登了秋栋的散文《缺角亭情思》,当时社会上书刊不多,又是一个崇尚文艺的时代,秋栋的文章在嘉定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反响。此文以南翔古猗园缺角亭的历史为背景,抒发了南翔人民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其中“竹枝山草木葱茏,绿浪生波,已属奇趣无限;屹立山顶的一座缺角方亭更使人有妙趣横生之感了。亭子的结构玲珑,高壮华丽,几何形的拱顶,线条流畅,气韵生动,除了东北方向人为地短缺一角之外,三只拳状翘角却似铁臂凌空,给人的感觉是威武、刚强、神圣不可侵犯;亭子不仅格调别致,颜色也七彩俱全,色调鲜艳柔和,真不愧是仙苑奇葩”的段落,颇有文采,十分撩人。此文获得上海《青年报》历史征文一等奖。同类题材的《高义桥的春色》,写得也较为出彩。此文从高义桥切人,歌颂了“五抗”英烈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高洁精神,文字热烈而充满激情,如“人们为什么常常在桥上流连忘返?有时把桥上的风兜人胸襟,有时看桥上的云烟晨雾,浮想联翩。大概是在追求吧,在追求一种美,从外貌直至心灵的美。如果说桥也有心灵的话,那么坦荡如砥的胸怀,朴实坚定的风格,始终如一的品质,献身人类的精神,正好象征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粹。我们伟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揭竿而起的英雄,有为民请命的使者,有舍身求法的勇士‘清操励冰雪,赤手缚龙蛇’,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伫立桥头,在八十年代的今天缅怀着六十年前的高义桥……”,可以感受到秋栋笔端火一样的热情。

秋栋的乡土类题材的散文也较出色,相比之下数量更多,有状物写景的,也有记事写人的。其中《浪花之梦》近似小说,叙述了银杏树下,“我”与珍珍之间发生的缠绵故事。珍珍是一个悲剧人物,特殊的时代断送了她年轻鲜活的生命。“我怀着沉痛思念的心情走到湖畔的老树下,捧起银杏树下的片片落叶,却无法知道哪一片是属于珍珍的……举眼眺望着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凝视着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痛苦的岁月就像船儿走过的路,它堆起的千层浪花很快被历史的巨手抹平了。而今,年老人正焕发着青春,年轻人又在为新的抱负而奋斗,失去学校的我已经读完了大学,在自己理想的天地里耕耘。可是,只要想起珍珍,想起我那死去的小妹妹,心里就会隐隐作痛”,中间似乎晃动着作者的影子。《我参加了“援越抗美”》则以平实的笔调,回忆自己入越参战的难忘岁月,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那血与火的战斗场景、生与死的战友情谊。秋栋写景的散文也融人了他浓郁的桑梓深情,如《故乡的小河》《老竹桥的记忆》《车浜斗》《芭蕉雨》《落叶的美丽》《我心中的那盏小竹灯》《秋夜》等,尤其是近期的作品,文笔更加洗练、老到。“人情总是家乡好”,秋栋的乡土散文中,还有几篇描写人物的,他的《乡邮员李学诗》《陈正留给我的回忆》等篇所写的人物,如李学诗、陈正等人,也是我所熟悉的朋友。乡邮员李学诗写得生动传神,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他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离休干部陈正也是我的忘年交,他为人诚恳、低调,“以年届八旬的高龄,徒步走进西藏墨脱县,在背崩乡为门巴族孩子建起一座希望小学”,事迹十分感人。秋栋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一种正能量。

我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不少与秋栋交往的陈年旧事,几乎与其作品分量相当,正是应了鲁迅评价文学作品要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会更准确地理解作者与作品。

末了,承蒙秋栋错爱,让我为他的这本书作序,由此我先睹为快,提前阅读了他的这部书稿。走笔至此,看到秋栋的这本散文集取名为《芭蕉雨》,想起了郑板桥先生的诗句“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引用板桥的诗句,是希望秋栋多写文章,犹如芭蕉抽叶,一叶才展,一叶又生,新作迭出,绵绵不断。

陶继明

2017年暮春于菖蒲书屋

内容推荐

  《芭蕉雨》记录了作者葛秋栋生活的脚印,人生的道路,生命中的难忘往事。这本集子中有作者对花花草草的感悟、有对历史事件、地方贤达的思考崇敬、有对自己生活的回忆检讨……总之是敝帚自珍吧,共计六十篇。

编辑推荐

  《芭蕉雨》是葛秋栋的随笔小品文集,分为历史和乡情两大类。这些小文绝大多数是在国内一些报刊和地方有关刊物上发表过的,结集成册,保存下来,它就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有利于保管收藏,这是作者的想法,也是给自己生活的一个小结。本书具有较好可读性,对读者有一定启发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