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外史(珍藏版)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江晓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那颗彗星,它是哈雷彗星吗

当年哈雷(E.Halley)研究古代有观测记录的24颗彗星的轨道,发现公元1531年、1607年、1682年出现的大彗星轨道非常相似,遂推测它们应该是同一颗彗星,周期为七十六年,并预言它将在1758—1759年之际再度回归。之后该彗星果然如期而至,证实了哈雷的推测,该彗星由此得名哈雷彗星,哈雷本人也因此名垂青史。

哈雷彗星可以说是天赋异秉,“出道”的故事又名动江湖,围绕着它的前世今生,注定了要有许许多多故事。这里只讲一件不太为人所知的。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已知其轨道的彗星虽有上千颗,但其中具有椭圆轨道的只占约30%(大致而言,随着统计资料的更新有所浮动),称为周期彗星,其余都是抛物线轨道(约占60%)和双曲线轨道(约占10%)——它们接近太阳一次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之所以说哈雷彗星是“天赋异秉”,首先就表现在周期上。人们将周期两百年以上的彗星称为“长周期彗星”,周期两百年以下的则是“短周期彗星”。那些周期很长的彗星,比如长达几千年的,今人难免觉得几千年后的验证没有什么意义。周期太短的呢?老在你眼前晃动,太司空见惯了,也就没什么稀罕。而哈雷彗星的七十六年周期,长度实在是恰到好处:从等待验证来说,它足够短(哈雷所预言的回归发生时,哈雷本人虽已去世十六年,但一生见到两次哈雷彗星的颇有人在);从预言的惊人效果来说,它又足够长。

对于这样的周期彗星,专门有一个名称——“哈雷型彗星”(周期在二十年至两百年之间的),包括哈雷彗星本身在内,已知的哈雷型彗星共有23颗。

之所以回忆这些数字,是因为有一段公案要靠它们来解决。

很早就有人指出,在哈雷“发现”哈雷彗星之前,这颗彗星至少有30次回归都已经被古人观测到。例如,从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共回归29次,中国古籍中都有记录。当然,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宣称中国人早在春秋时代就“发现”了哈雷彗星,因为中国人虽然记录了它29次,但并未像哈雷那样意识到这些记录的对象可能是同一颗彗星。

虽然中国人未能发现哈雷彗星,但是29次回归记录,毕竟也是非常珍贵的科学史料,所以自然会有天文学家来研究这些记录。已故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就是这样的研究者之一。一段有趣的公案由此发生。

张钰哲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长期演化,注意到《淮南子·兵略训》中的记载:“武王伐纣,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他想到,如果这颗彗星是哈雷彗星,就可以据此确定武王伐纣在哪一年。

但张钰哲并没有说《淮南子·兵略训》所载武王伐纣时的彗星肯定是哈雷彗星,而只是说:“假使武王伐纣时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一前1056年。”张钰哲的假设性的结论在《天文学报》发表之后,影响颇大。这本来是一个相当严谨而稳妥的说法,但是不少学者显然忽视了张钰哲上述结论中的“假使”二字。历史学家赵光贤认为“此说有科学依据,远比其他旧说真实可信”,并在《历史研究》上撰文作补充说明,遂使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57年之说广泛传播。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堪称典型例证:“1057年之说被我们认为是最科学的结论而植入我们的头脑。”

现在的问题是,张钰哲注意到的《淮南子·兵略训》中所说的那颗出现在武王伐纣时的彗星,它究竟是不是哈雷彗星?或者再退一步问:它是哈雷彗星的概率有多大?

这两个问题,张钰哲在他的上述论文中都没有触及。但是,至少后面那个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

P14-16

书评(媒体评论)

晓原老师潇洒地穿梭于多个学科、多个时空,深入浅出地解读孔子诞辰、费米佯谬等种种谜题。在有趣、新奇的知识背后一以贯之的是对科学和人性的严肃思考。

——刘慈欣 著名科幻作家

在那种类似于传统文人“手倦抛书”式的休闲阅读中才可以体会的阅读意境,或许在对这本书的阅读中也是可以得到的。可以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对于科学及其历史的新的理解。

——刘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科学外史》讨论的据说是很枯燥的科学、科学史问题,但是晓原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思想与文采俱佳,阅读起来完全是一种享受,全然不觉晦涩难懂。

——刘华杰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这是一部打通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解读奇人妙事、重审科学真意的佳作!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目录

前言

自序

昨夜星辰

  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

  天狼星颜色之谜:中国古籍解除恒星演化理论的困扰

  那颗彗星,它是哈雷彗星吗

  《周髀算经》里那些惊人的学说

  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

  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

  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

  望远镜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

千秋寂寞

  羊皮书上的一场科学史奇案

  泰山北斗《至大论》(上)

  泰山北斗《至大论》(下)

  星占之王:从《四书》说起

  他还是地理学的托勒密

  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

  伽利略的两本书:霍金都会搞错

  开普勒:星占学与文学的最后交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霍金:老生常谈也能作出新贡献

  《大设计》:一个科学之神的晚年站队

性命交关

  中国一项真正的世界第一

  取悦女性还是战胜女性

  作为养身之道的房中术

  “内丹”之谜:自然奥秘还是人间神话?

四大发明

  重新评选中国的“四大发明”

  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

  火药及其西传: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上)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下)

兵凶战危

  钓鱼城:战争史诗中的技术

  杀人武器背后的人道底线

  为何全球航空母舰只剩了十分之一

  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

外星文明

  费米佯谬:随口一言竟成纲领

  “费米佯谬”之中国解答

  UFO谈资指南

  星际航行:一堂令人沮丧的算术课

似真似幻

  上古长寿之谜:西方和东方的故事

  玛丽·雪莱还能当科幻的祖师奶奶吗

  克拉克:一个旧传统的绝响

  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科学技术臣服在好莱坞脚下”

  多世界:量子力学送给科幻的一个礼物

科学政治

  疯狂的恶棍与天才数学家

  日食的意义:从“杀无赦”到《祈晴文》

  FBI监控爱因斯坦:一种科学政治学

  全球变暖:幻影中的科学政治学

  饮用水加氟:一个温故知新的故事

  毒品大麻:一个科学研究的故事

序言

《科学外史》是我为法国时尚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写的专栏,这个专栏每月一次,已经写了十多年,在我的“长寿专栏”中名列第二。多承《新发现》杂志和其主编严锋教授的青眼,这个专栏我一直写得十分舒畅。虽然已经换了数任责编,但我们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不少朋友及学生,曾叩问我写专栏的“可持续之道”,他们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十多年了还没被“榨干”?答案其实平淡无奇——经常读书、思考问题而已。我在给学生上课、和研究生讨论问题、和学术拍档研究问题、回答媒体朋友的问题等等的活动中,都会获得灵感。我的朋友和拍档有时会给我出题目:“江老师,这个事情好有意思,你写一次新发现吧?”甚至自告奋勇为我提供资料。

后来又承当时的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青眼,命将专栏文章集结,这才有了《科学外史》一书。出版之后,意外获得十余种荣誉,包括人选“2013年中国好书”、人选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读书活动13种推荐书目、获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等,很快重印多次,得以跻身于出版社“双效益”图书之列。

此次珍藏版,文字内容没有变化,但抽换了一些插图,装帧及版面也重新设计,务求在原版基础上更臻美善。

江晓原

2017年5月18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内容推荐

科学很枯燥吗?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科学外史(珍藏版)》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传奇星占学家开普勒、“超级民科”和被监听者爱因斯坦、《三体》黑暗森林法则对“费米佯谬”的解答等科坛趣事。作者江晓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又以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编辑推荐

《科学外史》系作者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