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不得不知五言诗中地位极其重要的《古诗十九首》。《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是古典文学大家普及讲座,全新角度深入细致解读,带读者领略汉代诗歌的美妙;复原诗歌背后的故事,再现汉末乱世的世事人情。
作者流沙河以深厚古文字和文学功力,逐句讲解,轻松幽默,让青少年、大学生、文学爱好者轻松读懂《古诗十九首》,增益古文及诗歌的阅读和赏析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 |
分类 | |
作者 | 流沙河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不得不知五言诗中地位极其重要的《古诗十九首》。《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是古典文学大家普及讲座,全新角度深入细致解读,带读者领略汉代诗歌的美妙;复原诗歌背后的故事,再现汉末乱世的世事人情。 作者流沙河以深厚古文字和文学功力,逐句讲解,轻松幽默,让青少年、大学生、文学爱好者轻松读懂《古诗十九首》,增益古文及诗歌的阅读和赏析能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年逾八旬时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成都开讲《诗经》大受欢迎之后,流沙河先生紧接着开坛讲授《古诗十九首》,依然反响热烈,后辑录成书。 《古诗十九首》是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复原诗歌背后的故事,让读者看到汉末社会的世事人情,栩栩如生,犹在眼前。 《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是一本在趣味中轻松读懂《古诗十九首》的大家普及文本,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无疑是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上佳选本。 目录 第一讲:李陵苏武诗(其一) 第二讲:李陵苏武诗(其二) 第三讲:秦嘉《赠妇诗》(其一) 第四讲:古诗十九首·其一 第五讲:古诗十九首·其二 第六讲:古诗十九首·其三 第七讲:古诗十九首·其四 第八讲:古诗十九首·其五 第九讲:古诗十九首·其六 第十讲:古诗十九首·其七 第十一讲:古诗十九首·其八 第十二讲:古诗十九首·其九 第十三讲:古诗十九首·其十 第十四讲:古诗十九首·十一 第十五讲:古诗十九首·十二 第十六讲:古诗十九首·十三 第十七讲:古诗十九首-十四 第十八讲:古诗十九首·十五 第十九讲:古诗十九首·十六 第二十讲:古诗十九首·十七 第二十一讲:古诗十九首·十八 第二十二讲:古诗十九首·十九 第二十三讲:曹操《蒿里行》 第二十四讲:曹植《送应氏·其一》 试读章节 第一讲:李陵苏武诗(其一) 李陵送别苏武,写了一组诗。对这一组诗的作者是谁,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它是后人假托李陵之名写的,也有文学史研究者认为作者为李陵是可信的。但是,即便是“托名伪作”之说成立,就诗的内容本身来看,它很真切地反映了李陵和苏武这样一对历经沧桑的朋友,在远离故土的地方,那种依依惜别的心绪和感情,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来欣赏它。 李陵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将军,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位将军,非常了不起,司马迁小时候还见过他,说他“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就是说他非常质朴,老实得好像话都不会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录了大量关于李广能征善战、神武过人、威震匈奴、体恤下属、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的事迹。而且,司马迁在《史记》的“列传”里面,对传主大多是直呼其名,但对李广例外,叫《李将军列传》,足见司马迁对李广的尊重。中国的古诗里头,写古代将军的寥寥可数,但是写李广的却很多,比如唐诗有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其二》,都是写的李广;一直到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还专门为李广写了一首《飞将军》,歌颂李广说:“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长臂比长城更长/胡骑奔突突不过他的臂弯……” 但是李广最后的结局很不好。他退休以后,本可以安享晚年,却主动要求参战,去了以后,和他的上级,统率大军的大元帅李广利处不好。因为李广利原来是李广手下的一个将军,没有什么本事,只因为他的姐姐嫁给了汉武帝,就被提升为大将军,李广瞧不起他,当然就处不好。结果,在打仗中李广出现失误,带领的部队迷路了,比军令规定的时间晚到了三天,李广利就小题大做,说他贻误战机,“按律处死”。汉武帝时法律苛刻,那些司法官吏又很恶毒,李广晓得他们整人很凶,不愿意被他们羞辱,就自杀了。 李陵当了将军后,也是打了很多胜仗,但因为他和他爷爷一样,对朝廷里面那些卑鄙的文官武将瞧不起,平时就不跟这些人往来,连话都不说,更不在一起喝酒言欢、联络感情,这就种下了祸根。 一次汉朝出动六支大军去打匈奴,李陵是其中人数最少的一支,只有五千步兵。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准时到达了集合地点,却发现其他五位将军一个都没到,他成了孤军。后来李陵在给苏武的信中说:“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这件事在《史记》上写得很含糊,让后人推测那是人家有意设计,来陷害李陵的。照理说李陵完全有理由赶紧离开,但他认为大军有约,自己不能单独退兵,结果被八万匈奴大军围攻。虽然李陵的部队勇猛迎战;但毕竟寡不敌众,一直打到五千人马只剩下一百多人,箭都射完了,粮草也没有了,这才被匈奴俘虏。李陵被俘以后,匈奴单于亲自劝降,他一直不答应。拖了一个多月,突然从南边传来消息,汉朝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就把他全家都杀光了,上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下到未成年的娃娃,一个不留。在这种情况下,李陵气慌了,这才答应投降。单于马上给他非常高的待遇,封他为右校王。这样一来,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到今天,对李陵的评价就长期存在争议,司马迁还为此遭受了“宫刑”。 李陵投降以后,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出使匈奴,又被匈奴扣留下来,要他投降。苏武坚决不干,匈奴把他流放到当时荒无人烟的北海边(就是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想用这种办法逼苏武投降。苏武宁死不降,甚至拔剑自刎,匈奴一看没有办法,也就不逼他了。但苏武仍然坚持他的汉朝使臣的身份,把那个标志汉使身份的节杖一直带在身边,坚持了十九年。在这期间,苏武和李陵见了面,他的选择虽然不同于李陵,但对李陵非常理解,深知他是迫不得已的,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十九年以后,苏武要回汉朝去了,李陵就写了这一组诗来送他。 P1-4 序言 绪言:什么是“古诗”? 各位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光阴过得快。我记得我们讲完《诗经》的时候,还是热天,不知不觉之间,三伏天已经过完,天气凉快了。光阴就是这样,在寒暑之间,悄悄地就离我们而去,苏东坡说是“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对一个诗人来说,也是让人很感慨的事情。我记得我当小学生的时候,唱过一首歌,是音乐课老师教的,名叫《秋风》,是黄自谱的曲,李叔同先生(就是弘一法师)填的词,歌词非常简单:“去年我离开你们,你们正穿新棉袄;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你们可曾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蓬?花少不愁颜色,我把枫叶都染红了。”非常好的一首歌,小学娃娃一学就会,记了一辈子。 伏天以前,我们从《诗经》里面选了八十多首诗,讲了十九讲。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汉代古诗。为什么不直接就开始讲唐诗呢?这是因为,从《诗经》到唐诗,这个时间跨度太大了,它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汉代以来的“古诗”。我们要读了这些古诗,才能大体了解从《诗经》到唐诗所经历的变革。 《诗经》基本上是四字一句的“四言诗”,而唐宋以后的诗歌,基本上是五言或者七言。从四言诗过渡到唐宋以来的“近体诗”,这中间有一座重要的桥梁,就是西汉时期兴起的五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每句比四言诗多一个字,但多了一个音符,多了一个词位,因而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当然,五言诗并不是从这十九首古诗开始的,早在它们之前,西汉的李陵、苏武等人就写过五言诗了。但《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作为一种成熟的诗歌体裁的代表,历来对它的评价都是很高的。 《古诗十九首》,大部分完成于东汉时代。当初那些诗人们写这些诗的时候,并不叫“古诗”,就叫“诗”。这个名字是进入六朝以后,后人搜集、编纂前代诗人的作品,把它们编入《乐府诗选》的时候,给它们取的。因为这个时候距离这十九首诗的出现,已经过去百年以上了,所以编纂者就把这些诗歌叫作“古诗”,以区别于他们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那些诗歌。经过这个命名,《古诗十九首》的名字就定下来了,从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把这些诗命名为“古诗”,是很准确的。因为从那以后,主要是在隋唐时代,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连诗歌的名称都变了,叫“近体诗”。所谓“近体”,就是指发端于南北朝末期、从隋唐以后流行起来、有固定格式的诗歌,它们和古诗在格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诗歌的格律变严格了,多了很多规矩和限制。 在南北朝时代,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佛经传人中国,需要翻译。佛经的原文是用印度的古代梵文写的,一个字有很多个发音,非常之复杂,这就促使我们反过来审视中国文字发音的独特性。刘宋时期的沈约,由此发现了汉字的“四声读音”,即一个字有四种声调,并且由此总结出声调的“平仄之分”,发现它们对汉语的音韵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古诗写作的时代所没有意识到的,《诗经》的时代就更没有这些知识。这些声韵上的新发现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就促成了隋唐时期诗歌音律的严格化,对诗歌的音韵结构,包括其中文字的表现形式,从音韵美、形式美的角度,做了许多格式化的新规定,这就是“近体诗”格律的由来。 本来,从《诗经》到六朝以前,诗歌都是要讲究格律的,但格律非常宽松,近体诗用严格的格律把诗歌束缚起来,也可以说是把诗歌武装起来,使诗歌内涵的音韵之美、音乐之美,得到格式化的表达,这种格式化的东西,就是近体格律,它对诗歌的音韵规定要严格得多。如果用近体诗的格律来看古诗,有很多在形式上都是不合格的。当然,我们不能用后人定的办法去要求前人,只能说是从近体诗开始,诗歌的音韵美有了格式化的发展,从唐宋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中间,“五四”时期以后,一度兴起过白话诗,又叫自由诗,曾经把近体诗的格律完全废除,从诗歌的形式上确实是一种解放。但这种解放还没有维持一百年,当社会革命时期转入新的社会常态以后,白话诗的意识形态背景逐渐消失,它的宣传功能也逐渐失效,整体上白话诗就开始式微了。今天有许多中老年人,又重新学习写传统诗歌,但基本上写的都是这种格律严密的唐宋以来的近体诗,很少有人再去学写古诗了。 我们这个讲座,就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内容,另外补充了李陵、秦嘉、曹操、曹植这四位诗人的五首诗。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就能大体了解汉代五言诗的成就,了解它作为一座重要的桥梁,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