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著,杨筱艳译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精)》是一个迁徙的故事,一家人从越来越吵的大森林出发,不远万里,向茫茫没有边际的西部大草原挺进。等待他们的,既有要命的热病、凶险的草原大火,还有陌生的印第安人、饥肠辘辘的狼群,一家人如何彼此依靠,互为帮手,并最终战胜困境,是故事颇为迷人的地方。
它向孩子们传授了各式各样的“野外生存技能”,也细腻地触及了儿童成长时期的敏感内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教会孩子善意与尊重、合作和理解。多年来,本书被世界各地的家长和小朋友喜欢,因为无论是谁,都能从中体会到爱。
对了,《草原上的小木屋(精)》还有一个指向远方和未知的结局,简直就像我们的生活,你一定要找来看看。
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著,杨筱艳译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精)》讲述了到西部去,在茫茫大草原上搭建自己的小木屋。爸是勇敢护卫,妈是持家能手,带着年幼的劳拉,穿过冰面,与狼群作战;他们建木屋,打水井,扑灭熊熊大火。似乎一切要平静下来了,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热病。他们会脱离险境吗?还将遇到些什么呢?
第一章 到西部去
很久以前,当今天的爷爷奶奶们还是小男孩和小女孩时,或是,当他们还是小婴儿时,甚至,当他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玛莉、劳拉和凯莉宝宝就离开了他们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的小木屋。他们赶着马车离去,把小木屋留在森林的空地上,孤零零、空荡荡--他们再也没见过那座小木屋。
他们要去印第安地区了。
爸爸说,现在,森林里的人太多了。劳拉会不时听到斧头砍树的“砰砰”声,可当时爸爸并没有砍树;她还经常听到枪声的回音,可爸爸也并没有去打猎。经过小木屋的那条小道已经变成一条大路,几乎每一天,都会有马车慢悠悠地“吱吱嘎嘎”经过那条大道。每逢这时,劳拉和玛莉就会停下玩耍,惊奇地打量着那些车子。
野生动物不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爸爸也不喜欢。他喜欢住在野生动物可以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他喜欢看小鹿和它们的妈妈在丛林的阴影里好奇地观察他,还喜欢看那又胖又懒的熊在树丛里吃果子。
在漫长的冬夜里,爸爸向妈妈谈起了西部。西部,土地是平坦的,没有树木,草长得又密又高。在那里,野生动物们自由自在地溜达着,食物充足,就好像它们是生活在一望无垠的牧场上一样。而且,那里只有印第安人居住,没有别的居民。
一个深冬的夜晚,爸爸对妈妈说:“既然你不反对,我就决定去西部看看。现在已经有人想要买下咱们这块地,我们可以把它卖上个好价钱,足够我们在新的地方安家落户了。”
“啊,查尔斯,我们非得现在就走吗?”妈妈说。那时,正值天寒地冻,而小木屋是那么的温暖舒适。
“如果我们决定了今年走,最好现在就动身,”爸爸说,“等化冻之后,我们就没法渡过密西西比河了。”
于是,爸爸卖掉了小木屋,卖掉了母牛和小牛。他用山胡桃木做成篷架,竖着固定在马车车斗上。妈妈帮爸爸在篷架上套上了白色的车篷。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妈妈轻轻摇醒了玛莉和劳拉。借着炉火和烛光,她给她们洗好脸,梳好头发,穿上暖和的衣服。在红色的长法兰绒内衣外面,妈妈给她们又套上了羊毛衬裙、羊毛连衣裙,还穿上了羊毛长袜,最后套好大衣,戴上兔毛帽子和红色的毛线手套。
小木屋里的东西都被搬上了马车,床、桌子和椅子留了下来,他们用不着带这些走,因为爸爸总会再做新的。
地上有薄薄的积雪。四周寂静,空气冷冽,光线昏暗。光秃秃的树木,直指空中的寒星。东边,天空已泛白,灰蒙蒙的树林中透出马车的灯光,原来那是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和堂兄弟堂姐妹们赶过来送行了。
劳拉和玛莉紧紧抱着手中的布娃娃,一言不发。堂兄弟姐妹们围在旁边看着她们。奶奶和姑姑们一次又一次地拥抱着她们,亲吻着她们,与她们依依惜别。(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