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有一种“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这虽然在佛经上没有依据,却是中国人培养“做人不生气”这一好习惯的宝贵经验。男人多戴观音,是为了让阳刚之气中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与善心;女人多戴弥勒佛,是为了让阴柔之气中少一些嫉妒和斤斤计较,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像弥勒佛一样肚量宽广。如果这一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家庭不就幸福了吗?
身上不戴观音和佛像,我们也可以做到为人理性不生气。清代的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了平时能浇灭心中的怒火和怨气,就写了一首文字朴实却道理深刻的《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急则有失,气则无智”,遇事冲动、动辄生气,不仅有损身体健康,又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令自己失去金钱、友谊甚至是生命。同时,经常冲动、爱生气的人,他的心脏、大脑和肠胃都会受到损害,严重者还会致死。
由此看来,生气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损人又不利己的愚蠢行为。我们遇事时千万不要生气,要用平常的心态、大度的胸怀、理智的思维去对待,把“生气”这个魔鬼赶得无影无踪。这既是正确的做人之道,也是和谐的处世之法。
我们遇事时千万不要生气,要以平常的心态、大度的胸怀、理智的思维去对待,赶走“生气”这个魔鬼,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俗话说:“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疾病生。”身体健康就是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不管你有多么成功,拥有多少财富,如果身体不好、总是生气,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心。《圣经》上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只有调理好自我、不生气,保持健康的心态,你才能做什么事情都开心。
我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想方设法地寻求健康之道。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方法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不生气的良好心态。
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口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6亿人口正好,不能太多,人口多了以后,森林不够,土地不够,水资源也不够,粮食更不够。这个观点非常正确,结果却挨了批判,教育部部长等职被撤。要是换作另一个人,这么被打击还不要气死了?而马寅初却什么事也没有,反而写了一副对联自我欣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最后,他活到102岁,等到了平反的那一天。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那些百岁老人,尽管他们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养生方法千差万别,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心情豁达、恬淡的人。所以说,不生气的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活了100多岁。据说他在109岁时写成了《备急千金药方》,139岁写成了《千金翼方》,其养生之道就是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内心不急不躁,保持“不生气”的心境。孙思邈认为不重视心态调节,只在服食药物等养生方法上下工夫,是绝对达不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孙思邈的养生方法称为“十二少”: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难以回避的精神活动,如果放纵或者抑制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为此,要做到适度,就贵在一个“少”字上,尤其是“气”和“怒”要有所节制。不可过度。
爱生气的人,由于陷入愤怒的情绪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有害的生理改变,诸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还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状。紧张的心理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危害身心健康。一旦不生气、放宽心,心理上便会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诸多忧愁烦闷就能得以避免或消除。
“钞票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健康故,万事皆可抛。”即使再有权再有钱,总是生气想不开,凭你有多少钞票,也买不来健康。一场大病袭来,万贯家财就会被席卷一空。健康不存在,谈何奋斗?健康是生活快乐的基础,对社会、家庭和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遇事不要生气,生气时学会消消气,才是我们生活处事的基本原则。
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方法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不生气的良好心态。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与摩擦。当别人嘲讽你、攻击你时,你可以反唇相讥、针锋相对,但结果肯定是大家都生气。如果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冤冤相报,是很不值得的。学会不为小事生气,用宽容的心去说服对方,你才能赢得对手与众人的尊重。
生意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和气生财”,因为做生意只有脾气好一点,说话态度和气一些,顾客才会心里舒服,愿意买你的东西。相反,总是一副生气的表情,不仅赚不到钱,也很难做成大事。这正应了农村的一句谚语:“好活计不如好脾气。好买卖全靠一张嘴。”
人的行为其实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如果你是一个面带微笑、讲话和气的人。别人跟你说话时也会客客气气的,语调也会很友好。如果你不会说和气话,别人也就不愿意对你态度好。
黄征两口子在一家饭店旁边开了一家小便利店。经常有顾客到黄征的店里买完东西后,就把车停在店门口,到饭店里吃饭。这天中午,黄征和妻子正在吃午饭。店门前来了一辆奔驰车,车子停到店门口,一位中年男人在黄征的店里买了一包中华烟,然后就要到旁边的饭店里去吃饭。
黄征的妻子见状,连忙跑出门叫住了那个男人:“先生,麻烦你把你的车子移一下吧,你的车挡在我家的店门口了。”中年男人不想移车,随口说道:“我吃完饭很快就回来,不耽误你们做生意。”黄征的妻子听完后很生气:“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开个奔驰有什么了不起,快点把车挪开。”中年男人也不示弱:“你说对了,我就是很了不起。我爱停哪就停哪,你管得着吗?”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地吵了起来。两人越吵声音越大,周围的人纷纷驻足围观。有几个路人本来想来小店买烟,一看这架势便纷纷绕道往别处去了。
黄征一见这种情况,赶紧从店里走了出来,对妻子说:“行了,咱们开门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和客人吵架。”随后,黄征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中华烟微笑着递给中年男人:“先生,不好意思,我老婆她脾气不太好,还请您多担待。”P3-5
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这恐怕永远也无法正确解答。许多人一生都在感叹: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刻让自己安宁过。直到死时,才悟出一点道理:原来是自己“杀”死了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处世艰难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自己的思维观念和处世方法出现了问题,愤世嫉俗、圆滑世故、投机取巧、烦闷、暴躁、怨忿、折腾等,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过不去。
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没有人一辈子都辉煌,也没有人一辈子都落魄,辉煌与落魄只是一时的,关键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面对。
智慧的人始终秉持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的态度,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为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而不断前行。
(一)不生气
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情感的冲动甚至失控的出现也可以理解。然而,若是经常处于容易冲动、点火就着的状态,则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是有道理的。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情绪失控、暴怒、大喜大悲等来自心理和情感的负面因素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使人体为疾病所侵袭。
生气不仅会伤身,还会使人远离真理。也即是说,“气”不仅会危害个人,还会贻误事业。《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怒气难抑i率兵讨伐东吴,结果被火烧连营,导致惨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第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在3分钟内这85辆坦克便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聪明人如果生气,则在情感失控、冲动的情形下,比普通人更危险一些。正如美国先哲爱默生所言:“聪明人比庸人更懂得避免祸事:但在冲动的时候,聪明人吃的亏比庸人更大。”一个只会冲动的人是蠢人,一个能驾驭自己的情感,做到尽量不冲动做事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所以。你要想真正发挥自己智力的潜能,就要学习运用理智的原则驾驭情感、控制怒气。
不生气还是区分强者与弱者的方法之一。真正的弱者不在于战胜不了别人,而在于战胜不了自己。他们或多或少地充当着情感的奴隶、受着情感的驱使,少有克制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真正的强者都是驾驭情感的高手,他们控制情感冲动、内心欲望的过程也正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而战胜了自我的人多为生活中的强者。所以弱者之弊正在于受驭于情感。如果愤怒之时,你能冰释掉心中的火焰:消沉之时你能寻回奋斗的力量;无聊之时你能够将时间用于有意义的忙碌;空虚之时,你能够充实自我;懦弱之时,你能够找回信心,扬帆起程……那么,孤独、忧心、失望、丧气、沉沦永远不能搅扰你。东边是光明的彼岸,你扬帆向东,西边是成功的港口,你挥桨朝西,如此,你不为强者,谁为强者?
能否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感,也是一个人是否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感情用事者不仅会远离成功,还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给别人带去伤害、给自己招来祸端。西楚霸王项羽不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感情用事地放走刘邦,终难成大事,虞姬玉陨。霸王自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因自己·的悲喜而改变生活的原则,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言行,以成熟的心智判断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百炼成钢的大智慧。
(二)不抱怨
你觉得自己现在心情愉快吗?你数过自己每天会为几件事劳神费心吗?你是否经常抱怨碰到郁闷的事儿并因此牢骚满腹?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每天都有人不是抱怨这个人就是抱怨那件事,甚至有的人从早到晚不停地抱怨:早上上班挤公车跟人吵架,心情不爽;合租的人一身烦人的生活恶习,不好明说;老板最近常给自己脸色看,内心纠结;老婆每天都会用琐事烦自己,没完没了……我们不仅会针对某个人,也会针对某件事抱怨,一旦找不到知心人倾诉心中的抑郁,我们就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长此以往,抱怨也就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当抱怨成为坏习惯后,它就像紧箍咒一样令我们苦不堪言、无法自拔,对他人、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好处。心灵一旦成了“抱怨”编织的牢笼,就会看谁都不顺眼,对任何事都不满。实际上,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或许真的是我们的心灵太过沉重了,需要减点压,放轻松。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发发牢骚、吐吐苦水很正常,但千万不要让负面的抱怨情绪和不顺心的状态把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使心态变得更坏。比如,当你总是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老板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一个“不相信有好老板”的结论。即使遇到了相对好的老板,你也会从心底对他产生怀疑,这样一来,你还能在公司安心工作吗?如果给心灵减点压,换成另一种心态,以专注和感恩之心在职场工作,你就会自然营造出有利的工作氛围。
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得很累?因为我们的压力太大了。过于沉重的心灵负担,让我们变得小心眼,过分在乎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或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所得远远小于付出。
生活是一面镜子,不抱怨的人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不抱怨的生活,心灵轻盈的人看到生活总是绿树成荫、阳光倾泻。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是交替存在的。停止抱怨、放开心灵,让生活继续流动,让周围的一切不如意都因为你的不抱怨而改变。
“减压”真就是一种神秘的解药,它能治愈习惯抱怨的人,打扫每个人内心的垃圾,再把好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给自己减压,给他人减压,给世界减压,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事。
不妨这样去想:如果因为自己的事抱怨,就试着学会接纳自己的错误:如果因为别人的事而抱怨,就试着把抱怨转化成宽恕。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的生活便会有巨大的改观。
俄国有一句老谚语:“打扫全世界,先从打扫你家门前的台阶开始。”给心灵减点压,就是一种不抱怨的智慧。每天保持这种智慧,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无论面对同事还是家人,你都会充满微笑,拥有一颗乐观、平和之心。
也许我们做不到永不抱怨,但至少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轻松。拥有好心态从不抱怨开始,放下心灵包袱才能自在每一天。就让书中这些充满不抱怨智慧的故事,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驾驭自己的心灵和人生。
(三)不折腾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会后,“不折腾”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俚语,“折腾”可意译为胡闹、捣乱,也就是指翻来覆去、无事生非等,一般含贬义色彩。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不折腾”是强调国家禁不起折腾,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句话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人生也是禁不起折腾的。
很多人喜欢没事找事做或找一些没做过的无聊之事去做。或与别人无理取闹。殊不知,这样没事找事,最容易引发大事,甚至造成伤害,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很早以前。有一个没发生过灾害的国家。那里五谷丰登,人民安宁,即没有疾病流行,也无灾害发生,举国上下无忧无虑,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有一天,国王在宫殿中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天下有个叫灾祸的东西,种类很多。但不知道它到底长什么样子?” 众大臣也说:“我们也听说过,但都没见过它的样子。”
于是,国王派遣一位大臣去邻国购买灾祸。
天神遥知此事,便化作一位商人来到市场上,摆出一个外表看似猪形的怪物,用铁索紧紧绑住等在一旁,静候那位大臣到来。
果然,那位大臣来到了怪物前,停住脚步仔细看起来。问道:“这是什么怪物。”
商人说:“这是‘祸母’,能制造灾祸。”
大臣一听,非常高兴,心想:我可找到要买的东西啦。他连忙询问价钱,商人说价值千万。大臣问:“它以什么为食?”
商人说:“它以针为食,每日要吃一升针。”
大臣将一切打听仔细,便欢欢喜喜把“祸母”买回了国。从此以后,全国百姓停止了原来的工作,所有的人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到处找针,以喂养“祸母”。全国因喂养“祸母”却找不到足够针的而犯愁,没多久,整个国家变得官府混乱,人民动乱。五谷不收,病害肆虐,举国不安,百姓无以为生。这时,人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灾祸。
国王没事找事买“灾祸”,百姓没事找事养“祸母”,最终受害的是国、家和自己。
在现在这个功利社会,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更不希望自己的一生无所作为,于是,一些人动起来了。教师扔下课本去卖茶叶蛋,孩子辍学去学做买卖,公务员撇下铁饭碗下海经商,商人抛开生意去当官……结果每个人都变得面目全非,在失败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就像一块易碎的玻璃,稍不注意就会哗啦一声变成碎片。因此,我们的生命是禁不住折腾的。但是,我们毕竟只是凡人,不可能一生都只做正确的事而不做无意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人生智慧,尽量少做一些瞎折腾的事。
世上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一辈子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度过。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就让我们从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开始吧!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控制怒气,不再抱怨,停止折腾,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就能达到理想的处世境界。
《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立足于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三个主题,用故事和哲理告诉读者:生气伤人伤己,抱怨天怒人厌,折腾耗时耗力。掌握了这“三不”处世智慧,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精彩!
《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的作者是端木自在。
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这恐怕永远也无法正确解答。许多人一生都在感叹: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刻让自己安宁过。直到死时,才悟出一点道理:原来是自己“杀”死了自己。
端木自在的《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立足于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三个主题,用故事和哲理告诉读者:生气伤人伤己,抱怨天怒人厌,折腾耗时耗力。掌握了这“三不”处世智慧,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