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一个来自日本伊豆,在中国人气飙升的年轻人,被中国网友称为在中国发展的知名度最高的日本80后,也是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在华日本人。他因为其帅帅的外表,流利的中文表达,充沛的才气,最主要的,是他在磨难中奋斗、努力的精神,深得中国同龄人的敬佩。本书叙述了这个男孩24年的人生履历,主要献给中国和日本困惑中的年轻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加藤嘉一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加藤,一个来自日本伊豆,在中国人气飙升的年轻人,被中国网友称为在中国发展的知名度最高的日本80后,也是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在华日本人。他因为其帅帅的外表,流利的中文表达,充沛的才气,最主要的,是他在磨难中奋斗、努力的精神,深得中国同龄人的敬佩。本书叙述了这个男孩24年的人生履历,主要献给中国和日本困惑中的年轻人。 内容推荐 他1984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美丽的伊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那个伊豆。 他来到世界上,仿佛就为了面对磨难:3岁遭遇车祸,5岁开始打工——送报纸、做模特,代替父亲和恶势力周旋,留下永久的伤痕……他恨社会的不公,但内心依然阳光…… 中国经历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非典”、奥运、汶川地震、中日关系……他的成长中融入了中国的元素,他也成为了日本新一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通”。 目录 自序 引子 PART 1:逆风而走——我的自传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我是“童工”出身 与黑道“谈判”的日子 离别祖国 来北京的第一天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 北大的“小联合国”——勺园的那些事儿 北大学子是“精英”吗? 北大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我的人生规划 PART 2:发现中国发现日本 中国青年在“折腾” 不能让高考压死人! 中国能走向和谐之路吗? 中国记者为何拿红包? 愚蠢的“左右”之争 关于北京奥运的私人记录 何谓“中国崛起”? 日本“脱美入亚”了吗? 反观祖国政治 中日人民能和谐共处吗? 后记 试读章节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摘自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叶渭渠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伊豆(Izu)”这地名,许多中国朋友应该很熟悉,就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1926年发表的短篇自传性小说《伊豆的舞女》中描写的那个地方。小说描写了20岁的“我”(应该是川端本人),一个日本旧式高中的学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时,与一位14岁的舞女发生初恋的故事。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对“伊豆”这个地名的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很多人才知道了“伊豆”,许许多多的国内外游人才慕名来到伊豆。 “天城(Amagi)”横贯伊豆半岛东西,从中间将伊豆一分为二,分别称为北伊豆和南伊豆。天城有个“汤岛温泉”,汤本馆旅社正是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的地方。汤岛位于天城山北侧山麓的最南端,周围有着成片美丽的雪松林,绵延的狩野川在此形成很深的溪谷,河水清澈见底,溪边栽种着大片的芥末。这个地区自古就受许多文人的喜爱。 《伊豆的舞女》不止一次被改编成电影。最有名的是1974年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合作演出的同名影片《伊豆的舞女》。这对金童玉女在影片中把一对少男少女之间那种纯真、朦胧的初恋情愫演绎得入木三分,十分感人。 因为写作本书,我又重新翻阅了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小说第一句中描写的情景,一下激起了我对母亲生长的伊豆半岛之东入口热海(Atami)的怀念。这个不仅繁华,而且气候温暖、风光明媚的观光地区,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没法骑自行车,没有城市地铁,要么乘公交车,要么就只能走路,生活不太方便。 生活不便的另一个原因是物价昂贵,原因可以归结为它是旅游胜地。作为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着久远的旅游传统,浓缩着独特的历史意蕴。在江户时代,以德川家康为首的许多将军、大名都曾来热海参观,许多文人墨客也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很多名人在此拥有自己的别墅,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就是其中之一。 热海是个很漂亮的城市,它的天然露天温泉、美丽的海景、勾人胃口的海鲜,对游客都有极大的诱惑力。海鲜是伊豆的名产。伊豆半岛三面环海,海产丰富,有美丽的金眼鲷、又甜又新鲜的鲍鱼,乌贼、伊势虾、河鲈、海螺和竹鱼等,品质好,味道佳。那里的早市人气旺盛,非常热闹,充满活力。我们那里的人习惯吃生鱼片(日文叫“刺身Sashimi”)。日本人普遍有吃生鱼片的习惯,伊豆的居民尤为喜欢,生鱼片是他们食谱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伊豆,生鱼片也好,寿司(Sushi)也好,价格都比中国国内便宜。我小时候经常早上去位于港口、早市旁边的寿司店,“一小时寿司自助”1000日元(约合60—70元人民币),可以享用包括所有高档、中档、普通的寿司,新鲜度绝对有保证,选用的材料称得上是极品的。我不知道中国朋友们有没有听说过,真正新鲜的生鱿鱼是透明,而不是白色的。 热海的地理位置也不错,交通很方便,从东京站坐1964年(东京奥运年)正式运营、世界上首例高铁——新干线东海道线,一个小时就到了。这条新干线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之间,车速每小时300公里。许多居住在东京的有钱人,喜欢选择热海作为度假地点。 热海这个城市近年来也陷入“超老龄化”的陷阱。每当我回热海,都能感觉到这个老城的日益老龄化,年轻人高中一毕业就离开那里,到东京上学、就业,不再回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长寿,这些长寿的老人往往无事可做。因在热海找工作不容易,很多中年人也开始选择到其他城市去找寻工作机会。热海没有重工业,轻工业也不发达,主要靠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环境吸引游人来制造就业机会,但近年来因为经济不景气,旅游产业也没有原来那么红火了,这个靠旅游观光支撑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似乎有点难以为继的感觉。但这个地方的位置和环境实在太好了,离东京那么近,只有105公里,又拥有着代表日本风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还有着让人感到非常亲切的人情味儿,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整后,找对合适的管理和经营人才,配合好的政策,一定会重塑她昔日的辉煌。 伊豆是个半岛。伊豆半岛位于静冈县的东部,分成东伊豆、南伊豆、西伊豆和中伊豆,有山有水,但自然灾害也多,经常遭遇台风、地震、洪水等。从伊豆往北看就是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3776米),这座山跨越静冈县和山梨县。日本的行政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除了“东京都”、“北海道”、“大阪府”之外,都是属于“县”,这个县可不是中国的“县”,而是相当于中国的“省”。 我对中国朋友介绍自己,一般不说来自“静冈县”(对日本人则说“我是静冈出身”),因为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县,说“我是伊豆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明白我是哪来的,这么说能很快能拉近心里上的距离,很管用。 P3-6 序言 2008年对我来说很不寻常。是我24岁的本命年,是我从在华留学生活的基地——北京大学毕业之年。2003年“非典”高峰时以“三无状态”(不会中文;没有中国朋友;没有人民币)来到中国的青涩少年,这时已变成了一位受到关注的观察者和写作者,这一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我在华留学的五年时间非常充实,令人满意。刚刚享受并适当参与北京奥运的活动后,可以轻松离开北京,面对下一个阶段的生活,难道不是很完美的结局吗? 结果却并没有这样圆满和顺利。7月毕业之际,我感到无法解决的困惑:毕业后该怎么办?高中毕业后紧接着来北大留学,顺利得超出预计,也许因为太顺利了,才无法确定下一步的规划。之前,笔者从日本、欧美等150家左右的机构和企业拿到了所谓“offer”,都不是我主动申请的,都是对方主动邀请的。其中的一家开出了年薪100万人民币的高酬,说没动过心是骗人,但最终我放弃了,不止放弃了这一家,而是拒绝了全部offer。不为什么,只是直觉:中国这个21世纪举世瞩目的国家,值得而且有必要继续跟踪、观察。目睹了中国成功举办奥运,难道奥运刚过就走了?这样太功利了吧? 当时许多日本长辈们建议我立刻离开中国,理由是“你在中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从长远发展看,过多沉淀于中国对你并非有利,应该换个环境,先回国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去美国留学”。长辈们说的也许很正确,很合理。长期观察中国是应该的,但必须变换个角度和环境,这样才能使观点和立场更加平衡而客观,也才能避免被有色眼镜看待,淡化在一些人中“加藤是个亲华派”的印象。去美国是个不错的选择。日本人对美国的依存度和忠诚度是非同一般的。对我来说,既了解中国,也了解美国,了解决定未来日本走向的两个大国,这样才能平衡自己的未来立场,才更有可能被日本主流社会、主流部门与人士所接受。 后来我没有听取长辈们的建议,自己决定留在中国,继续观察“后奥运”的中国。刚刚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奥运大盛典,我本以为一切都会平稳下来,自己也可以稍微静下来,做安静的观察与思考。但始料不及的是,2009年的大事毫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五四运动90周年、“7·5”事件、绿坝、阅兵、打黑、地王、甲流、保八、奥巴马访华、减排以及哥本哈根……大时代和大环境持续地考验着中国人的意志和毅力,似乎是为了看中国人能否挺住,如何走出去和引进来,如何尽可能理解来自西方的声音和压力,并让往往对中国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外国人能以此为契机改变对中国的印象。在国家社会转型中的关键时刻,中国人面对的环境,可谓毫不平坦,毫不轻松。 2009年过去,迎来了2010年。此刻,我无法判断,当时抛开一切机会和建议,留在中国继续观察,这一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只能等到将来才能进行恰当的评估。不过,即使到时候的评估证明自己当时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也不会后悔,也不会感到丝毫的遗憾。 前几天跟一位我国领导人聊天,他竟十分赞同我当时的选择,毕竟中国的国情很特殊,不能以一般的经验主义去看待,他说:“你还是很有眼光的。”但他接下来口气一转:“但你看起来很疲惫,透支很厉害嘛。为了你的健康,也应该放松下来,换个角度观察中国也很有意义的。你就以维护健康、扩大视野为理由,明年离开中国吧。”笔者回应说:“您说得颇有道理,其实去年没离开,给了自己一个借口:被大国诱惑了。从人生的长河看,我宁愿被大国诱惑,这是值得的。” 我仍不知2011年会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就像绝大多数中国80后对自己的未来也无法把握,茫然浮躁一样。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领导人还是老百姓,都带着矛盾与困惑奋斗着,仿佛这是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阶段相互联结,与生俱来似的。 但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话:不管今天如何,明天依然会继续。 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各位读者稍微解释一下本人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这是我自己25年人生的回忆录,也是写给正在与癌症拼命抗争的父亲看的。这本回忆录也是我对父亲的“送别书”。任何一个人出生都不是经过自己的意志,而是由父母的意志决定的,我是“被”生下来的。没有父亲和母亲,自然或必然没有我这个生命的诞生。每逢生日,4月28日,我都深深感谢父母,那一天,被庆祝的不应该是被生者,而是应该感谢孕育生命并抚育生命的父母。假如我将来有了孩子,他或她一定也会为我祝福的。这是我理解的生命的逻辑、生命的伦理。 本书从我的降生谈起,依次描写了我从幼年到现在的全部生活。调皮的我,当“童工”的我,与黑道谈判的我,从事长跑的我,来华留学的我,在中国成长和发展的我……我在“非典”高峰时到达北京,我的第一天是怎么过的?我是怎么学了中文这一最难掌握的古老语言的?我在北京是怎样生活的?我是如何看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我如何评价中国教育现状?我跟中国年轻人如何交流感情、碰撞思想?汶川地震后我做了什么?奥运期间我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特别的经历和感触?我和中日领导人有哪些接触?我如何分析崛起中的中国现状,如何预测其前景?“观察中国,反观日本”是我在中国扮演观察者过程中奉行的座右铭。那么,我如何反观祖国的内政和外交?在中国,我有没有获得对日本有用的新的发现和启示?中国人和日本人有没有可能超越历史,和谐共处? 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或深或浅的表达。我的经历也许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但也绝非平淡无奇;我的观点也许并非那么无懈可击,但却十分真诚。希望大家把这看作一个正直的日本青年心声的倾诉,表达的是一个目前仍生活在中国的日本80后的真实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其中有深深的中国经历在起作用。 后记 昨晚几乎没睡着觉,身体在发抖,心里在担忧。 白天,隔着东海的日本那边,我母亲、弟弟、妹妹,还有父亲的姐妹们在医院病床旁陪护着父亲。妹妹及时用手机给我发电子邮件:“几乎所有亲戚都匆匆忙忙来医院了,我也抱着儿子来了。父亲已经睁不开眼睛了,很痛苦的样子,医生说已经陷入最危险期了,说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哥哥,你最好也准备一下……” 之前,我在3月16曰一22日回去了一趟,陪着父亲晒晒太阳,散散步。我看到的父亲不像过去爱开玩笑,他不光不能像过去那样喝酒抽烟,甚至已经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通过打点滴补充营养了。他说话很困难,耳朵也听不太清楚。 见到远道赶回来的儿子,虽然说话艰难,他还是努力表达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你金钱没事吧?别专程回来,别浪费,钱很宝贵。”突然回想起,我刚刚到北京的2003年春天,“非典”高峰时期,日本驻华使馆劝告我们回国,避开危险,我给家里打电话解释状况,父亲也是说:“你说什么?别回来了!机票好贵啊,别浪费,钱很宝贵!” 凌晨4时看到妹妹最新的信息:“3时54分,爸爸在我们的看护下,安静地、不痛苦地,走了……”我没有反应,没有晕倒,没有流泪……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自己如此冷静,父亲去世了,不伤心吗?我伤心;不失望吗?我失望;不崩溃吗?我处在崩溃的边缘,只是哭不出来…… 或许,我早就准备好了这么一天的到来,胰腺癌的晚期嘛,靠着现有医疗技术,是无法挽救的。或许,我这个人太理性了,对生与死的问题看得太透彻了。这也许与我幼年时期经历的一次车祸有关系,早就对生和死持有和一般人不一样的观念。 记得是3月15日那天,我正在北京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抽空给家里人打电话,母亲不在,弟弟接的电话。问到父亲的病状,他说:“我感觉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不说话,也不能吃东西了。我觉得,你应该回来,估计再过一段时间,爸爸恐怕再不能说话了。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我弟弟一般不会以这样的口气说话的,我明显感觉出情况的严重,就立刻去订机票。感谢弟弟,若没有他的警告,我就不会有那样的紧迫感,真的就错过了父亲生前的最后一面了,对于长子来说,那将是多么无法挽回的遗憾啊! 已经订了机票,坐明天最早的飞机回国,参加晚上灵前守夜和后天的葬礼。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的心里有些许的欣慰。这既是一本关于我个人、关于中国和日本的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关于我的父亲,关于一个平凡的日本家庭的书。 我特别要把它供奉给我的父亲——一个一直在奋斗、在挣扎但却谈不上成功的日本男人。并为他的在天之灵祈祷。 在此,我要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于奎潮老师。当初,是于老师主动联系我,提出合作的动议。我上一次到上海,也是为了参加“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节目录制完成后,我跟从南京专程赶来的于老师见面,我们一见如故,边吃四川料理,边交流图书选题构想,我们聊得投机,聊得坦诚、充分而开心,碰撞出许多火花。没有于老师的鼓励与关怀,就没有我的这本“成长史”与“观察史”。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我是沐浴着母爱长大的。母爱是我奋斗的最大动力,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子之间心灵相通,以心传心,母亲永远是我的骄傲,我心灵的依靠。但愿我也能成为母亲的骄傲。我的母亲虽然很平凡,但在我的心目中,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在此,我要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说一声: 妈妈,我爱你! 加藤嘉一 2010年3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新闻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现在,我们就可以夸奖加藤和他所做的事情,但十年或二十年后,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价值。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 一个普通的日本青年将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从中还有滋有味的品尝美味,值得人们走进去,走进加藤。从伊豆到北京,你会发现你从未领略过的人生风景,艰难,理念与别样的成长成才。加藤因此从伊豆到北京,也因此能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因他的人品与智慧,因他的青春与才华。年轻人该怎样生活,向加藤同志学习! 徐小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加藤嘉一的中文如此之好,你不觉得他是日本人。加藤嘉一对中国是如此了解,你也不觉得他是日本人。但加藤嘉一对中国问题和中日问题的剖析和见解,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全新人类:关注国际和谐发展的环球人。 何亮亮(凤凰卫视评论部副总监、评论员): 加藤嘉一是一个比较另类的日本青年学子。加藤君虽然还年轻,然而经历的丰富超过同龄人,志向也很远大。他是少数能够用中文写作的日本青年学子,这不仅是文字的能力,更是对日本与中国文化领悟与表达的能力,中国与日本的民众之间,甚至精英之间,都存在文化心理的鸿沟,能够缩小这种鸿沟,需要两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我对加藤嘉一寄予厚望,来日方长,请继续努力! 胡一虎(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在中日这个充满爱恨情仇复杂的历史双边关系中, 突然蹦出这位发自内心 对彼此未来都寄以理想厚望的年轻人,他用熟练的北京话以及新思维, 与多数日本青年不了解,甚至误解的中国打交道。他是中日之间新一代造桥者,亦是中日“ 和”的使者。 宋强(诗人、作家,《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作者): 这个帅小子,特别是这本由他写的书,让我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有了一些新的猜想…… 蒋方舟(著名少女作家,清华大学学生): 加藤嘉一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看到他让我对这个世界恢复了信心。对于有可能变得更坏的世界,加藤嘉一是不会失语的人;对于有可能变得更好的世界,加藤嘉一是不会缺席的人。他是专业级的说话人,奔跑中的观察家,行动中的思想者。他如此年轻,势不可挡,令人生畏。 江小鱼(电影导演、文化评论人、诗人): 加藤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伙子,缺点是太帅了一点。这本“自传”让我看到了他的不屈服,不服输,勇往直前的那股劲儿,既让人尊敬,又让人产生压力。我希望中国的青少年看看这本书,也许会比上十六年学都有用。 黄思路(曾经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加藤是我北大的系友,他在北大留下了不少故事,比这本书里写的还多。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关于艰难,关于努力,关于苦难造就人,也关于如何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对为生存困扰或对未来茫然无顾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本看了会变得清醒并受到感奋的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