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隋唐五代(公元581-公元960年)/中国通史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隋朝至五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中古时期,从时间上看它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又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唐朝,它所拥有的先进的政治体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发出这样的向往与慨叹——梦回唐朝,这不仅表明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追忆,更多的是对唐朝发达的社会文化的心驰神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唐朝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比如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人们也常常把中式的衣服称为唐装。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人们习惯于将隋唐并称,称之为“隋唐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不仅在于隋唐两朝在时间上前后相连,更主要的是两朝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目录

隋文帝改革

赵绰执法坚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赵州桥

瓦岗寨

李渊建唐

玄武门之变

“天可汗”李世民

李靖平定东突厥

一代良臣魏徵

李勣步战破马阵

房玄龄任公竭节

陈君宾储粮赈邻郡

李大亮与人为善

国际贸易大都市长安城

唐僧取经

文成公主进藏

孙思邈的养生术

一代女皇武则天

狄仁杰捣毁淫祠

令史指驴骂人

来俊臣苛酷灭人性

徐有功自比山鹿

马怀素不平则鸣

平庸无熊的唐中宗

定昆池的由来

刘知己探索史学

一行测定子午线

救时宰相姚崇

宋璟秉公无私

韦述阅书两千卷

高仙芝攀崖破木城

鉴真东渡

安史之乱

张巡血战睢阳

李光弼勇守河阳

郭子仪威震远近

攻其必救讨田悦

“万代垂训”颜真卿

韦皋与郑回

租庸调

成就辉煌的唐诗

刘晏理财

陆贽以天下为己任

韩愈百炼出华章

柳宗元坚持改革

武元衡为国捐躯

李愬雪夜袭蔡州

李光颜平叛

心正笔正柳公权

何易于拉纤

满城尽带黄金甲

高仁厚用计降敌

千佛洞

五代十国

世宗图强

“海龙王”钱镠

雀鼠耗

隋·唐·五代——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南边的河上,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古代杰出的桥梁建筑工程。

这座桥建成于隋朝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虽然经历了冰雪风霜的侵蚀、洪水的冲击和地震的威胁,它依然巍然挺立,坚实如昨。

赵州桥的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桥身全长50.82米,宽9.6米。大拱的净跨度长达37.37米,拱高仅有7.23米。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因此桥面坡度较小,便于行人往来、车马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桥面坦直,分三股道,中间走马车,两旁走行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赵州桥的大拱圈的两肩,各伏设两个对称的小孔,改变了以往拱圈上实填沙石的建筑规程,首创了世界上“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敞肩拱”布局,符合结构力学的理论,和实腹拱相比,显然表现了造型的优美,桥体空腔,可以减轻桥身的自重,节省填腹的材料,又能增加洪汛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

赵州桥气势雄壮,桥型美观,周围绿柳飘绕,桥影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好像一条长虹横卧河上。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赵州桥达到了世界拱桥建造技术的新水平。类似的桥梁建筑工程,直到14世纪才在欧洲出现,比赵州桥晚了七百多年。

是谁设计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呢?根据史料记载,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一位普通的石匠,名叫李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能工巧匠的身世和作为。就连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知道这“制造奇特”的赵州桥,是“隋匠李春”修造的,除此之外,没有提供更多关于李春的材料。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没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赵外桥的建筑特点、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可以想见,李春设计修造这样一座大石桥,真是了不起的创造。

赵州,在隋朝是一个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因有水之隔,很不方便。客观上需要修造一座坚固的桥梁,以适应经济文化的交流。可是,赵州地处水下游,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每年夏秋两季水势很大,造桥是很不容易的。

怎样既保证河道畅通,又使桥身坚固,造型美观又节省材料呢?李春巧妙地设计出单孔大石拱空腔式的新型桥。李春利用天然河床的粗砂层作为桥台的基础。据桥梁专家测定,赵州桥桥台的反应力为每平方厘米5至6公斤,而近代对同类砂石层许可耐压力计算为每平方厘米5.4至6.5公斤。可见,李春造桥的科学性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李春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拱石技术,把并列的28道拱圈,用铁榫连接起来,拼成一个半圆形的大桥洞,使石块与石块之间互受压力,彼此挤紧不动,能各自独立承担荷载,也便于进行修理。每一块拱石有一吨多重,各面都钻有细密的斜纹,让拱石贴得更紧,并列的石拱用“腰铁”、“铁拉杆”横向连接,使桥身成为一个整体,非常坚固。赵州桥历经1300多年,桥台只下沉5厘米。这是多么坚实的一座桥啊!

如果我们走上赵州桥,还可以看到桥面’两侧的雕龙栏杆“若飞若动”,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栏板和望柱的雕刻图案线条柔和,构思巧妙,形态动人,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作铭留记,对赵州桥作了无限的赞美。

赵州桥,代表了隋代桥梁建筑的杰出成就,显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瓦岗寨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在他统治的14年中,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就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的人死在工地上。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200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皇帝这样穷奢极侈,官吏无不贪污腐化。有个大贵族叫杨素,到处霸占产业和田宅,家里有几千个奴仆,后庭有上千个姬妾。大贵族宇文述非常贪婪无耻,只要听说谁家有什么珍宝,非想方设法搞到手不可。从中央到地方无官不贪,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只要当上官,有了权,就门庭若市,送礼的来往不断,金银财宝很陕就堆成了山。

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句丽的战争,又大肆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器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黄河下游又发生了大水灾,山东地区灾隋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迅速连成一片。

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首先举旗造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到公元617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不下百余起的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队伍:—支是河南的瓦岗军,—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瓦岗军是三支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先由翟让领导,聚集在瓦岗寨。这支起义军“多是渔猎之手”,“善用长枪”,个个英勇善战。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隋朝政府和门阀士族,规定不得侵掠百姓,因而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他们又联合附近的小股起义军,使队伍扩大到万余人。

公元616年10月,隋炀帝派两万人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突袭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奠定了在河南的胜利基础。公元617年2月,瓦岗军攻下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把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使农民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接着,瓦岗军又大败越王杨侗的军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主力。不久,这支农民军又攻占了黎阳、回洛二仓,开仓济民,十天内得兵二十余万人。农民军向隋朝东都洛阳进军,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瓦岗军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三个月,经过六十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洛阳,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这时,瓦岗军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杜伏威领导的江淮农民军,也紧密配合瓦岗军,不断地给隋王朝以沉重打击。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包围之下,隋朝统治者占据的少数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几个孤岛。困守江都的隋炀帝极度的惊慌,他对着镜子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他坐卧不宁,日夜不安,梦中经常惊叫有“贼”。所谓的“真命天子”被农民军吓得简直如同惊弓之鸟了。不久,隋炀帝杨广被部下杀掉,隋王朝于618年灭亡。

正当瓦岗军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李密的投降活动导致了瓦岗军的失败。李密出身贵族官僚家庭,参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隐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间。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岗军的队伍,用欺骗手段取得了部分领导权。同时,他又招降纳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密的阴谋活动引起了瓦岗军内部的争斗。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多,以夺密之权”。由于翟让没能及时识破李密的真面目,“不以为意”,反被李密夺了权。李密自称魏公兼元帅,让翟让当了副手。公元617年11月,李密以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篡夺了领导权。后来李密被隋朝招降,瓦岗军起义失败了。公元618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后为李渊所杀。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也先后被李渊镇压下去。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集团夺去了。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给世族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为唐朝前期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P11-16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中古时期,从时间上看它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又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唐朝,它所拥有的先进的政治体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发出这样的向往与慨叹一梦回唐朝,这不仅表明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追忆,更多的是对唐朝发达的社会文化的心驰神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唐朝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比如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人们也常常把中式的衣服称为唐装。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人们习惯于将隋唐并称,称之为“隋唐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不仅在于隋唐两朝在时间上前后相连,更主要的是两朝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7年,这样短的时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辉煌历史,总会让人觉得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等都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也为南北的沟通与经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朝建立以后,首先设法解除了塞北游牧民族突厥人侵扰的后顾之忧。后来又经过七八年的准备,用兵不足四个月,在开皇九年(589)正月,便灭掉了南方的陈朝,并于次年平定了南方各地方势力的反抗,最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统一的意义不仅在于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唐朝才获得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在感叹盛唐出色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其社会生活诸方面时,不应该忽视隋朝统一的成就。

隋唐时期,海上及陆路的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当时中外贸易十分发达,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其他各国,对它们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隋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都热衷于到隋唐的都城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与隋唐两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外国贵族阶层大多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唐代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先进的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还开辟了从广州到东南亚、西亚,以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朝当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唐朝的文化,堪称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近300年的统治时期里,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是唐朝文化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唐朝的文学成就以诗歌为最发达。清代人所编的《全唐诗》共收录2200多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的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以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唐代诗人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并称“小李杜”。后世宋、元、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是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