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中国是一个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本书作者引领我们到汉末的历史时空中去探寻曹操的家世出身,去见识他的年少轻狂,去了解他的戎马人生,去体味他的雄心壮志。
本书作者引领我们到汉末的历史时空中去探寻曹操的家世出身,去见识他的年少轻狂,去了解他的戎马人生,去体味他的雄心壮志。曹操在中国是一个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誉之者谓之盖世英雄,毁之者谓之逆臣奸贼。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凡的文学天赋,他时而残忍暴虐,时而真诚坦然,既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面形象的生动人物。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本书共分为七讲:青春梦想、残酷现实、关键一步、以奇制胜、功亏一篑、力不从心、壮志未酬。书后附有曹操简谱,以时间为线索,概括了曹操一生中的重要事件。
打仗,不是游戏,不是双方都准备好了,说开打,才开打。在曹操这边积极备战的时候,正如荀彧所讲的那样,袁绍顾不上他们,他还要和公孙瓒了断恩怨。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春天,袁军才攻进易京,今天河北省雄县西北。公孙瓒引火自焚。
强敌已逝,袁绍腾出手来了。曹操,你准备好了吗?我来打你了。袁绍调集精兵十万,战马万匹,要南征许都。
战前,袁绍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要在会议上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可是,决策层的高官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吵个不停。打,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稳步推进,还是立刻就打,意见却不统一。
主张稳步推进的一方,我们权且称他们为稳健派,认为刚刚与公孙瓒打完一场恶战,士兵需要休整,经济需要恢复。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征伐曹操的口实,一定要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占据先机,然后逐步推进,不断袭扰,以逸待劳。
主张立刻就打的一方,我们权且称他们为激进派,认为己方实力已经很强大了,打个曹操,还不是易如反掌。说什么曹操奉迎天子,武王伐纣,那算不义吗?打曹操,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袁绍同意激进派的意见,速战,散会。可是,会开过了,十万大军是南下啊,还是休整啊,却没有了下文。速战成了不战。袁绍这次的决断力没有问题,可执行力出现了问题。
但袁绍要发兵南下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传到了曹营中。曹营大震动。虽然一直在忙活备战,可打不打,那还是没影儿的事。真看到了影儿,也都绷不住了,慌了,乱了,害怕了。袁绍,太强大了,打不过啊!打不过怎么办?偷偷写封信给袁绍,表达投诚的意愿。更有甚者,曹操的侍从徐他要谋杀曹操,被侍卫长许褚及时发现,杀了。
曹操一看,这不行啊!还没打呢,怎么就自己把自己打趴下了。我来说两句:
是你们了解袁绍,还是我了解袁绍啊?!我们可是儿时的伙伴。袁绍这个人,我太熟悉了。志大才疏,外强中干,刻薄得很,没什么威望。他兵是多,但他会用兵吗?不会。他手下那帮战将太目空一切了,骄兵必败。朝令夕改,乱了套了。他是粮多地多,这是好事啊!这可都是我们的啊。
打就打吧,谁怕谁啊!
P85-86
写、读、讲,是三件事,这次深有体会。
写稿子,是自己的事;写完稿子,就是大家的事了。大家包括:魏学来、祝安顺、张彦周三位仁兄。三位都十分了得,如同法官判案一般,一讲一讲地过,严肃认真,清晰明确,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追问:曹公的理想在哪里?令我心生畏惧,胆战心惊。好在自己个儿还算坚强,你们将我一讲颠覆了,咱再点灯熬油,再来一过,请再过堂。如此三番五次,连五岁的儿子都摇头晃脑地说起了曹操,煞有介事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并作画一幅,以资鼓励。
过完堂,文字上算是告一段落。读起来平顺了。但讲起来,又不得散漫。而自己在汉末的历史时空中,又是一个极容易开小差的人,有时候漫无边际地游荡出去,忘记了是在雒阳,还是在邺城,是基于曹公的思索,还是站到了袁绍的立场……这台下的试讲,惹得三位仁兄火气腾升,棒喝:勿得乱语。惜哉!一段自我陶醉般地走近历史,被无情地从记忆空问中格式化掉。三位仁兄的理由只有一条:服务于主题。
好在上得台来,三位仁兄鞭长莫及,然其余威犹在,迫我沿着主题追寻曹公的理想去了。
送走了曹公,这三位仁兄各干各的事儿去了,撂下说话说多了的我,独自沉浸在曹植所渲染的悲情中,一时间有些不适应。何时再聚首,再评议,三位还是给个话儿的好。
如今,讲稿要变成书,又回到读的层面上来。宋志军兄和聂丽娟女士谙于此道,自己倒可闲适一旁,无所用心。又承央视科教中心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及书局诸位领导的关爱,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