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唯一一部以史实还原真实曹操的全景历史。
他出身卑微,却志向高远;他为国用命,为民用心,他延续了帝国的血脉和荣耀,却得不到后世的敬仰和忆念,一个不一样的英雄和男人——曹操!
荆州遏制了他统一全国的脚步,面对赤壁那场大火,统帅曹操在江边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时尚大都市邺城流光溢彩的岁月,仿佛和战争生活有点格格不入,建安风骨彰显了文人曹操的倜傥风采;继承人的问题,既是家事又是国事,然而当尘埃落定时,帝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内伤,只余父亲曹操的几声叹息;相对于六年就打下江山的刘邦,四年就建立东汉的刘秀,他奋力拼杀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这是英雄曹操的宿命吗?
千古骂名,全然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英雄的身上,一个于万民有利、使生灵免于涂炭的人身上,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你所读的、你所知道的所谓“历史”,可能本来就是假的,而且假得离谱,假得出奇。
在这里,你会读到一份真的历史,看到一个真的曹操。如果因此你体会到真男儿的悲凉,看到真英雄的无奈,那么,这便是伟大与平庸的分野了。伟大,从来不计得失,不思荣耀。它便这么想了,于是也这么做了。历史自然也就这么产生了,千秋功过,任谁评说罢。
刘备改变路线转奔夏口,曹操决定不再追赶,因为他惦记的还是江陵。
江陵现在的名字叫荆州市,过去曾叫过沙市。现在,长江中游最著名的城市有武汉三镇、宜昌等,而在那时最著名的城市是江陵。
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它位于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刘表占据荆州后,利用其便捷的水运条件在此建设了军队后勤基地,同时也是刘表的水军基地。
曹操率虎豹骑赶到江陵,并未发生战斗,刘表手下将领蔡瑁、张允接受刘琮的命令率部投降。曹操决定暂不回襄阳,在此修整。曹军的后续部队于是源源不断开来,这里成了南下曹军的临时基地。
刘表的水军经营多年,有大小舰船数千艘,水军主力三万人以上,如今全部纳入曹军的编制。曹操想起年初在玄武池练习水军的艰辛,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江和威武不凡的各式舰船,不禁感慨万千。
曹操下令,仍由蔡瑁、张允统率水军,一来出于对荆州降将们的信任,让他们不要猜疑,二来曹操手下熟悉水军事务的将领还真没有。
这时天已经到了深秋,在北方的邺城已经过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天气慢慢转凉了。长江边上的气温虽然要热一些,但转眼间这一年就要过去了。
这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事之秋。
曹操在江陵开始处理荆州的事务,他发布的第一道命令是,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侯。
如何处置刘琮,原荆州旧部们都在观望,他必须尽快做出交代。
曹操的想法是,刘氏父子在荆州时间太长,影响力深远,即使刘琮自己没有什么想法,难免什么时候冒出来个王威那样的人,拉刘琮作大旗叛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刘琮从荆州弄走。当然,这个青州刺史是个虚职,刘琮也不会拥有什么实权,由荆州刺史改为青州刺史,名义上也没有大的改变。
曹操以为刘琮会接受,但刘琮对到青州赴任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是没有安全感,他宁愿待在曹操身边,当不当官无所谓。于是刘琮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曹操下令改任刘琮为谏议大夫。
此时的谏议大夫更是一个闲差了,不过它比州刺史品秩要高。为此曹操还专门发布了一道命令,告示荆州军民。
刘琮空出来的荆州刺史一职地位很重要,理论上担任这个职务的应该是曹操的旧部,此人最好是文官出身,又熟悉军政事务,同时深得曹操信赖,还得具备相当的资历。目前,曹操身边符合这些条件的人至少有好几个,比如像董昭就是理想人选之一。
但曹操选定的这个荆州刺史却名不见经传,他的名字叫李立,史书上只能查出他是涿郡人,字建贤,其余事迹一概不知。
回想之前被曹操任命为徐州刺史的车胄、单经等人,也都很不起眼。可能在曹操眼里刺史不是个什么重要的角色,但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让许多人吃惊,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当时荆外一带传唱的民间歌谣里,就有“不意李立为贵人”的句子。
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爵,表彰他们在荆州“和平解放”事业中所立的功劳。这十五个人具体名单不详,除蒯越外,推测起来蔡瑁、张允、韩嵩、文聘、张羲等人都应在其中。
荆州本土派实力人物蒯越不仅被封侯,还被征召到朝廷任职,担任光禄勋卿,成为帝国的部长之一。曹操曾在给荀或的信里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异度是蒯越的字。蒯越死于十一年后,应该死在部长任上,临终前曾向曹操托付家事。
韩嵩字德高,官渡之战期间,曾奉刘表之命出使许县,回来后使劲说曹操的好话,惹怒刘表,差点被刘表所杀,后来包括刘表夫人蔡氏等人都出来帮他说话,才保住一命,目前虽然身体不太好,仍然被曹操任命为大鸿胪卿,与蒯越一样,成为帝国新的部长之一。
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被征召到朝廷担任要职的还有张羲,担任的是侍中,也算是部长级。还有一位是刘先,字始宗,原来担任刘表荆州刺史的别驾,这个职务是刺史的副手,有点类似于副刺史,之前他也曾出使过许县,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当时曹操大会宾客,刘先应邀出席。曹操问刘先:“刘牧君是怎样郊祭天地的?”刘先回答:“刘牧君作为汉室重臣,处在牧伯之位,在王道未平、群凶塞路之时,抱着玉帛不知道该向何处朝贡,写好章表却送达不到天子手中,所以自行郊天祀地,以自己的赤诚昭告天下。”
刘先话里带出了“群凶”,挑动了曹操的神经,果然曹操追问道:“群凶都是谁?”刘先说:“举目皆是。”曹操说:“我现在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还有谁敢不服?”刘先说:“汉道凌迟,民生憔悴,没有忠义之士拥戴天子、平定海内,却个个拥兵自重,恐怕是蚩尤、智伯又现于今日了。”
刘先的意思是反正我也不怕死,想怎么骂你就怎么骂你,你怎么着吧?
面对这样的硬骨头,曹操居然无言以对,反而对此人刮目相看。荆州平定后,曹操把刘先找来,让他担任尚书,后来魏国创建时担任魏国的尚书令。在曹操的眼里,刘先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曹操下令任命文聘为江夏郡太守,仍然统领其旧部,文聘从此进入到曹军重要将领的行列。
还有一个人叫邓义,当初刘表暗中联结袁绍,邓义规劝他不听,邓义一气之下借口有病辞职不干了。曹操把邓义请出来,请他担任朝廷的侍中。
在官渡相持最紧张的时候,刘表背后曾烧起一把火,张羡等人在长沙郡一带起兵反抗刘表,从而让刘表无暇北望。曹操听说桓阶是这件事的背后主谋,就把桓阶找了出来,任命他为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主簿)。
王粲也被征召到丞相府工作,任命为丞相府里的处长(丞相掾)。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王粲投身到曹氏阵营,不是为形势所迫,也不是政治投机,他是打从心底里仰慕曹操。
P22-24
说曹操是个好人,有一部分人不会同意,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的曹操没有那么好;说曹操是一个坏人,大部分人更不会同意,因为他们认为曹操没有那么坏。
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能人,有人说他是奸人;有人说他是最真实、最率真的人,有人说他是最虚伪、最狡诈的人……
但是没人反对,在三国那个时代里,曹操是一个最重要的人。
于是,我拉开了架势,准备好好地写一写曹操这个人。
网友们闻讯纷纷给予郑重忠告:不要把曹操写得太好,不要把曹操写得太坏,不要为曹操辩护,不要隐瞒曹操的罪恶……
网友们已经备下了一堆板砖,准备在我不听劝告时劈头砸下。
在我看来,曹操集众多毁誉于一身,不仅说明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更说明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人。
曹操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某种集体意识的象征。大家都在谈论曹操,评说曹操,往往又脱离事实真相来评论他。在扑朔迷离、互相矛盾的论据下,得出许多相差甚远的结论。
说曹操好的人未必了解他哪些地方好,说曹操坏的人未必知道他是如何坏。
还原历史的真相才能呈现出一个生动的曹操。在此过程中,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固然吸引人,但终究是过眼云烟,只有围绕曹操的一些细节和鲜活片段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在一次重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曹操兴奋异常,他在马上又吹又唱,一会儿拍马鞍,一会儿摸马头,唱歌的同时手还在舞动着,完全不顾及领导形象。
还有一次,在杀气逼人的两军阵前,曹操若无其事地跟对方统帅拉起了家常,不时抚掌谈笑。敌军阵营的士兵都久闻曹操大名,挤着向前想看看他长什么样子,曹操于是催马又往前走了走,好让大家看得更仔细一些。他笑着说:“大家看清楚了吧?我可没有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呀!”
这些片段折射出来的洒脱、随意的曹操,或许才是真实的曹操。在临终前,曹操曾发布遗令,在这份万众瞩目的重要文书里,曹操却先从“半夜里觉得不太舒服,早晨喝粥的时候开始出汗,喝了碗当归汤”说起。对于重要的后事安排,他说得很简单,只说将自己安葬在哪里,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在他死后不要擅离岗位,了了几句话。他用更多笔墨交待的是其它事:
我跟前的婢妾和歌伎们平时都很勤苦,我死后就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吧。在正堂里放一张六尺的床,挂上帷帐,早晚用食物供奉,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到晚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经常上铜雀台,遥望我在西岗的墓地。我留下来的香料,可分给各位夫人。其他没有事可做的人,可以学做鞋子卖钱。
这就是“分香卖履”的典故。有人说曹操虚伪一生,至死依然;有人说英雄老矣,儿女情长;也有人说这是曹操奸雄本色的一贯表现,临终前故意发布个假遗令来掩盖真实陵墓的位置。
但是,如果认真读一下这篇遗令,以及他之前写的《自明本志令》,就不难发现这些或许都是他的心里话,是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苏东坡向来视曹操为奸雄,但是就连他也说曹操“一生奸伪,死见真情”。
曹操只不过在临终前像平常人一样说了几句心里话,竟然受到世人怀疑,这是曹操的悲哀,也是后人的悲哀。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不能一言以概之,这也许就是曹操拥有持久魅力的原因吧。当我透过史料的记述一步步接近他时,越来越发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敢于流露真情的人,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让我们走近他,认识他、理解他,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南门太守
二○○九年九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