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在随后的报道中,前方同志及时、准确、全面、充分、权威地发出了大量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从抗震救灾的点滴中发掘撼人心魄的闪光特质,推出了一批充满力量、饱含温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报道精品,捕捉了大量精彩生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感人瞬间,被媒体广为转载转播。本书是新华社对玉树地震报道的集结,亦是抗震救灾的全纪录。
此次玉树地震中,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以独一无二的全媒体形态向全国、全世界报道抗震救灾情况!
本书是新华社对玉树地震报道的集结,新闻工作者们及时、准确、全面、充分、权威地发出了大量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唱响了举国上下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斗争、敢于胜利的主旋律,为夺取玉树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序
第1辑 同人民在一起
同人民在一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开展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同人民在一起——胡锦涛主席获悉中国青海“4·14”玉树严重地震发生之后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记胡锦涛总书记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百倍努力决不放弃——温家宝赴青海玉树指导抗震救灾侧记
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难——温家宝在青海玉树看望慰问各族受灾群众
同人民在一起我们无往而不胜
第2辑 玉树抗震救灾全记录
与灾区人民生死相依
挥师玉树为人民——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三军将士抗震救灾纪实
玉树受灾群众:在废墟上开始新的生活
地震第八天:暖色玉树
“你要永远记住这些‘金珠玛米’”
震后八日热点追踪
震区又闻奶茶香
艰难的救援
两个藏族女孩书写的“心声墙”
在生命的高原上——震区十日手记
“北京120”和他们的藏族“邻居”
“新家园,会有的”——玉树地震灾区新社区试点项目奠基仪式侧记
和玉树在一起,和人民在一起——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全记录
第3辑 众志成城玉树不倒
把温暖和希望送到灾区去——青海玉树地震第一天抗震救援侧记
我们万众一心我们永不言弃——全国各地援助玉树灾区纪实-
玉树不眠——玉树地区抗震救灾目击记
72小时生命大救援——抗击玉树地震情景再现
青海玉树地震:扎西大同的那些悲欢离合
“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一个寺庙的震后三日
玉树:“72小时”后的搜救报告
为了空中生命线的畅通——空军玉树抗震救灾空中大救援纪实
架起一条生命的“天路”——玉树巴塘机场见证一名婴儿的生命救援
“我们从没想过离开玉树”——一位浙江商人的心声
玉树地震志愿者:“既然逃过一劫,就想多帮帮别人”
汶川与玉树的心灵对话——来自四川什邡医疗队的报告
“此时此刻,我们都是玉树人”——“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侧记
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台湾医疗队救治玉树地震伤员侧记
玉树机场八个日夜
写在4000米高地上的忠诚——人民子弟兵玉树抗震救灾速写
为了生命的呼唤——全军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系统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玉树加油——来自海外的关切与祝愿一
第4辑 抗震英雄谱
前路有你,后人在续——专访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之姐
让党旗第一时间点燃灾区群众的希望——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加吉娘社区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
“救不出乡亲,我吃不下饭”——记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
尼玛才仁:痛失7位亲人依然坚守抗震一线
点滴润心田——玉树灾区的大爱瞬间
第一时间让受灾群众看到希望的颜色——记武警青海总队玉树州支队支队长石华杰
搜救犬“战神”和它主人的救援传奇
痛着受困者的痛——记青海省玉树县公安局女民警马玉芳
一双藏族女党员的手
与人民同在,用真情传播——记奋战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他用生命留下一片光明——追记青海火电工程公司玉树抗震抢险队队员杜金玉
“把受灾群众集中起来,拧成一股绳”——记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
师魂绝唱——追记玉树地震中护卫学生的英雄教师旦卓玛
“零死亡”奇迹——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近900师生幸免于难
无腿的“奔跑”——记一位震后运送千名伤员的截肢民警
第5辑 灾难凝聚力量
细雨中我们俯首志哀,细雨中我们携手向前
“希望妹妹早日康复”——玉树最小志愿者万米高空上的心愿
我们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姐妹——玉树各民族群众合力抗震救灾纪实
泪水中的守望,悲痛中的力量——献给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再接再厉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永远和人民心心相系——记顽强挺立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最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
血脉相连的写照民族团结的壮歌
格桑花仍旧会开放
绽放,民族团结的格桑花——献给合力抗击玉树地震灾害的各族同胞
灾难凝聚力量,重建美好家园
灾难中,崛起民族精神新高度
玉树来信:相距虽远我心相连
玉树灾区的大爱瞬间
希望与前行——震后普通人的生活记录
玉树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最新报告
春天里的十个瞬间——震后第十天结古镇印象
玉树傍晚的炊烟
不倒的玉树奋进的力量——写在玉树抗震救灾一个月之际
同人民在一起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开展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新华社记者
飞机在高速飞行。机舱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注的目光,聚焦在地图上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度,东经96.6度……
这是2010年4月18日的早晨。心系玉树地震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前一天下午经过近25个小时的跨洋飞行回到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后,第二天又乘飞机赶赴玉树地震灾区。一上飞机,总书记就把随行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召集到一起,打开地图,详细询问玉树抗震救灾最新情况,讨论研究具体办法对策……
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送上慰问和关怀……在玉树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腹地打响,总书记说出了如下这样动情的话语——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同人民在一起——灾难突袭,忧心如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决策部署。紧急调集救援力量……
大洋彼岸,一个揪心的难眠之夜——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13日19时49分。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
胡锦涛主席刚刚出席完核安全峰会,获知这一讯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
灾情如火。胡锦涛立即向国内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受灾群众安危,牵动总书记的心。他指示连夜紧急调用飞机,运送各地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并调集部队昼夜兼程开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这天夜里,地震灾情进一步传来,胡锦涛心急如焚,果断作出提前回国的决策——
当地时间14日深夜11时许,胡主席同智利总统皮涅拉通电话;15日0时前后,又同正在国外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通电话……他分别向两国领导人通报了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灾情,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为此,不得不调整这次出访日程。
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员立即同巴西外交部协商,提前并压缩访问巴西的有关活动,提前举行“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
有关国家领导人表示完全理解胡锦涛主席的决定,并代表本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青海玉树发生严重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沉痛哀悼,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衷心慰问。
中国领导人心系人民的情怀,深深感动着人们……
4月15日,在巴西利亚进行完10多场密集的双边和多边活动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于当晚11时30分踏上万里归程。
北京时间4月17日14时20分许,胡锦涛总书记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当天下午16时,总书记不顾旅途劳累,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我们必须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要全力搜救被困群众”“要努力救治受伤人员”“要妥善安排群众生活”“要切实解决好灾区学生复课问题”“要加强对次生灾害的预防”……会议对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心系地震灾区,情牵群众安危。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获知地震消息后,也纷纷于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
正在吉林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匆匆结束行程,返京当天下午,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对在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各族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向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灾区人民群众表示诚挚慰问,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对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推迟原定于4月22日至25日对文莱、印尼、缅甸的正式访问。他飞赴灾区,实地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正在湖北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十分牵挂地震灾情和灾区人民,强调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迅速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各方面都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人民群众……
正在土耳其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提前结束对土耳其的访问,推迟对沙特阿拉伯、罗马尼亚、爱尔兰、黑山的访问,并打电话回国,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投人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有关会议上,对党的建设战线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在抗震救灾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抗震救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正在辽宁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沈阳实地查看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物资抢运工作,强调要全力做好抗震救灾保障工作,加大援助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抗震救灾有序进行……
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立即会同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研究制定支援抗震救灾方案,并于4月16日到成都华西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玉树地震伤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结束对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的考察回到北京后,直接驱车从机场来到公安部指挥中心,要求广大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继续把救人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全力搜救被埋压人员……
P3-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和藏族同胞聚居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灾和报道任务极为艰巨。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成立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和前方指挥部,并从陆地、航空两路派出记者奔赴玉树,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权威报道。在随后的报道中,前方同志及时、准确、全面、充分、权威地发出了大量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从抗震救灾的点滴中发掘撼人心魄的闪光特质,推出了一批充满力量、饱含温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报道精品,捕捉了大量精彩生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感人瞬间,被媒体广为转载转播。新华社玉树抗震救灾报道唱响了举国上下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斗争、敢于胜利的主旋律,为夺取玉树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玉树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人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次得到彰显,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准再次经受住考验。地震发生后,新华社的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冲向受灾一线,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克服高原缺氧、天气寒冷、停水断电、物资不足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报道。有的同志刚刚参加完山西王家岭矿难报道就奔赴灾区;有的同志从西南旱区直接赶往玉树震区;有的同志克服头疼呕吐、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坚持工作;有的同志因缺少帐篷和御寒棉衣棉被而在越野车上过夜……就是在这样充满危险、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新华社的同志充分发扬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的信念,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藏族同胞真心真诚的挚爱,排除万难、奋勇拼搏,出色地完成了玉树抗震救灾报道任务。
正是玉树抗震救灾报道第一线同志的这种高原奉献和奋斗精神,把新华社带入一个新的精神高地,带入一个更高的职业平台!在汶川地震中,所有的盲点和震点,都是新华社记者作为媒体记者第一个突进去,第一个向世界发出信息!此次玉树地震中,又是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以独一无二的全媒体形态向全国、全世界报道抗震救灾情况!他们在勇敢地挑战极限!
什么是新华人最值得骄傲的财富?那就是新华精神,那就是镌刻在新华人心扉间、融化在新华人血液中的金光灿灿、掷地有声的12个字——“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