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可以照亮周围,一盏心灯却可以照亮,始终不够清晰的双眼。
一百多个小故事,有亲情、有战争,有人世的虚伪与真实,也有人生的欢愉与苦闷。
一个故事,可能就是一个人生的缩影,他和她和它,其实都可能是——你!
这本书里收集了一百多个小故事,有亲情、有战争,有人世的虚伪与真实,也有人生的欢愉与苦闷。
它是社会的缩影,展示给你形形色色的人物,告诉你成功之路!
它更是人生的缩影,启示你生命的意义,为你点一盏灯!
小尼姑去见师父:“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杂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呢?”“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那样你就可以通悟了!”数十年过去……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住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众,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但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总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人世。
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前她终于通悟。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通悟,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她点了一盏心灯!
P1-2
《点一盏心灯》是我25年前的作品,那时我白天在圣若望大学教书,晚上在哥伦比亚大学修课,周末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还要写升等论文。工作是忙碌的、时间是破碎的,使我无法写长篇小说。但我很爱说故事,许多灵感不吐不快,于是只要偷到一点闲暇就动笔,甚至在地铁上写作,终于以“极短篇”的方式,集成这本《点一盏心灯》。
大概因为生活多样化,灵感的触动也多:总追着我玩的邻居的狗、办公室窗外的海鸥、公园里放风筝的孩子、博物馆外可怜的乞丐、华府刚建成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张大千家里淹水的新闻、公共汽车上乘客对司机抽烟的议论,还有上课时跟美国孩子的对话,都到了笔下。
我发现跟大孩子们讲道理,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说故事。只要我说故事,连最顽皮的孩子都会安静下来瞪大眼睛。
点一盏心灯、破庙之争、隔山打牛、满了吗?师傅的葫芦……都是这么来的。如今当我重读旧作,浮上脑海的不只是那些故事,而是那些学生,以及我扮老和尚、学生作小沙弥的画面。
或许因为那些逗趣的故事,都有着教育的动机,这本书出版之后引起热烈的回响,甚至应读者之请,制作了烫金封面的精装本。而且长销25年,直到今天还总是看到网友以书中内容,自行配上图片和音乐制作的短片。
当然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也有些东西嫌旧了,当年的“活版铅字”跟今天的平板印刷比起来,更显得粗拙,正巧有出新版本的构想,于是趁机作全面修订,改完之后连自己都吓一跳,竟然近三千处。
希望能像全面翻修的老宅,在古朴中焕发新意,吸引更多朋友进来游览。
2010年3月刘墉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