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善唐卡(唐卡传人西合道口述史)(精)/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文章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卡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青藏高原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悠久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所创造的艺术奇葩。

本书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把西合道私人化的叙述过程和热贡五屯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语境进行了深刻衔接,把西合道的个人学艺记忆和热贡五屯唐卡艺术传承的脉络进行了深入对接,把西合道的民间知识和学者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度连接。

本书从西合道作为民间艺人的个体精神世界进入到对热贡五屯唐卡艺术的宗教、历史、文化追思。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之一,以热贡五屯著名唐卡艺人西合道为主要访谈对象,以西合道的学艺经历为线索,通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作业,走访了几十位热贡艺人,较系统的记录了热贡唐卡艺术在民间传承的真实情状,对热贡唐卡制作技艺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记述。

目录

总序

序言

口述人西合道简介

第一章 热贡印象

 第一节 我爱热贡的山和水

 第二节 村庄里的盛会——六月会

 第三节 热贡艺术和“热贡拉索”

第二章 学艺历程

 第一节 吾屯到拉卜楞:童年印象

 第二节 回到吾屯

 第三节 流浪的热贡拉索

 第四节 青春岁月从军记

 第五节 姻缘天定:结婚记

 第六节 车站佛爷在铁路公务段

 第七节 再回吾屯

第三章 唐卡的画具

 第一节 唐卡的主要绘制工具及其功能

 第二节 唐卡主要绘制工具的制法

第四章 唐卡的绘制过程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唐卡画框、画布的加工技艺

 第二节 唐卡画的取方与定位

 第三节 比例与线描

 第四节 唐卡绘制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唐卡的颜料制作与上色技艺

 第一节 五种常用颜料的来源和配制法

 第二节 唐卡用色程序:上色、染色与勾线

 第三节 唐卡上色过程中的禁忌

 第四节 唐卡用金技艺:铺金、描金、贴金与“日”

 第五节 艺人的绝活:开眉眼

第六章 唐卡的种类、装裱及造像特点

 第一节 唐卡的种类

 第二节 唐卡的装裱

 第三节 唐卡的造像特点及开光仪式

第七章 西合道与热贡艺术

 第一节 西合道对热贡艺术的看法

 第二节 西合道的唐卡绘制绝活

 第三节 热贡唐卡艺人之间的绘画差异

 第四节 热贡唐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第五节 艺人拜师习俗及品德要求

第八章 人在吾屯

 第一节 说起西合道

 第二节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第三节 西合道代表作品介绍

西合道年表

后记

汉藏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访谈地点:热贡吾屯下庄西合道家、金轮艺术公司

访谈人物:西合道、普华

第一节 唐卡画框、画布的加工技艺

问:西合道老师,唐卡的绘制工具,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民间自制工具。对于唐卡画的绘制技艺,您认为画经上规定的内容和师傅教您的内容之间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你自己创作时考虑更多的是您从小背熟的经文的要义,还是自己认为怎样好看怎样画呢?请您结合唐卡画的基本创作过程谈谈您自己多年创作的感受好吗?

西合道:小时候学画的时候,背诵的经文的内容有些也不懂究竟说的是什么。我在阿克卧桑那里学习写字和背诵经文时,阿克卧桑多半还是要求死记硬背。阿克尕藏教画画的时候,教的是画经里的东西,有些口诀也要求背会,但是他教我的主要还是他个人学透了的东西。他的画画得很好,所以他教画的时候,我感觉他懂得多,记住了那么多的比例、量度,画骨架时也全靠他个人的经验。他先让我在油漆好的小木板上抹了酥油拿棍子练习,画了擦,擦了画,不知道画了多少遍。阿克尕藏慢慢地满意了以后,他才开始教我做画框、画布,正式地在画布上画。唐卡的画框是木制的,按标准说,做太大了就太沉重,不方便;太窄了容易变形,弯曲,绷不紧布。传统的工艺是选择宽窄粗细正合适的木头,削制四根长方体的木条,在四根木条的两头做上套格,拼成一个长方形,互相套上就成了一个画框;然后折叠布的四边,分别缝在食指粗的细木棍上,使画布平展;然后用细线把绷上布匹的细木棍分别绷在画框上,这就是前面跟你说的双层画框,这样的画框绷出的布边挺直,布面平展,不容易变形。现在大家多用单层的画框。画唐卡的布现在主要是白棉布,白棉布按画框的尺寸四周缩小3厘米左右裁好,过一遍水晾干,这样的话这个白棉布就等于缩过水了。绷上画框后,第一步是打胶。我们热贡艺人用的胶多半是骨胶,也有人用皮胶。过去的胶是自己熬的,熬出来以后过滤,倒在木盘里晒干。胶的稀稠度如何掌握呢?熬胶的时候稠稠地熬,然后不断调水。熬好后轻轻抹在手臂内侧,试它的黏性。不太黏的话说明胶熬硬了,容易在唐卡上色时出现画布裂缝的情况;胶太黏的话,说明胶熬软了,胶软的话容易脱落,画布上会出现脱色、不鲜艳的情况。所以胶一定要不硬不软,要适当。适当的标准就是把胶粘在手臂上试时,刚好能拉出胶丝丝,这样的胶软硬就适当了,就是好胶。打胶的顺序是用白布团粘上熬好的胶,在画布上用磨圆圈的形式均匀地刷,然后在阳光下晒干,一般天气好的话20分钟就晒干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就放在炉子前烤干。第二步是上白石粉“慈疙子”(藏语音记)。白石粉是用甘肃省甘南州境内临潭县地方产的,藏语把这个地方叫“哇泽”,那是一种白石头。我们热贡尕撒尔的山上也有这种白石头。采来白石头后先把白石头洗干净,然后埋入火中烧,把石头烧熟。熟透时,这个石头用手摸的话就能化成粉。烧石头不是看时间而是看火力。石头烧熟后,我们就把它磨成粉。怎么磨呢?放在光滑的石头和石头中间磨,磨好的粉用水加工搅拌,搅拌的过程中这个石头粉就会像发面酵头一样发。搅拌速度快的话,发得也快,用手使劲捏的话发得也快;速度不快的话,这粉就还是变成泥坨坨,没用处了。速度慢的话多倒点水,用棍子搅动时就产生热度,白石粉就能像发面一样发起来,热度或者是靠阳光的热度,或者就靠搅拌的手的热度。一碗干石粉兑水搅拌后就能发成6到7碗,然后继续兑水,掌握它的稀稠度。太稠的话,布上刷得厚就容易剥落;太稀的话,布的纹路压不住。试的时候用筷子挑,能粘在筷子上就可以了。用布团粘上调好的白石粉在上过胶并已晒干的画布上均匀地涂抹,要求厚薄适当,然后晒干。晒的时间和晒胶的时间差不多。在这个过程中画布容易松动,要把画布重新绷紧。第三步是打磨、打胶。上白石粉的阶段结束后,在画布的背面上垫一块木板,再用布适当沾点水后,以5寸为单位把画布从上往下抹湿,然后用光滑的磨石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5寸5寸地打磨。为什么要5寸5寸地打磨呢?整幅打磨的话一会儿就干了。打磨的时候,正反面都磨,上下左右方向磨两次就可以了。方法是适当加点水,也以5寸为单位横竖磨两次,每次都需要干透,背面也要磨上一遍。这个磨画工具过去讲究的话,用大海螺、大玛瑙来磨,后来多半用石头磨,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碗边磨,就是把碗倒扣在布上磨。磨好以后,要仔细检查画布上磨出来的布头线屑等,如果有,用水和胶继续压平,使布平整、光滑、无洞,这样的画布就是一块好的唐卡画布了。这个过程画经上介绍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大家在长期画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包括什么用具用起来顺手,都有一个实践的过程,画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我小时候经常帮着阿克尕藏熬胶、刷胶、磨布、晒布,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些方法。后来,在自己带徒弟画画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比如在熬胶的时间、火候等的把握上,在画布的绷法、磨法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P74-76

序言

唐卡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青藏高原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悠久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所创造的艺术奇葩。根据藏族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祖国藏区就有了关于唐卡艺术创作的记录。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流布,这种来自域外的宗教文化也在不断本土化的传播实践中,选择了藏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进行佛像造型,并且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对其具有根基性意义的异域文化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创新。自公元15世纪以来,在广大藏区逐步形成了曼唐、钦孜、噶赤三大画派,涌现出曼拉顿珠、钦孜钦莫、南卡扎西等著名画师,他们不断结合自己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著书立说,规范和探讨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技法和理论,《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等著作成为后世藏画创作的经典。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发展成为技法精湛、用色考究、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样式,不但在藏区广为传承,而且随着藏传佛教传播足迹的不断延伸,进入了祖国内地,成为各民族人民所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

唐卡艺术的勃兴之地——青海热贡在历史上是一个包容地域较广的地理概念,它包括了今青海省同仁、尖扎、泽库、循化等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小聚集、大散居的区域,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空间十分广阔。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时,这里就有戍边的吐蕃军队驻守。自公元十世纪以来热贡地区就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主要发祥地,藏传佛教各教派在热贡留下了众多的寺院庙宇。公元十四世纪,热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建成后,在隆务河流域形成了环隆务寺的一系列子寺,热贡地区也出现了“头人一庙堂、一家一佛殿”的盛况。热贡唐卡艺术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勃兴起来的,热贡地方出现了一支在藏区影响重大的佛像绘塑艺术传承队伍,他们的绘画足迹到达过西藏、北京、四川、内蒙、山西、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及信徒家中,部分艺人甚至跋山涉水到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在异域的寺庙里留下了藏画艺术精美绝伦的笔墨,这些来自神秘热贡的艺人被人们誉为“热贡拉索”。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隆务河流域以有名的热贡四寨子为中心形成了“家家从艺、人人作画”的格局,人们称其为民间美院。近年来,热贡艺术创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努力之下,呈现出艺人队伍不断壮大、艺术精品不断涌现、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良好态势,其所蕴涵的宗教文化价值、民族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等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继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之后又产生了西合道、斗尕、启加、更登达吉、宗者拉杰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唐卡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院校及收藏家们收藏。在热贡,以唐卡为代表的藏族绘塑艺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治穷致富的重要门径。2005年,热贡艺术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在近几年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热贡唐卡艺术在这种轰轰烈烈的发展机遇面前,也遭遇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深刻矛盾。热贡唐卡艺术也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等宏观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优秀艺人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矿物质颜料及其调配技艺仅有几人掌握、传承人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等微观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唐卡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良性传承和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条件下,如何遵循文化多样性法则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如何使这些在民间传承了近千年的民间文化艺术绽放出绚丽的光华,这正是我们当下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青海民族学院长期以来立足青海本土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从2001年创办唐卡艺术本科专业至今,历时近七年,为唐卡艺术的传承、研发及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和黄南州政府又率先召开首届唐卡艺术研讨会,邀请国内从事唐卡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聚西宁探讨中国唐卡及热贡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艺术特征、工艺技法、风格特点、市场运作及其在当下的开发、保护、利用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还亲赴热贡艺术的故乡青海同仁地区各寺院及村庄进行学术考察,与地方政府共谋唐卡等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发展等现实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智力支持。吕霞教授作为民族学院培养的少数民族青年教授,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她带领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全体教师在热贡艺术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唐卡艺术本科专业,进行了民间艺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把“热贡艺术”移入高校课堂进行系统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努力,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热贡艺术的开发、保护、利用》,对热贡艺术及其主要品类唐卡、泥塑、堆绣、石刻等民族民间艺术门类的创作现状及流布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尤其对各门类艺术的文化渊源、历史成因、类别特点、艺术价值等进行了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意义上的阐释。期间又承担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美术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之《美善唐卡》一书的撰写任务。以热贡五屯著名唐卡艺人西合道为主要访谈对象,以西合道的学艺经历为线索,通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作业,走访了几十位热贡艺人,较系统的记录了热贡唐卡艺术在民间传承的真实情状,对热贡唐卡制作技艺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记述,在复原口述资料使之文本化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三点的有机结合:一是把西合道私人化的叙述过程和热贡五屯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语境进行了深刻衔接。西合道所代言的热贡五屯唐卡艺术,是五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五屯民间艺术家们共同拥有的、代代传承的绘画经验,西合道的个体经验的叙述语境展开在五屯所特有的民族、宗教文化语境当中,个体经验和艺术传统才具有了相通的意义;二是把西合道的个人学艺记忆和热贡五屯唐卡艺术传承的脉络进行了深入对接。唐卡艺术创作较之其他民族民间艺术创作,有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创作是建立在藏传佛教的不断传播这一历史性话语系统的前提下,带有神秘、深刻的宗教规定性和规范性,严格的量度标准和造像仪轨使藏画艺术具有了明显的程式化特点,把握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民间的展演方式和传承状态是一项具有重要抢救保护意义的事业;三是把西合道的民间知识和学者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度连接。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掌握着大量的民间艺术知识,这些知识在民间艺人这里保持着个体经验意义上的原生态特征,这也是民间艺术独特魅力所在。本书从西合道作为民间艺人的个体精神世界进入到对热贡五屯唐卡艺术的宗教、历史、文化追思,这正是本书的又一学术价值所在。

对热贡艺人的生活史的关注,使本书具有了比以往同类研究更高的起点和更细致的视点。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这是目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深入探讨的课题。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边缘性地域特点使得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在某种意义上相对抵御了外部各类因素的冲击,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原生态性。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9年1月26日

后记

采访热贡艺人,对我来说是一次次愉快的探询民间艺术之旅。记得2000年冬天第一次采访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是在吾屯上庄一处宽敞安静的院落里。大师安详地坐在画架前,给我们讲述唐卡艺术丰富的文化蕴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法。那一时刻,一直珍存在我的记忆深处。神秘的机缘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与神圣的热贡大地和精美的热贡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热爱和敬畏使我及其他热贡艺术爱好者对神圣的热贡艺术产生了庄严的使命感。我们流连于热贡美丽的山水之间,沉醉在精美绝伦的热贡艺术之中。

2001年,我们创办了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方向)本科专业,率先将闻名遐迩的青藏高原唐卡民间艺术大师大夏吾才让和小夏吾才让请到青海民族学院,请他们指导我们设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策划,该专业于2001年9月顺利实现招生。第一批学生来自青海省黄南、海南、玉树、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和西宁、海东等地,有藏族、回族、土族、汉族学生55名。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开始在两位夏吾才让的精心指导下,走进了神秘的热贡艺术。在后来的学科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热贡艺术的工艺技法、历史文化渊源、艺术文化价值、技艺传承、艺人队伍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2004年申报立项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青藏高原热贡艺术的开发、保护、利用》,就是这一时期田野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小夏吾才让老师带领我们编写关于唐卡艺术线条、构图、色彩、装裱技法的教材——《唐卡线条学》试用教材,该教材在2002级至2007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

2004年冬天,敬爱的大夏吾才让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和呼斯哈里其院长赶赴热贡参加了大师的葬礼。当我伤心地从吾屯回到学校,看着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的全系师生时,心中的遗憾和痛心难以言说。大夏吾才让老师在世时,帮助我们创办了唐卡艺术专业,多次指导我们修订培养方案,细化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今,人去楼空,任千呼万唤,再也听不到大师亲切的教诲和耐心的指导。痛定思痛格外痛,我们开始请求正在系里勤奋执教的小夏吾才让老师尽快整理自己的讲稿,形成唐卡绘画指南式的教材。与此同时,我们抓紧了对热贡艺人队伍的调查和对老艺人的访谈工作。近年来,我们走访热贡唐卡、泥塑、堆绣艺人无数,对吾屯上庄小夏吾才让、斗尕,热贡艺术馆宗者拉杰、尕撒日启加,吾屯下庄西合道,年都乎久美尼玛、钦培,吾屯上寺更登达吉,年都乎寺左巴,吾屯上庄索南、加查玛夏吾角,年都乎增他加,金轮艺术公司桑杰本等藏族、土族民间艺人进行了多次采访,基本掌握了各类艺术的绘制工艺。

2006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策划出版“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时,将唐卡艺术列入了出版计划中。丛书主编把唐卡艺术口述史的撰写任务交给了我。在北京培训期间,我们一起探讨了口述艺人的选择问题。当时吾屯下庄唐卡艺人西合道已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聘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我们以西合道为重点讨论对象,但还是决定等我去采访一批艺人后,再确定口述人。

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我几次深入热贡地区,采访唐卡艺人,重点对热贡著名画师吾屯上庄小夏吾才让、尕撒日启加、吾屯下庄西合道等进行了采访。我发现,他们几乎有着共同的艺术经历,即从小热爱热贡艺术,幼年曾入寺拜师学画,师傅均为热贡名画师;后来又还俗,参加生产队的各种劳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积极从事唐卡艺术创作,作品均被国内各地寺院收藏、远销海内外或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取得显著成绩。其间,小夏吾才让老师编写的《唐卡绘画指南》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启加老师接受了唐卡长卷《天路情》的草图设计、绘制工作,西合道老师的内地作品订单的时间已经排到了5年以后。他们在接受我的采访时,都十分热情,愿意交流和讲述他们绘画的全过程。根据他们的表达状态,我就在吾屯上庄小夏吾才让和尕撒日启加、吾屯下庄西-合道三位老师中选择了西合道,请他讲述自己的学艺之路。西合道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放下手中的活,开始和我谈起了他的唐卡艺术生涯。这一谈,断断续续,大约进行了两年时间,西合道和他的家人也成了我的朋友。在西合道安静整洁的庭院里,我和我的学生们亲历唐卡创作的全过程。我们被西合道精湛的画技所折服,被唐卡艺术精美绝伦的工艺所震撼。热贡艺人给人的最初印象往往是优雅、谦逊甚至文质彬彬,西合道也具有这些特点。随着我们交谈的深入,我感觉西合道身上还有一种硬汉子豪爽、仗义、洒脱、乐观的精神气质。他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是豁达,一对经历过的苦难和不幸表现出隐忍、大度的姿态。他对子女的教育、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关爱、对徒弟的指导、对族人的帮助、对村庄里各类事体的处理、对寺院的虔诚、对艺术的执著、对政府的理解、对我们师生的支持、对北京的朋友的敬仰,在我们自由的交谈中溢于言表。对他的访谈,也使我们折服于其艺术与人格的双重魅力。2006年,西合道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可见,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有道理的。而且,西合道因为年轻时期当过兵,汉语表达水平要好一些,近几年他外出参加各种展览等活动的机会也多,与我们交流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对我来说,尽管从2000年开始从事唐卡艺术的学科建设、田野调查等工作,也承担了关于热贡艺术研究的国家课题,但在对西合道讲述的唐卡绘画技艺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上肯定还存在许多没有理解透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稿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海霞老师的精心策划;感谢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吉狄玛加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感谢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品田研究员、梁江研究员、方李莉研究员、郑工研究员的培训指导;感谢对书稿进行系统修订的青海民族学院藏学院院长、著名藏学专家桑杰教授。同时,还要感谢西合道夫妇及其子女、徒弟、朋友的支持;感谢无数热贡艺人的无私帮助;感谢黄南州、同仁县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王海霞老师、青海省摄协主席蔡征老师在我丢失部分图像资料时,给予了无比珍贵的援助支持,在此要深表谢意;同时还要感谢帮助做藏汉词汇对照表的青海省民委万玛同志,前期采访摄像工作的同事谢文军,后期录音整理工作的研究生杨小燕、尹俊燕同学。是大家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才有了书稿的顺利完成。再次表示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