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很灵!”、“真灵!”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人聪明的最高评价。灵,即灵性、悟性之意,通常指的是脑子灵,心眼活,悟性高!“悟性”是个极好的东西,是高智商者不可或缺的因子,是一个人学习好、反应快的启示阀和感应器。有悟性的人才能拥有创造法力、发明神功、突破奇招、升华妙道!
本书从悟性的内涵开始,阐述悟性的意义,挖掘悟性产生的思维机理,探求悟性在学习、工作及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使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人生智慧的基本层面上借助悟性的翅膀腾空而起,脱颖而出,超凡脱俗,从而成为智慧的佼佼者,学习的优异者,事业的成功者,生活的胜利者。
悟性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聪明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这就是有无悟性的区别。悟性是一种境界的体验,聪明人能顿悟,当下了然,直指心间,而普通人经过努力探索也是可以逐步开窍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也。悟性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科学、艺术、创造、发明不可或缺的灵性法宝和智力密钥。悟通天下!悟得天下!挖掘悟性之泉源,捕捉悟性之踪影,施展悟性之神功,此为通向事业成功之路的不二法门。
人们在称赞一个人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时能很快抓住要害,并能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内在联系时,常常说这个人“悟性好”,也就是说,他对客观世界的领悟能力高于常人。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排水量定律,排水量定律本来就存在,却只有阿基米德悟到放人容器中的物体的体积和排出水量的关系;牛顿从树上落地的苹果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托尔斯泰以洞悉人性的目光写下了《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看透世间万象著有《红楼梦》。我们不能不说所有这一切成果,都是“悟性”使然,是悟性打开了智慧之门。
智慧的大脑就像孕育泉水和瀑布的深山一样,易于接纳和吸收外来的知识与心灵营养,厚积薄发产生自己的悟性。相传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悟性极高,慧能因一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青睐并将禅宗的衣钵传授给了他。而当初慧能接到手的,不仅仅是达摩祖师当初从印度带来的一件袈裟,也是一座江山,还是一颗炸弹!
——虽然这祖师递代相传的袈裟只是一个信物,并非佛法本身,但有了它,就能证明你与历代祖师心心相印,与释迦牟尼一个鼻孔出气,你就是祖,你就是佛!
但是,许多名利之徒不明白禅宗以心传心、心有灵犀的道理,以为有了袈裟就是祖师,总是想方设法抢夺。因此,历来衣钵相传,命若悬丝!何况,慧能是一个樵夫出身的南蛮子,字都不识,甚至,连起码的光头还没剃——尚未出家,却得到了禅宗的衣钵,全天下的人,有谁能服气?
五祖弘忍说:“你连夜快走,恐怕有人会加害于你!”
弘忍大师担心徒弟不熟悉路径,亲自送他下山。夜色凄迷中,他们师徒二人快步流星,直奔江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朦胧月色笼罩下的大江,益发宏阔,暗流涌动,浊浪翻滚,一片未知的神秘,一片未知的苍茫。五祖大师带着慧能来到江边。白日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码头,此刻冷冷寂寂,迎接他们的,只有江潮叩击堤岸的声音。
涛声呢喃说寂静,野渡无人舟自横。二人匆匆跳上一只小船,五祖弘忍刚要去拿船桨,慧能说:“师父,您请坐好,我来摇桨。”
弘忍大师一语双关地说:“我是师父,应该由我来度你到彼岸啊!”
慧能会心地一笑,说:“弟子迷途的时候,要依靠师父亲度;现在我已经悟了,应该自己度自己。”
弘忍频频颔首:“极是,极是。自己的烦恼自己断,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参禅修道,任何人都不能相互替代。所谓师父,只能为人指明前行的方向,是否能够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只能靠每一个人自度。今后,禅宗发扬光大,就靠你了。”
波涛滚滚浪如云,清光粼粼月似船。慧能飞快摇浆,小小船儿像箭一样向彼岸——江州射去……
慧能在五祖师父那里得法后,师父嘱他不要急于公开说法,待时机成熟后再弘法。于是慧能从黄梅回到韶州曹侯村,隐藏起来。当地有位儒士刘志略对慧能礼遇甚厚。刘志略虽然修学儒业,但他的家庭颇有佛缘,他的姑姑就在离曹侯村不远的山涧寺出家为尼,法号“无尽藏”。无尽藏尼师以诵持《涅柴经》为日常课业,所以,当刘志略与慧能前来拜访之时,她正在诵《涅槃经》,自然而然也就说到了《涅槃经》。无尽藏尼满脸堆笑,恭谦地对慧能说:“听我的侄子说,你对佛法很有研究。这《涅槃经》贫尼虽然诵持多年,却仍有许多地方不甚明白,请你指点迷津。”
说着,尼师将厚厚的经书递向慧能。慧能摇着手说:“惭愧、惭愧,我从来没有读过书,所以不识字,更读不了经。不过,你若是把经文读出来,或许我能为您解答其中的意思。”
灿烂在无尽藏脸上的笑容,瞬间凝结成了浓重的阴云。她垂下眼帘,以略带责备的口吻说道:“佛戒妄语。所以,学佛文人,诚实第一。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解释经文之中甚深的道理呢?”
“佛法真理,与文字无关!”
这慧能,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刘志略与无尽藏都被他的这句话震惊了:什么?神奇、玄妙的佛法,与文字没有关系?那么,还要这千百万卷的佛经干什么?古人九死一生,到西天取经,不就是为了带回一些经书吗?
他们二人像是审视怪物一样盯着慧能。慧能却莫名其妙地吸了吸鼻子,一边四处寻觅,一边说道:“哪儿来的花香?”
——这慧能,不但是个“睁眼瞎”,而且真的像瞎子一样,连无尽藏供在佛龛前的那簇烂漫的山花都视而不见。无尽藏用手指指着供桌上的花瓶说:“喏,贫尼每天清晨采野花供佛。室内的淡淡馨香,就是它们散发出的。”
慧能又侧着耳朵,倾听着什么:“哪里有人弹琴呢?”
刘志略说:“这座寺庙之所以叫山涧寺,就是因为左近有一道山涧。涧水打呼,宛若琴声一般。看,就是那边。”刘志略的手指向寺外。
慧能的目光没有顺着他的手指指引的方向望去,而是认真打量着他的手指头。P7-9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智商时,往往会提到“悟性”二字,说某某人“悟性好”或“悟性很高”。那么究竟什么是悟性?似乎人人都知道一点,人人又都说不太清楚。在大多数人关于悟性的概念中,都知道悟性是聪明的极致表现,并且也都希望自己变得更有悟性些才好。看来“悟性”是个极好的东西,是一个高智商者不可或缺的因子,是一个人学习好、反应快、头脑活的启示阀和感应器。
很显然地,悟性是人类特有的灵性,是发轫于通常思维基础之上的高级智慧,是人性中比素质还高的特质。人人皆有悟性,犹如石中皆有火,顿然击之,火光乍现;功力及至,悟性始出。
提到悟性,常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那人一直是在的,只不过你压根儿就没有悟到他的存在和他的可贵之处而已;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果没有踏破铁鞋的功力,哪里会有悟性的神来之笔、飞来之思?正所谓“千淘万沥虽辛苦,淘金黄沙始见金”——当你把所有的黄沙都淘尽之时,悟性的金光便会耀然而来了!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其实苹果一直都是往地上落的,只不过别人没有悟到原因而已。
阿基米德洗澡时发明了排水量的定律,物体排水的现象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别人没有悟到两者间的关系而已。
灯火阑珊处的“他”是一个信息,牛顿的“苹果”落地是一个信息,物体放进水中就会排出一定水量也是一个信息,在理解和把握其中奥秘的一刹那产生的就是悟性。所以说,悟性是对信息理解和把握之后而产生的智力反应活动。
如何才能迎接悟性的到来呢?说难确实难,有时甚至让你千年等一回;说神秘也不一定那么不可琢磨,因为只要用心,总能逐步理解和把握信息并由此信息上升到更高理性空间的;说简单也简单,有时一个眼神就会让你豁然开朗,一片云影就会让你柳暗花明,一个提示就会让你峰回路转。
有的话是很简单的,但是悟懂、悟明却并非十分容易。佛经上说:“菩提本无树,何处染尘埃。”“舟动本无风,拈花自微笑。”人生是一个不算短的过程,但是人们对人生意义却未必能够悟穿悟透。人间悟性究竟有几何呢?
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个人聪明,那他必然悟性好,尤其是在年轻人读书考学或创造发明方面,就更加需要悟性来引领前程了。甚至远不止于此,在通常人看来,悟性高低决定艺道深浅,悟性高低决定做官成败,悟性高低决定个人素质、办事能力、说话水平、处世技巧……悟性不是单靠哲学的理性思维即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浪漫的感性思维就能够启迪的,悟性的产生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交汇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不断加工之后而焕然翻新的结果。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皆离不开悟性。没有悟性犹如盲人骑瞎马,寻不到去处,好似蠢汉推空磨,劳而无功。悟性,吾心也。认知自我,就是悟,悟者心之所生。万事万物,必须用心去认识。悟性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悟性人人有,它不立文字,不依理解,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悟性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聪明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这就是有无悟性的区别。悟性是一种境界的体验,聪明人能顿悟,当下了然,直指心间,而普通人经过努力探索也是可以逐步开窍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也。
本书从悟性的内涵开始,阐述悟性的意义,挖掘悟性产生的思维机理,探求悟性在学习、工作及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使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人生智慧的基本层面上借助悟性的翅膀腾空而起,脱颖而出,超凡脱俗,从而成为智慧的佼佼者,学习的优异者,事业的成功者,生活的胜利者。
作者
2010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