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场后排故事:一个真实的时尚圈》是艾米·奥德尔的第一本书。讲述了一个时尚杂志小编辑在时尚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见闻,是一本现实版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一个怀揣时尚梦想的小助理,要去参加时装周,结果发现衣服都借不到,衣服永远不是为这些小编辑,小助理准备的,没名没影响力,啥都没有。想去采访时装设计师,也得排队,慢慢等。小编往往是坐在秀场里傻等的那批人。设计师需要慢慢整理好模特,需要接待好有影响力的时尚大咖,一般迟到1小时左右开场是正常的。该书对整个时尚产业怪癖和不公的揭露的同时,充满了时尚小编辑对各路时尚大咖的吐槽。它揭掉了时尚产业华丽的面纱,让普通读着了解一个现实,势利而又残酷的时尚业。
《秀场后排故事:一个真实的时尚圈》是一本真实的时尚圈奋斗史。作者艾米·奥德尔是一位资深的时尚编辑,也是一位被“贬黜放逐”的时尚杂志网站编辑——站在时尚圈的最中心,却最被时尚圈所漠视。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时尚圈内人,入行十余年来,她目睹了光怪陆离的时尚圈之现状,深入了解了时尚潮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对秀台上下、台前幕后的正经工作和花絮八卦都尽收眼底。艾米·奥德尔写这本书,除了想献给那些主宰时尚行业的人们——博主、时尚潮人、设计师、名流、编辑和模特以外,还想呈献给对时尚圈稍加关注、想要有所了解的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如她本人所说:“这本书是为了反抗这个流布着无数谎言和无耻私心的时尚世界而作。在这本书里,你将窥见整个时尚行业的隐秘。”全书分为九个小节,你可以仅仅将它们看作九个八卦小故事以供消遣,也可以看到故事背后隐藏的行业和产业的严肃命题。
当天一早,我就奔赴林肯中心的帐篷,王薇薇(Vera Wang)的时装秀就在那里举办——她设计的红毯礼服和婚纱久负盛名。届时,将有无数重量级的明星和主流时尚杂志的编辑汇聚一堂,街拍摄影师们自然也会蜂拥而至。这也意味着我可以在林肯中心的广场附近卖弄风情,博得街拍摄影师的青睐。
我人生中最怪异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如果说我的衣着和背包在时装周上都只是平淡无奇的话,至少我身上叮当作响的首饰还是可以“扳回一城”的。我每走一步都仿佛自带背景音乐:“叮铃铃,叮铃铃,铃儿响叮当……”
没过多久,我发现自己这一身打扮居然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关注。我不过是在广场上战战兢兢地走了几步路而已,就“俘获”了一群日本摄影师。他们不光想拍下我的整体造型,还希望能够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细节收入摄影机:手腕、鞋子、项链……看他们的样子,简直巴不得用上X光把我拍个彻底。不仅如此,他们还想知道我这身装扮具体都是什么牌子的——鞋子和包的品牌很明显,但是手镯呢?项链呢?白衬衫呢?真是跟疯了一样。我尽力配合着他们,不断地提醒自己:你现在可是一个街拍达人。
当我踏进帐篷,又一撮摄影师围了上来,跪在我跟前拍摄,仿佛在询问我美丽的秘诀。在我的想象中,这种异乎寻常的关注一定会令我反感。可它真正发生的时候,却让我欲罢不能。我扪心自问:难道这就是人们厚着脸皮自我炒作的原因?那些真正的明星博主们每天都可以获得百倍于我的关注,怎能不沉醉其中?
王薇薇的时装秀结束之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切尔西(West Chelsea),参加Rodarte品牌的时装秀。这是整个纽约时装周里最先锋的秀,不仅有惊艳亮相的奇装异服,还会有泰勒·斯威夫特(Tavlor Swift)这种级别的明星嘉宾到场。按照计划,我要在那里和《纽约》杂志官网的街拍摄影师碰面,拍摄报道用的相关照片。我到现场的时候发现,他稍稍远离了人群,并没有和大多数的街拍摄影师挤在一起(毕竟光是守株待兔,永远没办法拍出好照片——摄影师们不光要抢占有利的位置,捕捉下时尚达人们的美丽瞬间,还要时刻提防人群中一些不守街拍规矩的家伙闯入他们的镜头)。我们碰面之后,他给了我一些在镜头前摆造型的建议。其中一个经典的姿势就是双脚交叉,后面一只脚时刻保持脚尖着地。我把这个姿势称为“跛脚的火烈鸟”。如果摄影师想要拍摄你的双脚,这个姿势非常实用,因为它给摄影师提供了多种拍摄角度,而且层次分明。在摆出这个姿势的同时,你的一只手还可以顺势叉在腰间,另一只则可以搭上背包的肩带。这样的话,精心修饰的指甲还能和背包相互呼应,在细节上也无懈可击。可以想象,既有美甲加持,再配上Celine的背包,无数时尚达人将为之疯狂。 而在街拍里唯一的禁忌姿势就是双腿并列分开,面向前方——如果没有专业摄影师提醒的话,这是我下意识就会摆出的姿势。按照另一位街拍摄影师的说法,那就像“刚刚从马背上下来一样”。不过话说回来,我那天倒真希望自己骑了马过来,毕竟这么“拉风”的交通工具肯定会引人围观。
正当《纽约》杂志官网的同事给我拍照的时候,另一些摄影师也发现了我的“不同寻常”。趁我拍完照走过街区时,其他摄影师纷纷上前。著名街拍网站All the Pretty Birds的创始人塔姆-麦克弗森(Tamu McPherSOll)拦下了我,想要拍照——她可是意大利版《Vogue》杂志的“御用”街拍摄影师!我惊喜交加,没想到以她那么高的江湖地位,居然也会对我青睐有加。然而她绝对猜不到,我这身打扮其实多亏了办公室里机智的小伙伴。不过,我自己当然绝对不会主动提起这事儿。
秀场里面异常燥热,可时尚达人们却一个个若无其事地端坐其中。大概是因为这些家伙常年“要风度不要温度”,穿着反季节的衣服辗转于时装周。Rodarte秀场里至少有一百华氏度,座位上又挤满了人。正当我心烦意乱地急着出去接受闪光灯的洗礼之时,安娜·温图尔和俄罗斯艺术时尚杂志Garage的美女主编达莎·朱可娃(Dasha Zhukova)仍旧在各自的位置上正襟危坐。
我的衣服几乎包裹着全身,露出来的部分又都被金属首饰覆盖,会场里的我汗流浃背。看来身穿奇装异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好不容易捱到时装秀结束,人们从场地里鱼贯而出,街拍摄影师们则早已在场外等候多时了。秀场外的温度大概只有八十华氏度,我身上的汗水也渐渐风干了。于是我放慢了脚步,满心期待着有摄影师会把我拦下。不过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和一众巨星都参加了这场时装秀,我和他们比起来,根本无足轻重。一丝伤感随之涌上心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当然也尽量表现得不事雕琢),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众人的忽视。你能想象那种尴尬吗?就像是你费尽心力做了一餐晚饭,从没奢望能和米其林大厨相提并论,只不过是想听到人们一句简单的称赞。一句就好。
P32-35
“我爱这场时装秀!”一位穿着九分裤的潮男正在和一位踩着“恨天高”的女士交谈。
“我也很‘稀饭’!”纤弱的她说着一口意大利式的英语回应道,“‘介’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时装秀!”
那是2008年2月的一个星期三,天气阴冷潮湿,一场时装秀刚刚结束。退场的时候,我发现我们居然就身处纽约著名的红灯区!这里到处流淌着欲望的火焰,无数远近闻名的夜店鳞次栉比。年轻设计师王大仁(Alexander Wang)刚刚用自己设计的“破洞紧身裤袜、护腿”和“令人兴奋的背心”成功点燃了观众们的激情——这就是一年两度席卷纽约,网罗天下怪杰的时装周。可是也正因为时装周的种种“怪异”,几乎每个人都在这八天里极尽吐槽之能事。至于那些远离时尚圈的普通市民们则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那些清瘦的时尚人士非得在那几天蜂拥而至,阻塞交通?
彼时的我已经是一名所谓的“时尚人士”了。两天前,我刚刚成为《纽约》(New York)杂志官网Cut的第一任博主,负责杂志时尚封面的策划。在那时的我看来,两双同样的破洞紧身袜本身是没有区别的,而所谓的时尚,无非就是让同样的袜子在时尚的语境里实现意义的转化。我以为我很懂时尚,但是在我从王大仁的时装秀上退场的那一刻,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天桥风云》(Project Runaway)中学习时尚知识以成为时尚达人的妄想,就像通过看《单身汉》(The Bachelor)成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一样不靠谱。
五年多的时光匆匆而逝,在无数场时装秀的历练之下,我被聘为Cosmopolitan的网站主编。这个网站的内容涉猎甚广、无所不包,从政治到你所吃剩的披萨该如何处理(告诉你一个秘诀:把它对折起来,放进华夫饼烤模里)。但时尚仍然吸引着我,并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并不仅仅表现在我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两双破洞紧身袜到底时尚与否。
我仍然记得最初的那个时刻,我渴望和身边真正的潮人一样,为王大仁的设计而痴狂。他们衣着的细节处处透露着对服饰的执着,尤其是对皮革的青睐。如同普通人经过宠物商店时,会向小狗们投去爱意满满的目光一样,潮人们也会在自己心爱的皮鞋面前失去抵抗力。那时的我对时尚潮流一无所知,所以也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当然《天桥风云》也无法给我满意的答案。时尚对我来说依旧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那之后,一个主流DJ杂志的编辑重塑了我对时尚的看法。他和我分享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狂欢舞会上,当他坐在一群衣着暴露的女孩中间时,一个念头突然袭来:“我是不是不该看这些东西?”
“我是不是不该看这些?”这样的念头也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印象中,时尚派对里的怪事层出不穷:人们要么放肆地裸露出他们性感“可口”的大腿,要么身穿牛仔和骆驼皮拼接而成的连衣裤,一些名流甚至在正式出席时尚秀的时候也穿着鸡尾酒会上的奇装异服,因此穿着正常的我反而更像是时尚圈里的一朵奇葩。
旁观者清。“奇葩”的我常常能够发现一系列被圈内人忽略的事实——他们因减肥而暴瘦的大腿已经比手臂还要纤细;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他们每一次的盛装都充斥着焦虑;与此同时,高贵的自尊又驱使着他们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在室内戴墨镜以显示自己执着的时尚追求。
当局者迷。这些被忽略的事实之所以无人提及,正是因为大家都身处其中。在时尚行业里,众人对这一切早已见怪不怪,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大家所珍视和坚守的行为准则会变得一文不名。于是我明白了,“时尚”并不等同于“着装”。
尽管那时的我只参加过数量有限的几场时尚秀,但是我发现在大多数的秀场里,每个人都只是试图让自己表现得兴奋异常,大家都像是在演戏。所以当秀结束的时候,时尚达人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长时间的表演已经让他们精疲力竭。
也正因如此,我觉得大家在王大仁的时装秀上的表现与往常截然不同。这些破洞黑丝袜就像嗅盐’一样,唤醒了麻木的观众,完全打破了他们以往对时尚体系的认知。我想要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赋予了这些人引领风尚的权力?他们究竟为什么热衷于奇装异服,并且最终走向极端?
随着考察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时尚圈的秘辛。我明白了时尚潮人偏爱纯黑装束是因为黑色永不过时,也理解了他们不屑排队这一行为背后的特权意识。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些时尚圈内的小细节,例如他们往往喜欢用单个词语来宣告和传递最强烈的情感:“迷醉”(Obsessed)、“死忠”(dead)、“大爱”(love)……
但与此同时,我和其他圈内人的差异也显而易见。我会穿着无洞的紧身裤和高中时代遗留下来的衣服去参加时尚巡演,也会在面对一块芝士蛋糕时大快朵颐——我和时尚达人们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就是我也觉得排队这件事情费时费力。
……
这本书是为那些主宰时尚行业的人们而作的——博主、时尚潮人、设计师、名流、编辑和模特。他们是这个行业的支柱,也是我毕生与之共事的异类。因此在这本书里,你将窥见整个时尚行业的隐秘。
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为了反抗这个流布着无数谎言和无耻私心的时尚世界而作的。我写下这些故事的目的既不是想冷嘲热讽,也不在于将真相全盘托出——我太热爱时尚这个行业了,所以我不会写出一个像《超级名模》(Zoolander)那样没有结局的故事,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这个行业的事实。但我从没见过哪个模特会像电影里一样在后台对着便携的手镜“吞云吐雾”。
时尚行业沿着固定的模式运转,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不怎么自信的姑娘们,她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太穷、太胖、太无趣,或者太传统——我也是其中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尚行业向我们揭示了我们自己对“脱颖而出”的无限渴望。一位精神分析师曾经跟我说,在上大学之前,我们总是试图达到某种世俗的标准。在让自己脱颖而出之前,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和周边的人“同流合污”。因此时尚是一场彻底的反叛。在时装周上,这一渴望显而易见,即便成年女性戴上了闪闪发光的菠萝头饰博人眼球,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这类头饰被人们称作fascinators,英国王室和贵族经常在赛马场上这样打扮,不过一些时尚达人也穿成了这样)。
我不是所谓的时尚潮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身处时尚的边缘,所以能够用我的视角写下与专业杂志迥异的文字。我渴望成为一个时尚的幻想家,而不是解说时尚信息的机器。《vogue》那样的专业杂志永远不可能告诉你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时尚行业其实光怪陆离。一款Cmcodile的双肩包可以卖出50 000美元的高价,仅仅是因为它奇特的造型——同样奇怪的当然还有那些买下这个双肩包的潮人们。
时尚界里到处充斥着这些怪人,就像本文开头在王大仁的秀场上相互交谈的那两位一样,他们为破洞紧身裤袜和皮革而痴狂,让奇装异服变成时尚,却从来不试图思考自己为之兴奋的缘由。也许探求时尚的原委是一项可怕的工作,但是我无所畏惧。
在那场秀的几个月后,我特价购买了一件他设计的背心。但是我敢肯定,如果我在其他场合穿着那样一件衣服搭配破洞裤袜出现的话,路人一定会觉得我是一个奔放的女同志。
《秀场后排故事》就是一张去往时尚后台的通行证。
——US Weekly
艾米·奥德尔身处时尚圈,却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幽默犀利地讲述时尚故事。不仅如此。书中还有和“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狭路相逢”的轶事。
——In Touch
《秀场后排故事》是一本必读书。不论是不是对出版行业、公关或者设计感兴趣,你一定会被这本书所揭示的行业秘辛深深吸引。
——Fashion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