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编辑/编辑学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介子平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介子平,本名王介平。1964年生,山西人。1984年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任《图书导报》主编、中国图书商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图书发行研究杂志编委等职。现供职于山西出版集团,为《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出版有诗集《青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烟霏云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散文集《少年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出版文集《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主编有《山西新华书店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常年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法院报》《中国旅游报》《美术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在多家杂志开辟有专栏。本册为介子平著的《我是编辑》。

内容推荐

介子平著的《我是编辑》共二十余万字,由五卷共计五十余篇杂文组成,多是作者闲情偶记之作。其中涉及读书、藏书、心得感情悟、校雠之累等各方面的文字,能借此一窥一位出版理想主义者的点滴过往。他对读书的坚持、对写作的热爱、对现状的反思、对行业的观察,无不为读者诠释了一位合格编辑的标准和尺度。

目录

青灯黄卷

 藏书不易读书亦难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

 东窗醉眠

 阅读是成熟的标志

 因为读书他们与众不同

 一年能读几本书

 追风阅读三十年

 读书的环境

 读书的心情与环境

 读书未必有用

 读书止躁

 读书的悖理

 读书人之不堪

 读书使人不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诊式阅读

 阅读乃二度创作

 谢谢手抄本

 对功利性读书的感慨

 劝读

 旧话重提说勤学

 文选烂

 误读也是读

 张潮读书

 读史使人聪明

 两本旧书隐藏多少怀想

 一本带发票的旧书

心得感悟

 成就与专业无关

 成为少数派

 独学

 除了思想什么是我

 樗材也大材瑚

 创新从复古开始

 杜甫忙古诗也忙

 敬惜字纸乃敬重文化

 理想主义者的残甲片鳞

 旧书里夹的全是青春

 托名

 文人命短

 文人相轻又何妨

 文人自负

校雠之累

 出版人是理想主义的信徒

 稿费稿费

 我是编辑我可耻

 编辑案头

 善待约稿

 编辑为文稿活着

 小书店的匆忙往事

 语言的从贵

 智慧的文字之趣

 文字不搭调

文字呕心

 偶有文章娱小我

 写作是门手艺

 文学是磨磨蹭蹭的事业

 此文章彼文章

 “的”是文章里的钉子

 董桥文字

 女士写作

 广告小说

 看标题

 吏文可恶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母语

 写作障碍谁都有

 文章可改不可改

 自由写作

 文章出肺腑

 文字的皱纹

 文字的两面性

 手稿翊

 文字是文人留下的信物

 文章知己

望文生义

 文章望气而知

 各苦生民数十年

 棺木为侬开

 酒色之诗含蓄意趣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人穷诗穷

 手写让人放慢速度

 悼妻诗文残莫续

 数字诗趣

 序之絮言

 独爱评书

 书场里的精致传神

 对联不讨好

 耐人寻味舞台联

 愤怒文章

 文字还是过去的好

后记

试读章节

藏书不易读书亦难

藏书不易,在过去时代,藏书家往往需耗尽毕生精力搜罗之,倾尽所有余财淘换之,故书架以物质的形式,展示着个人的成就与渴望。为示隆重,还要专门设庋间藏之,谓之藏书楼。东壁图书,西园翰墨,乃昔时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只因藏书不易,不要说宋元嘉椠,明清善本,就是一般的册子,也是秘藏不示,幽闭不宣。读书人终身以书为伴,经书肆辄徘徊不忍去,展卷而欣然忘食,岂有不掏腰包者也。夏丐尊《我之于书》云:“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在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这也可谓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买到了几册新书,一册一册地加盖藏书印记,我最感到快悦的是这时候。”积书成山,置之一处,书房是文人的心灵单间,藏书极具个性特质,故“翻人书籍,涂人书桌,折人花木,皆极招厌之事。而窃窥人箧笥中字迹,尤为不可”。叶德辉甚至在书架上贴了“老婆和书概不外借”的条子,为的是免开尊口。

藏书不易,读所藏之书亦难,故张潮《幽梦影》云:“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因为读书,所以藏书,还是因为藏书,所以读书,这似乎是个无聊的设问。“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丰子恺题《读书图》上的这段文字,道出了藏书与读书的关系。

读尽藏书不可能,也不必要。老子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黄侃说:“八部书外皆狗屁。”读进去易,读出来难,书越读越薄,越读越少,信矣。

藏书与读书,的确是对矛盾体。有人问陈垣:“你买了这么多书能念得完吗?”对日:“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嘛!”季羡林也说:“有的年轻人看到我的书,瞪大了吃惊的眼睛问我,‘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坦白承认,我只看过极少的一点儿。‘那么你要那么多书干吗呢?’这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董桥则说:“藏书家不读书据说也是常情。见人家家里藏书千卷还要问人家是不是把这些书全看完了,此人必是庸人。”问话者难免有种酸溜溜的心理,而回答者也颇不自在,往往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林语堂的回答却耐人寻味:“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如今已非唯纸本独尊的时代,读书以外,尚可读屏,然开卷有益,只要读就好。人所拥有的知识,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淘汰,若不随时充电,五年便可消耗殆尽。陈平原曾言:“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类似的话,多矣。

当然,藏书的功用尚不止一读,还有传承的作用、版本学的意义。郑振铎藏书中往往同一部书有多个版本。如《水浒传》有29种,《西游记》有31种,《红楼梦》有42种。“书贵古本,不仅因其‘古’而贵之,实在因一字之差而引起误会。”周振鹤云:“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目》比他的《西谛书话》更有用,因为他收了很多书。张元济只收好版本。但郑振铎很高明,除去好版本,罕见的书、重要的书,即使版本不好也收。我跟郑振铎比较像,我怕遗漏好书。这也等于替国家保存一些好书,捡漏捡一些好书。”

当下年出书品种40余万,藏书不再难。积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启功曾对张中行说“读日无多慎买书”。藏书老人故去,儿女将其所藏,趸售予贩,以废品价处理之,有的老人不忍见其状,生前便捐给了各类图书馆,而图书馆不拂好意,接受后却犯愁如何上架。黄裳《春夜随笔》为此叹日:“私人藏书恐怕不会有了,我们大概是最后一代了。”藏书无难后,读所藏之书者便减却了敬畏。但陈丹青不这么认为:“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生活。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贬低读书。爱读书的人自会去读。”书不能改变人生,但能给人一个立场,有了立场,便有了方向,方向引导目标,有了目标,实则已间接改变了人生。P3-5

序言

编辑有无专业

编辑无疑职业,专业乎?所谓编辑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方再次被人提出。

于学无所不窥,乃编辑职业特质,故称“杂家”。“家”为一门,“杂”出多头。许地山说:“为学有三条路向,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第一途是做成思想家的路向,第二是学者,第三是事业家。”编辑大概介乎二三者间。先前从事此业者,多为文人客串,或教授,或作家,或员外,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皆在业余状态,来无影无踪,去潇洒临风。如此,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新陈代谢,生机勃勃。好编辑不说没完没了的节日快乐,却道有根有据的这般那般。非恶奴欺主,乃点石成金,谁说我编辑其次,风骨其间耳。

坐而言者,起而可行,此客串者特征,但为职业,另当别论。曾问及一位电视台名主播,过嘴内容记得几许,告知播完即忘,诵读时,仅在意发音句读之准。编辑也如此,只在意字句对错,标点准确,入纤尘微观,而宏旨不见,辨墨色五分,而面貌不全,久而久之,便有了文有惊雷、心似平湖之定。仔细乃编辑素质,也束缚,编辑历久,与会计似,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与大夫似,我为刀俎,人为鱼肉,赤条条庖丁解牛非人胴。

过分喜欢书者,勿开书店,自每本书里,俱能觅得可取之处。其也无法做编辑,往往忘却职责所在,手软留情遗患。其害最终在读者,浏览全书,未见精彩,又不忍有一页没一页地跳跃,生怕存遗珠而失察觉,此害无补,读毕方悟,时间已浪费殆尽。契诃夫曾言:“如果邮差知道其邮袋里装着多少愚蠢、庸俗、荒唐的废话,他们就不会跑得那么畅快且定会要求加薪。”昔时,书于竹帛,镂于金石;今者,流通市场,滥竽充数。人物偶像化,故事模型化,作品系列化,文字表现片段,背景构成故事,页面空白多,乃畅销书的共通特性。如今,出版界已无坐馆课徒之幼苗培植、制作常销书之从长耐心,在意眼前利益,竞争无情;计较一时得失,生计维艰。

蒙田《论经验》云:“与其他任何主题相比,书是书籍谈论最多的主题。”其实,人比书有趣,编辑比作品有趣。宁存书种,重义理,毋苟富贵,薄有田产,不治主业,轻功利。基于某种内心的执着追求,默默行进,努力寻求专业突破。编辑在意文字的构架空间,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与作者对话,挑剔作者的同时,最终挑战自我。诗人气质,满腔热情;编辑素质,冷面直对。

编辑不是传教士,只是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相约谋面的机会,是稀罕的意外,是遇到两方面的了解。当下编辑恰恰多有不及此者,若及,即专业。

编辑之业余,一在读书,一在写作,此为职业需求,也为专业训练。陈垣说:“凡读书博的人,常常不能深入;凡记忆力强的人,往往不肯勤查书。”而编辑正属于读书博,又需勤查书者。读书写作,非编辑之专业,专长也。否则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无识也。此集即训练所得之一二。

是为序。

作者

丙申霜降

后记

上辈子做坏事,这辈子做电视;上辈子作恶多,这辈子做广播;上辈子太无耻,这辈子做报纸;上辈子太放肆,这辈子做杂志;上辈子不学好,这辈子做编导;上辈子不像样,这辈子做摄像;上辈子不好惹,这辈子做记者;上辈子老犯错,这辈子做网络。此媒体人之戏谑,虽排调打趣,却内含隐情。

锄禾日当午,不如编辑苦,对着专题页,一哭一下午。我的感受是,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一日改稿校雠下来,回家躺倒闷头便睡,夜半忽惊起,尚有一字不安、一词不妥。待到出版之日,忐忑烦躁,惴惴不安,但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白纸黑字,懊恼不已,不畏人知畏己知,真真不想干了。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薪而职。翌日,便又按时端坐于办公桌前,呕心文字,重复既往,一切如旧顺延。行行重行行,嗟乎蜀道难,此编辑之难也。我所供职的《编辑之友》,乃一家专为出版传媒者办的杂志,做编辑的编辑,仅校对一项,似乎更为严格,唯恐遗人把柄,贻笑大方,所以也就更加的费心。

朱子日:“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不迁怒,不二过,说来容易。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手指间流走者,皆低级错误。每个人都有走不出的死角,蒲团坐破,不得此道,职业麻痹,可见一斑。不是所有的爱好都可用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编辑职责在于条分缕析,整理文字,而我业余状态的写作,只将其作为调剂身心之方式,而此方式恰能为我带来快乐。一往情深诵读,半生乐事诗书,自由之心做喜爱之事,不为功利支配。简单之事重复做,便成了专家,重复之事用心做,便成了赢家,而写作之事虽重复往还,却因各存主题,未有重复之感。朱光潜尝言:“大学国文不是中国的学术思想,也还不能算是中国文学,他主要的是一种语文训练。”其实,写作就是编辑的一种训练。再则,进入知命之年,已显老态,新知识记不住,旧记忆渐流失,浓尽必枯,淡者屡深,而一些早有的想法,终日萦绕脑际,辗转绞思,没完没了,不吐不快。不付诸文字,便会匿迹于无形,不知不觉,无影无踪,怪可惜。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写作消磨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既非专业,便属业余,业余者,不计得失,也不计成本。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每天码些文字,似有所获,便觉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忙起来仿佛什么都存在,闲下来才知什么都没有。本书选文皆与编辑有关,算是扣了“编辑学人丛书”之题。

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诸位同仁的鼓励,使我了此心愿。感谢责任编辑刘继安为此书出版付出的辛苦。

作者

丙申霜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