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应该记住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兆贵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神秘的洞窟,打开尘封的档案,窥究千秋人物的是非毁誉,攫取万古江河的有趣浪花!

《历史应该记住谁》作者王兆贵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反思与解读,从中领悟千秋风流的奇致雅韵、万古功业的成败得失,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可作为高考作文素材参阅与借鉴,也能对热爱文史的读者有所启迪,对从事文史教学的老师和修习写作的同学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王兆贵著的《历史应该记住谁》并非专门的历史人物评传,而是一部文史类随笔结集,就“历史应该记住谁”和“历史应该怎么看”这两个命题发散开去,攫取万古江河中一些有趣的浪花,变换不同的角度去透视一番,看看其中有没有被常规视角忽略但却另有深意的细节和光亮。作者通过一篇篇文章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神秘的洞窟,打开尘封的档案,参详那些年、那些地方、那些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这样一来才能感知,历史并非单线条的简笔画,也不见得枯燥无味,而是像丛林探秘一样有趣,值得玩味与思索,能够从中窥究千秋人物的是非毁誉,领略万世功业的成败得失,汲取知古察今、鉴往知来的智慧,从而享受读史的乐趣。

目录

上篇·历史应该记住谁

 历史应该记住谁

 历史的另一张脸

 子罕的美德

 刘宽的雅量

 元顺的风骨

 荀彧的远见卓识

 冯异的职业操守

 卜式的华丽转身

 商鞅的跌宕人生

 寇准的幸与不幸

 曾国藩的“起跑线”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家天下的殉葬者

 北魏时的“犀利哥”

 南宋军中“第一虎”

 史上反战第一人

 苻坚饮恨亡前秦

 杨朱愧称大人物

 晏子为臣不卖身

 稼轩本是将相种

 重耳身边那些人

 曹彬有权不徇私

 曹参为相不折腾

 蒯通不遇名不虚

 毛遂也曾被埋没

 淳于髡日荐七贤

 羊祜荐贤人不知

 文种慧眼识范蠡

 阚泽赌命荐陆逊

 沈约赤足拜子野

 东郭牙的洞察力

 不忽木坚辞相位

 冯京拒聘“国丈婿”

 袁枚吐槽《长恨歌》

 王勃因戏说被逐

 祢正平过激被杀

 许子远倨傲丧生

 年羹尧任性罹祸

 秦武王好胜殒身

 宋璟理政不偏不党

 孟明视三败不见弃

 直不疑被疑不释疑

 武则天点化狄仁杰

 齐威王打假振国威

 郭隗与燕昭王的二重奏

 成吉思汗和他的工匠部队

下篇·历史应该怎么看

 历史应该怎么看

 将历史看作镜子

 司马光的德才观

 孔子憎恶伪善人

 文侯选相问李克

 扁鹊论医不唯名

 穰苴辕门斩庄贾

 朱轼微言救直臣

 邹忌之忌在田忌

 刘彻何以怕汲黯

 刘表为何难留人

 大德与小惠之辩

 一时毁誉难辨才

 动态察人识良莠

 栋梁之材宠不得

 以诈察人不可取

 用兵奇才多书生

 无语还被无语误

 左宗棠的“心病”

 赵简子放生被吐槽

 赵襄子行赏不唯功

 曾国藩用人唯谨慎

 王廷相的立身之道

 卢怀慎的不白之冤

 成大事当求晓事之臣

 孔子不赞成无谓牺牲

 秦晋之好来之不易

 那些被“祸水”的红颜

 撒谎也被夸的牛人

 耕耘与收获的不等式

 文品与人品孰轻孰重

 通才与专才各显其能

 机遇与知遇如何相遇

 知人善投的三国英才

 魏才秦用的双重后果

 坐而论道的古代智囊

 纵横捭阖的古代说客

 外籍人才助秦国成就霸业

 史上最成功的文化炒作

 史上最悲催的著作权案

 封建官场倒逼出来的“怪胎”

 乱世泥沼中的“变形金刚”

 福祸两重天的“赐肉”事件

 “五张羊皮”的共振效应

 “三驾马车”的组合模式

 “房谋杜断”的互补效能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的另一张脸

在今天的甘肃灵台一带,有个鲜为人知的西地小国叫“密须”。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印证,历经夏商的“密人”部落,乃黄帝之后裔,虽非盛都大邑,却也族旺势强。当时尽管也有“伐之不义”的责难,但周文王还是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为由给灭了。这是文王伐纣扫除的第一个障碍,也是大举攻商前的一次“热身”。当年的灵台,正是文王庆祝伐密得胜所筑。

“文王伐密”这一历史事件,与孟子“施仁政而王天下”的硬道理显然相悖,对信奉此念的后世儒者来说,难免有些尴尬,只好佯装不知。但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并非意外个案,不仅曾发生“有道”的王朝屡屡侵吞别国,也有不少“有道”的部族屡屡被人所灭的明证。避而不谈也许可以,但史实总归是回避不了的。周穆王时,曾为夏禹封地的徐国传至偃王,统辖领地五百里,国力愈益强盛。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水以东的三十二个诸侯都臣服于他。如不及早讨伐,不久的将来,楚国就要向徐国朝贡了。楚文王说,偃王如果真是有道之君,那徐国是不能伐的。王孙厉说,大伐小,强伐弱,就像投石击卵、老虎吃猪一样,哪里有不可讨伐之理!于是,楚文王就兴兵把徐国给灭了。

常言说,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其实,历史更加残酷无情;有时甚至是不厚道的。在我们已有的印象中,历史是开满文明之花的苍苍古树,是回荡万丈豪情的滚滚长河,自有其传奇与壮丽的一面,怎么能与不厚道画等号呢?掩卷沉思,这样的分析并非凭空臆想。就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历史也有另一面。不必说在史家笔下,即便在文人笔下,历史也不是大美人,有皱褶,有暗斑,有时还会是一脸横肉,不可能尽善尽美。史书看得多了你就会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并非到处都充满着仁义道德。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初年,中国的道德系统,一直在动荡中思辨,在思辨中困扰,繁琐的周礼、敦厚的儒学在实际上很难得以施行。宗法社会的解体、土地制度的变更、商业力量的抬头以及贵族集团之间利益的争夺,那么多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尽快给出解决的对策,倘若单纯依赖道德的救赎、仁义的感化来济世经邦,确实行不通。为什么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法家的主张备受欢迎,而儒家的思想却迭遭冷落?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曾出现过诸如春秋五霸、管仲、商鞅、张良、萧何、晁错、桑弘羊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什么道德色彩的。就连那个儒家出身、为汉高祖制定朝廷礼仪的叔孙通都认为,在冒着生命危险打天下的时刻,儒生那套仁义道德根本用不上。在中国历史上,项羽较之刘邦有人情味,张士诚也比朱元璋重诚信,但前者都输得很惨。

即使是主张仁义治国的孟子,对仁政效用的认识也是有所保留的。滕文公曾经问孟子,滕国是个夹在齐楚两强之间的小国,投靠齐国就会得罪楚国,投靠楚国又会得罪齐国。投靠不见得有好处,得罪却随时有危险,这可如何是好呢?按理,孟子应当劝慰文公:只要秉持仁义,小国也会受到尊重和保护,您大可不必为此担忧。可孟子却回答说,我也不知应该怎么办。勉强要我说,那您可效仿迁居岐山的古公宜父,另选他地求生;若不愿迁徙,只好深挖沟,高筑墙,举国同心共存亡,说不定还会有转机。在现实与道德明显冲突的时世下,孟子的这番话应该是出于真心的。无奈且无力的答案,表露出孟子对“施仁政而王天下”的效力也是有所怀疑的。

综观五千年往古来今,也不是所有的统治者在所有情况下,都把仁义奉为圭臬的。这“仁义”二字,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也许还可以,但用来攻城略地平天下就行不通了。在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情势下,“仁义”至多是个旗帜和口号而已。那些起自草莽的绿林豪杰,撇去来路不问,他们打着“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旗号,一旦登上大宝,无不重蹈强权覆辙,又有几个是厚道的?不论是开国帝王还是守成之君,上台前弱肉强食,登基后扫除异己,哪里又有仁义可言?即便在太平盛世,也往往难避肮脏与血腥。诛杀有功之臣、大兴文字狱以及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嫡庶争宠等喋血内讧,可以说比比皆是。季羡林说,古代帝王可以用“脸皮厚、心黑、胆子大”来概括,也是很有洞见的。用“厚黑大”来看历史的另一面,我们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采取的那些心狠手辣的举措,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对朝代更迭这一历史现象,也就不会再借“贫血的”仁义来掩饰,用迂腐的内耗来讥刺。

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不论哪一个王朝,兴盛也好,没落也好,开明也好,昏聩也好,仁厚也好,暴虐也好,大多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矛盾累积到不解决就活不下去,改良方案又行不通时,革命不可避免要发生。而革命则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温良恭俭让。战争的爆发,会把暴力使用到极致,不但能摧毁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惨重的民生灾难,而且会严重破坏现存道德系统。生死存亡关头,若过分黏着于道德规范,就会像春秋时宋襄公那样可笑。历史演进的线条是粗粝的,就其进程的阶段性而言,仁义并非特效药。只讲仁义,不论其他,不过是后世儒者善良而又单纯的愿望,以此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只能说是天真得可悲。

新纪元的诞生常常伴随着血与火,历史的长河中也难免涌动着污流浊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互搏,繁荣与灾难、荣耀与耻辱并存,鲜花与荆棘、喜悦与悲伤共生。我们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既不能以胜负论成败,也很难用仁义论功过。在正剧幕后所发生的悲剧,不以我们心地的善良为有无,也不以我们情感的浪漫为存废。  P7-10

序言

中国是个文学的国度,中国的文学史如同中国的文字史一样绵延悠长。当今之中国,据说日产散文数万篇,可谓散文大国。但在数万之众的篇什中,多的是被称为“鸡汤文”“励志经”“成功学”之类的应时之作,为求卖点,跟风逐热,连篇累牍,倒人胃口,粗制滥造,误人子弟。近日得阅王兆贵《历史应该记住谁》,读来赏心悦目,掩卷留香在掬,余味隽永。

《历史应该记住谁》是一部文史类随笔结集,当属文史散文,确切点说应是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当然不能以长短分轩轾,奥妙在于美与不美。我爱读余秋雨和夏坚勇的长篇文化散文,在生活节奏快而纷杂的当下,也乐见兆贵这样的短篇佳构。本书贻人以灵性,启人以心智,不敢说字字珠玑,也不敢说篇篇上乘,但就全书而言,称之为美文当不为过。散文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形散而神不散外,必须首先给人以美的感受,然后才能产生美的魅力和美的效应。本书作者是个求知若渴的人,面对浩繁的卷帙,唯恐时不我待,其对于文史典籍的倾心和皈依,对于历史文化的解读和反思,令人心悦诚服。唯其学养有素,加之数年的烹文煮字,落于笔端的文章方能有深邃的思索和精辟的评析,方能有丰赡的意蕴和斐然的文采,方能有悦目的斑斓和赏心的旨趣。

那么,本书之美在于何处?

其一,通读本书,能读出一种思想之美。思想美是散文重要的审美特征,或说是散文的生命。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哲理的火花,往往给人以深沉的思考和精神的力量。不能要求散文作者都是思想家,但至少应是个思考者。本书撇开个人的琐屑情感和诉求,以敏锐的眼光去穿透厚重的历史之墙,去体察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且看《历史应该记住谁》,仅就命题就引人遐思。作者通过对几位悲剧性历史人物命运的观照和透析,得出了令人折服的结论:胜者可以称王,而败者未必是寇;以失败而告终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被人们所铭记、所缅怀,奥义在于人心所向和人格的力量。理性的思考并未到此为止,而是以古鉴今,认为“对那些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而遭遇失败者,要像看待走麦城的关羽那样,一如既往地尊重他们”。这样的见地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再看《用兵奇才多书生》,命题同样不同凡响。作者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将“杀敌尤勇,用兵唯谋”的用兵之道阐述得入木三分,将当今“谋略型人才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论证得入情入理。《历史的另一张脸》则以独特的视角,深入考辨,认为历史人物很难以仁义论功过,全篇熠耀着理性之光。《刘彻何以怕汲黯》一文,读罢让人思绪纷纷,浮想无限。在讲述完汉武帝刘彻和谏臣汲黯的故事后,作者以征引作结论说:“在专制时代,如果一介帝王对臣下还有所戒惧的话,那么这个朝代就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相反,如果这个帝王百无禁忌,天不怕地不怕,而只有臣下怕他的话,不用说,这准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年代。”这就是思想,这就是思想之美。

其二,通读本书,能读出一种知识之美。求知欲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之一,知识密集的散文能让求知欲强的读者获得满足。知识集成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打开作者的散文,恰如进入了一座知识的宝库,智慧之光随处可见。这种知识不是单一的,官场文坛,三教九流,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遗闻轶事,经典掌故,无所不包,无所不至,使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史上最悲催的著作权案》将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的前世今生叙述得明明白白,而因一句诗的权属问题所酿成的命案奇闻,又让我们懂得了著作权古已有之。有滋有味的人文知识,读来大快朵颐。《那些被“祸水”的红颜》之所以让人感慨万千,是有关红颜和祸水的历史知识使然。对女性持有社会偏见,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今那些哲学大师们,红颜祸水的观念并不亚于东方。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方知历史上那些被判为祸水的绝世红颜,其实是不公正的。《秦晋之好来之不易》读来饶有兴味,靠的是作者渊博的人文知识。需要指出的是,作品中知识虽然密集,但绝非漫无边际的铺陈和炫耀,而是收放自如,开合得体,集中阐明一个题旨,所谓形散神聚,涉笔成趣。一个人知识天地的宽广,除才气和悟性之外,恐怕多是来源于经年累月的读书积累,来源于自知无知方能多知的治学心态,若不读书破万卷,焉能下笔如有神?

其三,通读本书,能读出一种文字之美。文学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艺术。就散文而言,作品的优劣,取决于有无超拔的表达艺术和大气的语言风度。文字美是中国古典散文的一大特色。《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之所以流传至今,百读不厌,奥妙之一在于文辞优美。冰心、孙犁、郭枫、余秋雨等之所以被称为散文大家,与其作品的语言风度息息相关。《历史应该记住谁》文字清新平实,措辞自然流畅,意境含蓄幽美,透出一种文气和才气。我很难挑出几篇为例,因为全书的文字风格如一,喻比贴切,文法老练,能使人生发出一种阅读快感。另外,作者的文字里往往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情趣,而阅读缺乏趣味的散文是吃力的。作者把笔下的世相百态、大千万物,写得情趣盎然,那么可读,这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应该记住谁》也不是尽善尽美,某些品评历史人物的篇目,若能自然地抒发些许家国情怀是否会更具感染力?叙述掌故之后多一些思辨文字是否会更有深度?当然,瑕不掩瑜,大璞不完,刻意雕琢往往失诸朴拙之美。笔者不谙散文之道,只是读后有感而发,片言缀以卷首,不足为序。

肖俊志

2017年初于徐州

后记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人把小区保安经常盘问访客的这三问,形象地比喻为人生哲学的终极问题。第一问,借喻自我认知;第二问,借喻本原认知;第三问,借喻未来认知。恰当与否,姑且不论,其中第二问,如果推广到整个人类,回溯并追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也属于历史问题。通俗地说,历史就是对过去事情的记录,只不过这里所说的过去,离我们比较久远,即便是现代史,也是过去时。

过去的事情,因有文字记载,有些还写进了教科书,我们才能了解祖先们曾经的足迹。可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足迹太多太杂,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能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我们能记住的只是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身上发生的典型事迹,或因功勋卓著流芳千古,或因臭名昭著遗臭万年。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我们首先要读原始记载,在弄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再读后世史学家们的考证和解释,看看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更有道理。只有这样,读史、用史才会更加科学,更加明澈。对历史爱好者而言,仅仅知道那些已成经典的掌故远远不够,还有必要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那些神秘的洞窟,打开那些尘封的档案,参详一下那些年、那些地方、那些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这样一来才能感知,历史并非单线条的简笔画,也不见得枯燥无味,而是像丛林探秘一样有趣。这里的有趣,不单是好玩,而是值得玩味与思索,能够从中窥究千秋人物的是非毁誉,领略万世功业的成败得失,汲取知古察今、鉴往知来的智慧,从而享受读史的乐趣。

本书篇幅有限,也并非专门的历史人物评传,而是就“历史应该记住谁”和“历史应该怎么看”这两个命题发散开去,攫取万古江河中一些有趣的浪花,变换不同的角度去透视一番,看看其中有没有被常规视角忽略但却另有深意的细节和光亮。去过苏州西园寺的人都知道,济公活佛的那尊塑像立体感很强,右看满脸堆笑,左看一脸愁容,正中看去,似喜非喜,似忧非忧。历史是时间与空间交织而成的大舞台,其场景与人物也是立体的,从不同角度看去,影像也就不同。就好比看戏,坐在剧场中间与坐在剧场两边的观众,看到的人物脸谱不尽相同。倘若溜到后台,所看到的就又是另一番风景了。

历史是生命个体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活动,既有正剧也有小品,既有喜剧也有悲剧,既有台前也有幕后。历史人物不可能像生旦净末丑那样,青红可辨,皂白分明。本书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尽管也有原初史料的明文记载,但在后人解读上,则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如《周易·系辞上》所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思考,将其中一些微妙之处略加点拨,意在引起大家的注意,不为约定俗成的说法所束缚。当你转换一下观察角度,转换一下思维逻辑,就会看到有趣的新片段、奇特的新景观,从而在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应该怎么看、历史应该记住谁等问题上,察觉那些不为人知的奥妙。当然,本书只是随笔札记类的一家之言,偏颇之处在所难免,倘若您能从中得出更加独到的见解,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恰恰是笔者更为欣喜的期盼,更加恳切的心愿。

王兆贵

2017年夏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9:01